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转帖

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个人资料
木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灵魂寓所 (2)

(2009-07-10 11:52:23) 下一个
 灵魂寓所
    
    2
    
    
       
        
    修道院跟俗世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两极,一端是喧闹,另一端是静穆;一端是欲望的内敛,另一端是享受的扩张。我这样想着,一路朝圣·蒙瑞德(Saint Meinard)修道院进发。
    
    原来这两个在北美都可入前茅的修道院相隔并不遥远。不过半个时辰,圣·蒙瑞德修道院就到了。圣·蒙瑞德修道院也高居山峦之上,也在绿荫掩映之中。跟费迪南德修道院相比,圣·蒙瑞德修道院的规模更大,建筑更多,占地面积更辽阔。一个偌大的山坡都是圣·蒙瑞德修道院的领地。已经是午饭时分,所以想找个餐馆先吃了,然后,再好好来看这个修道院。沿着修道院的主路上去,看着路标一直往前走,不觉就下了山,到了山峦的另一端,到了礼品店。刚才在费迪南德修道院误了礼品店,现在却走进了圣·蒙瑞德修道院的礼品店。不过,我们是来寻吃的。进去后,果然就发现里面辟有一角,几张干净的桌子,柜台上的牌子写着供应的食品,有牛肉汤、其力汤,还有三明治和修士们做的大而圆的面包。我坐着打盹等吃的当儿,妻子却来说,工作的那个女士推荐到山上修道院的食堂去吃,因为那里丰盛些。如果那里满座,那么再回来不迟。
    
    沿着原路开回去,进了修道院外围的那栋平房,再往右一拐,走到最里端,就见一个白衣女士正在放置饭菜。见我们探头探脑,就友好地走过来。听了我们的来意,问我们有多少人,一听是五个,就说可以接待,并让我们等几分钟。乘着等待的时光,就近看了一看。走廊里有两个教室,按桌子的放置方式,一间是讨论用的,另一间是讲课用的。桌椅都是硬木做成,结实而美观。角落里有投影器、DVD放映机和电脑。刚才进大门的时候,就看到两侧有几个椅子和沙发,还有电脑可供查电子信件。靠墙还有一台接触式信息问讯电脑,用手指在屏幕上显示的修道院各个内容或者地理位置上一按,就可以从嵌在墙里的大屏幕上看到相关信息。地面上镶嵌着地板砖,大方而光洁。心里闪过一个问题:这个修道院何以如此豪华?钱从何来?
    
    吃的是自助餐,价钱内外有别。我们付的当然是对外的价格,7美金,不过,我们吃的惬意不过。一人端了一个大托盘,把色拉装了一个盘子,又放进一碟点心;再到主食柜台那里,装了一盘子炖牛肉片、小面包和煮熟的豆角以及花菜;又去端了一杯饮料。东西都可口清爽。餐厅整洁亮堂。修士们还在弥撒之中,所以我们是首批食客。大家一边吃,一边赞赏着修士们的厨艺,一边就觉得浑身上下一个爽。
    
    圣·蒙瑞德修道院的气派在其主体建筑群中的教堂体现到了极致。推开厚重的大门,管风琴奏出的曲子在高大的厅里回荡,悦耳非常,撞击人的心扉。弥撒散了,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个老太太在尽头那端弹奏着。如此美妙销魂的乐曲竟然是从她的指尖飘荡而出的。高大的窗户玻璃上都是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绘画,耀着阳光,显得格外亮丽斑斓。这些巨大的玻璃是德国的舶来品。一人难抱的大理石廊柱一字排开,从这头直到那头。该教堂是19世纪中叶的作品,这些巨大的廊柱又是如何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偏僻所在的呢?踱步到了里端,才发现底面靠墙立着熠熠发光的金属管,就像音阶一样高矮排列。难怪管风琴会如此高亢呢!如此富丽堂皇的教堂大约只应在遥远繁华的欧洲可以看到,不料,它却也安身这里。小户人家原来也是可以藏连城之宝的。
    
    走到教堂外面,看到远处斜坡上的墓地。镌刻在墓碑上的名字虽然各异,墓碑却像队列中的兵士整齐划一。1854年,瑞士的修士应当地一个牧师的邀请,远涉重洋,到了这里,建立了这个修道院,对当地的德国移民们传教。从那时到现在,153个春秋悠悠而逝,一个一个修士就倒伏在追随上帝的漫漫旅途中,长眠于此。后来者依然生生不息。而今,这个修道院有115个修士,年轻到21岁,年老则达103岁。圣·蒙瑞德修道院号称北美第三大修道院,当然不是因为其修士的数目,而是因为它的规模。
    
    然而,又有谁能想到,当初圣·蒙瑞德修道院差点关张大吉。在建院初期,穷困和疾病让圣·蒙瑞德修道院举步维艰,瑞士本部派员前来评估。这个官员似乎预见了圣·蒙瑞德修道院的未来,决定坚持下去。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圣·蒙瑞德修道院转危为安,并在1870年,脱胎而为一个独立的修道院。
    
    圣·蒙瑞德修道院如何展现出来这般的殷实和气派呢?那个问题在我的脑际盘桓不去。细读资料,才知道修道院其实不是个纯粹的精神之乡,而已经是个实足的经济实体。圣·蒙瑞德修道院属下拥有三大产业。一是神学院,二是出版社,三是棺材店。神学院建立于1857年,开始时提供经典、哲学和神学课程,后来则专心培育牧师。如今,神学院可以授予硕士学位。1867年,修士们买下了出版社,出版宗教书籍、贺卡和宗教装饰品等等。棺材店是1999年才开张的。这些棺材所用的材质来源于核桃树、橡树、樱桃树和杨树,坚固厚实。棺材的风格当然华贵典雅。长眠的修士们一直用的就是这种棺材,神学院的学生、朋友以及当地居民一直艳羡,一再要求作古之后也可以享用同样的棺材。神学院的棺材店遂应运而生、生意兴隆。
    
    当然,修道院的主要功能还是修道。修士们一天要集中四次,一起祈祷和做弥撒。之外,还有个人的祈祷忏悔等等。他们的生活节奏主要还是以精神为节拍的。意大利的圣·本尼迪克(St. Benedict)在6世纪建立了修道院,按照一系列清规戒律来指导生活。这些条规的核心是追求基督式的生活,以耶稣基督的教诲来指导修道院的日常生活。这种生活方式蕴涵着一个主张,那就是,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小时刻,都可以找到上帝。圣·蒙瑞德修道院奉行的就是圣·本尼迪克建立的规则。
    
    要始终如一地按照修道院宣称的条规来生活,并非如表明上看到的那样来得容易。有时,表面上的和谐自足掩盖着深层的痛苦挣扎。弗洛伊德说,文明是对本能的压抑。修道院正是一种文明到极致的形式,那么,本能也许就在修道院中周而复始的祈祷、弥撒中被压抑着。这样,历史上就有了《十日谈》中情欲喷发的修士,近些年则传出了天主教徒的性丑闻。不可否认的是,另一方面,却也不乏忠诚于信仰并按教规实践的修士。这些人是修炼到家的人,就像云端的仙人,值得我们仰望。
    
    ~~~~~~~~~~~~~~~~~~~~~~~~~~~~~~~~~~~·
    
    九月的印第安那南端在金光下闪烁,进入视野的都是玉米、高粱和大豆,透着农业社会的自信、恬静和知足。农业社会封闭,却也获得了圆满;农业社会幼稚,却也像小孩一样欢乐常驻。阿米什人到这里来。清教徒也到这里来。后来,欧文也看中了这个地方,把它作为建设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圣地。修女们到这里来了,修士们也到这里来了。大家都是为了安顿精神来到这里的,印第安那的南端好比当初的伽南圣地,是一个供精神飘泊者停泊的港湾,是一方安顿精神的净土。
    
    阿门。哈利路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木愉' 的评论 :
:)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那里的确有一种神圣安详的气息,在那里小住应该是一种安抚灵魂的绝佳方式。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这些年近距离接触修女或修士,包括像特雷萨修女一样的,包括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上帝的修士,他们中间的相当部分,实在的从里到外会有一种文字中描述的“灵光”在感染着我,他们的本性都像纯洁可爱的孩子。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水波蓝影的评论:

谢谢你一路读来。是的,我们其实一直在试图寻找身泰心宁的精神故乡。
水波蓝影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的美文!很享受地说。对于我等凡夫俗子来说,也应该试着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灵魂寓所’。你说对吗?庄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