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遗症--最伤最痛是误会
文章来源: 陈晚2009-11-06 06:00:48
作为飘在海外的边缘人,感觉自己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时候,很多,很多。比如,有些老留学生们当年真想回去看看父母,无奈身份和工作还没搞定。为了这些身外之物,思乡心切的游子们既不能轻易离境,也不能得罪老板。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只盼得母亲一年年老去,盼的游子从青年熬到了中年。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出国13年后才得以回家探望母亲。13年哪。那年夏天,当他们母子重逢时,当母亲抱着儿子痛哭时,儿子那颗漂泊的心终于在家乡苏醒过来。

这几天,我感觉自己很脆弱,也流了很多眼泪。不为别的,主要是为了孩子。谁的孩子都是娘的心头肉,不管这孩子有多少缺点;任何一位母亲都是孩子眼中的英雄,不管这妈妈多么无能甚至是丑陋。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里面谈到了“谁是美国人心目中的五大模范人物”。你想猜猜答案吗?我可以先告诉你排在第一位的模范人物,那就是美国无数普通的父母们。

大人们比较爱说长论短,也容易议论他人。但不管怎么议论,人无法做到让别人都喜欢自己,这是不现实的。同理,人也无法做到喜欢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这是万不可能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几天,一件在我们心中挥洒不去,又让很多亲友流泪的事情,十有八九是源自一场误会。

在回美国的前一天,二宝兴致勃勃地想自己装包。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衣物和玩具,十岁的二宝傻眼了。她不知自己该如何下手,才能把这些东西挤进她的小皮箱。情急之中,二宝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四位大人用刚刚学会的中文求助:“你能帮我装一下包吗?”

孩子的思想很简单,她其实是想让座位中最值得信任的那位秘书阿姨帮她装包。可她在求助时,偏偏没有称呼那位阿姨。在这里,我要为自己的孩子解释几句。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们对长辈们很少叫叔叔阿姨,他们或者是直呼大人其名,或者是叫密斯(女性)密斯特(男性)什么什么的。华人子女在父母在场时,在家长的提醒下,可能会挤出个叔叔阿姨出来。

那位秘书阿姨是家里临时拉来帮忙的,我很怀疑二宝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能记得住她的名字。我认为,如果二宝知道那位秘书阿姨的姓,她至少可以叫她一声密斯什么什么的。所以,在我看来,孩子在求助时对大人没有称呼的言行,虽然不是件好事,但也没到如临大敌的地步。

四位大人为了教育孩子,对这个“没有礼貌”的二宝采取了不搭不理的态度。孩子越急,他们越不说话。二宝一头雾水,不知自己错在哪里了。为了表示失望,二宝自言自语用英文说了一句什么话。就是这句话可惹祸了。

秘书的女儿听了这句话后,非说二宝在骂她妈妈。以后的事情就变得不可收拾了。亲属先让二宝给阿姨道歉,并狠狠骂了孩子一顿;那位秘书阿姨则委屈得当众掉眼泪,她的女儿也恨不得冲上来教训二宝几句。站在一边的大宝,虽然平时和妹妹经常打打闹闹,但看到妹妹受了委屈,也替妹妹反击秘书的女儿:“我妹妹没骂你妈妈,你根本就没有听懂她的英文”。

二宝从国内回来已经一星期了,今天想起这事,她还委屈地趴在我怀里边哭边诉苦:“我真的没骂人,他们为什么不相信我?”

可惜,我当时不在现场,我不能单凭着孩子的话对任何人下结论。但有一点儿我是可以肯定的,孩子绝对无意伤害那位秘书阿姨,她的心里确实有委屈。同时,我也理解那位秘书阿姨的眼泪,人家辛辛苦苦陪你玩儿,你还“骂”人家,你还有良心吗?

我曾经喜欢过一首老歌里面的一句歌词“最伤最痛是后悔”。不知怎么的,我现在真有些后悔让孩子独自回国。这样做,不仅麻烦亲友太多,一切的不愉快也只能成为我眼中的未知。本来,我们是想让孩子体会一下没有父母在身边一人独行的日子,我很怕会事与愿违。

在生活的大染缸里,我们这些大人已经学会了互相鼓励直至互相吹吹捧捧。其实,最需要鼓励的人是孩子们。我们老了,无所谓了。孩子们可不一样。往小里说,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往大了说,孩子是社会的希望。我时时提醒自己,为了孩子,我们一定要慎言。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的孩子们,我,作为母亲,我为他们自豪。二宝的善良和成熟,在我们美国的朋友圈里,是有口皆碑的。

最伤最痛何止是后悔,最伤最痛是误会啊。

8-28-08  11:19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