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湿婆和“赞辞之王”

(2005-07-03 15:24:56) 下一个

 

葛维钧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

【内容提要】 湿婆是印度教神殿中的重要神〓,对于他的赞美,亦遍见于印度教各典籍。赞美方式之一,即称颂名号。印度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将千余名号奉献给湿婆。本文首先就湿婆神的传说故事、他的来源、围绕他建立的有关宗教理论,以及对他的赞颂的一般情况,做一必要说明,然后将这些名号自梵文原典译出并加注释,以为未来印度教的深入研究提供方便。

 

湿婆(Siva)是印度教地位最高的神〓之一。湿婆信仰广泛流行于印度各地,尤其是南印度,那里敬奉这位大神的寺庙比任何别的寺庙都多。随着印度文化的传播,湿婆信仰亦远迈境外,盛行于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的若干地区,特别是爪哇和巴厘岛。兽主派则在尼泊尔流传至今,其兽主(即湿婆)庙,连远在南印的信徒也来朝圣。所有这些信仰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像任何广受崇拜的神〓一样,围绕着湿婆是不乏赞辞的。这类赞辞遍载于印度教各类典籍之中。宗教信徒对于自己仰目归心的神明由衷赞美,高歌颂扬,是惯见的事,而其表达方式,则会因习俗的差异而有不同。印度宗教的颂神方式中,有一种为其他地域所鲜见,即称诵名号。古代印度各神,尤其是主神,往往上有各种名号,其数量之多,实为世上任何宗教神明所不能比,可以在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看到典型的实例。其中罗列了湿婆的一千零八个名号,并把称诵这些名号的赞辞奉为“赞辞之王”。据称,“这些名号真实有效,能实现一切目的,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都使用过。用这些名号呼唤那无与伦比,天下第一,恩被众生,纯洁无瑕,代表天国的大神的,都是些把握真理,举世闻名的圣旨。这些名号自梵天神界流传开去,遍播宇宙,无处不闻。它们自梵天宣布后,便是至高无上的。它们神秘莫测,永恒不灭。”(Anusasanaparvan of the Mahabharata 17. 3-5, Critically edited by R. N. Danderkar,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oona, 1966.)本文拟将印度教徒一向视为崇高礼赞的湿婆一千零八个名号由梵转汉,加上必要的注释,罗列于后,以为他日印度宗教的深入研究,做一点基础工作。在此之前,先就大神湿婆本身求一基本认识,似有必要。不过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认识虽称基本,却远非三言两语就能尽道。?

一、湿婆的形象和湿婆故事?

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并称印度教三大神。其中的湿婆常称毁灭之神和宇宙解体之神,又是善修瑜伽的瑜伽之王和苦行之神、愤怒之神,以及娴于宇宙之舞的舞王。他的形象常常为身涂白灰,三眼四面(或五面),第三只眼长在额心。长长的头发在顶上盘结成角的样子,一弯新月像发饰般挂在这角样的头发上。盘绕在黑色脖子上的是一条蛇。他常常趺坐在虎皮之上,眼睛半闭,作入定状。他的衣服用虎皮、鹿皮或象皮做成,一只髑髅做成的花环挂在颈间。他的坐骑是公牛难底,武器是一柄三叉戟。其四臂四手,常持弓、箭、剑(或投枪)、盾、鼓(中有细腰,形如沙漏)、战斧、法螺、一端饰有髑髅的仙杖或捕捉敌手用的绳索等。有时他又会抓住后腿,手举一鹿(或羚羊)。典型的安排常是右手持斧,左手擎鹿;另一右手前伸,作施无畏印(abhaya),左手略垂,作与愿印(varada)。佛教文献多称他大自在天,所绘形象与传统印度教的说法大同小异。W(〓《十二天供仪轨》:“伊舍那天旧云魔醯首罗天,亦云大自在天,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创(疑为剑),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竖相著,地水二指屈中节,火风空三指各少相去即成。”(《大正藏》卷二十一,页三八六上)按,伊舍那即 Isana。据印度教神话传说,梵天欲求一子,入定冥思后,一青色皮肤的男童现于其膝。男童哭乞名字,梵天给他一名楼陀罗,嘱他不要再哭。男童又哭七次,梵天只好又给他七个名字,Isana 即为其一。(见Visnu Purana 1. 8. 1-6)魔醯首罗即 mahesvara,为湿婆的主要名号之一。劫波杯原文 kapala,意为杯、盘,常用来称游方者的乞食钵,亦有髑髅之意。地水火风空分别为从小指到拇指的名称,所成手印似是施无畏印。惟所述可能左右颠倒,因为现存的湿婆像中确有左手叉腰,右手作施无畏印的(见艾恩斯著,孙士海、王镛译《印度神话》图版第36)。丰牛下文还会提到。)作为舞王,湿婆腰围虎皮,一脚踩卧地无知魔怪,一脚抬起,准备踏出另一舞步。四手中一持鼓,一持火(或三叉戟),第三手在右,作施无畏印,第四手下垂,似在指抬起的一脚。舞王湿婆很少作为崇拜对象。真正受到广泛崇拜的,是他的象征物林伽。?

居印三十余年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迪布瓦(1765~1848)曾说:“湿婆的传说,像其他印度教神明的传说一样,实由极尽铺张的寓言故事编织而成。”(〓Abbe J.A. Dubois, Hindu Manners, Customs and Ceremonies, p.710, Rupa & Co, New Dlhi, 1994.)他的传教工作虽然不算成功,但是他对印度本土宗教文化的观察和了解,却称得上细致而深入。印度人自古善说故事,且常于曲尽情节之后,予人以事理教训。围绕湿婆的大量故事亦不例外,只不过其宗教和哲学意味更加浓厚。?

湿婆第三只眼的诞生故事就是如此,这只眼睛能够放出足以焚毁世上一切的神火。故事说,湿婆在大雪山修炼苦行,周围花香鸟语,人神共聚,歌舞游戏,一派繁荣。这时他的妻子雪山之女款款来到。她想开个玩笑,便从后面蒙住了他的眼睛。霎时间,世界陷入了黑暗,众生个个恐怖。然而,只一刹那,到处又大放光明,原来有一道强烈的光芒从湿婆的额头放射出来。在他的前额上,出现了第三只眼。这只眼燃烧着烛天大火,烈焰飞腾,上摩云霄,光芒四射,亮过闪电,其情其景,宛若十二个太阳同时并出,又如劫末之火,吞噬一切。整座山岭似乎就要葬送在熊熊烈火之中了。雪山之女大为惶恐,忙向湿婆求情。湿婆对雪山投去同情的一瞥,顷刻间,一切又都恢复了原状。他向妻子解释,为拯救落入黑暗的世上众生,他生出了第三只眼。(Anusasanaparvan 127.26-45.)然而故事显然也暗示了,它同样能够在必要时摧毁世界。毕竟,在三大神中,湿婆主司毁灭。湿婆的毁灭之力来自他的瑜伽功和苦行力。作为苦行者趺坐入定于大雪山间,正是常见的湿婆形象。?

即使是湿婆的毁灭行为,在印度教看来,也不是使固有的一切简单消失。它不是消极的纯粹否定。湿婆毁灭的目的,在于使已经紊乱的宇宙秩序得以恢复和重建。他要破坏的,是已经变得充满无知、贪欲和邪恶的世界,那里到处是对于虚假幻象的执著。他要消除的,是不和谐和不完满。他甚至要把与之相关的一切,包括对于旧有存在的记忆,全都连根铲除。因为它们已经构成神人交往的障碍,阻碍了人的神性发展,使之趋于堕落。为此必须重整宇宙秩序,以保证人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不断的精神进步。所以,湿婆带来的宇宙解体,实际上意味着重振和新生。当一劫之末来到的时候,宇宙必须毁灭。此时湿婆放出犹如一千个太阳同时升起的无边劫火,将存在的一切吞噬而去。?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印度教称,湿婆固为破坏之神,但又不仅为破坏之神;他同时也是创生之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他以林伽为象征物。梵语林伽意为特征、标志,往往特指生殖力的象征,并具体化为男根形象。《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皆有神根显灵的故事:梵天和毗湿奴正在无边的宇宙间为谁应享有统治权而争吵,忽然出现一个火柱。梵天立刻化作神鹅,以思想的速度向上飞去,寻其末尾;毗湿奴变作身躯巨大如弥卢山的公猪潜向下方,究其始端。一千年后,二者精疲力竭,无功而返。此时湿婆从火林伽中显现,两神折服。(湿婆为化解梵天和毗湿奴之间的纷争而化现为火林伽的故事详见Linga-purana 17. 6-55.,或〖WT6BX〗Siva-purana, Vidyesvara-samhita 7. 2-30.,内容大同小异。林伽起源另说见Siva-purana, Kotirudra Samhita 12. 8-52.,略谓,在陀卢婆那净修林中住着湿婆的崇拜者。一天,趁众婆罗门外出拾柴不在,湿婆赤身裸体来到林中,手把阳具,举动轻佻。婆罗门的妻子们非常惊恐,另外的女人则上前拉扯湿婆。婆罗门回来,未能认出来者是谁,遂指责他违背吠陀教导,诅咒他男根落地。诅咒果然生效,但湿婆的男根落地后即成火柱,无论天堂、地狱、人间,到处奔跑,酿成火灾。婆罗门无法,只好请教梵天。梵天告诉他们,只要雪山神女肯化作女阴形象,湿婆男根就会静止下来。后神女接受陈请,在举行若干仪节后,湿婆之根便静植在女阴形象之上。此即至今遍见于印度湿婆神庙阴阳合体的林伽式样。〖ZW)〗林伽出现,并与女阴形象合体,同受崇拜的故事,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湿婆的创造功能。林伽崇拜盛行之后,其流行之广,影响之力,除了吉祥语“?”(“?”即梵语OM。印度教认为它代表着人对于无上存在的庄严而又虔诚的吁求,乃是一切祷词和经咒的根本,意义十分神秘,能够与人福祉。它也因此成为很多印度教徒冥思参悟的对象。作为本质,它被说成是宇宙一切赖以起源和毁灭的音节;作为无限,过去、现在和未来统统包容在这一声音之中。据说,发出这一声音,可以把握所有的存在和非存在;冥想它,可以满足一切要求,以至达到解脱。),再无其他能比。?但是,湿婆的信仰者仍不以湿婆兼擅毁灭和创造双重功事为满足。他们认为,他不仅是一切众生的起源,并且作为灵魂,也存在于众生之中。此外,舞王湿婆所跳的,是在宇宙存在全过程中始终不停的宇宙之舞。这意味着,在宇宙重建完成,到下一次复归毁灭以前的整个时期之内,湿婆并不是袖手一旁,无所事事的。他以他舞蹈的节奏与和谐,赋予整个宇宙以秩序和条理,保证了上至天体,下至众生在内的所有存在物的合理运动,而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之上,建立着宇宙整体的微妙平衡。湿婆参与世事,无疑会以慈愍为怀。下面的救世故事,显然意在强调湿婆存在,预闻世事的必要。?

拯救世界的故事当以湿婆唤作“青颈”的得名始末最为典型。当初众神和阿修罗为求甘露而搅乳海。他们用曼陀罗山做搅棍,蛇王婆苏吉做搅绳,从大海中搅出了月亮、宝石、神马、巨象、宝树、天女、如意神牛苏罗皮、医神檀文陀梨和甘露等十四种宝,但最初出现的却是剧毒药迦罗拘吒。迦罗拘吒足以使世界化为灰烬。众神胆破,阿修罗亦四散奔逃。梵天率众神向湿婆求救,湿婆遂将毒药放入自己口中。雪山神女大为惊恐,一把掐住他的喉咙,企图阻止毒液下注。与此同时,毗湿奴也伸手堵住了他的嘴,以避免毒药外泻。结果,迦罗拘吒留在喉间,将湿婆的脖子烧成了青色。(故事见Bhagavata Purana 7, 8,以及其他多种往世书和两大史诗,内容仅繁简有异。使湿婆脖颈变色的还有其他解释,如说湿婆在破坏了岳父陀刹的祭祀之后,他的三叉戟击中了仙人那罗延。后者掐住他的脖子,使它变黑,湿婆亦得名“黑颈”(Sitikantha)。另,湿婆还自称“福颈”(Srikantha,见《摩诃婆罗多·教诫篇》128.8),因为因陀罗神为夺取他的财富,投来金刚杵,烧坏了它。《摩诃婆罗多》精校本编者认为,根据上下文,所谓福颈也可理解为即是青颈(Nilakantha)。)作为清凉之物,减轻灼烧之苦,他得到了月亮。此后,新月便装饰在他的头上。?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救世故事,讲述湿婆接住了自天而降的恒河。恒河原是众山之王喜马拉雅的女儿,后被众神接上了天国。甘蔗族国王萨竭罗的六万个儿子无法无天,在惹怒仙人迦毗罗后,被他双眼放出的神光烧成了灰烬。萨竭罗的四世孙跋吉罗陀按照预言请求恒河下凡,洗净六万祖先的灵魂。恒河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担心自己的滔滔洪流会淹没大地。于是跋吉罗陀坚持修炼苦行,谋得湿婆的欢心,使他许诺在恒河下凡时将她接住。届时,恒河下注,奔腾咆哮,举世惊骇,而湿婆则趺坐入定,用自己的头准确地接住了她。恒河在湿婆头顶盘结的长发间冲撞七年,始终找不到出口。(印度教理论家认为这表示了世界的巨大和世事的复杂。)最后,湿婆分恒河为七派,将她摇落大地。它们三条向东,三条向西,一条随跋吉罗陀而去。恒河的七条支流由此形成。?

湿婆故事,说明了湿婆神的多重神性。事实上,湿婆与其信众的神人关系,同样复杂。作为毁灭和宇宙解体之神,湿婆是可怕的,需要人们崇仰他,抚慰他。而在获得了人们的敬拜以后,他就会变成一位仁爱之神,以慈悲之心厚待他的崇拜者。那些全心全意热爱他,信仰他的人,总能得到他的垂顾,他的救助和恩典。其实,湿婆这个字本义就是仁慈、宽爱和吉祥。但湿婆也是难于接近的。为了得他欢心,崇信者们往往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取悦他。自然,他们多半都能成功。有人在一百年间不断用自己的身肉作供品投入祭火,从而获得了超自然的瑜伽功和永不衰竭的苦行力;有人入定三百年,得到了一千个伟力无穷的儿子;有人绝食三百年,始终睡在木棍上,结果生下了理想的子嗣;有人修炼六千年苦行,最终成了举世闻名的著作家。(故事见Anusasanaparvan 14. 59-61, 66-67, 70-71。)湿婆的难于接近还表现在,即使有意施恩,他也经常变幻形象,乔装出现,以检验信徒的专心和诚意。大史诗《摩诃婆罗多》有一个优波曼纽的故事,甚为典型。为求幸福,这位婆罗门决定把自己的忠心毫无保留地献给湿婆。于是,怀着诚愿,他狠修苦行,一千年间,坚持只用大脚趾着地。头一百年,他以果子为生。第二个百年,他吃落叶。第三个百年,他只喝凉水。此后七百年间,他更是仅靠空气维生。大神终于满意了。但是,他还想知道在优波曼纽的心目中,自己是不是所有神明里的唯一选择。他将自己扮成天帝释(即因陀罗)的样子,上张白色华盖,下乘四牙巨象,身生千眼,神光闪耀,在众天女的陪伴下,来到优波曼纽面前。他对优波曼纽的行为盛赞一番,接着提出给他一个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然而优波曼纽并无欣喜表现。他回答说:“我不想从你这里得到恩惠,也不想从其他神明那里得到。敬爱的天神啊,我只想从大神湿婆那里获得恩惠。只要兽主(兽主和下面的商迦罗、伊沙都是湿婆的名号。)说一句话,我情愿变成任何东西,无论是一条蛆虫,还是一棵长满枝条的大树。而如果不是来自兽主的恩惠,即使是统治三界的大权,我也不希罕。在商迦罗的命令下,我情愿变作虫豸,变作飞鸟。但是,天帝释啊,我无论如何都不愿从你手中得到施舍,哪怕给我的是整个三界。只要那众人崇仰的伊沙,那额头有新月,头发盘结在顶上的兽主对我仍不满意,我就情愿上百回地忍受那凡有肉体者必会遭受的痛苦,诸如老、死、生等。”得到这个回答,湿婆十分高兴。他在众神和众仙人的簇拥下,复现原身,“犹如秋日浓云中闪光的太阳”,赐给优波曼纽摆脱困苦,长生不老,精通一切,无愿不遂的恩惠。(故事见Anusasanaparvan 14. 86-97, 191-195.)显然,湿婆和大多数别的神明一样,是需要人来依附,来抚慰和取悦的。我们后面要谈的赞辞,其为用就在这里。?

二、湿婆的来源?

印度古老的吠陀圣典没有提到过湿婆,或者说,吠陀神殿中并无湿婆这位尊神。在《梨俱吠陀》中,这个字曾经作为种族名出现过(Rgveda Ⅶ. 18. 7.),与我们这里讨论的湿婆神,显然无关。传统的说法认为他是从吠陀神〓楼陀罗(Rudra)发展而来的。湿婆曾经作为形容词,用来修饰楼陀罗,意思是吉祥的,友善的。?

楼陀罗是最古老的印度教神〓之一,早在《梨俱吠陀》中就已出现,但地位较低。他四肢强壮,肤色黄褐,头盘发辫,面目凶残。其梵字有“狂吼”之意,为可怕的风暴之神。他性格暴烈,常以雷鸣闪电使人恐惧;后有时又与火神阿耆尼相提并论,似乎象征着野蛮粗暴的自然力。由于主杀,他又被认为是时间和死亡之神。他具有毁灭之力,喜怒无常,不仅折磨恶人,还能能给神、人和动物带来疾病,被形容为火葬堆上的浓烟。他是一个神射手,以“年”为弓,其病苦之箭从不虚发,中者必罹疾患,或者死亡。楼陀罗汉文佛典也译鲁达罗。《俱舍论记》卷七说他“恒以苦具逼害有情,名恒逼害。或时乐食血肉髓,故名鲁达罗,此云瀑(疑为暴)恶,大自在天异名。”(《大正藏》卷第四十一,页一三九~一四○。大自在天即指湿婆。)所论与楼陀罗的前述特征无异。不过,与凶狠、易怒、不祥的一面相对,他也有仁爱吉祥的一面,既慷慨好施,经常为人带来财富,又善能祛疾,以擅长医道而受崇仰。据说有一千种疗法来源于他。他似乎不很合群,较少为其他神众所容纳,在某些祭祀上处身局外,在享受祭品时亦只能安于残剩。所有他的特征后来都像胚胎似地体现在了湿婆身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白夜柔吠陀》中,他被称作“大神”,而这正是后来湿婆的名号之一。?

在《梨俱吠陀》一千零二十八首颂诗里,有三首是专门献给楼陀罗的:第一卷第一百一十四首、第二卷第三十三首、第七卷第四十六首。此外还有一首(第六章第七十四首)是同时献给苏摩神和他的。这些颂诗往往十分动人。对于他暴烈的一面,人们祈求他不要伤害自己;对于他仁慈的一面,人们希望他多多赐福。他们说:“楼陀罗啊,请不要伤害我们,无论是个子大的还是个子小的;不要伤害正在成长的孩子和已经成年的大人!请不要杀死我们之中的父亲和母亲,楼陀罗啊,请不要伤害我们可爱的身体。请不要因为愤怒而加害于我们的种子、后代和生命,加害于我们的母牛和马匹,或者杀死我们的英雄。我们会永远带着供品,向你吁求。我们尽管是牧人,也要向你奉献丰富的赞辞。摩录多之父啊,请赐我们恩惠,给我们福祉,请看顾我们,帮助我们。(Rgveda Ⅰ. 114. 7-9)

湿婆神的另一来源,很多研究者认为是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的某位神〓。曾与诗人泰戈尔一同创建国际大学的印度梵文学者契提·摩罕·森说:“湿婆是另一位受到接纳而供奉在印度教神殿中的非雅利安神。比较原始的部落民,像是沙钵罗人、吉罗陀人等(沙钵罗人是居住在德干地区的未开化山民,当属达罗毗荼种。通常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即为达罗毗荼人所创。沙钵罗一字后又用来专指野蛮人。吉罗陀人为一住在山野林莽中的低等部落民,营狩猎生活,后归入首陀罗种姓。),似乎曾经是他的崇拜者。其实也有若干迹象表明,早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中,他已经受到了崇奉。对于同化过程的研究告诉我们,看来是在经历了颇为顽强的敌视和反对之后,湿婆才为正统信仰所接受。”(K. M. Sen, Hinduism,Penguin Books, England, 1982, pp. 58-9.)证据是多方面的。比如湿婆信仰中的男根崇拜,湿婆头顶的角状发髻,以及他的“兽主”名号等,都可以溯源于印度河流域文明。“最普通,也最流行的湿婆代表形式是林伽,也即男根的象征物。哈拉帕遗存中男根形象的发现,使人们相信湿婆早已为印度河流域的原住民所知晓,而到了基督纪元前后,这一神明就被结合到了印度教中。在摩亨佐达罗发现的带角的男根形象神,周围有不少动物的,也被当作是湿婆的原型。这一形式的湿婆称作兽主。”(. C. Raychoudhary,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Surjeet Publications, Delhi, 1981, p.195, Part 1.)印度教固然有自己的林伽起源故事,如前所述。然而这样的故事在一些学者看来,不过是对于已被同化的林伽形象的追认。〖ZW(〗“敬奉湿婆最重要的形式是湿婆林伽崇拜,也即湿婆男根崇拜,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吠陀社会以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约公前2000年)。男根最初作为印度教的形象出现,是在公元前2世纪。解释林伽崇拜起源的神话故事见于大史诗中最为晚出的部分,当时这种崇拜已经广泛流行。这类故事的出现,很可能是为了追认该神的非吠陀方面,而这一方面同化到正统印度教中,则是很晚的事。”W. D. O'Flaherty: Hindu Myths, Penguin Books, 1986, p.137.)出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印章中出现的三首神、他的莲花坐姿(即佛教所谓莲华坐,或称结跏趺坐。方式是先将左足置于右股之上,再将右足置于左股之上,两足足心全都朝上。)等,也被视为湿婆形象的雏形或本源。艺术史家R. C. 克莱温在他的《印度艺术》一书中提到:“我们在哈拉帕发现过一尊残缺的偶像,是用灰石雕刻的男性躯干。不难辨认,这是一个舞人。他做出一种扭动的姿态,不禁使人想要将他同朱罗出土的舞王湿婆的铜像相比较。”作者提供的图片显示,舞者正是右腿站立,左腿抬起的。(Roy C. Craven, Indian Art, Thames and Hudson Ltd., London, 1986, p.21.)这似乎又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同湿婆神的某种关系。?

佛典《十二天供仪轨》中“……大自在天,乘黄丰牛,……”一语颇有意思。丰牛当即封牛,亦作耕牛,学称瘤牛。《汉书》九十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称:“〓宾地平温和……出封牛……。”颜师古注:“封牛,项上隆起者也。”又称:“大月氏国……出一封橐驼。”颜师古认为也是封牛,并解释其名:“脊上有一封也。封,言其隆高若封土也。”〓宾即今克什米尔。大月氏人时居大夏,即今阿富汗北部,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之间。实际上,两地之南亦多产该牛。在摩亨佐达罗等地考古发掘所得的印章(见 R. C. Majumdar,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 PartⅠ,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London, 1951, p.20.)和陶偶(见G. L. Possehl, Harappan Civilization, Oxford & IBH Publishing Co. New Delhi, 1982, pl.7.8.& pl.10.21.)均有封牛形象。湿婆以封牛为坐骑,似乎也暗示着他来源于印度河流域文明。无独有偶,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对于湿婆的坐骑亦有类似描述:“它的眼睛很美,鼻子很大,肩部宽厚,耳朵、髋部、肋间和胁部也长得好看。它的形体十分漂亮,动人怜爱之心。隆起的峰肉既厚又宽,几乎占据了整个肩背,看上去像似积雪覆盖的山峰,又如天空白云的尖顶。”(Anusasanaparvan 14. 108-109.)这里所说的显然也是封牛无疑。?

总之,湿婆是印度—雅利安人固有神〓和印度河流域文明土著神互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点,应该没有疑义。更进一步,我觉得如下说法也有道理,即:“湿婆固不是吠陀神,但他的精神原祖楼陀罗,《梨俱吠陀》却已提到。”(A. G. Mitchell, Hindu Gods and Goddesses, UBS Publisher' Distributors Ltd., New Delhi, 1995, p. 31.)也就是说,他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某位尊神,而其神格内涵,则更多地袭自吠陀神楼陀罗。事实上,他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渊源,是今人以考古材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所得的推论。这种提供躯壳的渊源,由于印度教的同化作用,早已湮没在历史中。同化基本完成于公元前。到公元初,对于湿婆和湿婆林伽的崇拜已经充分地发展起来,(R. Thapar:“对于湿婆的崇拜,混合着若干繁殖力崇拜,诸如男根、公牛、……。最重要的湿婆崇拜形式,林伽崇拜,则大约在基督纪元之初,就已流行起来。”A History of India, Penguin Books, 1987, p.133.)而两大史诗等重要文献的编定,也在此时。有关湿婆的神话故事大量出现在史诗和往世书里。(往世书系统写成文献并广泛流传,大约始于公元前不久,成书最晚的可能已至7~12世纪。)至此,上距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存在已经两千余年,而这些文学作品中,也的确再无这一文明的些许踪影可寻。湿婆与远古印度河神〓的因缘再续,则要再待另外一个两千年,直到进入20世纪。?

三、理论上的湿婆神?

在湿婆崇拜的发展过程中,我以为,至少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种是围绕着他产生了大量的神话寓言故事。前引迪布瓦所指的,就是这点,而随后提到的几个故事,则是最为著名,几乎人人皆知的寓言。这些故事一方面渲染了湿婆的无穷神力,一方面也展示了他的多重神性。另一种,是不避牵强之嫌,就他固有的形象,不断以种种看似相关的意义相附会,由此形成湿婆作为印度教主神之一的理论玄义。?

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婆罗门理论家告诉我们,湿婆身体的白色,意味着纯洁;而面生三眼,则代表天、地、空三界,代表日、月、地,意味着三解脱道——业之道、智慧之道和信仰之道。后生的第三只眼,是通晓奥秘知识的智慧之眼。它一旦睁开,便能摧毁人的虚假自我,驱除惑人的千万种幻见。到了宇宙末日,它便放出劫火,毁灭当时存在的一切。?

由于上有新月,他的头部便代表了夜空,他自己也因此而得名“以头发为天空者”(Vyomakesin)。至于月亮本身,则代表时间的运行,或者代表新生。相应地,额头上的第三目,自然也就代表毁灭。?

他手中的火代表他对智慧的启发,颈部的蛇代表他对于欲望和感官享受的制御。由于蛇能够蜕皮再生,所以它也意味着宇宙的毁灭和重建。鹿因为犄角能够落而复出,故也有与此相同意味。虎皮或象皮象征着他具有控制动物并改变它们的能力。三叉戟代表着三德:善、忧、暗(三德是古代印度教数论哲学中的概念。这种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最高实体自性,是一种自己就是在自己存在原因的终极客观存在,是一种物质尚未展开以前的状态。它由三种元素即所谓善、忧、暗“三德”组成。三德的具体含义,最早的数论著作语焉不详,以致其后世传人多有不同发挥。其基本思想似乎是,当三德处于平衡状态时,就是不变的自性;一旦平衡打破,即各德之间出现了从属、依存、产生等关系,就会有各种外在的形式显现出来,由此而成可见的纷繁世界。平衡的打破,乃是自性与另外一种精神实体神我互相结合的结果。神我可以看作是一种人格化的,使万物带有生机的本原。),又喻指宇宙的诞生、持续和毁灭。战斧的作用,是斩断同物质世界的联系,有助于希望解脱者出离轮回。手中的鼓暗示着他同原初之声“?”的联系,同时意味着字母、语言、语法和音乐的创生。盘结的头发象征着他所聚集的巨大的苦行力。骷髅则无疑显示着他凶残的一面。?

湿婆的四面,除有自己的创生故事以外,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向北的面孔,用来同人一起嬉戏游玩;向东的面孔,用以行使宇宙的统治权;向西的面孔常现喜庆之色,能给世上众生带来福祉;向南的面孔狰狞可怕,能使众生陷入不幸。(《摩诃婆罗多·教诫篇》说,梵天采集世上各种珍宝,创造了一个绝色女子狄罗德玛。这尤物来到湿婆面前,使他心荡神移。为常睹芳颜,她走到哪个方向,他就借瑜伽力在那个方向变现出一个面孔来。创生故事连同各个面孔的作用,见Anusasanaparvan 128.1-6。另外还有五面孔说(当狄罗德玛飞向天空时,湿婆生出了第五个面孔):向北的面孔称“喜天”(Vamadeva),代表疗救者和保护者;向东的面孔称“其人”(Tatpurusa)代表自我;向西的面孔称“瞬生”(Sadyojata),代表他的创造之力;向南的面孔称“无惧”(Aghora),代表他的毁灭和再生之力;向东南的面孔称“主上”(Isana),代表永恒的湿婆。)林伽作为崇拜对象,不仅代表着湿婆的身体,而且被看作最高自我,宇宙之主。它以男根为形象,因而意味着创造力,已如前述。它与同受崇拜的幺尼(女阴形象)共同担负着创生的任务。但是,印度教进一步认为,在意识上,它们还同时意味着心智和肉体的结合;在精神上,更意味着神我和自性,即精神本原和最高实体的结合。?

不难看出,通过对于湿婆形象种种观念上的附会,印度教实现了这位神〓的抽象化和玄学化。?

在《印度艺术和文明中的神话故事和象征意义》这本书里,有一段对于舞王形象的解释。它内容丰富,思虑玄远,作为典型,足以使我们了解观念是如何附会到形象上去的:“可以看到,右上手里有一面小鼓,状如沙漏,是用来击出节奏的。它意味着声音,即语言的载体,也是天启、传承、符咒、巫术和圣谛的传达者。此外,在印度,声音还和空相联系。空乃是五种元素里的头一位。它是神圣本体最为精微而又无所不在的原初显现。所有其他的元素——风、火、水、地,都是在宇宙的演进过程中,由它来展开形成的。……对面那只左上手的手指作半月印,掌中擎一火舌。火是导致世界毁灭的因素。在争斗时(“时”,音译“由迦”,为印度教所描绘的宇宙图景中大尺度的计时单位,计有圆满时、三分时、二分时和争斗时四种,各合1,728,000年、1,296,000年、864,000年和432,000年。四个时连续出现。自圆满时到争斗时是一个人类社会递恶变化的过程。争斗时由于恶到极端而毁灭,后复有圆满时再次诞生。如此循环往复,至于无穷。)结束的时候,火将摧毁所有的创造物,直到它自己为无边的虚空所熄灭。这里,通过似乎是天平两端的两手,说明了宇宙之舞所表达的创生和毁灭的平衡。那超自然的存在通过神秘莫测的世界之主的假面舞,把如下实事作为无情的对立显示给人:从无休止的创造,对必欲实现的灭绝;声音对火焰。……第二只右手的施无畏印给予众生以保护与和平。余下的左手横过前胸,下指抬起的左脚。左脚悬空意味着解脱,代表着信徒的救赎和归宿。向它膜拜,即能实现与最高本体的结合。指着它的手臂状似象鼻,形成所谓象鼻印,令人想起湿婆之子象头神。他乃是所有障碍的克服者。舞王湿婆的脚下,踩着一个侏儒魔怪。他是 ‘失忆人或失忆魔’,象征着人生的盲目和个人的无知。能获真正智慧,始得征服邪魔,而尘世束缚的解脱,也便随之实现。”(Heinrich Zimmer, Myths and Symbols in Indian Art and Civiliz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1974, pp.152-3. 另有解释称,他一手击鼓的节奏,乃是所有创造物的原初脉搏;另手所擎的,则是吞噬一切的劫末之火。施无畏印用来解除一切众生的忧虑和恐惧。指着抬起一脚的手,明示着从脚下无知魔怪的解脱。湿婆就这样不停地欢舞着,直到宇宙再次毁灭解体一日的到来。)舞王“五行(panca-kriya)”理论的创设,在印度教中也是非常著名的。传说湿婆手下有一个乐师,名叫当度。他发明了一种称作当陀婆(tandava)的狂烈舞蹈。这种舞蹈表达了湿婆的五种活动:srsti,创造;sthiti,保持;samhara,毁灭;tirobhava,隐没;anugraha,恩典。关于舞王五行,方才引用的这本书说:“作为宇宙舞者,湿婆在其‘五行’中成为永恒能量的化身和表现。这五行是:1. 创造,或称涌出,展开;2. 保持,或称持续;3. 毁灭,或称收回,再吸收;4. 隐没,即将真实的存在隐藏在假面和惑人的外装后边,或使之远离,或示以幻象;5. 恩典,即让信奉者得其所求,或对瑜伽行者的虔诚修炼表示认可,或通过现身施人以宁静。前三者和后二者各成内部协调的一组,彼此对立,互相抗衡。大神则展〖LL〗示它们全部。这种展示不仅是同时实现的,而且是依次进行的。它们象征性地表现在他手、足的不同姿势上。上面的三只手分别是‘创造’、‘保持’和‘毁灭’;踏在失忆魔身上的一脚是‘隐没’,抬起的一脚是‘恩典’;作象鼻印的一手表示前三者和后二者的联系,并将宁静许与那些体会到两者关系的灵魂。所有五行都明白地显示着。这种显示既是按照每一瞬间的节奏而同时进行,又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演进的。”(前引书第154~155页。)理论填充乃是造神运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往往是最后的,但绝非可有可无的环节。就湿婆来说,在两个远古神〓——一个提供外在形象,一个提供精神内质——互相结合之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精心实以印度教的根本理论,尤其是关于自然和人生的根本理论。在这里,它们就是宇宙生灭相续的循环观念和以奥义书为源头的玄学思想,特别是具有伦理意味的轮回解脱思想。在如此实现了理论完善以后,湿婆就成了完美的,供人崇拜赞颂的顶级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