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风

岁月如流,往事随风。
正文

玉不琢不成器

(2011-02-15 20:49:38) 下一个

“推”和“放”的争论其实无所谓对错,那不是什么见仁见智,只是因为“玉”的材质不同,所用的雕琢方法因“玉”而异。


              


孩子是否成材,最根本的是孩子的资质。培养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说的。不去举什么极端的例子,比如父母对残疾或者智障儿童的期望和对大多数父母不太可能一样。就说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资质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以前看小说时,看到父母把孩子送去学艺,师傅一看到孩子眉清目秀,举止大方得体,应对从容,都会很高兴地收下孩子,尽心培养。这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孩子资质的评估和筛选。现实中也是这样。比如网球姐妹大小威,因为资质过人,她们少时的教练不仅不收她们的学费,而且负担她们的生活费。但是合同上写明,如果她们打出来名堂,奖金要按规定付一定比例给教练。


 


这个资质,是一种综合的考量。而且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就某一资质而言,从总体人数上看,应该是高斯分布。用玉做比喻吧。对于玉工来说,玉中的极品那是难得一见,如果见到,负责些的如果对自己手艺不太有把握,一般都不会动手,而是推荐行内高手去雕琢;如果见到质量很差的玉,玉工一般也不会太上心,知道雕琢不出上品。但是如果玉质瑜瑕并存,这就非常看玉工的功力。如果能扬长避短,就是根据玉质的瑕疵分布设计成型后的器具,琢磨掉瑕疵,也会成就上好玉器。


 


相信在讨论推放的父母,面对的对象都是处在高斯分布中间的绝大多数。所以,即使在争论时,不少人都是各持一端,在现实生活中,走极端的例子是少见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对孩子恩威并施,推放相济。


 


我觉得做父母的,要对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要有正确的评估。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去除感情因素,而且要根据时间的推移做相应的调整。比如,要认识到无论我们怎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我们的孩子成为伟人的几率,和我们中了乐透彩一样高;比如大方承认孩子的不足,同时发掘其他的优点;比如从孩子的行为中常常检讨自己的不足,看看可否通过改进自己来提高孩子的教育环境;比如小孩不定型定性,我们应该给他(她)们更多的尝试空间。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要相信孩子自己学习和调整的能力。要知道,我们自己只是玉工之一,而且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玩伴,亲戚朋友,媒介和书本,和孩子以后接触的社会环境,甚至遇上的困境和挫折都会对孩子的成才成器起到雕琢的作用。一个人最终的成为和作为,父母只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态度最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种事在人为的执著,还是放下的好。


 


我是“放”妈一个,但并不是不想做“推”妈,而是做不到。我的孩子,没有什么大的缺点,也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让我常常觉得无从推起。而且我们这两个做父母的,年少时学习成绩都不错,但是现在在国外过着为生存挣扎的日子,缺乏方向感。所以我们对推孩子学习也不上劲。何况未来的世界需要什么技能,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只希望孩子有学习的动力和好的习惯,以后的路就让她自己走吧。


 


我想凡是推妈,一般都是对成功有明确的理解,所以对成功的方向有一定把握,而且意志坚定,同时小孩又肯听从。比如,有个朋友推孩子练小提琴。孩子不喜欢,但是小的时候又不得不听从。后来这个孩子到了十岁,再也不肯枯燥地练琴。他妈妈还是坚定地推,这个孩子在高楼上把小提琴当着妈妈的面摔下去,并且跟妈妈说,再逼,下一个下去的就是我。这种气势震慑住他妈妈,他的妈妈再也没有逼过他。虎妈的孩子肯听话,真是虎妈的福气,给她的书提供论据。但是不是每个同样的推妈,都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我还有一个朋友,她的教友有个独子,中学时成绩出色,钢琴小提琴都过了十级,上大学时考上了金融专业排名第一的名牌大学。大一假期,孩子自杀身亡。因为他到了大学后,发现他的学习成绩和乐器技能都不能使他显得出色。同学们大多出自非富即贵的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是他不具备的。他越来越沉默,直到走上绝路。他用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他对成功的疑惑。虎妈夫妻在社会上也是精英分子,所以他们给自己孩子提供了不止是简单的推的成长环境。她的女儿不管是否觉得推的方式严苛,在潜意识里还是认可了父母的成功,从没真正挑战过母亲的思维模式。


 


面对推妈,我常常是底气不足的。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或者做不到。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去问自己的妈妈。我妈妈听了直乐。她说那些七七八八的想法都是孩子还不错才产生的。她说我是早产儿,生下只有三斤,医生认为我会很小夭折,我小时候她唯一的希望是我能活下来,最好不要残疾;后来我活下来,但是体质弱,她就希望我健健康康就好;我学习成绩一直挺好,她觉得很省心,直到我考上名牌大学,那时她开始希望我能有所作为;我出国后,她便彻底没了想法,因为她不了解国外,只巴望我平平安安。我自己过得很平庸,而我妈妈说,我如果健康快乐,她就觉得很好。而且年龄大了,这个老共产党员也开始张口闭口“命”,告诉我没必要催逼孩子。放宽了心,随其自然。她说自己做了一辈子老师,看到的例子多了,象学习这东西也不是催逼得来的,走上社会,混的好不好和学习也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幸福也是个综合指数。她原来的女下属,大多是博士,但是婚姻幸福的也不多。所以她说人不要一条筋走到黑才好。


 


我于是拿了鸡毛当令箭,继续我的放妈生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