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转帖

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个人资料
木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收藏书画

(2012-08-02 20:11:43) 下一个

收藏书画

木愉

有个晚上,一对本地的中国夫妇来访,带来一本画册,里面都是毛泽东诗词画意。把全本一页一页翻过,发现凡是有毛泽东照片为摹本的,形象就比较逼真。而如果没有,则形象走形就比较大。书法还好,但并不十分独到。这本画册其实只是一本作品收藏目录。真品都在来者手里。男的原来是本地一个中餐馆老板,一直对绘画感兴趣,花了好多钱搞收藏。前些年,他花了十来万美元,雇佣国内两个并不十分出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创作了全套毛泽东诗词画意中国画。据说这个工程竣工后,就有收藏家愿意画三百多万人民币买下全套作品。他当然觉得这些画的价值在这个出价之上,故而不愿出手。


很多人都津津乐道画作的收藏,倒不在于收藏的那些画作可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精神的愉悦,而在于那些收藏可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物质的收益。这也难怪,画作其实就像货币一样,具有贮藏手段。


有个朋友的家里有八幅毕加索的画作。这些画作都是他的父母的遗产。他父母当年有收藏的爱好,虽然不是富人,却总要从收入里挤出一定比例的金钱,来从事收藏。当年他们到西班牙去,画廊里的各种绘画让他们看得眼花缭乱,最后,他们选定了毕加索的。原因不是毕大师的画作有多么赏心悦目,而是因为毕加索的画让他们看不懂。那时,毕加索还没有名震寰宇,他的画作还没有价值连城。他们像买大白菜一样,买了好几十幅回来。多年过去,他们老迈了,把这些毕加索的画作连同其它遗产一样,都分给了后代。这个朋友就这样拿到了这些毕加索的画。这八幅画作能给这个朋友带来多少财富,已经不是一个很容易估算的数字,只能笼统以一个天文的概念而代之。

 

因为收藏书画相当于收藏财富,也让赝品充斥书画市场,难辨真伪。回国省亲的时候,一个故旧来看我,顺便在当地收藏市场上逛了一下。见到他的时候,他手里已经拿到了一幅张学良的墨宝。展开那个对联一看,其笔法并不遒劲老道,其拙倒是有几分张学良的味道。但那究竟是不是张学良的真迹,却是大存疑问的。

 

有个邻居是学理工的,平时对人文艺术并不感兴趣,有天却神秘兮兮地向我展示一幅收藏。他说那是他父亲给他的,他跨洋越海带来的。画轴慢慢打开,色彩有些斑驳,看去颇有些历史风尘。直至画轴完全打开,才发现尾部有郑板桥的大名。这个朋友热衷炒股,股市上好像是赚了一点的。但如果这幅收藏果真是郑板桥的作品的话,他还用炒什么股?

 

收藏的书画作品是否有价值,虽然跟作者名气有关,根本上还是要取决于画作本身是否真有艺术含量。名气其实是艺术含量的积淀。多年前,我所生活的这个小镇有个中国来的画家,在这里的大学里深造。搞过几次画展,还被当地市长誉为“未来的毕加索”。后来,这个画家得以在美国的一个大学任教。中国的电视台和报刊还对他进行了颇多宣传。我以为他的画作应该是收藏家所疯狂追逐的。但情形却不是这样。

 

还在这里生活的时候,他经常以书画抵房租。后来房东死了,这个画家的作品就流入了本地一个古董店。花不到50美元,就可以随便拿回这个画家一幅画。

 

现在画家是太多了。国内画院出来的高材生,好多还在纽约的街头靠拉客画人像速写谋生呢。要得收藏家青睐,并不十分容易。既要靠实力,也得靠运气。酒好不怕巷子深,但酒的好却还是得靠人传扬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群思 回复 悄悄话 这位餐馆老板到很有创意.100年后就是“古董”了。也可传后代,像那8 幅毕的画。到那时兴许比当今毕画的价值还要高呢?
Tehran 回复 悄悄话 几年前有一次被请去一个女儿幼儿园小朋友家吃午饭,看到他家厨房门口墙上挂了一幅中国画,是齐白石的,这家女主人的父亲是我们这个城市首富,是个大船东,这幅画是她父亲六十年代去中国访问人家送的,我赶快告诉她这幅画你得好好保存,可以去拍卖了,放在她那儿也没人欣赏,她似信非信,也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也许人家太富,不在意这点儿小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