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风

岁月如流,往事随风。
正文

对孩子的评价

(2014-12-07 09:45:01) 下一个
我写 “大成看思维,小成看聪明“后,有个网友针对我对孩子音乐资质的评价,提出异议。

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有时也会问诸如 “妈妈,我聪明不?“, “我琴弹得好吗?”这样的问题。我都是说:“聪明啊”,”好啊,妈妈喜欢” 等等。但是到了孩子小学高年级,我就不会这么说了。

非常明显,孩子到了十岁以后,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变得敏感起来。与此同时,孩子们之间互相谈论,老师的评价,慢慢变得针对性强了。

这两年,女儿问了我很多关于她的能力的问题,我就是老老实实说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力求公正,既不鼓励,也不打击。女儿一次说,我简直象白雪公主后妈的镜子,并给我起了个 Ms Truth 的外号。

比如,女儿问:“我的中文怎么样啊。”

我就说:”在北美土生土长的孩子里,你能听能说中文,就算不错了。但是你的中文,不能读写,将来不能做饭碗。“

再比如, 女儿问: “ 我念书好不好?”

我就说:“小学还不太能看出来。到了中学就差不多了。功课负担越来越重,孩子间的差距才能拉开。”

还有,女儿问: “ 我能不能考上大学?”

我答:“上大学没问题,问题是考不考得上特别好的大学。”

有一次她的问题,有些难度,因为她想将来做律师,还去图书馆借了怎样成为律师的书去读。她问:“我适不适合做律师?”

我斟酌了几分钟,才说:“适合。但是不太适合刑法。看看家庭法和商业法吧。”

对于孩子音乐资质的评价,是她的老师做出来的,我和孩子都在场。我们因此调整了学琴的期望。那个评价,不妨碍孩子的琴弹得一天比一天好,只是我们对于考级比赛等等就完全没有预期。在练琴上,她也是按部就班就完了,心态很放松,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其他喜欢的事情上。

我对于女儿的评价,和她的同学,老师对她的评价,没有出入。因此女儿没有什么因此而造成的困惑,或者心理反弹。

在 “大成看思维,小成看聪明“中,我写了她的同学 A,这个孩子就出现了评价差异而导致的心理落差。

A比我女儿小一岁。一年前,A 在古筝三级考中拿了优秀。记得认识她妈妈不久,她的妈妈就很骄傲地告诉我,她的女儿多么有才华,多么有音乐天赋,让我特别羡慕。

今年A 考四级。从四级开始是中级。老师要求严了。有时A没有做到,老师不免语气严厉些, A就不高兴了。有些指法练起来,手指很疼,A 就拒绝练。

和我女儿差不多收进的,还有一个小孩子,比我女儿小三岁。那个孩子,老师常常夸有天赋。我听了就听了。孩子的才能各有长短,很正常。可是A 的妈妈就不高兴了。那次和我打电话,还抱怨说老师不该讲这个,弄得别的孩子压力大。
 
真正矛盾爆发是在近期。我也是这周才知道。老师对于孩子的基本功和手势正确都有要求。如果孩子姿势不正确,老师会用手敲一下孩子的手指,或者按一下孩子高耸的肩部。A 于是跟家长汇报,说老师 “打” 了她。这下事情闹大了。

这周我见到老师的时候,老师伤心极了。老师说,教了三十年的琴,许多学生,都是五六岁拜师,现在大学毕业,还在和她学琴。但是没有见过一个这样的学生。

我根据和A还有她的妈妈的接触,感觉到,她们误读了考级的成绩单。那是非专业级别的考级,考优秀 并不说明有多高天赋。当然,只能考通过的女儿,就说明天赋有限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是个很unique的东东。我做 Ms Truth, 和女儿也磨合了这样的交流模式。其他的父母子女间,肯定有不一样的,但同样有效的模式。 不管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我们的评价受感情因素左右,孩子们出了家门,一定会面对他人客观的,甚至苛刻的评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