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38)
2013 (57)
2014 (46)
2016 (52)
作家如牛毛,读者如晨星
木愉
我最近一次出书都已经是前几年的事了。出那本书,让我感慨万端,感慨中有关于人类文明进化大背景的,也有关于小到文学城这个群落的。
我那本书里所收的文章中,很多曾经发表在《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美文》、《扬子晚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及其他报刊杂志上。早在出版前的四年前,那本集子就编好了,拿到国内一家还算著名的出版社,通过了漫长的初审,后来就被搁置起来。出版社没有说不出,但是也没有说就要出,我就像等待戈多一样地等着。
我能够理解出版社的苦衷,如果没有卖得动的可靠保证,人家是不敢花费了银子来出你的书的。毕竟是商品社会,凡事得利润挂帅。如今作家写手们多如牛毛,每天在网络上贴出的文字甚至多过过去两千年文明史的总和,文章要脱颖而出,殊为不易。文字就如朝露一般,倏忽而逝。就说这文学城,每天要繁衍出好多好多的字啊,原创的,网上顺来的,顺来了加工一下的,一天也有几本书的量吧。
我常常想,在文学城,不是码字的作者金贵,而是点击读帖并能留下片言只字的读者金贵。其实,哪里都一样,很多所谓作家组成的微信群里,就有作者露面先撒个红包,圈好粉找好基本群众,以便自己的东西有读者。微信朋友圈里,有人主动找上来交朋友,然后希望对方俯首帖耳当听众。至于对方的作品,却是懒得去读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在这个个个皆可为作家的人类社会里,缺的不是写手,而是听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两句未尝不是如今写作盛况之写照。就算标点符号滥用,行文毫无章法,却并不妨碍在网上出版自己的文字。
于是,出书变成了一种奢侈。是的,出书确实是一种奢侈。这可以从书店的命运得到佐证。美国买书读书的人还算多的,我每次到公司餐厅吃午饭的时候,发现很多同事都一边咀嚼,一边在津津有味地读书。饶是如此,美国的大书店也难逃脱日薄西山的颓势。
Barnes and Noble是第一家进驻我所居住的这个大学城的连锁书店,当初落户这里的时候,很是春风满面。店未到,消息先在报纸的显要版面登出,可谓先声夺人。城东边的一小排平房通通拆除,其中有家叫北京饭店的中餐馆也黯然退去。随后,这家书店和经营电器的Best Buy就在那里拔地而起。
说是当初,其实这家书店到本地的时间并不长,不超过十年吧。它之后,另一家连锁大书店Borders也接踵而至,而且就在两个街区开外的地方落脚下来。Borders来了后,气势如虹,活活地就把Barnes and Noble打到老二的位置上去了。
然而,就在数年前的隆冬季节,Borders溘然而逝。临终的前几日,店里大幅度降价把所有的存书连带书架都一发处理,雇佣了几个小工,站立在附近各个街口,手持关门降价的广告。在寒风里,那些巨大的广告牌就像丧礼队列里的白色旗幡,飘得让人心恸。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传统书店的冬天的确来临了。现在的网络作为信息中心可以跟图书馆相比,厚重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更多的是以装点和摆设的意义而存在着,至于其内容,在网络上随便输入几个关键词,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了。获得信息如此便捷,人们是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买书藏书的。而且,因为互联网,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空前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里潜心读书,只是在网上进行快捷的穿插式的阅读。在这种阅读习惯的主使之下,人们是不再愿意到书店买书的,除非非买不可。
Barnes and Noble不因为Borders的消亡而兴盛,也在死亡的气息中苟延残喘着。它们败在了共同的敌人互联网下。
我的那本书虽然难产,最后究竟是出版了的,虽然没有稿费,但我有几百本样书,也算知足了。
值得推崇的境界,还需升华。
说点题外话,我以为,把爱好和谋生结合起来,如果这个爱好是当年曲高和寡的那类,在如今的人类世界里,并非一定好。谋生,用自己擅长的本事,爱好作为缭绕的那缕烟,或好。
五万不菲。
这倒是一个好方式。书有书号吧?
回复: 都可以, 要书号要加钱。
mapletea 发表评论于 2017-09-14 08:31:32
补充一句,我说的是在美国。在国内可能要有审查这一关。实际上很多出版单位靠卖书号赚钱,只有买个书号,其余都是商业操作。
国内一个书号五万人民币。
如果杂志随你写啥,都接受,也算轻松愉快。我给一个杂志写过几篇稿,过程极端不愉快,编辑老是要你修修改改。
------------------------------------------
是的,同感。现在是自媒体时代,自己出版自己推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何乐而不为:-)
谢谢分享
不知成本如何?听起来倒是一个简约方式。
-----------------------------------------
在美国一个书号一百多美金搞定。你可到http://www.isbn.org/看看。买的越多越便宜。除了书号,该网站还提供各种packaged 服务帮你出书,其中包括简易排版设计软件。还教你怎样self publishing,包括和什么样的出版商联系,电话,通信地址,Tips,窍门,等等,一有尽有:-)
已经苟延残喘了。现在去,似乎只有一个工作人员,敲铃才来。大限不远矣。
不知成本如何?听起来倒是一个简约方式。
如果杂志随你写啥,都接受,也算轻松愉快。我给一个杂志写过几篇稿,过程极端不愉快,编辑老是要你修修改改。
我在青年文摘,视野等杂志上都有文章,给一家杂志每月写稿,3年多,稿费很高,但极不喜欢,编辑催稿,写东西成了任务。写得都是假的。
中国人写书评的运转方式不是太好。作者找了书评家来写,结果成了利益交换。北美华人写作圈子里也有些所谓著名的评论家,大抵写的曲意逢迎之作而已,这种评论只是误导,跟假广告一样。好的文艺批评,应该尖锐,而不是谄媚。
肯定有帮助。可行。
书评要写得客观公正,才有权威性,才值得信赖。纽约时报的book review 就很好。
这个境界很让人敬仰!
现在很多书不是写不好,而是没有好的书评。我看有的人出了好几部长篇,却没有一篇像样的书评,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像读者介绍自己的书。这样的书怎么能够有市场呢?
现在很多书不是写不好,而是没有好的书评。我看有的人出了好几部长篇,却没有一篇像样的书评,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像读者介绍自己的书。这样的书怎么能够有市场呢?
是的,正确。
这倒是一个好方式。书有书号吧?
其实,我是借题发挥,两周进不了城门,我就混说闭关了。是的,井喷对于你们作家是很好的状态。哈哈!
这倒是。夸奖一定不是敷衍的。谢谢!
老马识途!
直率的朋友也夸奖人。好!
就是说第一个是定调的。
第一个留言的要点是“井喷”。我准备立刻潜心修行,闭关两周。
一叔来打趣了。这个时代的作家是人人可为啊。一叔也是的!
能和作家打架无上光荣。
作家有许多种。有的出得多,但是不能打动人,虽然也是作家,但是平庸。有的一本书不出,资质超过作家。
于我,出书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作家,即使出版数量数量众多。
其实都不敢谦虚。
你的文字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散而不乱,有精气神。
希望知道你那本书的名字,从哪可得呢?
“就算标点符号滥用,行文毫无章法,却并不妨碍在网上出版自己的文字”。说的是我这类,不过,这也好,至少环保。
先井喷,再闭关,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水影大作家最近忙度假和美食,是不是准备厚积薄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