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红色八旗子弟的诞生

(2012-04-20 04:58:20) 下一个

红色后代与八旗子弟(二)

玄野

二 红色八旗子弟的诞生

以个人所得到的信息和判断,我相信中国很多的老一辈革命者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能站立得住,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主流是这样。教化第一的中国教育传统毕竟值得信赖。共和国以来的专注在物质建设上的教育理念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红小兵红卫兵,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又秉持着什么样的道德理念呢?物欲洪水是家庭传统无法阻挡的。家庭熏陶很重要,但是和整个社会环境的浸染和片面幼稚的全民教育理念相比,犹如杯水车薪。家庭传统中过分看重权钱的人,我们自然无法寄予任何希望。家风仁厚的,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其子女就会温良恭俭让了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在老革命红一代中,崇尚传统道德的可能占多数甚至绝大多数,但是红二代红三代中,继承这些传统的人可能会锐减到绝对少数。一是教育和社会环境导致,另外是个人资质与佛性高低造成。

我在这方面有深刻感触。某些红色家庭朋友具备一种特有的向外辐射的优越感与自信心。而同样家庭出来的另外一些人,也具备才智与美貌,给人的感觉却是谦逊甚至些许怯懦。给我打击最大的是我的一个近亲最近表达的人生哲学。他高调宣称父母在邻里关系上太过屈辱忍让,别人的要求一概无原则的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不敢跟人提起,简直就是善恶不分。他认为在工作生活中必须认清弟兄和盟友,互相间要坚定地支持,而背后拆台的敌对者则需要一概抵制。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征兆,而这一征兆在二十年前已经被父母察觉。而社会影响的强大和个人的独立性,已经不容父母左右他的人生哲学了。普通家庭如此,而中国高官家庭可能会走得更远。共产主义以来中国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和经济腾飞后各种欲望的诱惑,和中国改革过程中红色后代与超级财富超级权势之间的探囊取物般的超近距离,是冲垮道德宫殿的洪水。这一波接一波的冲击,足令大批的革命后代沦为欲望和金钱的奴隶。

另一个历史现象也更进一步强化了革命后代的个人优越感。吃小灶是大陆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用语。这一词汇来源于中共延安时期的分灶制度。在当年的物资极其匮乏的非常时期,中共根据人员的级别不同分出大中小灶伙食分级制度,曾经是十分成功的公有制分配制度。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爆发出来的震惊世界的战斗力是明证。本来,人的社会贡献大小可以通过工资待遇等算清,但中共革命史中因经济状况的限制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导致公有分配成为达成最大战斗力的首选。

分灶制和日后各种同类的高官福利配给制度给中国高官子女造成了巨大的错觉。那种超越芸芸众生的优越感,几乎被刻进革命后代的骨髓,成为他们头脑中的天经地义。这些念头都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和对红色往事的回忆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树立起来。网友透露,某著名作家曾作文叙述她的知青生涯,"文革中,母亲的战友的朋友 ---- 县长亲自推自行车送她到生产队。"朋友的战友的女儿下乡,自己代为照顾一下,倒是中国传统人情。而对这种事情的叙述是否有优越感和炫耀的潜意识呢?人间冷暖苦乐谁都无法摆脱,关键在于自己如何看待,如何在虚无的浮华荣耀中锻造自己的灵魂。个人以为,在这种个人际遇和荣光之外,中国人民二十世纪的苦难历史提供了不计其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真情素材。文学家对宏大的事件视而不见,只对自己的经历如数家珍,到底是什么原因?一部<活着>会打动所有国人的心,征服法国的影视界,却被中宣部系统给封杀了。文艺界这样吊诡的状况,又如何期待一个繁荣的精神文明呢?南辕北辙而已。

还有充斥当今中国文艺界的军大院文学,你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些作家在价值取向上明显不把军大院与外界普通百姓放在同样的层面上看。这些知青文学中,那些远在万里之外发生在数百年前的故事会成为知青们显示文学修养和追求精神文明的象征,而作为他们下乡生活大背景的农民却只能做反面陪衬。中国农民的厚道持重毫无踪影,劳苦大众在困难中流露出的铺天盖地的感动上苍的人性被视如无物。当精神文明被固定在地位身份和相貌穿戴上时,文学就已经死亡了。而这样一个惨白毫无血色的文学现状对民族风俗的塑造又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这些文学反过来作用到红色后代与精英的身上时,无疑是强化了他们的优越与浮躁。于是,新的八旗子弟出现了。

全文参见: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4445/201204/16131.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