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乐及大自然

让诗词书法, 音乐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实我们的生活 - 伊梅邀请您
个人资料
正文

惆怅地告别美丽的非洲

(2011-08-19 17:09:55) 下一个



惆怅地告别美丽的非洲


读了云易的好文(诗情画意的壮观——看美国电影“走出非洲” )(附后),极具同感,他 / 她似乎把我想的都写出来了,我只好写上几句废话。

我也特别喜爱此片,看了不止 5 遍,也因此片读了原著的简写本(在 Reader’s Digest 读者文摘 的装订集里)。

第一次看此片是在澳大利亚的电影院里。当时英文水平不够高,所以有许多处听不懂,只好猜,比如凯伦的丈夫得的性病的名称。

这部片子真是上等的大师作品,无论是从揭示人性,伦理道德,鲜明的人格,还是表现非洲特有的美丽风光和人文地理,再就是艺术的表现方式(从名著改编,导演,演员,音乐等)。片中有我很喜爱的且认为是第一流的导演和演员。影片展示的画面很大并涉及到殖民地里各阶层的人。

我还特别喜爱片中的主题乐,立马就能哼出来,可见它深深地烙入我的脑海,此主题曲使我想起影片里凯伦和丹尼斯在如诗如画的音乐伴奏下坐在飞机里俯视着美丽壮观的非洲大地,绿林葱葱,流水潺潺,各种可爱的动物自由飞奔或飞翔,当两人的手紧握到了一起时大自然和人间的真挚爱情的和谐使电影达到最高的境界。使我发笑的是,在上飞机时,凯伦问丹尼斯“你什么时候学的飞行?”他回答“昨天”。

影片中有几幕(除了两人在飞机上幕)我印象很深的:

1. 凯伦的旁白,意思是,男女之间的爱需要耐心,因为男人总是那么的自由,总是让女人耐心地等他!

2. 凯伦家里土族人的管家对她忠心耿耿,并非常关心及爱护她,自己也很有教养。

3. 丹尼斯替凯伦洗头的温柔,一起跳舞的深情等;

4. 在凯伦的好友的葬礼的不远处,他的黑人情人只有默默悲哀,远远地望过去的份。

5. 凯伦的坚强性格: 为了给丈夫等人送给养不辞辛劳和危险独自前往的历险经历; 为了争取资金不失去咖啡豆的 种植园 在当地 的官员面前下跪;从故事一开始她无资格进入男人的俱乐部,到结束时,俱乐部的男人们起立向她致敬。

6. 凯伦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当地人英文,对仆人的平等态度等。

这部片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可以运用了真正的多元的电影艺术来感动人们,触及到人们的灵魂,看后让人永生难忘。可惜啊,如今这样发人深省的片子太少了,难怪我这几年几乎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以下附上云易的好文(也转载于我的前一个贴里):




云易:诗情画意的壮观——看美国电影“走出非洲”

·云 易·

出国前看过不少外国电影。那时候的译制片,经典的非常多,所以很多我都反复看。最多的看过 5 遍。而相对晚一点的好莱坞电影,我唯一看过上 5 次的,就是“走出非洲”( 1985 ,西德尼·波罗克导演)。

在看“走出非洲”前,我因为先听了主题曲而 “暗恋”上了此片。所以,当我在一个朋友借到这个录像带后,一口气就连看了两遍。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先被音乐引起联翩浮想,再看电影时我竟然没有感到丝毫的失望。

“走出非洲”首先征服人的,是它的艺术部分:壮观的非洲景色,大气磅礴而又激情浪漫的音乐。这两者(摄影和音乐)都是在电影史上的单项杰作。尤其是在电影开始的非洲景观,壮美之极,令人惊叹。和某些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技巧”相比(比如张艺谋的“黄土地”等等),“走出非洲”的画面是流畅地(而非分割地)融入故事情节之中的,充分体现了电影“蒙太奇”艺术语言的魅力。此片的主题音乐( John Barry 作曲 ) 也是少数的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之一,是能够独立于电影之外的音乐杰作。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语言,自然不光是以其艺术部分来打动人,还有及其通过情节表现思想意义的一面。此片在这方面绝不逊色。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斯(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原形是同名小说的作者自己 - 伊萨克·丹尼森 Issak Dinesen )在非洲的生活经历。凯伦因为爱情失意,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结婚来到非洲(肯尼亚)生活,经营一个农场。其间她经历了和丈夫的疏远,爱情的幸福,疾病的痛苦,到最后失去一切的不寻常的人生历程。

此片虽然讲述的是个人生活经历,但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出了“个人”的范围。首先此片透视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主题:人生的“得失”。男主人公丹尼斯(罗伯特·雷德福)是凯伦的理想恋人,然而此人是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绝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绑定在一个女人身上。为此凯伦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但丹尼斯却不以为然。在一次跳舞的过程中他对凯伦说:你总认为自己有这样,有那样,有农场,有钱,有仆人,但你是否真正地拥有者这一切?凯伦的命运不幸被丹尼斯言中,就在凯伦的农场刚要丰收时,一场大火让凯伦变得一无所有;而就在丹尼斯几乎要回心转意要和凯伦在一起生活时,命运又夺走了丹尼斯的年轻的生命。最后凯伦一个人回到英国,一无所有的她,唯一拥有的是非洲的色彩绚烂的记忆。

此片在对人生的启发之外,还着墨于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凯伦来到非洲生活,除办农场以外,还致力于把(英国)文化传播给当地土著人。她办起学校,教当地孩子英文,还给当地人治病。而对此丹尼斯都不很感冒。他认为把这些土著人一个个变成“小英国人”实在么有任何意义。事实上是,土著们在忙着自己的简单生活时,“文明人”却在忙着打仗(一战)。丹尼斯也被卷进战争中,但最后因厌战而退伍回到非洲当狩猎人。对“文明”的厌倦也影响了他的情绪,和对凯伦的爱情。


影片对爱情的描写与传统的爱情故事手法 - ——王子追求公主 –——相比是且然相反:一个思想成熟的已婚女性对一个英俊男子的执著追求。罗伯特·雷德福扮演的丹尼斯是非常完美的男性形象:英俊潇洒,思想成熟,还具备着富于魅力的“野性”。他显然是凯伦的梦中白马王子。丹尼斯在学会开飞机的第二天,就把凯伦带上了蓝天。在主题音乐的伴奏下,这一段情节无疑是影片的最高潮,用凯伦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丹尼斯让她看到了上帝才看得到的景象。然而这样的幸福也只是短暂的,很快凯伦就感到了“不安全感”,丹尼斯的不羁天性,让凯伦感到非常的痛苦。为此丹尼斯绝不让步,宁愿伤害凯伦,也要捍卫自己的自由。所以凯伦在苦苦追求之后,在自己丧失了一切之后,终于悟到,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所以她在丹尼斯的葬礼上最后说到:他本不属于我们,他本不属于我。

然而这样的失去和一无所有,绝非是悲惨的,而是超脱的。正是这样的“失去”,让凯伦回到自我和自然相融的更大的宁静中。在影片的结尾,镜头从丹尼斯的墓地拉开,让人一览无尽的非洲原野。此时凯伦以画外音说道,她接到当地朋友的信件,说是每天一早一晚,都有两头狮子(一雄一雌),留恋在丹尼斯的墓地上。 “丹尼斯一定会喜欢听到这个消息。我一定记得告诉他”。电影就在这样让人心碎而又让人升华的景观中结束。在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恋人之后,凯伦终于在对非洲的记忆中找回宁静,找回了一份永远不再离开她的美丽。

看“走出非洲”是 20 多年前的事,但至今我很难找到那一部影片对我有这样深刻的影响。此片拿下当年 7 项奥斯卡,的确当之无愧。

我几次试图读丹尼森的原作,但没有机会。相信原作一定有其电影不能取代的意义。但我也很难想象小说会取代电影留在我心中的印象。作为电影,“走出非洲”似乎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娱乐价值,或者说,它其实发挥了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全部魅力:故事情节,音乐,画面,和令人回味的“言外之意”。

对我个人来说,这部影片最值得回味的是它的“诗意” - ——它是一首以电影语言写下的优美而寓意深刻的抒情长诗。整个电影的节奏缓慢,情节在音乐和画面中自然地流动,让人生临其境地感受凯伦的情感生活,感受非洲的原始和自然的壮丽。所以最后,我要以凯伦在影片中的一段绝美的诗意独白,来结束我对这部 20 多年前看的电影的美好回忆。此段独白是在凯伦失去丹尼斯之后,独步在丛林和原野中的遐想,概括了她在非洲的 17 年的生活:

If I know a song of Africa, of the giraffe and the African new moon lying on her back, of the plows in the fields and the sweaty faces of the coffee pickers, does Africa know a song of me? Will the air over the plain quiver with a color that I have had on, or the children invent a game in which my name is, or the full moon throw a shadow over the gravel of the drive that was like me, or will the eagles of the Ngong Hills look out for me?

(如果我知道一首非洲的歌 – 新月的月光印在长颈鹿的背上,地里的犁耕,采咖啡人的流着汗水的脸庞 - 是否非洲也会知道一首关于我的歌?在原野里颤动的空气,其中是否会有着我曾熟悉的色彩?孩子们是否会发明一种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游戏?明亮的全月是否会在我走过的碎石路上投下我的身影?或者,雄鹰是否会在恩冈山上寻觅我的踪迹?)

(来源: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9587


还有影片中的主题乐和两人飞过非洲的片段:

Flying over Afric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6Ug94HJSTU&feature=related

再附上百度名片:

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是丹麦女作家伊萨克 · 迪内森( Isak Dinesen )的自传性小说。后来,小说《走出非洲》被搬上银幕,由 美国 知名电影导演西德尼 · 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执导,并在 1986 年获得 奥斯卡金像奖

中文名:

走出非洲

外文名:

Out of Africa

其它译名:

远离非洲 / 非洲之旅

出品公司:

环球影业

制片地区:

美国

导演:

西德尼 · 波拉克

编剧:

卡琳 · 布里克森等

制片人:

西德尼 · 波拉克 等

主演:

梅丽尔 · 斯特里普,罗伯特 · 雷德福,克劳斯 · 马利亚 · 布朗 道尔

类型:

爱情 / 剧情 / 传记

片长:

150 分钟 / 美国: 160 分钟

上映时间:

1985 年

主要奖项:

1986 年获得 奥斯卡金像奖

对白语言:

英语 / 斯瓦希里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 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Dolby/70 mm 6-Track

目录

小说《走出非洲》

影片《走出非洲》

影片相关信息

1. 相关评论

2. 幕后制作

3. 精彩花絮

4. 精彩对白

5. 穿帮镜头

影片制作信息

1. 演职员表

2. 制作发行

在线观看

小说《走出非洲》

影片《走出非洲》

影片相关信息

1. 相关评论

2. 幕后制作

3. 精彩花絮

4. 精彩对白

5. 穿帮镜头

影片制作信息

1. 演职员表

2. 制作发行

在线观看

展 开

小说《走出非洲》

  丹麦女作家 伊萨克 · 迪内森 ( Isak Dinesen )在 1937 年发表了她的第二部作品,即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作家以优美的文字叙述了 1914 年至 1931 年她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充满深情地回忆了非洲的自然景色,动物和人。故事缠绵悱恻,扣人心弦。字里行间体现出作家对非洲风土人情的熟悉和眷恋,处处洋溢着散文美的内涵。

  《走出非洲》出版后 , 曾多次再版 , 不仅在东非和 英语 国家畅销 , 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也有中文译本在 中国大陆 出版。

影片《走出非洲》

  电影《走出非洲》由 西德尼 · 波拉克 ( Sydney Pollack )导演,根据丹麦女作家伊萨克 · 迪内森( Isak Dinesen )的小说《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改编而成。片中蕴含有动人的浪漫故事,又有迷人的非洲

海报 (3 张 )

风光。外景在 肯尼亚 实地拍摄。几位演技派大 明星 梅丽尔斯特里普、罗伯特雷德福、 克劳斯 马里亚勃莱德尔联袂主演,把一个具有传奇、浪漫色彩的故事和人物的情感纠葛诠释得酣畅淋漓,感人肺腑。该 影片 获得奖项第五十八届 奥斯卡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艺术指导七项大奖( 1986 )。

  《走出非洲》是一部表现得而复失-丧失了像田园诗一般美好、质朴生活的影片。它是以追溯往事的倒叙手法开始的:梅丽尔 . 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人公艾萨克 . 丹森已届垂暮之年,且已成为小说家,但她在丹麦故居终日缅怀往昔在东非肯尼亚度过的十几个春秋。当画面上出现她已故的情人芬奇 . 哈顿持枪行猎的身影时,艾萨克以低沉的声音述说过去。

电影剧照 (11 张 )

  接着影片以闪回镜头表现 1913 年年轻时代的艾萨克。那时她名叫卡伦 · 布里克森,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为了博得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不惜远离丹麦故乡而到东非肯尼亚去找在那里定居的表哥、 瑞典 男爵布罗布里克森,并和他结婚。布罗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终日热衷于狩猎和谈论当时已发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另外还玩弄女人。因而,卡伦的婚后生活并不愉快。她与布罗共同经营了一家咖啡园,雇佣了一千多当地农民。卡伦对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十分感兴趣,因此也常常外出打猎自娱。有一次她在行猎中,遇到一头猛狮,卡伦险被吞噬,幸得一青年男子营救。这位青年英俊潇洒,也是英国的贵族子弟,名叫芬奇 . 哈顿,曾

参加过战争,当过飞行员,但由于对战争反感,退伍归来即到非洲狩猎。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但性格孤僻、固执的芬奇对她却若即若离。此后两人经常结伴狩猎,有时还露宿林中。两人谈时论问,但由于观点不同,时而发生争论。

电影截图 (17 张 )

  不久,卡伦发现从丈夫布罗那里传染上了梅毒,遂急回丹麦医治,归来后仍与芬奇时有来往。布罗后因负债累累,离家出走,这名存实亡的婚姻终以离异告终。从此,卡伦一人独自经营庄园,她与非洲土人的感情先是格格不入。经过多年相处,她感到土人十分纯朴、尤其是她的仆人和种植园农工,和他们的感情日益亲密。而她与芬奇保持着一种两心相印时合时分的关系,始终没有结合。不幸的是在 1930 年左右,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这里经济拮据,她不得不卖出庄园。祸不单行,与此同时,她心爱的好友芬奇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的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 。

http://baike.baidu.com/view/468741.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yimei192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丽雅的评论:

谢谢丽雅,也祝周末快乐!
丽雅 回复 悄悄话 yimei,拜读了好文,谢谢分享。

我也上了《走出非洲》的文章,在这里: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8&postID=24205

周末愉快!

问候阿松,一并抱抱!

yimei1926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小妹妹也喜欢。

祝你欣赏快乐!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我是偶然在电视里看了这部电影的,当时就被紧紧地抓住,非常喜欢。后来没有机会再看。读了伊梅姐转载的文章和观后感,准备再找来片子好好欣赏一下。

谢谢伊梅姐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