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的家庭,在祖父母辈可以说得上和日本是国恨家仇。父辈和我辈于日本是毫无牵扯,甚至是一种有意无意的忽略和冷淡。
这次日本同时遭受海啸,地震和核泄漏的三重打击,创造了历史。才让我们这个家庭稍稍注意这个国家,看看关于它的报道和网论。
读后有一些想法。但是因为长期对日本的视而不见,观点未必正确。
我在多伦多皇家博物馆参观过其中的东方馆。日本馆不大,展品极其精致。黑褐的藤甲告诉我们这个国家是如何缺少自然资源;日本的武士刀非常漂亮,在收藏匣里闪着冷冽的光;有一个女子的妆奁,漆色如墨,盒面上画着一枝花,线条细腻,象牙白的花瓣似展非展,仿佛在黑暗中突然看见一素洁白的柔光,说不出的雅致和温柔。所有的展品,色调是有点阴郁的。以至于走到下一个中国馆时,我心中一亮,升起活泼的欣喜。中国的展品,尽显世俗的热闹:摇钱树,梳妆台,瓷器等等,色彩亮丽,花纹繁复,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那一次是我第一次对日本有一点直观认识。觉得能够以这样的审美观来制作器物的人,一定是内心极度骄傲,并且孤芳自赏。
我看过有限的日本影片和电视剧。里面的人,表现得十分内敛。不管心中如何惊涛骇浪,面色总是平淡无波。举手投足,讲求进退有礼。这大约是这个民族自己的自尊和自我认知。
地震以后的照片显示日本人面对天灾依然井然有序。也许日本人更欣赏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所以表现出对于现实的接受和忍耐。
但是这种细枝末节对现实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
日本自古以来就处在地震带上,海啸和地震屡见不鲜。核泄漏大概不能属于天灾,应该是人祸。
日本地震后,按理说秩序井然的国家,救援工作的进行和物资的发放应该更加容易和有效,但是事实是相反的。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救援不力,逃过天灾却逃不过命。
福岛五十死士确实令人尊敬。但是让我看到了一个不舒服的字眼,就是这些志愿者大多是“中下级”操作人员。我相信核电站的高级领导也有不少过了所谓的生殖期,受过“大和魂”的教育,怎么到了生死关头,舍身成仁的精神都让下级,下下级发挥了?
这次核泄漏事件,一向自以为高贵优雅的日本,表现得可是差强人意。 二战后,日本受西方影响很深,优良传统大概摈弃不少了。
日本遭灾,出于人道,愿帮就帮,能帮就帮就是了。如果不喜欢日本,不愿意拿自己的血汗钱来做一件不情愿的善事,也无可厚非。哪有那么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