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苑─走过大时代 陈若曦心中有爱
(2009-05-11 10:46:48)
下一个
台湾文学苑─走过大时代 陈若曦心中有爱
张葆萝
照(图)片提供者∶陈若曦
??作家陈若曦30年前以《尹县长》全球驰誉,德、法、荷、丹麦、挪威、瑞典、日本和美国均出版译本,美国有的学校将之列入教科书内容,若想了解中国或读中国文学,《尹县长》被视为重要参考书。而今回到台湾这块出生地转眼10馀年,陈若曦已经开始著手撰写回忆录,纪录她这一生的颠沛流离。
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老顽固
??陈若曦笑称自已是个「老顽固」,这辈子都在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期望社会正义,社会有爱。她28岁时为追求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毅然与夫婿进入中国,遭逢文化大革命的剧烈动荡;57岁时决定「抛夫弃子」,追寻理想梦土,绕了半个地球,於1995年闰八月回到出生地台湾。
??谈起陈若曦,很多读者都好奇她所经历过的文革经验。一位台湾女子无亲无故的,为何跑到大陆去?陈若曦说,这需观看她成长的生存年代。当年就读北一女的时候,国民党政府抵达台湾,两岸政治对立,岛内采取高压统治,她无法理解国民党政府怎会如此专制,尤其大学念外文系,阅读很多国外作品,自然向往欧美社会的民主自由,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油然升起。
??有几件事情影响著她的决定。高二时台北市长选战激烈,班导师利用国文课讨论「市长应该选谁」,她知道这种作法无异是要学生回去影响家长。身为班长的她奉命主持,只好抛砖引玉说「台北市是首都,攸关国际观瞻,民主政治讲究监督,如今国民党执政,最好选个党外人士┅。」此话未完,导师一个箭步把她拉下台,训斥说「奶造反?怪不得周记上写什麽『打倒吃人的旧礼教』┅找死呀!」气得陈若曦从此不和老师说话。
??直到毕业旅行上了狮头山,老师请她吃卤菜,心疼地责问「还在生气呀?」陈若曦才惭愧地笑笑表示歉意。而大学时代有位男同学璁期上成功岭,结果没有回来,那时候风声鹤唳,众人窃窃私语「他偷看禁书遭密告」,多年後再重遇这位同学,听说因受到严重打击,精神状态不稳定。对照同学的遭遇,陈若曦不禁感谢导师的宽容,如果导师把她偷读鲁迅的心得向警备总部打报告的话,她铁定早被流放去唱绿岛小夜曲。
中国回忆充满失落感
??陈若曦说,现代的年轻人无法想像白色恐怖对她这一代年轻人的震撼力。她出生自日治时期,民族意识从小就很强烈,家族三代都是木匠,父亲是祖父的学徒,集工农的血统於一身,让她从小就知道劳动是很辛苦、很伟大的。後来去美国念书,1950-60年正是西方社会主义思想蓬勃的年代,当时看了几本思想前卫的书籍,相当感动,心想大家都是中国人,应当为中国人做一些事情,而中国人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呢?陈若曦说当时的逻辑很简单,认为共产党能够把国民党赶出来,应该比较棒,若能够到中国人最多的地方去帮中国人做事情更棒,於是在1966年抵达中国。
??初抵之初,夫妻俩并不清楚文革正在启动中,後来才发现文革期间根本无法工作,结果在旅馆一住住了两年,把两个孩子都生了出来,才被分派到南京。陈若曦的这段中国回忆是充满了失落感,文革冲击之大之重,令人苦痛,这与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完全不同,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应当是各取所需,各尽其能,需要多少取多少,如礼运大同篇的理想一样。
??在中国的7年,一度将她的斗志消磨殆尽,以为此生将不再拿笔写文章。7年之後选择离开,是因为先生担心文革若每2至3年重来一次,这一次已经这麽惨了,若还有下一次的话,先生说他一定自杀,甚至要她放心,若自杀一定弄成像是因公牺牲,眷属到时候还可以续领口粮。
??曾经在大学讲堂上,指导national(国家)这个英文单字,陈若曦「口误」将national day(国庆日)说成10月10日,所有的人瞪大了眼定视著,陈若曦吓了一跳赶紧改口,心想「这可不得了,若文革再来一次的话,算起帐来可不得了,乾脆离开好了」。此外,陈若曦思量自己过去的错误,孩子因父母身处中国是受歧视的,於是决定离开中国。
??回到美国之後,想起了家乡,两相比较,陈若曦说「蒋介石时代的白色恐怖是很可怕,若与文革比较,则小巫见大巫」,而「中国发生的事情太多了,文学题材用之不尽,根本不用创造」,在离开中国2年後,为了怀念中国老友,她完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旷世巨作《尹县长》。
落地生根的归属感
??陈若曦的人生,经历两段重要动荡的关键时刻。第二次就是在1995年闰八月,海外侨民忧心以为两岸快要打仗了,思乡已久的陈若曦急著想赶回来,奈何先生对归乡的意愿低落,不懂为何要回台湾陪葬,而陈若曦急欲帮家乡做一些事情,毅然选择离婚回到了台湾。
??这生流转在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香港、东南亚,有人形容陈若曦回台湾是落叶归根,这样的形容并不贴近,她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回来服务台湾人,属於这块土地,用「落地生根」更加贴切这份归属感。
写作的轨迹
??陈若曦的写作轨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尹县长》、《归》等部作品以文革故事为主,後来因为写文革的中国作家兴起,她遂不再提笔写文革,将焦点锁定在美加华侨,这批华侨来自台湾、大陆、香港等地,与她这一代的侨民有很大的不同,然後当回到台湾後,再把焦点放在台湾这块土地。
??1966年文革和1995年闰八月,两个动荡的关键时刻,那追寻的心情是一样的。这与陈若曦的个性有关,她关心国族社会,台湾现在的政治与文革时期很像,她担心却也无力,如同在文革时期眼见很多事情是不对的,却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样的心境让陈若曦逐渐停了笔。
??这几年,她的写作题材越趋谨慎。她说「只是台湾比较小,又是我的家乡,偶尔我还可以呐喊一声,但声音很小,所以问我为何不写了?不是不写,而是写了做什麽呢?我的小说都是在反映那一刻的社会现实,要我关起门来写一些脱离现实的故事,非我所愿,也非常不喜欢,我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这段过程与我当年在大陆的感触很像。」
??陈若曦的这席话,透露出台湾知识分子普遍存在著失望失落,只是尚未冷漠,否则她不会站出来声援乐生疗养院、反对兴建苏花高速公路等公民运动。
??手边正在写作的个人回忆录,一写写了2年,她说「我这一生颠沛流离,写自传似乎不重要了,所以不急著写。」前几年脊椎长骨刺又不巧发生小车祸,有一年严重到天天复健,为了避免瘫痪决定手术,结果发现长了瘤,又开刀割除,所以始终无法专心写作。
??陈若曦形容自己是「很生活的」。回国後她原本加入慈济,後感受慈济人力物力充裕,决定投入荒野保护协会,并在大安森林公园担任解说员。陈若曦每天维持剪报习惯,追踪相关环保议题。关心台湾女人,她也是晚晴协会的终身志工。
陈若曦档案
简要年表∶
1958-62大学期间《现代文学》创办人之一。
1962赴美留学。
1966-73与夫婿经由欧洲赴北京,适逢文化大革命。
1973-74先赴香港,後移民加拿大,任银行职员。
1979应柏克莱加大中国研究中心之聘,研究文革和80年代民运。
1980为「高雄事件」向蒋经国总统递交海外知识分子的联名信。
1985受邀至北京会见胡耀邦,谈「一国两治」,并为作家北岛求情。
1987在西藏拉萨会见班禅喇嘛。
1989「创组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
1995中央大学第一位驻校作家。
2000南投县第一位驻县作家。
得奖纪录∶
吴三连奖小说类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小说奖特别奖、吴浊流文学奖、中山文艺创作奖、 美国图书馆协会选《尹县长》 为该年佳作之一等。
其他中文创作∶
《陈若曦自选集》、 《城里城外》、《老人》、《王左的悲哀》、《归》、《纸婚》、《慧心莲》、《青藏高原的诱惑》、《草原行》等。
初次建档日期∶2007.5.15
最後修正日期∶2007.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