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681)
2011 (207)
2012 (226)
2015 (1)
这几天,我感觉自己很脆弱,也流了很多眼泪。不为别的,主要是为了孩子。谁的孩子都是娘的心头肉,不管这孩子有多少缺点;任何一位母亲都是孩子眼中的英雄,不管这妈妈多么无能甚至是丑陋。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里面谈到了“谁是美国人心目中的五大模范人物”。你想猜猜答案吗?我可以先告诉你排在第一位的模范人物,那就是美国无数普通的父母们。
大人们比较爱说长论短,也容易议论他人。但不管怎么议论,人无法做到让别人都喜欢自己,这是不现实的。同理,人也无法做到喜欢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这是万不可能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几天,一件在我们心中挥洒不去,又让很多亲友流泪的事情,十有八九是源自一场误会。
在回美国的前一天,二宝兴致勃勃地想自己装包。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衣物和玩具,十岁的二宝傻眼了。她不知自己该如何下手,才能把这些东西挤进她的小皮箱。情急之中,二宝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四位大人用刚刚学会的中文求助:“你能帮我装一下包吗?”
孩子的思想很简单,她其实是想让座位中最值得信任的那位秘书阿姨帮她装包。可她在求助时,偏偏没有称呼那位阿姨。在这里,我要为自己的孩子解释几句。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们对长辈们很少叫叔叔阿姨,他们或者是直呼大人其名,或者是叫密斯(女性)密斯特(男性)什么什么的。华人子女在父母在场时,在家长的提醒下,可能会挤出个叔叔阿姨出来。
那位秘书阿姨是家里临时拉来帮忙的,我很怀疑二宝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能记得住她的名字。我认为,如果二宝知道那位秘书阿姨的姓,她至少可以叫她一声密斯什么什么的。所以,在我看来,孩子在求助时对大人没有称呼的言行,虽然不是件好事,但也没到如临大敌的地步。
四位大人为了教育孩子,对这个“没有礼貌”的二宝采取了不搭不理的态度。孩子越急,他们越不说话。二宝一头雾水,不知自己错在哪里了。为了表示失望,二宝自言自语用英文说了一句什么话。就是这句话可惹祸了。
秘书的女儿听了这句话后,非说二宝在骂她妈妈。以后的事情就变得不可收拾了。亲属先让二宝给阿姨道歉,并狠狠骂了孩子一顿;那位秘书阿姨则委屈得当众掉眼泪,她的女儿也恨不得冲上来教训二宝几句。站在一边的大宝,虽然平时和妹妹经常打打闹闹,但看到妹妹受了委屈,也替妹妹反击秘书的女儿:“我妹妹没骂你妈妈,你根本就没有听懂她的英文”。
二宝从国内回来已经一星期了,今天想起这事,她还委屈地趴在我怀里边哭边诉苦:“我真的没骂人,他们为什么不相信我?”
可惜,我当时不在现场,我不能单凭着孩子的话对任何人下结论。但有一点儿我是可以肯定的,孩子绝对无意伤害那位秘书阿姨,她的心里确实有委屈。同时,我也理解那位秘书阿姨的眼泪,人家辛辛苦苦陪你玩儿,你还“骂”人家,你还有良心吗?
我曾经喜欢过一首老歌里面的一句歌词“最伤最痛是后悔”。不知怎么的,我现在真有些后悔让孩子独自回国。这样做,不仅麻烦亲友太多,一切的不愉快也只能成为我眼中的未知。本来,我们是想让孩子体会一下没有父母在身边一人独行的日子,我很怕会事与愿违。
在生活的大染缸里,我们这些大人已经学会了互相鼓励直至互相吹吹捧捧。其实,最需要鼓励的人是孩子们。我们老了,无所谓了。孩子们可不一样。往小里说,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往大了说,孩子是社会的希望。我时时提醒自己,为了孩子,我们一定要慎言。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的孩子们,我,作为母亲,我为他们自豪。二宝的善良和成熟,在我们美国的朋友圈里,是有口皆碑的。
最伤最痛何止是后悔,最伤最痛是误会啊。
8-28-08
另一件事也让我很有感触,我们有个workshop,一个ABC的大学一年级女生来听,当时哥大的一个教授讲中国问题,对清初一些问题发表了一些见解。提问时,这个ABC就提出,哥大教授的这个观点她有异议,她说得很对,我们都很认同。散会后,这个美国教授叫住这位同学进行讨论。这个女学生很可爱,中文说得比大多数南方人好。最有趣的是,她的父母出国前是在中国大学教英语的。
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
我在美国的大学教书,也发现了一个特点,华裔孩子,很多不愿讲中文,大多很内向而且不太有礼貌,而那些积极参加中国新年活动,中文又说得很好的ABC,在同学中很受欢迎,也很有礼貌。身份认同一点也不自卑,反而更开放更自信。
我感觉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点拙见,大多数人是不喜欢听的。
So, not all the people are the same...
问题的关键是,国内亲友不懂英文,孩子中文表达能力又不够。准确说,应该是双方之间的语言障碍吧。咱没把孩子的中文教好,也算是有另外一宗罪了。
同意你的说法!不要有什么问题就怪这怪那的,怪了美国又怪中国,就是不说自家教育有问题。
首先,不是Can help me with packaging?而应是Can you help me with packaging,对吧?其次,美国人即使不说excuse me, 也应该用“could you help me...”,这样更客气。当然,我同意你说的,即使孩子不那么礼貌,美国的大人也不会过于计较,但是这并不说明,不礼貌就是对的,而且中国人对辈分和适当的用语的确是很在乎,孩子的父母既然本身就是中国长大的,对此应该并不陌生,而又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国内探亲度假,那么,是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回乡随俗”,掌握礼貌用语,还是谴责所有的中国成人不宽容,没有风度呢?我以前在中国遇到的学中文的外国人曾经对我说,在一个不熟悉的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多使用客气和礼貌的语言,以免冒犯别人。中国人自己怎么就想不到,反而责怪别人不宽容,这不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吗?
“你能帮我装一下包吗?”译成英文就是“Can help me with packaging?" 是没有“Excuse me. Can help me with packaging?" or “Can help me with packaging please?"听起来礼貌, 但是如果说话的人用的是请求的语气而不是命令的语气,在西方文化中不会成为请求帮助被拒绝的理由。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一个美国家庭,人们会乐意帮助她,只是因为她的确需要帮助,这一点就够了,而不会因为她没有说一个”请“字而冷落她。我想这就是文化差异吧。国内有些同胞就是缺乏一种‘宽容’,尤其是在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回复baixianwan的评论:
什么文化差异?有教养的洋人孩子很会招呼人的!
我孩子回去,也不会叫人,被认为不礼貌,真没办法。
I am not a sweet mouth person, I lost a lot because of this. However, I really know everyone likes to hear good things or be flattered, even in U.S.. I am not as lucky as some people just because of this, but i really know this is what I am lack of. I can accept the fact that if people don't like me just because of this.
Understing is necessary, if we can not do, we have to accept.
从这一点上看,我不认同你让孩子独自回国的决定。没有信得过的大人,孩子在国内收获也不会很多。虽然他们有“堆积如山”的礼物,很是虚浮。没有感情的礼物,会让孩子confuse的。
再忙,还是坚持回国看望下年迈的父母。现在的情况和从前究竟不同了。借口总是会有的,以前是因为没钱、没安顿,后来就是工作忙。长此这样的话,一道鸿沟就再也跨不过去了。
理解!文化与经历的不同的确有太多的误解。现在国人强了对海外回去的另眼相看
和苛求那怕是个孩子,世俗的人太多只有自保。要是过去一个独自从海外回去的孩
子有多少人羡慕谁会这样对待她,势力的人。
===
不要过头.
2) "最伤最痛何止是后悔,最伤最痛是误会啊。"
===
"误会"是一种很大的伤痛,但不见得为"最".
3)"后悔让孩子独自回国。"
===
这个解释方法很多了.
4)有很多"...留学生们当年真想回去看看父母,无奈..."
===
趁父母健在时,"就要"回去看望啊.
5) 中国人对西方的一大"误会",就是误认为美国是天堂,是目标....中计也!
6) 谢谢你与众分享经验.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