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医理论的价值

(2009-08-05 09:41:09) 下一个
                                                               中医理论的价值
                                                                                                                                                          07-21/2009

有一点是“坚守中医论”和“中医淘汰论”两者共同都承认的:中药确实有效。

两者不同的关键是,坚守中医论,是用中医的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中医淘汰论,是以“实验室证明”的理论思想指导中药的应用。也就是说,中医坚守论最根本要坚守的是中医的理论;中医淘汰论最根本要淘汰的也是中医的理论。

所以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中医理论是否有价值,是否需要继续存在,理论中医是否需要继续发展,还是在现代医学出现以后就应该被淘汰。

“西医是科学的,中医是不科学的,所以中医应该淘汰”,这是中医淘汰论最基本的论点。

A.什么是科学?

狭义科学:

科学首先是一种知识形态,严格来说,科学的知识,必须对事物进行定量化分析,数学的精确。西方的物理学,化学都是典型的科学,最严格的科学。

我们知道,数轴的两端是无限的,数轴上任何两点之间的数也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大小两个极端来看,大到宇宙,小到夸克,都还仍然是未知数。所以没有绝对的定量的精确,从最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定量只能是概率上的定量。

另外,有一个海森堡不确定原理(英語: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有時也被譯成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指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和动量的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
不确定性也是一种波的特性。在经典物理中波也有不确定性。比如波的频率和波到达的时间之间就有不确定性。要测量频率,就要等几个波峰的到达,但这样一来波到达的时间就没法被精确地测量了。
現代量子力學,大膽地假設,粒子的量子邉觼K不明確……在原子裏的電子並不是移動於明確的軌道,而是模糊不清,無法直接觀察的軌域……
以上大意引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你看,严格来说,最严格的物理学也有测不准,不确定性,也有模糊不清,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你能说物理学不科学吗?

有一个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混淆,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往往是相对于迷信而言的。并不是以上所讲的狭隘意义上的科学。

中医相对于迷信而言是科学的,但是它也在不断的去伪存真,不断的自洁,和“被洁”,去除糟粕,取其精华,这大概是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

B. 西医就科学吗?

我看过何裕民老师的不少著作和文章,很佩服他“自信而冷静的,能够和现代科学平等对话的声音”。他曾经说过,从狭义科学的意义上来讲,“现代西方医学都不是科学”。

他引述了美国人库恩的议论,医学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医学,这一部分,算得上是科学;另一部分是医学的主体---临床医学,这一部分远远够不上科学的标准。

物理,化学最后的表达方式都是数字和公式,而西医化验和实验室数据讲的只能是概率,正常值大概是多少,经常说参考值,供医生考虑。很多时候实验室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必须有医生的脑子思考才能决定。而我们知道,人脑的思考不是“科学”思考,很多时候是“模糊”思考。

如果“精确定量”是最准确的,那还要老医生干什么?还要经验干什么?到医院,把所有的数据一查,抽抽血,再拿几个机器照照,行了,电脑全出来了,拿药去吧。
无人驾驶飞机为什么至今不能广为应用?因为那些精确的数字,还是不能代替人脑的模糊思维。
 
随着科学的发展,精确定量愈来愈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精确永远代替不了“模糊”,如同机器人永远代替不了人一样。

定量分析不是科学化的唯一标准。

定量是人类借助进行抽象思维的工具,西医主要相信的是客观工具,并利用客观工具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必然要借助定量分析。中医更相信人本身,利用人的高级模糊调控系统诊疗疾病,因而主要依赖人的模糊思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的诊疗“工具”更为先进。

人体的许多主观感受型的症状,由于受个体差异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很难对其定量。例如疼痛,可由于外界因素的变化而造成心理的改变,从而影响疼痛的自我感受。即使许多“它觉”症状,也不一定能够客观定量,例如,面色,汗出等等。

中医用语定性为主,虽然被西医认为不科学,不精确,但是现阶段谁也离不开它,而且西医在许多时候也求助于定性。 就临床实践来说,绝对定量有时候效果并不好,例如病人自觉身体烘热,头部闷胀晕痛,鼻塞声重,流涕,咽干而痛,周身酸懒沉重无力,脉浮数,苔薄,舌边尖微红。 西医检查各项客观指标,血化验全都正常,怎么办?只能对症治疗。或用一些辅助疗法,难收显效。 中医经过辩证认为是外感风热湿毒之邪侵犯,用清热解毒,解表化湿法治疗,收效较快。

患过这种病的人有体会,这时候的自我感受往往比患某些有客观指标的疾病更难受。虽然定量诊断是“精确的”,但是定性诊断的中医临床效果更好一些。

不少没有客观指标的慢性病,甚至急性病,西医不定量就失去了治疗依据,往往看中医更好一些。有不少“病”就是这样被消灭在未成“病”之时,这不是很好嘛。我们知道血化验,影像学检查等等出现异常,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开始就不正常的。有的时候,等到过几年,终于诊断出来是什么病的时候,恐怕早就失去了治疗的早期最佳阶段。所以有人说,“中医让人糊里糊涂的活者,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去”。

有一个病人四年前就有手麻感,偶尔颤抖,逐渐加重。他为此看了四年医生,血化验,CT,MRI,脊柱,大脑,局部神经等等,反复做,反复检查,一直查不出任何异常。曾经被怀疑过书写震颤,MS,ALS,Lyme’s,但是最后又都被排除了。因为没有最后的诊断结果,一直没有治疗。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之中,不知道是什么病就没有办法治疗。最后有一个医生诊断他是患了“早期巴金森”,但是同时也告诉他,“这病没法治。”他于是开始寻求替代医学,针灸,希望能帮助他治好这个病。

我就在想,如果早期用中医针灸,会不会他的“病”就不发展到这个地步呢?糊里糊涂的治好了不是很好嘛,为什么非要等到病情发展到影像学能看见了,知道是什么病了,才来寻求帮助呢。

那些早期症状,在定量分析出现“异常”之前,用咱们的“模糊思维”进行治疗,是否能使一些病最后不发展成“病”呢,或许是不是能够阻止一些病的恶化呢。

定量分析不是研究人体科学的唯一标准。定性分析,模糊思维仍将长时间的被用于人体科学的研究之中。

何裕民老师说,“生命科学讲的都是概率,百分比,大概是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生物科学也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所以,无论从理论上,从临床上,西医医学也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不是完美无缺的,是有缺陷的。

如果你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你就没有理由不让另一个有潜质的理论发展,以弥补你的缺陷,即使也同样达不到最终的完美,起码可以共存。
 
C. 探求结构不是研究人体的唯一途径

西方科学在研究中医理论时,总是希望首先找到结构,看到物质,例如探究五脏的结构,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形态等等,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也确实是有成效的。

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是用肢解中医的方法研究中医,试图把中医理论对号入座的纳入西医体系。一旦对上号,中医生理“白箱化”,那么,理论中医就会像草稿纸一样被丢入垃圾箱,最终把中医“提高”到西医的水平。

从古希腊名言到当今的系统论都指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就使得从探求结构出发的分析方法带有局限性。局部的功能不能解释整体的功能,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局部功能之和。不能否认了解局部对认识整体的重要意义,但决不可能把这种方法,看作认识整体的唯一途径。

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例如经络,现在人们都承认它是存在的了,也承认它只存在于活体上,不存在于尸体上,但是仍然看不见。

“场”,“波”都不是西医意义上的物质的,你能说它不存在吗?量子力学中的“波”就带有不确定性,你能说它不科学吗?而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波”的运动就很像中医里面讲的气的运动变化功能。只能说我们探求结构的研究方法还不足以完成对人体研究的任务。
 
D. 实验方法不是研究生命的唯一手段

方舟子先生说,“科学研究有一个解决争议的可靠方法:可重复的,独立的观察或实验。”也就是说,中医不用实验室里的实验来研究人体,所以是不科学的。

自然科学之物理学,化学等,自从采用实验手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揭开了大千世界的诸多千古之谜,在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整个儿过程中,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在生命科学领域,也借助实验手段,解释了许多低等和高等生命活动的现象。并找到了不少有效的药物。对自然科学工作者来说,实验室是办公室的同义语。

在挖掘,整理中医宝库时,人们自然想到,中医应该走进实验室,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认为,它是未来中医研究的唯一手段,和证明中医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那就值得讨论了。
 
人乃万物之灵,医学研究的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运动。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清楚的解释这朵最美的物质之花---- 自然界达到自我意识的人本身。生命虽然是大自然的产物,是物质的,但它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迄今人本身还不能加以摹拟的。

法国生理学家伯尔纳100多年前就说过:“我认为生命现象不可能全部用无生命世界中所阐明的物理化学现象来说明”。

同理,低等动物的实验也不能完全揭示高等生物的复杂生命过程。

就某一个个体来说,生命现象几乎是不可能重复的,没有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就时空观来说,我们不可能把某一个生物停在某一时空点上进行重复,而离开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就没有带有特异性的生命个体。 影响生命与疾病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

从外界环境来说,人类至今对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十分清楚;从内环境来说,生命的整体作用不等于局部作用之和;人体与疾病的特殊规律也不能用某些物理,化学,或现代生物学方法加以复制和取代,这就使实验手段对研究生命与疾病带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西医在研究人体和治疗疾病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人体看作一部大机器,而不是具有高级自控调节能力的活系统。同时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忽视人的本能,时时趋向健康的“自修复能力”,这是实验医学不可避免的局限。 实验方法的本质是还原论,随着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中医用综合的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科学,一定不会过时,从总体来说,应该是西医可以借鉴的方法。
 
我不是要完全否认实验方法,因为目前对生物医学模式的人并非完全认识清楚,这种方法在我国并非过时,而是不够,仅在于说明实验方法现在和将来都不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衡量一门学科,科学与否的唯一准则。
 
E. 中医是什么科学?

中医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门人文科学。西医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身”,它是实体的,所以用科学的定量的方法研究;中医即研究人的身,也研究人的心,并且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否认,人的“心”和“身”是相互影响的,最典型的莫过生气造成血压增高。西医能否定量一下,生多少“气”,就能造成血压增高,高多少?

人文科学有个研究方法就是统计学,据说是被承认为科学的方法。我认为我们应该大量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中医学的知识进行统计学的验证。不但可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同时可以指导临床实践,也易于与现代科学沟通。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用中医的理论作指导,用西医承认的方法作研究的工具,对人体进行“科学研究”。这不仅易于与西医的沟通,也是中医本身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发展。

例如,天人相应,我认为,天气变化的时候,首先影响的是人的荷尔蒙,以及粘膜。

那么,人的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内啡肽,儿茶酚胺等等,这些激素是如何对天气变化作出反应的。人的鼻粘膜,胃粘膜,肠粘膜,对寒冷刺激产生充血,水肿变化有什么规律。

天气是如何影响血压的, 天气是如何影响睡眠的。

情志对人的荷尔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总之,课题很多,用中医理论作指导,统计学方法作工具,西医激素水平,粘膜变化作指标依据,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领域。

当然这里提到的只是一点点思路,有待能人志士们研究讨论。 或许一门崭新的人体生命科学,会由此萌生出萌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827 回复 悄悄话 谁说科学非要定量啦?概率论、模糊数学都属于科学,楼主对科学的定义都错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