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风

岁月如流,往事随风。
正文

一根筋

(2013-03-25 07:42:53) 下一个
一根筋,文艺范儿的表达,是“执著”。 如果我的孩子,是个做技术的,我就希望她能够是“一根筋”。

在国外时间不短了,我感觉东西方教育的一大不同,就是中国的精英教育,是“大而全”式的教育。也就是说,不管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主要时间,都被所谓的主课占据。而西方的普及教育,是鼓励”专业“教育,也就是除了从事的行业要特别深入,其他方面就是浅尝辄止。

这点在我这段工作中,特别有感触。

公司有做某行业项目的计划。为了寻找到合适的顾问,我在网上搜索信息,阅读行业的研究报告,行业里上市公司的报表,规范行业的法律规则,并且订阅了行业杂志。 很快,我联系到了这个行业的一个世界级专家。

在和这个顾问接触的会议里,我们根据自己的项目策略和计划,向顾问问了各种问题。技术问题,在顾问眼里往往是小儿科。也有些问题,比如财务和法律方面的细节,顾问就很谨慎,留待会后邮件答复。
 
记得有一次会议,当被问到一个技术细节,顾问很流利地答出。我特别欣赏。抱出我参考的一叠大学研究报告,翻到提到的这个技术细节,指给顾问看。顾问也是一惊。那一刻,我们之间,真是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这样接触了一段时间,顾问问我:“我从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遇见象你这样的雇员,为了一个项目跨行业学习了那么多。公司一般都会留给顾问去做。”

我回答:“我知道没有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到你们专业的皮毛。但是我要直接面对公司的股东,他们的问题,我需要尽可能给他们一个直接简洁的回答,而不能让他们等着,事事都去问好顾问再答。”

当顾问把上百页的可行性报告交上后,我边翻看,边要把报告提炼浓缩为给股东的报告。这个可行性报告,假设严谨,阐述深入,考量周全,例证清楚。那时我的心里才完全放松,在向股东的汇报中,毫无保留地推荐这个顾问。

股东和顾问会面后,就他们关心的方面,再次确证。然后召集公司其他顾问,一起考量这个顾问。在那个聚会上,这个顾问象个明星,对被问到的各个方面如数家珍,展现出他的能力和知识,当得起他的称号。那个行业称号,全世界有三百个人拥有,北美大约30人。

聚会过后,项目进入实施的阶段。因为实施阶段可以放心依赖选好的顾问,我便把精力投入到日常工作和新的项目里。

上周,这个顾问请来他的项目助手,也是行业里的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公司会面。这个助手是美国人,从美国南部飞到温哥华,讨论项目。

我因为项目前期工作参与,来龙去脉比较清楚,便是与会者之一。

正事谈完,还是要说点闲话的,来活跃气氛,拉近距离。

问了这个美国人的家乡背景,他的家乡,正好有一只 NBA 球队,便扯了扯这个话题。没想到,他只是知道球队的名字,一场比赛也没有看过。我虽然不懂体育,但是我在美国居住过的地方,橄榄球,篮球现场都是看过的。看到我愕然的样子,顾问笑着说:“我们这帮人,行业里的东西,都是有兴趣钻研的,出了这个行的东西,就不一定了。”

这个美国人,他上的学校,就是行业里,在北美最好的学校。 当然不是藤校。他毕业后,也是师从行业里的牛人,将技艺加以实践和锤炼。当理论和实践都提升到一个高度时,就自立门户。尽管没有问他的岁数,从家庭状况,外貌举止上判断,大约三十岁。

我知道他们行业牛人的行情,也知道这个行业一般员工的普遍薪资。牛人就不提了,日薪几万。一般员工,养家糊口也不成问题。

所以,让孩子做他/她喜欢的事情,只要干到一定的水平,吃饭都没有问题。如果做到行业翘楚,就更是前途一片灿烂。

我接触过若干个大学生,学完大学,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往往是考大学时报个热门行业。如果找不着工作,就再选个学位读读。当然,也不能说这样就如何不好。毕竟十几岁时的选择,不一定成熟。二十几岁的时候,还应该有再选择的机会。只是这样机会成本高一些。没有人能够保证读个学位出来,就一定能够找个好工作。再读个学位,就推迟了进入社会的时间。而学校学到的东西,和实际接轨,还是有一定差距。换专业,就是换了条起跑线。比起那些更早开始在行业里摸索的,起步要晚。这个尤其对女孩子影响大。 因为成家和生儿育女,女孩子还是有所谓的黄金时期的。
 
人毕竟精力有限。在如今分工如此细化的环境下,全才的代价,一定不够专。我希望孩子在十几岁时做到的,是能够看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准发展的方向,少走弯路。以后一根筋地在一个行业里深入下去。 行行出状元。干好哪行,都有前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