杜潜

以文交友,愿朋友们与我一样感受天自由天空的可贵.
正文

李小龙和叶问

(2020-06-28 20:02:37) 下一个

网上有这样一篇文章:

一代宗师叶问为何断言李小龙短命?
作者:盛京关捷

电影《一代宗师》的上映,让叶问的大名再次震撼国人,豪气大增。翻一本写他的书,竟发现大师目光锐利可怕,他曾在弟子李小龙入门时断言李小龙“短命”而后来的事实竟然应验了。就是在他以高龄去世的第二年,李小龙33岁英年早逝。
那么,叶问是神算吗?当然不是,叶问的判断是因为他看到了李小龙性格中致命的弱点。
在叶问的众多弟子当中,李小龙可谓是家喻户晓。而在咏春拳的推广中,李小龙也是功不可没。作为叶问的徒弟,他对咏春拳的推广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据叶问的两个儿子叶准、叶正说,在李小龙的电影风魔的那两年,学习咏春拳的人激增到1000万,这个影响几乎像风暴席卷那样的。
1954年,李小龙在利达街武馆内拜入叶问门下,正式成为叶问的门徒,他在叶氏这里深造了6年。可惜,他只学会了叶问的武功,没有学得叶问的境界。
那天早上,李小龙的出现,让叶问眼前不由得一亮。他帅气,强健,应该说,是个有天赋的学生。而且,他学习相当投入,从不缺课。他每天下午3时从学校里放学后,就背着书包到叶问的拳馆练武。他甚至在路上,是边走边出拳,真正的拳不离手。很快,他就成为当时香港闻名的小武痴。按说,叶问应该高兴才对。但是,作为师傅的他,亮起来的目光却很快黯淡了下去。拳馆的人都很奇怪。过了好久,终于有一天,叶问开口了。所言令闻者大惊,他说李小龙是“短命种”,人人都以为师傅是开玩笑,没有谁当真。
那个时候,没有会想到,叶问的话竟会一语成谶。
有徒弟一再追问为什么,叶问只好敷衍说:“小龙的双脚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时候有一点上下颠。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这个缺陷,走路时脚跟不到地,这正是短命相啊……”。但这只是叶问说出口的原因,更深层的,更像科学答案的,叶问没有详细地讲出来。因为睿智的他同样看得出,李小龙不会相信他的话。如果李小龙有大智慧的话,他这时应该悟出来。可惜他不是拥有大智的人。
作为大师,叶问其实是看到了李小龙的性格缺陷。那就是李小龙过于刚烈,甚至是争强好胜、好勇斗狠。作为中华传统武术,除了博击之外,更重要的是修行,而不是一味地强烈张扬。无论是谁,如果不能克服这个,他不但不能算是一流武术家,而且,甚至也不能算是成功人士。争强好胜,即使胜了,就一定是胜者吗?李小龙的悲剧性结局,给了我们否定性的答案。
纵观李小龙短暂的一生,他一直扮演的圣斗士形象,他不停地战斗,事业上不断地扩张。从1950年出道算起,他仅用23年的时间,就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代武术宗师、UFC开创者、MMA之父、功夫影帝、功夫电影的开创者、截拳道创始人、中国功夫首位推广者……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多影迷的武术家的世界纪录、全球共拥有2亿以上的影迷。
我们承认李小龙是狠茬儿,承认他的成功是不折不扣的世界顶级,但这样的狠这样的不折不扣的顶级就是最好的吗?不,恰恰是这样的行为透支了李小龙的生命存款。
据记载,李小龙逝世后,医学专家们一直就死因进行不懈地研究。然而,解释多多,莫衷一是。美国芝加哥医疗鉴验部专家菲尔?金斯最新的结论却是,李小龙死于“缺乏睡眠及压力太大而诱发的突发癫痫症,最终导致心脏或肺部猝然停顿”有什么比这样的结论更能说明问题的吗,有什么比这样的结论更接近李小龙准确的死因吗?目前来看,没有了。
与此截然相反,倒是叶问的生活哲学让我们不能不瞩目。
这位一代宗师的生活平淡如水,几乎看不到什么名利色彩。他的举止言行特别简单,一点点的夸张都是看出来的。他像个隐士,或者像个高僧。他每天除了武术教学之外,就是到茶楼喝茶、搓小麻将,如果再有剩余时间,他就会去看人们斗蟋蟀,一看就是小半天。多么悠闲多么轻松的小情致,全部是慢动作,他什么都不要,尤其不要轰轰烈烈,当然更不要金银满仓。正是因为这样,他活了70多岁。现在说法不一,有人说是80岁,也有人说是73的岁,但无论哪一种说法,在那时,都算得上高寿的。
有人强调叶先生是武圣,我倒认为他是智圣。其智远胜于武。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叶问的武功里有养生,而不是杀生,有智者对于生命的真实认知。而李小龙的武功里没有这个,他只有自我杀生,“杀呀,杀杀杀……”他一路杀下去连头也不回,他耗尽了生命的热能,从最后的结果来,就很像自杀了。而且,最要命的是,他从不接受师傅的“追求平和”的思想,一开始就不接受,他曾经在拳馆学习时,就对咏春拳的“平和”提出质疑。他认为敌人来时,就是秒杀没商量,不必回旋,更不必讲和。这当然也是师傅二人感情微妙的原因。所以,叶问说他是短命相,话中有密码,说得也是无奈的话。可惜,李小龙没有听进去师傅的话。
李小龙虽然和师傅有相当深的感情,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使他们的感情表现得过于理性。
1971年的时候,李小龙已经成为国际武打明星。但由于他一直为拍戏奔忙,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拜访师傅了。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猜测李小龙是不是因为出名而忘本了。好事的媒体甚至报道说,“叶问与李小龙师徒不和,他们已经绝了交……”云云,香港的武林界也因此表现得不大安静。这让叶问很难过,也很无奈,他不喜欢这样,他认为这是对他平和心境的破坏。传闻,根本就是没有影儿的事,是望风捕影的事儿。虽然,他也看到了李小龙在发扬光大咏春拳的同时,其招术确实离咏春拳也越来越远了。但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他只是为李小龙的健康担心。
叶问是个非常宽容的人,他不像有的教头那样,禁止弟子学习或演练其他门派的功夫,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逆行。李小龙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看上去是离经叛道的变化,叶问认为这不是坏事。因为艺人的招式虽是表演给人看,但毕竟是从武术中演化而来的,仍有可取之处。他认为李小龙的问题并不在这里。
李小龙回香港拍电影之前,已在美国创立截拳道。自他创截拳道后,很多人都视他为“咏春叛徒”,认为叶问宗师再也不会认他做弟子了。李小龙听了,也很紧张。他曾打电话给叶问,快人快语,“师父,我是小龙呀!我想问您一句,您到底还认不认我小龙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龙的话听起来简单,但却不大好回答。叶问如果回答“不认”,未免显得小家子气,没有师傅的样子。叶问如果回答“当然认啦”,又担心其他徒弟知道后,会不高兴,他们要说“难道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成名了,师傅您就连一点骨气都没有了吗?”这样的话,更担心一些外人,特别小报小刊的狗仔队知道后又会添油加醋。叶问手握话筒,想了想,说:“认不认随你呀!”他将李小龙踢来的“球”又踢回去了。李小龙接了球,特别高兴。他想起了一个人,这就是嘉禾电影集团主席兼执行董事邹文怀。他请邹先生代他请师傅吃饭,
就这样,叶问与李小龙就在祢敦道金冠酒楼成功地饮酒喝茶,两颗武坛巨星相会。李小龙进行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向叶问表示自己的尊敬,并无“大逆不道”的意思,望师傅包涵。饮茶后,李小龙又对叶问说:“小徒难得与师傅小聚,希望可以与师傅一起走回去。”叶问说:“好哇!”于是李小龙陪着叶问从尖沙咀一直走到佐敦,这是香港最繁华的闹市,很多市民都看到了,成为瞬间的风景。于是,李小龙与叶问不和的谣言不攻自破。
但隔阂不能说没有,叶问只是没有说,但这并不等于他没有看到李小龙武功后面的急功近利的商业气象。
宴请之后不久,李小龙曾再次亲访叶问,这次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学得咏春拳的木人桩法,并提出以一间楼宇的代价请叶问亲自示范全部咏春木人桩法,由李氏拍摄成影片带回美国自行学习。叶问拒绝了他。很多弟子认为李小龙开出的条件如此优厚,师父不接纳太可惜了。叶问说:“我的意愿是只要求学者有心学技,则全力传授,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而几乎就在这同时,叶问曾无偿地将拳谱交给了一个名叫郭富的贫穷的徒弟。虽然是这样看上去不近人情,但临别时,叶问还是不忘提醒李小龙:“小龙,你不要走得那么快,急什么呢?”那时的李小龙根本听不懂,只笑着说:“放心吧,师傅,我没有事的。”
叶问不能再说什么,只把关切的目光投到徒弟结实的后背上,连连叹气。
看起来,师徒二人之间的交往仍是停留在客客气气的层面上。原因,我们在前面说过了,是两人的“三观”不同。而从最后的结局来看,还是叶问的比较美满。李小龙英年早逝,令人至今叹息不止。
当今的中国人也过于强调博击了,过于注重利益了,把锐意进取当成社会惟一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那种对名利的追逐,很有点“李小龙”风格。
殊不知我们在这样的生活进程中也埋下了数不清的定时炸弹呢。更何况成就一个大人物还要有好多天才的因素,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李小龙的。勤能补拙,但仅仅是补拙而已。“一飞冲天”,那是要看天的心情的,天不帮你,一切皆虚。然而,成了李小龙又会怎么样?一个短命的李小龙,哪里抵得上长寿的叶问呢?
网上有人老是提出这样的问题──“李小龙、叶问谁最厉害?”虽蠢,但也不妨回答一下,我说“叶问厉害!”无论怎样,短命不能算是厉害,和生命比起来,一切都是暗淡无光的。寿者,才是胜者。

以上文章,是电影的故事内涵,是作者的阅后感。

功夫起源于法制未建人们为策人财安全的自保需求;功夫的发展承传条件是社会制度和经济环境;1949年以后,功夫慢慢被禁,因为是民间社团,有碍“不得自由结社纠团”的社会主义制度,功夫教馆的职能消失,爱好且学习功夫的人,全部成为归由地方“武术协会”统管的一众,功夫中的技击之锐随之磨末且演变为花哨的表演。

49年前的功夫,有“南拳北腿”之说,分出南北流派。南方人身体小个,擅长展拳,北方人高猛,踢腿是优势。49年前的武馆,是要收费的,学功夫并非是49年后的文人们的党标题的想象: 健身至上。如果武馆打这样的广告,一定门可罗雀。武馆的宗旨是:防身。也主是说,你不要惹事,但有人惹你事,你就得功夫他。功夫的教授因有利可图,竞争激烈互不相让,小时候我就听过无数广东十虎的故事,即有十家知名的武馆,他们各霸一方如虎独占山头,不容他虎前来掠食。在省城广州,好几家武馆年年上演因自诩高端斗过你死我活的大戏。

自创功夫派流的叶问,有洞悉前景的预感,49年聪明地前往香港开武馆。当时的香港,也有各种武馆展示不同流派,叶问行事低调,从不因为徒弟惹事和他人动之以武。况且,“功夫”在人们心中有神秘感,那是因为教授功夫者有意无意夸大事实,象“义各团”标榜学了他们的功术后可以“刀枪不入”!所以有惹事者欲惹事,看到对方有武馆学徒背景,自然惧怯三分。叶问独闯的咏春拳,出于人事来于天意,竟能在香港落地生根。至于有人说香港警察也学咏春,那是故意为今日咏春造势。香港警察当然虽要搏击之技,最现实的条件是拮摘本土武馆武学中的一些有用的小技巧,并不证明咏春有多么厉害。年少的李小龙生性活泼好奇好动,学功夫是最迷人的向往。当时的香港,武馆竞争也激烈,李少龙走进咏春馆,这一定是天意!亲戚朋友介绍?离家近或离学校近?我想一定是后者。于是他走进了咏春之家,也就成就了咏春日后的名堂——不久后李小龙离开香港到美国就学选修哲学,这其间他拜会过不少美国华人武馆取他人长处,哲学的辩证思维让他深感传统功夫与社会进步的严重脱节,天性要做大事的他就彻底抛弃咏春拳,自创出一套有效攻击的拳脚之术。但是,你创出自家拳又如何呢?你还得投身现实的技击环境,才能检验是骡是马是真神仙抑或泥菩萨。我们遗憾的是,从维基百科里,看不到李小龙有任何技击比赛的记录,只有一场华人之间争夺地盘要生死决斗的传说,更枉谈敢于挺身迈进当其时最恐怖的地下黑拳即“铁笼”,来场真正的生死一瞬间残酷格斗。台湾的陈进生,则以其腿功如劈斩大刀闻名,九十七战杀死九十五人,令所有对手闻风丧胆。李小龙的成名,完全是凭籍他在四部功夫电影里展示令人震撼的功夫动作技术——我们看看当其时的好莱坞西部动作片,那些打斗场面,既慢又钝,和李小龙的对比,那简直就是中国传统戏曲里的武打场景。李小龙在《猛龙过江》的电影里,算是对咏春师傅最好的报答:专门有约五分钟的片段表现他练习咏春拳。其实,李小龙明白,懂现代搏击的人也都知道,中国传统功夫的训练,基本上无可取之处。传统的功夫基础训练是“扎马”,现代科学认为,那是最愚笨之举!咏春的打人形木桩训练,则更蠢!

功夫不是思想不是学术,谈不上为一个教头配以“宗师”之名。查查辞海,我知道“宗师”只冠以宗教,哲学,道学,儒学,国学,诗词,书法和绘画这些领域卓有成就者。可以说“宗师”是高贵稀有的只可以仰望感叹难以触及之。如果说宗师是一座山,那么叶问先生,一个功夫教头,则是绕着山边走过的或是龟缩山下的一凡夫俗子。中国功夫直到李少龙的出现,才真正脱胎换骨,上升至高端尖端,清楚地将武术的真正含义从健身的类别飙离树帜。李少龙可称为“截拳道”的“宗师”吗?他只能称是截拳道的开门山鼻祖。倘或轻易地将一个功夫教头称为“宗师”,那么,自然可以将一个获奖的烹饪大师,将一个机械制造专利家,将一个……我再例举,那我就黏线了!

我20岁的时候,那年代喜欢打群架,我们这个城市有个好烂打的功夫仔,住在北山,好打跤(打架)的人叫他北山强,我跟他学过功夫。他反复教一种身体下蹲八字晃步前窜攻击的动作,即窜到人家跟前就出拳击向人家胸口,我学一个多月不得要领。一天,我跟一个同学说,这动作你蹲下来走,走都走不稳,怎么攻击,而且对方飞起一脚,你躲都躲不了……这话传到师傅耳朵,大怒……可见,各门派是如何守旧自傲!可见,任何武术门派的教头,和北山强没有太多区别。传说中的“宗师”李小龙本人就为门派之争与人决斗……

如果不是因为李小龙,因为电影,叶问是谁?就象当年的少林寺因电影一夜闻名……就象郭美美在网上爆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