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限的人生体验里,发现母亲这个角色的个性特点和对事物的认识角度,对孩子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学校里的学术教育,不能,至少不能完全取代母亲的教育。
孩子的奶奶就是个性鲜明的一个人。她人心地善良,但是脾气极端暴躁。上了劲儿,什么话都可以说,说得特别难听,当然包括脏话。那时给人的形象就是蛮不讲理。孩子的爸爸,虽然是个美国博士,一旦心情不好,脏话也会脱口而出,带着胡搅蛮缠的劲儿。
孩子的奶奶发脾气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砸东西。从小耳濡目染,孩子的爸爸成人后也如此。我家的锅大多都是不规则形状。孩子的爸爸一不顺心,就拿锅碗瓢盆出气。
孩子奶奶最常教育孩子家庭关系的一句话就是,一家人怎么打,怎么闹,还是一家人。骨头打断了还连着筋呢。她和孩子爷爷也是这么打打闹闹过了一辈子。孩子爸爸至今还记着五岁时父母动手的事情。但是孩子爸爸自己也这样,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大发雷霆,又摔又打,偶尔也动手。事后虽然也后悔,但是他在口头上从来不认可家暴之说,只说那是生气时的正常流露。说我不能接受这种粗暴行为是因为我从小娇生惯养。只有在女儿的事情上,他才流露出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可:去年女儿回国,去爷爷奶奶家做客,奶奶因为生气摔了杯子(和小孩无关)。孩子蹲在地上,一片片地拣玻璃碎片。回到北美孩子说了这件事。以后孩子爸爸再也不强求孩子在爷爷奶奶家呆很长时间。
孩子的奶奶自尊心很强,做错事情口头上从不认错。她心气很高。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她只是个工人,四十多岁就下岗了。也许是深刻的自卑导致她不可理喻的骄傲,她不和过得比自己强的亲戚来往。孩子的爸爸也是眼高手低的毛病。工作做得差了,也是习惯性地把不如意归结给除己以外的因素,并且多年都不和任何以前的同学同事往来。
孩子的奶奶脾气发起来,就是要把心火发泄出去,这时就开始找茬,挑家人的毛病。我对这点深有体会。孩子奶奶来国外探亲时,发现国外并不是自己想象得那样处处铺满黄金。郁闷之下开始挑我的毛病(当时我和孩子爸爸分开两地。老人因为小孩的原因住在我处)比如和我去买菜。我不太爱买西瓜,因为太沉,我腰有病搬不动,但总不能让老人孩子干吧。她就背后抱怨儿媳妇不孝顺,连个西瓜都不给她买。我从孩子爷爷处听到这个抱怨,下次买菜第一步就冲到西瓜摊位。当我正搬瓜时,老人发话了:“你没看见这个瓜有多贵,七块九毛九。买这么贵的东西纯粹是脑子有毛病。”我抱着瓜呆立当场,问:“你们到底想不想吃瓜?”
孩子的爸爸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性格极为内向。没有话。他自己曾经跟我说,他小时候,有些时候说什么都是错。那时不知道是因为大人心情不好。以为自己就是不会说话。所以他成人后,什么话到嘴边,想一想发现都不必说了。他这个没话的个性特点,造成周围的人,对他印象很好,但是对于他想什么,想做什么,谁都不知道。
孩子的奶奶住在不发达的小城市,对大城市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醋意。她对于几大直辖市或者发展好的城市,动不动就贬损几句。不知是不是受她的观点影响,她的孩子们成年后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发展,回到她住的小城市。
孩子的奶奶心地善良。为了她的父母,她年轻时放弃了在中等城市的发展机会,在小城市给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当然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走出小城市。她从小教育孩子要孝敬,并且一遍遍地以自己为例,说明这才是孝敬。有一次她在我面前又一次说起,并且语带感慨:“你们这一代,象我们这样对待老人,是做不到了。”我愕然:“你是要我们回国吗? ”
所以几年后的现在,孩子爸爸在美国经济萧条的背景下,盘算着回国,并且说出回到父母身边,给老人养老送终的话时,我再也没有那么愕然。我以为,孩子奶奶寻求他人承认的心理,被自己的孩子诠释成她真正的心理需求了。
万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有时深思之下,不觉惊悸于心。
我相信孩子的奶奶是深爱孩子的。只是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她不能正视。不能正视当然也就阻碍了她的提高。我也很感激她,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做母亲深刻的一课:做母亲,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失败,在孩子面前摈弃一些不必要的虚荣心,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
我因此对女儿说,以后你愿意走多远就走多远。不愿走远就在妈妈身边,妈妈也高兴;我告诉她,我的人生有得意之时,也有失败之处。总体上我是个平庸的人。我现在过的日子和我的能力相称;我告诉她,我没有房子,是因为我的日子过得不够好,没有条件给她。她想过得好,要自己加把劲;我也有脾气不好的时候。如果我做错了。我一定会和我的女儿道歉。哪怕她刚记事;我选择居住的城市,都是大城市,为了孩子有个开阔的眼界;我鼓励女儿和我,和他人交流。如果发现有不合宜的语言,我会告诉她,提醒她注意。
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省我做母亲的失误。我知道我的短处,会或多或少制约自己孩子今后的发展。每次思想至此,心里总是急且痛。
真话有时是伤人的。真相这东西也总是鲜血淋漓。
但是我要给孩子一个真实的母亲形象,不去无谓地粉饰。反正我爱她。这个真实就足够了。我给了她我能力里的最好。我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