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2009 (155)
2010 (57)
这么多好东西,谢谢博主。
学习了。以前听这出戏没听出门道。 荀派演出这戏很适...
京胡在老燕手里真的是a piece of cake! 很老辣! ...
回复夜阑卧听声的评论: 不可思议
马连良就这么一阵风没了,留下了千古绝唱啊!!
提到了鲁迅与梅兰芳之间的对立,谁是谁非很明显
马连良,周信芳的故事头一回看到~~
她像一个瓷娃娃!真可爱~~
又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故事了! 谢谢
艺术的偶像 偶像的艺术 (网友给萧军得一封信) ...
素素这出戏演的挺好,人物刻画深刻细腻。比她的醉酒做工精细
李佩红版穆桂英肯定有看头,她是刀马旦出身,干练大气,举手投足都显示出帅才!
2009-09-28 16:27:47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曹静云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由豫剧改编的国庆献礼之作,堪称梅先生晚年杰作。在时隔50年后,京剧名家李佩红又以程派艺术手法展现穆桂英的风采,既续写了梅派艺术经典,又对程派艺术作了新的探索,实现了她学习梅派、继承程派的目标。
传统程派擅长演唱不幸女性的悲凉痛苦,但不擅长展示巾帼英雄的英武之气。用程派表现穆桂英这样一个元帅级的人物,难度很大。程砚秋先生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吸取诸家之长,创造了以幽咽凄婉、曲折低回、哀怨泣诉见长的程腔,由于行腔、用气注重抑扬顿挫,从而形成了悲凉典雅的风格。著名教育家马叙伦看了程砚秋的戏后,曾写下这样四句诗:“何必当年无定河,且听一曲眼前歌。座中掩面人多少,检我青袍泪独多。”程腔化“鬼音”为“神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而如今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穆桂英,则是一位英姿飒爽、气势豪迈、性格刚烈的统帅。因此,用程派的音律和唱腔能不能塑造好穆桂英形象,是这出戏成败的关键。
李佩红版穆桂英
李佩红不负众望,成功地续写了经典:既学习了梅派,又翻唱了程腔。移步不换形,新腔更动人。在戏中,原剧中的经典唱段,如“猛听得旌鼓响画角声震”、“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等均被保留,又增添了许多动听的新腔。曾为京剧《大唐贵妃》作曲的杨乃林,按程派唱腔特色重新谱曲,在第二场里为穆桂英新创作了一段二黄慢板“叹杨家”。年过半百的穆桂英再次出征前,杨家将已受朝廷冷落20年,然而,“纵然是宋天子不识忠义”,“天波府依然心系社稷”,这段二黄慢板和恰到好处的水袖翻舞,突出表现了穆桂英复杂、矛盾的心情和保国爱民的情怀。程砚秋一生几乎从未在舞台上演唱过“高拨子”,但李佩红在第四场“人声喊号声喧旌旗飘荡”里,用程派中十分罕见的成套“高拨子”的唱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中年穆桂英那份刚强豪放、凝重深沉的气质,豪情满怀的必胜心态,以及策马扬鞭率领大军奔赴疆场的英雄气概,使全剧在尾声部分又一次冲到高潮。这几段唱,既有程派的醇厚韵味,又在高亢中含柔媚,明亮中见瑰丽,获得满堂喝彩。这是对程腔的发展,相信程砚秋先生如果今天还健在,他也会颌首赞许的。演《穆桂英挂帅》,从梅兰芳到李佩红,已有半个世纪,唱腔一变,也是应时之需、势之所然。
为了更有时代感,新版《穆桂英挂帅》不仅加进了多媒体的表现手段,还邀请青年舞蹈艺术家黄豆豆担任编舞。黄豆豆坦言:“中国传统舞蹈的特殊性在于从宋代开始就融入了很多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如果说我以往的作品是考虑中国传统舞蹈如何与世界接轨,这次的尝试则是中国传统舞蹈对戏曲艺术的一次致敬。”在戏末,黄豆豆编创了一段“盾牌舞”。这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效果如何?黄豆豆这次“对戏曲艺术的致敬”,赢得了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喝彩。看来,理想的观众就在生活的周围,观众的理想也并非都是奢望和苛求。京剧只有在广大青年观众中获得大批的知音,才会有更长久和更广泛的生命力。
http://gb.cri.cn/27504/2009/09/28/4465s2635705.htm
穆桂英挂帅 一家人 李胜素
李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是当年一部李炳淑主演的京剧电影《白蛇传》让她迷上了京剧艺术,李洁回忆说:“这个剧对我印象非常非常的深,因为当时很小,听不出她是唱什么,但是那个图面那个化装,还有她头上那个五彩缤纷的东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它激发了我幼小心灵中当戏曲演员的冲动。”
李洁9岁学戏,可半年不到就生了场大病,在家休息了2年。她重返学校时,同学们已经到上海演出了几台大戏,而她除了吊嗓子几乎什么都不会。心急如焚的李洁把别人休息的时间也用来训练,在半年后的考核中,显示了过人的天份,老师们见到她的嗓音、扮相和身段都很好,就把她分到了梅兰芳的弟子陈正薇门下。陈老师对她特别关心,特别关照,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又另外抽出时间为她加工。李洁体质不好,但陈老师说体质不好更要练!陈老师每天清晨六点钟就把李洁喊起来,逼着她在校园内跑十圈,练肺活量、练体质。当其他同学们起来练功时,陈老师再要求李洁与他们一起练,等于每天要比其他同学多练一次。到了晚上,陈老师再把她带到排练场进行单独加工!陈老师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掏钱给李洁订牛奶、熬鸡汤,周末带她回家“打牙祭”,天份加勤奋,使李洁很快脱颖而出,在毕业前,李洁还和省京剧院的前辈们一起到上海演出,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1988年,16岁的李洁还没有从戏校毕业,就被江苏省京剧院看中,荣幸的随新艳秋、宋长荣、沈小梅等一批老艺术家一起赴香港演出。李洁非常珍惜这一难得机会,虚心向老前辈们求教学习,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学习他们的艺德艺技,学习他们严谨作风和演艺上的一招一式,受益匪浅。
回来以后,李洁就被留在了江苏省京剧院。1995年,22岁的李洁领衔主演的《西施归越》获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程长庚铜奖,她和京剧名家尚长荣成为大赛最耀眼的明星,从此崭露头角。每每谈到此事,李洁总是十分谦逊地说:“花了点功夫,也有运气成分吧。我排这个《西施归越》的时候,还是应该说是在学,还谈不上真正塑造人物!等以后演熟了我就开始慢慢从过程来体会人物了。95年年底参加首届中国京剧节,当时好戏特多,尚长荣老师的《曹操与杨修》,湖北京剧院朱世慧主演的《徐九经升官记》等。当时我还是有点压力的。后来领导千方百计化解我的压力,同事们也拼命的鼓励我。于是我放下了包袱,放手一博,有了超水平的发挥。我们演出一谢幕,观众没有一个走的,就在底下鼓掌、叫好,什么再来一段!我当时加唱了《霸王别姬》当中的“南梆子”,观众还是不愿离去!天津当地的报纸报道说,本届京剧节杀出一匹黑马,就是《西施归越》!”
96年,李洁当选为“中国京剧之星”;97年获上海白玉兰奖;98年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深造;2000年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2001年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李洁在戏剧演员中可算是大器早成。
李洁入行时正是京剧最不景气的年代,京剧演员的收入很低,当初的同学2/3最终都改行了。但是凭着对京剧的热爱,李洁坚守着那片精神家园。
坚守国粹,就意味着奉献和寂寞,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要过较清贫的生活;有再高的艺术成就,也红不过二、三流的小歌星,但李洁对艺术情有独钟,即使做龙套,也要做最好的龙套。
随着眼界的开阔,李洁对京剧的前景渐渐乐观,她看到了无数戏迷对京剧的痴迷,那是京剧生存的土壤。
在李洁看来,现在京剧不景气这并不是京剧艺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京剧无法与市场对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艺术院团长期由国家养着,缺乏市场运作能力。京剧从诞生起就是市民艺术,不断地走街串巷,走南闯北,在市场的检验中不断发展成熟。而现在的京剧,最缺乏的就是包装策划和市场运作。在国家扶持的条件下,市场是京剧最好的归宿,什么时候京剧也像流行歌曲一样包装运作了,京剧的春天也就到了。
采访的最后,李洁向我透露说她即将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为师,继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
李洁,江苏睢宁人,现为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省剧协理事,省青联九届常委,
李洁1981年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师从著名梅派传人陈正薇;1988年毕业分配至江苏省京剧院任青年主要演员;1998年被中宣部、文化部选送到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深造。在校期间,又得到了杨秋玲、李金鸿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亲授。现为全国著名梅派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