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转帖

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个人资料
木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何为隐士,隐士种种

(2011-02-11 17:50:25) 下一个

何为隐士,隐士种种

 

 

 

木愉

 

美国人比尔·波特读人类学博士的时候,对中国的隐士起了浓烈的兴趣,后来就起了到中国去寻找隐士的念头。多年之后,他到了北京,从北京南下,到了终南山、武夷山。他以寻访经历和传说故事为素材,写了一本叫《空谷幽兰》的关于中国隐士的书。

 

不知道这个美国人在中国找到了隐士没有。我想 ,找得到找不到中国隐士,得先有对隐士这个概念的准确把握,然后才能用这个把握去扫视众生,发现跟隐士这个概念相符的对象。

 

隐士是什么呢?把隐士这个概念解析一下,就容易明了了。

 

隐士的“隐”是指不求闻达,不求显贵,或息影于山林,跟草木结伴,与日月同在;或藏匿于市井,跟布衣为伍,与黎民同乐。

 

但是,光有隐还不够。芸芸众生很多都在隐,却不能堪当隐士。这是因为隐士的“士”。隐的主体一定不能是一般的草民百姓,从传统上而言,士必须是知识分子,不在乎荣华富贵,不在乎入仕显赫,只在书卷和吟咏中静静地享受人生,获得圆满。如果隐士没有士这个主体,那隐士就无所谓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也可以叫隐士。所以,士隐下来了才能叫隐士。而大众百姓本来就不显,也不具有显的可能性,所以戴上隐士的帽子,会显得沐猴而冠。

 

士多可进而入仕,退而隐。套用范仲淹的话,士应该是既可居庙堂之高、也可居江湖之远的。他们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也甘于逍遥。陶潜就是这些士的最典型代表。他“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的那种境界是这类隐士在隐中的最真状态。

 

隐士有彻头彻尾的全隐,即便有入仕机会,也断然不去。也有入仕而后隐的,因为对官场失意,所以逃离官场。也有用隐来作钓饵的,这种隐士其实是伪隐士。还有一种隐士,虽然不在官府,却跟官府打得火热。诗云:“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就是指的这类隐士。这种隐士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隐士,或可安个社会贤达的名号。还有一种特殊的隐士,虽然居于山间,朝里有大事,却会来向他请教。这种隐士名曰“山中宰相”。他们不要官的名分,不过是求得一份自由,少一份担待。

 

现在社会里已经少有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了。那些曾经涉足官场,而后辞官不做,安心读书修养的知识分子;那些拒绝了官爵的诱惑,从来不涉足官场的知识分子,也许就是当代的隐士了吧。不过,这些隐士当然难得像陶潜那样,做个小地主,在乡野里逍遥自在。他们也许还是不得不领着官家的一份俸禄,过着一份清静日子,在读书写作中追求自身完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9)
评论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tudou!的评论:
呵呵,这倒是新发现。他们不叫隐士,隐士是不领管家俸禄的。他们叫遗士。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大江川的评论:
大江川 回复 悄悄话 不说够不够士。如果市井之中自食其力,没名,也不拿官家一分钱的知识者,就算隐8?
大江川 回复 悄悄话 不说够不够士。如果市井之中自食其力,没名,也不拿官家一分钱的知识者,就算隐8?
tudou!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木愉的评论:
其实,当今的中国,真"隐士"还是不少;我个人觉得,华国峰,朱熔基,曾庆红都可以算,没听说他们"下岗"后还主动干预朝政的.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tudou!的评论:
说的是,除非隐士是真隐士。
tudou! 回复 悄悄话 做隐士不一定是一件潇洒的事情:
张爱令成名后,不断的要求人家不拿她做广告;在美国,她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几只大垃圾口袋里,从一个汽车旅馆,搬到另一个汽车旅馆;有一次还把放着十八年工作成果的垃圾袋丢了;以至于当她的监护人第一次见到她时说:我看见书店里你的书一排一排地放在书架上,没想到你住在这里,你可真是"隐士"啊.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中衡的评论:
同意。今天哪里有隐士啊。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玉垒关的评论:
的确算不上,至少没有表现出来。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夹心的评论:

谢谢批评。我后面写的似乎跟前面对隐士的规定有点背离,哈哈。

“采菊东篱下”要跟“悠然见南山”一起来理解。“采菊东篱下”只是表示一种行为,是不是“失落沧桑”并没有交代。“悠然见南山”却表示了一种心情,这种心情跟“采菊东篱下”是同时发生的。“悠然”显然不是失落的。所以,“采菊东篱下”很难让人体会到失落的心情。



中衡 回复 悄悄话 沧海桑田,现今何来隐士?不在沉默中死去成为众生一员,就在沉默中爆发成为人杰,别无选择。
夹心 回复 悄悄话 楼主前面写得不错,认识深刻.但是后面,夹心有些不同意见.

1.陶潜是个隐士不错,但晚年并不像楼主说的那样,当个小地主,在乡野里逍遥自在.而是,晚年贫病交加,落魄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饿了好几天.遇见好几次的石壕吏,被压榨,被交税,时时朋友接济,收受馈赠过活.他写的采菊东篱下,你再读读,深刻体会,有没有一种失落沧桑的境界?

2.据夹心分析,陶潜是个倔老头.眼高手低,有点自卑.所以就有点自傲.才高八斗般认为该做士大夫,却做个低三下四的小县令,盖因没有后台和背景.又受了性格的苦,不愿忍,太直拉,没有谋略.所以,就高唱不折腰的花头,做了玉碎.至于后人那样评价他,给个隐士的名号,只不过是可怜他,贴金罢了.后来,又被统治阶级拿去做了诱导国人的工具,叫做赶你走,很光荣.

3.隐士,两个字.隐和士.关键是士.士是有阶层的人士.或者底层的人读了书,具备了爬高层的能力,都是士.老百姓那叫布衣.不是士.真正的隐士是不出山的.要不何叫隐?你说的那几种隐士都不叫隐士,尤其是领着官家俸禄归隐的隐士,只不过是退休罢咧.闲暇关心国家大事.

4.隐士应该是讨厌官场争斗,自甘清净的明哲保身的,自娱自乐的士的一种选择.
玉垒关 回复 悄悄话 我怎么不觉得陶渊明是经天纬地的大才呢?他文章写的好,未必有治国的能力和担待。

说起来,我还是最喜欢那些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人。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mae的评论:
谢了。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goodday的评论:
谢谢!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nightrose的评论:

你论得真精彩。是啊,隐士中,大都是不得已而隐的,盼的就是皇帝三顾茅庐呢。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呵呵,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基本就两条出路。若受了皇帝重用,就会拼命的忧国忧民,或者战死沙场,像范仲淹,辛弃疾那样。不幸的是多数都没那个机会,有个小官衔也属于为五斗米折腰型的,在他们眼里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但是又无力改变现状,所以只好寻求自我安慰,做个出世的隐者。定力弱一点的找个偏远地区躲起来,对于官场眼不见心不烦,醉心于山水之中。定力比较强的就采取大隐隐于市的策略,住在攀比之风旺盛的人多之处考验自己。
但是不少人变成隐士实属无奈,皇帝什么时候想起他们来了,封个一官半爵,派人来请,他们立刻忘记了以前受忽视受排挤的遭遇,把隐士的一套理论仍到脑后,欣欣然的去效忠。真正像庄子里那样把做官看得一文不值的隐士还是很少的。
出世和入世是中国文人长久以来的内心矛盾,没有几个人做到内心释然。
agoodday 回复 悄悄话 写的不错。谢谢!
mae 回复 悄悄话 I like this article.Thank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