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正文

心理学意识读书笔记

(2009-05-12 21:43:55) 下一个

意识混乱 

意识分三层 

第一层:基本水平,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觉知。对正在直觉和对可知觉的信息进行反映的觉知。比方说饿了,渴了,听觉,视觉,触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对新生儿要加以各种抚摸,提供各种视觉游戏和各种声响,所有的这些,是为了通过刺激婴儿的各种感官,开发婴儿的各种感觉,从而培养婴儿的意识的发展。这对后期更高级的意识发展是必要的。

对刺激本身的反应 

第二层:中间水平,对你所觉知的一个反映。意识依赖于将你从真实客体和现在的事件的局限中解脱出来的符号知识。你可以思考和操纵不再眼前的课题,想象成新的样子并使用他回忆过去或计划将来。理解刺激,由具体升华到抽象,归纳 

第三层:高级水平,对自己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会思考的个体的觉知。在这个水平上,如果个人体验了一个相当有序的,可预测的世界,逐渐地你就可以与其他,并计划将来。推理 提取规律,变成经验,并由此计划将来,预计种种事件的发展可能性。 

其他知觉的类型

1. 非意识过程

 

2. 前意识记忆

a)        记忆的储藏室里充满了大量的信息,比如你对关于语言,运动或地理的一般知识以及你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集合。前意识记忆在你心里的背景上默默的起作用,直到一个需要意识的情境出现。

3. 未被注意的信息

4. 无意识 

怎样使深层的个人经验能够外显测量,从而研究意识

       出声思维报告

       经验抽样法 

不禁和自己的top five themes联系起来了。 

自我剖析一 

自我感觉,对于第一层的刺激混乱不清。 

似乎因为受了太多民间中庸之道的影响,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庸之道博大精深,哲意深远,然而流传下来,深入众生的,却是片言只语。统治者或者是传播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意的选择了其中的某些信息,而忽略了某些信息,普通大众,真正熟读中庸,并且深悟每字每句的有几个呢?读到这样一篇文章,对其中某些观点有同感,且引用之:出自凯迪 http://www.cat898.com,作者:阿赛尔 

 “每一个人都能思维,而能思维的人,应该具有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有自己的见解。但通过中庸之道,中国人的独立思维能力,就被巧妙地抹杀了。”

它是怎么样抹杀掉中国人的独立思维的呢?

首先,把握中间、不偏不倚是个骗局。事物的发展变化纷繁复杂,特别是新生事物,在还没有完全显露它的整体的时候,有谁能天才地把握它的中间做到不偏不倚呢?

即使把握住了所谓的中间,也并不是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中间是个尺度概念,强调的是不偏不倚;而本质属性,却跟中间不中间的没有任何关系,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此,中国人在把握所谓的中间状态之时,实际上常常是以牺牲本质为代价的。

其次,中庸之道导致中国人不敢面对事物的本质。为了保证中间状态,不偏不倚,中国人善于大而化之地思维,讲各种原本并不相同的事物,强行归类,简而化之,美其名曰求大同把握整体,其实根本上就是回避事物的本质。

不敢面对本质,让中国人在专制的体制下,不能有任何不同于统治者的思想,从中庸之道角度讲,因为强调了超稳定的静止状态,所以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口令贯彻到底的事情,人们自然地会从统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虽然常常这些口令多么荒谬,多么悖离真理。中国历史上多次的重农抑商、封海封关,其实就 是为了维护稳定,但没有谁敢于怀疑其错误性。

最后,中庸之道强化了人的内倾性和小国寡民思想,人为割裂了社会交流,对形成大规模集群但互相割裂的社会群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封建体制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具有很强的相近性,中国人实际运用的时候,往往将儒道释混为一体,综合运用,它们的结合也是天衣无缝的。中庸之道的中间 静止思维,往往容易和道家的清静无为、释家的嗔诫天然地结合。因为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又大而化之,本质上又强调忍,所以信奉中庸之道的中国人是内倾的,并不希望通过交流而暴露自己的偏执,所谓言多必有失。君臣尊卑关系的强化,更加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等级森严,更不可能发生官民一家亲的状况,同时,又通过严酷的管理制度,人为地阻止人们自由结合成群体,就反过来更顺利地强化了人的内倾性。自古以来,中国就没有演说家,没有街头政治鼓动者,除了制度上 的严酷之外,就是这个中庸之道在起着作用。因为不能偏执,不能尖锐,所以中国人往往对新生事物不敢表态,也就造成了中国人不敢负责任,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善做表面文章的秉性,因此就不会面对社会问题而求真,流毒至今非常严重。其实,人们之间要加强交往,往往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交流、协同解决才能形成良 性循环状态,而中国人因为中庸之道的不负责任性,就见人且说三分话,这正好顺应了大一统社会不许人们议论社会本质问题的要求。

说了很多中庸之道的缺点,最后是它的一点优点。中庸之道对形成中国人性格比较有利的方面是,培养了不少谦谦君子,比较懂得礼貌,也懂得及时收手,不把事情做绝。这虽然有时候会让中国人丧失原则性,但很多时候,特别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让中国人显出一种胸怀,这就跟日本很不相同。所以,中国的君子们,一般地 都比较大方,能够用等闲的态度,观察变化的世界,所谓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吧。

拉杂讲了很多,因为本人对古典的东西所知甚少,难免强词夺理,恳请各位给与批评指点。

首发凯迪论坛·猫眼看人,2004127

对这篇文章当然不是百分之百同意,因为的确无缘彻底参透中庸之道,而在句句真机 的这套体系里面,随便找出一句就可以着字百行,洋洋洒洒。并且重申,这里引用的重点绝非评断中庸之道,而是自我探索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有可能受的影响。我自己就是这样,对于好多刺激的感受,含含混混,可是可否, 退一步就可以海阔天空,换个角度就可以皆大欢喜。对事情的本质没有明确的把握,对自己的态度自己也似是而非。换句话说,没有立场。感觉怎么都行,其实没有意识到到底发生了什么,自然无法清晰果断的表明立场,在我们的文化里,清晰表明立场需要很大的勇气。下面的行为自然也似是而非,对结果老是不满意,似乎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却不知道为什么。

 

或者是受了唯物辩证法矛盾哲学的影响,读书的时候是政治课代表,参加与家长的座谈会,大人们都说我思维辩证,鼓励我做一个哲学家。可是学了一场,不知怎么就记住了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记住了一切矛盾着的东西,是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突然明白为什么心理学在中国是新的学科,因为一直以来,我们所受教育都是唯物主义。

纵观古今文化,原来我一直被教育的就是忽视自己的意识!!!!!!!!!!!!!!!!!!!!!!!!!否认人类天性的意识,怀疑自己,如果哪一秒钟真实意识显现,则充满负罪感。 久而久之,根本没有自我意识,而且以展示自我意识为耻! 话有偏激,不代表对其他人,只是我自己对我自己所受教育的认识。 

或许是父亲一直比较严厉,对我更是严于控制(当然他是好意,他总觉得想用自己的经验教会我足够的事情,这样会减少失败的可能性),他的意识深深地指导和影响我的意识,更多的时候,或许我是用他的意识思考在判断,从而使自己的意识没有完整的发展起来。也许是根深蒂固的父权和男权的作用吧。

自我剖析二:人无定性 

 

突然发现辩证法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到底说来是当年自己没有学好。错误的哲学观害死人呢!并不是辩证法本身不好。不幸的,我最只有部分接纳吸收了部分内容:(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变化发展”。这影响了我意识的第三层的发展。意识的第三层,本来应该根据以往,寻找规律,提取经验,从而预见事物的发展。而对我来说,潜意识里,我认为事事都是变化的,“今天的这个同学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同学”,不能拿一副就眼镜看新的事物。我想到的太多的统一,发展,变化,而完全忽略了规律的哲学!!!!忽略了事物故有的;本质的;必然的东西。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 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 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 质。

就这三大规律之中,对立和统一,我看到了太多统一,却忽视了对立,而哲学的真正观点是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我把过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到了量变,而忽略了量变只有积累到相当的程度,才可以质变。至于第三点,我过于突出了,转化在我看来太容易,太经常。。 

自我剖析三: 堆积信息 

或许是懒惰,或许是天资不够过人,我有意识的扩大了前意识记忆在我整个知识或者认知体系里的作用。这跟我的five themes里的input对应起来了。我喜欢搜集大量的信息,不加任何加工,一股脑放在脑子里,捂着,好像做酒酿。或许因为不清楚自己的第一层意识,我过多的倚重了我的无意识。在我的想法里,那些信息放到我的大脑里面,随着我见识的改变,本能会无意识地把对我有用处的信息着重处理,而这些信息在我心里,会慢慢发酵,与思想深处融合,有一天,这些信息就会破茧而出,成为可以定义“我”, 解释我,帮助我思考的有用的东西,而那个时候,它们出现的方式绝对不是单条信息,而是一种观点,一种气质,一种态度。 

这也许是为什么我的strengths测试报告,不止一次的建议我写下自己的想法。这就如出声思维报告,通过清楚地描述自己当时的思维顺序,来了解自己的意识。经验抽样法,也就是不定期的及时发现记录正在感受或思考的问题,来了解自己的思维,意识,和注意的集中程度。

所以看来,片面的学知识,不如不学知识!片面之后,我的判断力可能还没有街头的大婶清晰。所谓的学傻了,原来是学错了。不管是中庸之道还是矛盾论,辩证法,单单会背是没有用的。时隔20年重新体会,原来自己中学的时候没打好底子,那时的第一名都白考了。

(所有斜体字为摘录教科书和网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