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梦

我不过是喜欢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而已。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心”的思考

(2018-03-17 12:48:05) 下一个

    “放下”,“活在当下”。“用心”。这些词就是佛学中心内容的白话解。如此简单,相信每个人在读到它们时都理解,都明了。但是,实际生活中呢?却是常常忘记和忽视的。
       试想,生活中我们真的就能“放下”吗?我们能够放下年迈的父母和病痛的至亲吗?能够放下心存多年的幽怨吗?
       理论上,我们理解,对于给自己造成伤痛的人和事耿耿于怀,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往事都是过眼云烟”,“生活中没有假如二字”,“为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担心忧虑完全是庸人自扰”… … 理论上,我们知道对于事物要“尽人事,听天命”,对于改变不了的事情(比如生老病死),放不下纯是自寻烦恼 … …
       但是要时刻的明了,时刻的觉醒,时刻的用心,的确是需要修习的。如果可以达到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觉醒,明了,用心,那便应该是“悟”了。
       但是,真的很难。在修习中,在思考时,可以保持片刻的觉悟便已很难,更何况混搅在世事中,挣扎在生存上?
       生活中如果能有片刻的觉悟便已十分幸运。有位智者讲过:没有彻底的证悟,只有片刻的觉悟。而彻底的证悟就是由各种片刻的觉悟组成的。很赞同,也感到很幸运。
       多数时间,我们的大脑(心)就如上师讲的“疯猴子”,上蹿下跳,云里雾里,不能安住。即便是在禅修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心的障碍:烦恼,无明,易激惹。就是这些障碍遮住了心的清净的本性。心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安静的,是空无的。即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生活的污染和历练造就了现实中不同的人们。被现实造就后的我们要想回到原本的自己,需要努力,静心的修行而得到智慧,明了并得回到心的本性。
       有时候,混沌的自心要想回到清净,是需要载体的。
       数月之前,我管理的一个婴儿的家长送了我一本书,讲的是一个早产儿和她的家庭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经历,书里边的内容我很熟悉,书里边的家长情绪我也不陌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主人公的信仰:他们在最无助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问题和希望都交给了上帝:他们的教堂有连锁的祈祷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个电话,大家都会为他们祈祷。书中的婴儿出生胎龄24周,体重400克,历经无数次的感染,手术,病危… … 而这个家庭还有另外两个年幼的孩子,医院又远离家园,父母不得不离开家庭住到医院所在地的另一个城市,这样才可以每天去探视孩子,做到随叫随到。不要谈经济上有多大的压力,单单精神上的压力就是难以承受的。但是,他们有他们的“上帝”,在无解的时候将一切交給上帝,无疑是最好的心理安慰了。
       从这本书中,我理解了宗教信仰的必要:人的承受力有限,但是“神”的承受力是无限的。“神”可以为人减压,给人信心。这个“神”便是任何宗教信仰中的至尊。从心理学的角度,有信仰的人要比没有信仰的人坚韧。
       当然,佛学不同。它没有一个“神”,它讲的是自心,所以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修心,找回心的清净本性。要认识到生命的不完美,要接受生命的无常,要放下烦恼,用心生活,活在当下。
       这是学佛者毕生的功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