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讨论痴迷游戏的帖子盛行,也来凑个热闹。
我以前写过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写完后网友基本不认可。所以看完帖子,我又开始想这个问题。
首先我特别同情有游戏上瘾的孩子的妈妈。没有身处同样处境的妈妈,不太会有那样恨铁不成钢的焦急和忧虑,自然体会不了那样的心情或者做法。那些有着自制力超强,打着游戏也能上哈佛的藤娃的妈妈们,拂额称庆便好,但是帖子真的对这些上瘾的孩子,没有什么借鉴的意义。
其次我建议有游戏上瘾的孩子的妈妈,要留心孩子上瘾的程度。如果孩子对游戏的痴迷,到了忽视责任和义务的程度,一定要需求专业的帮助。任何“瘾”,都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我虽然看过这方面的文章,但是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只能泛泛地讲一点皮毛。
最后我建议有这样痴迷游戏的孩子的妈妈,要把心态调整好。据我看过的资料来讲,如果孩子对于游戏上瘾,这个孩子将来做精英人士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但是做妈妈的,如果孩子人品端正,健康快乐,能够自食其力,就要诚心悦纳这样的孩子。某个网友写孩子“打酱油”,写得妙趣横生。这个妈妈,真是位牛妈,让我仰望。有这样的心胸和幽默感,孩子哪怕真的是在“打酱油”,这辈子也是快乐的,也会有所成就。
观点写完了,我来写写我对于痴迷游戏的一点点想法。
这里肯定有许多人听说过果汁软糖实验。它是由沃尔特·米舍尔教授设计,在20世纪6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一间幼儿园开始这项实验。
数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块果汁软糖,被告知糖可以吃,但假如多等10到15分钟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块。
测试结果是,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马上就开始吃糖果,还有三分之一则一直等到兑现额外奖赏后才开始吃,另外三分之一儿童开始坚持但后来承受不了诱惑则放弃等候。
14年后这些孩子中学毕业,开始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或工作。米舍尔教授跟踪发现,当年马上开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缺少自信,与同龄人相处不好;等到最后才吃糖果的孩子则交际能力强、有主意且学业出众。
为了阐明这种现象,米舍尔提出了“延迟满足”这一律念。能够坚持等候就是能够延迟满足。具有这种能力可以使孩子在成人后容易成就。
这个心理学上的试验,其实可以扩展到游戏。因为打游戏,能够取得即时的心理快感,对孩子有莫大的诱惑,和“果汁软糖”,有类似的性质。
心理学不是我的专业,虽然我有涉猎。但是商科是我的专业,也有类似的阐述。我就用经济学的理念来试图阐释痴迷游戏的现象。
经济学上有“效用”(UTILITY)的概念,指人们更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满足。对于一个痴迷游戏的孩子来讲,游戏就是比其他的活动或者物品,给他/她带来更大满足的娱乐品。
孩子在长大。那么将来给成人所能带来的满足的东西,一定不仅仅是游戏。世俗的讲法是:“黄金屋”和“颜如玉”。俗归俗,但是能够流传千秋万代,忽悠着一众寒门青年,头悬梁,锥刺骨的,就是钱和美色这样俗气的东西,不是什么不接地气的革命理想。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效用曲线会发生变化。游戏带来的满足应该降低,而钱和美色带来的满足,应该升高。
这样一来,矛盾就产生了。根据投入产出的经济理念,投入和产出是有一定合理的比例的。自制地打游戏,还会有藤娃。沉迷地打游戏出的藤娃,那是烁古耀今的天才,几近于妖。我不信孩子打几个游戏父母就着急。现在哪个娃没打过游戏。父母着急的就是,孩子在游戏中投入了过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在能力上的培养和在责任上的投入。假以时日,孩子将一无所成,缺乏获取未来效用的能力,影响孩子以后的幸福。
可是棘手的在于,目前游戏产生的效用,就象果汁软糖,给孩子带来的是眼巴前的满足感。未来的效用,对于一个既没有金钱概念,又没有性成熟的孩子来讲,太过于飘忽遥远。很多孩子,根本无法想象,未来的效用,对于他们也就缺乏吸引力。
更大的问题在于,如果孩子过于沉迷游戏,真的没有培养出社会竞争力,那么未来事业家庭带来的满足感就会偏低,也就是说,未来也没有什么,比游戏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满足感。那么这个孩子沉迷游戏的时期会非常长。
解决沉迷游戏这个问题,非常难。我曾经看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美国一位父亲,为了劝阻沉迷游戏的孩子,陪同孩子天天打游戏。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眼睁睁地看到父亲因此丢了工作,房子因为交不起分期付款被收走,自己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哭着劝父亲不再打游戏,并自己也收手,不再沉迷游戏。父亲后来重返职场。
我相信很少家庭能够用这么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它还是说明了这个问题的棘手。我想来,所有的手段,不外乎降低游戏带来的即时效用,或者缩短得到未来效用的时间。
蝴蝶网友生气,对孩子身体惩戒,取消圣诞礼物等做法,都是在降低游戏带来的即时满足。让孩子一次性把游戏玩到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其他活动上,也属于这个范畴。
另外还有缩短未来效用的时间。如果孩子做到有自制地玩游戏,就会有立竿见影的奖励。无论是让孩子看场盼望已久的电影,还是带孩子吃他爱吃的饭菜,都可以去试试。
如果孩子就是这样的思维和特质,倾向于即时行为带来的满足感。那么未来选择职业一定要避开那些需要长时间培养和成就的方向。短时间就能培训出炉的行业,一般门槛比较低,技术含量比较少,发展空间也较狭窄,这点父母要有心理准备。
我一般写博文,争取对事不对人。但是这次我破例,说一下蝴蝶网友。就我的观察来看,蝴蝶网友是个很感性的人。要想扳孩子沉迷游戏的瘾,做父母的就得拿出十足十的耐心跟孩子较劲。在这个过程里,掌握情绪的平稳非常重要。因为要给孩子传递一个清晰的信息“如果没有节制地玩游戏,对不起,NO”。一旦情绪把握不好,这个信息会受到干扰。就是孩子会把父母的不高兴,更多地同父母的脾气联系到一起,而不是同自己不被接受的行为联系到一起。
另外,在我看来,蝴蝶网友并不具备心理干预的素质。尽管我不是学心理的,但是我知道具有心理干预能力的心理医生,意志非常坚决,一旦决断,不太会受外界左右。如果孩子真的是游戏上瘾,我建议蝴蝶网友,寻找专业人士扮演这个角色。做父母的,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所限,才能对孩子更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