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乐及大自然

让诗词书法, 音乐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实我们的生活 - 伊梅邀请您
个人资料
正文

【五律】 咏乌镇 及 访乌镇(图文)

(2009-12-06 03:41:59) 下一个



【五律】 咏乌镇

乌镇千秋史,江南第一乡。
风推桥畔柳,水绕岸边房。
巷弄藏名士,雕梁隐韵章。
莫言吴地旧,四海享风光




访乌镇(图文)

这次在国内访问和考察,马不停蹄十几天,我又得了重感冒,所以说到了杭州后该休息两天。到了那,原来是只想游西湖一天。谁想到当我在吃晚饭时提到想到西塘 * 看看时, 我的同行说“乌镇更好 ”, 于是第二天我们就访问了乌镇。

* 因为-没下雨- 找来的那张很美的“水乡暮色”(西塘)照片,大家作了不少诗。(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9&postID=12788

从杭州到乌镇还需开一个多小时的车,那天天气还较冷,风特大,但是我们还是兴致勃勃,而且那里的游客之多让你感觉到人山人海的,照个人相都困难。

我因为买了新相机,所以使劲照。仅选出以下典型的。

  乌镇虽历经 2000 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 “ 小桥、流水、人家 ” 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乌镇是个水乡古镇,镇上有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转船湾、双桥等景点,西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乌镇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镇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90.htm#7_1

我们访问的是乌镇东栅部分,在图一里,导游小姑娘指出的就是东栅的全图,我就按旅游的路线贴照片,加些简单说明。如我以上五律所概括,乌镇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在吴越交界处,出过不少名人大家 1 ;主要由以下组成:象威尼斯一样的穿镇而过的河水,白墙木质的水阁 2 房(丛原来的房加出去到水上),河边是绿树成荫,柳丝飘逸,河里有繁忙地载着游客的木舟,河上有众多的灵巧的小桥 3 (多为半月形),据说是百步一桥,青石板的小街 4 (叫东大街),许多古色古香的宝物和建筑物包括矛盾(沈雁冰)的故居,我尽量都用照片的形式晒出来。


图一. 东栅旅游路线,我们从右上角处开始,向左(西),沿着房子中间的青石板街参观好几个馆,然后在左头(西)的街(导游小姑娘的手指出处)过桥(向下即南面),
之后沿着河南边的石板街走,在一半处经过卖特产5的街,然后继续沿河湾向下走,再向右(东)走后就回到了出口处。



图二.   东栅的开始点,水边长廊,还有一个假船,其中心有一极粗及高的竹竿,据说是在丰收季节,有人要爬上竹竿表演庆祝丰收。



图三. 放大看假船,还可以看到水湾对面的水阁及远处的绿柳成荫的河畔。



图四 走上青石板的“大街”,两边是两层楼的木头老房,木材是防水的那种,定期检查防白蚁。


图五 站在这边的桥上看河对面的半月形的小桥和它的美丽倒影,和水阁房。



图六 古色古香的老中药铺



图七 民俗馆的入口处,里面展示了当时(清朝时代的)各种民俗仪式和习惯



图八 百床馆5的门坊之一



图九   百床馆里的拔步千工床 (清朝时,三年才造成,见下面说明)







图十 展示当时的老织锦软缎店的柜台



图十一 老式的大厅和供堂




图十二 元宵走桥仪式6


图十三   展示当时的结婚的仪式



图十四  乌镇自产的美酒:三白酒
5,的作坊,正在热气腾腾地蒸饭,还有香醇的酒香。我们吃中饭时喝了它,挺好的。 可是55度啊!




图十五 酒坊的院子里的酒坛子和招牌旗。



图十六  老式的纺白布的织布机,还在织布呢。


图十七  蓝花印布坊里的蓝色的染池,先把花样浆印在白布上,然后放入池中染上蓝色。



图十八 晾在外面的染好的蓝印花布



图十九  木雕馆里的一个作品,乌镇的木雕,根雕,竹刻都很有特色。


图二十  古书陈列架,古籍修补工作室(电视剧《似水年华》就是在这里拍的)






图二十一   屋子门上的匾里的四个字说明当时人的好学风格,如何更深地理解这四个字?(有人解释过,你可以上网查。)






图二十二 走进矛盾的故居迎面看到的是这副塑像和上面的匾。



图二十三    在他的故居里还有一个他年轻时的塑像,背景是乌镇全貌的照片,可以感到绿茵肥沃的鱼米丝绸水乡的风貌。



图二十四  院子里的百年古竹




图二十五 矛盾的故居里的简易书房。



图二十六 站在街上(东栅的西边尽头)的“大桥”看远处的小桥和街坊临舍(我猜是不是西栅的方向?)。




图二十七 站在“大桥”上向东栅方向看,小木舟和水中的倒影。



图二十八  高悬的石板桥和岸南边的青石板铺垫的沿河街



图二十九  从南面的长廊望北岸的月亮似的小桥



图三十 游舟缓缓地向西走,游客可以欣赏两岸的水阁和各种风格的小桥。



图三十一  站在桥上看两边的水阁房和它们在河面的倒影,黑白棕三种颜色配合得古色古香的。





图三十二   武馆船和远处的,在柳丝丛中的可爱的小木桥,似乎害羞地藏在白水阁之后。






图三十三  近看弯弯的石板桥


图三十四     近看可爱的,在绿并带些黄的树和柳丝之中的小木拱桥


总之,乌镇虽然古老,但她的古色古香的魅力,特有的水阁,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的水乡风光,收藏的珍贵的古董,她的保持使用天然的资源的优良品质,热爱中国古老文化和传统民俗的精神,她的不断开创新的艺术和丝绸锦缎的技术,她的许多特产,都深深地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象潮水般地涌来参观游玩。






详细说明:


1 名人大家

  乌镇的名人大家数不胜数,自古名人荟萃学子辈出,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夏同善。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 160 人,举人 161 人,进士及第 64 人,另有荫功袭封者 136 人。乌镇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 ( 公元 420 - 589 年 ) 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列。

  近、现代更有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旷代清才汤国梨、农学家沈骊英、漫画家丰子恺、著名作家孔另境、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孙木心等等。而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文学巨匠茅盾(原名沈雁冰),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其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是“五四”以来优秀文学的典范。

  他们从乌镇走出去,胸怀水乡的博大、聪慧,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书写了永不磨灭的浓彩重墨;也曾有无数文人墨客倾慕于乌镇之风华绝代,游学或寓居于此。如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齐梁文坛领袖沈约、书画大家唐宰相裴休、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与义、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宋孝宗、唐宋八大家之父茅坤等,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名字,犹如浩瀚夜空的繁星,令人目醉神迷。正是他们,给“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做了最具文化底蕴的诠释。

故事传说

  昭明求学

  南朝梁武帝的儿子名萧统,就是昭明太子。

  萧统刚生下时,右手紧捏拳头,不能伸直,东宫娘娘以及宫女都没法掰开,梁武帝为此十分担忧。有位大臣说:“皇上何不张榜招名医诊治呢?”梁武帝觉得有理,就张榜招贤:谁能掰开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为师。

  沈约见了榜文,就揭榜前去一试。他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分开了。梁武帝十分高兴,就赐封沈约为太子的老师,专门教太子读书。沈约是乌镇人。他的先人墓就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约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要求守墓几月,梁武帝怕儿子荒废学业,就命昭明太子跟随沈约到乌镇来读书。为此,就在乌镇造起一座书馆。

  萧统来到乌镇,见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景色诱人,便终日游玩嬉戏。沈约治学严谨,见太子不认真读书,便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我回乌镇过年, 轿子经过青镇一座庙,被庙前一群百姓挡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轿查询,原来庙里冻死一个十多岁的小叫花子。围观的百姓说,这小叫花子父母早亡,无依无靠,白天沿街乞讨,夜晚宿在庙堂。但他人穷志不穷,讨来的钱,除了买吃的,余下的都用来买书,在佛殿琉璃灯下夜读。可是一夜西北风,竟夺去了他年幼的生命。我当时进庙一看,只是这小乞丐虽然面孔瘦削, 却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体已经冻僵,左手还拿着一本书 。他是有志于学,至死还不忘读书呀……”

  沈约说完此话,昭明太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从此,昭明太子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了有名的文学家。后来,沈约把主坟迁至京城, 把他在乌镇的府第捐为白莲寺,萧统拾馆为寺,这就是后来的密印寺。 明朝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全廷训,在白莲寺门前建了一个石坊, 题为“六朝遗胜”。里人沈士茂题书“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这石坊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 至今保存完好,当地和临近百姓常携子女前来拜谒,教育孩子立志读书,成就栋梁之材。

2 水阁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

  传说水阁是由一位机智的豆腐倌的违章建筑而来,可是随着时间的迁移,许多历史都已烟消云散,唯有这集生活的实用与享受于一体的建筑形式因着人们的喜爱而得以保存和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虽然它没有奢华,难比高楼。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更为亲密;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更有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更为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是乌镇的魅力所在。

3 小桥流水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 120 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现存 30 多座。 其中西栅有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

  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有些桥还题有桥联,如通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朝南) “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4 石板小巷

走进乌镇,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乡民,就会让人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作为历史古镇,乌镇无论是整个镇还是观前街,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走进这个充满了农业文化氛围的古镇,漫步于古镇绵延一里多长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沿水小街有“石帮岸”,有些可能有修饰,比如我见过雕上一个瓶,瓶里插着三支戟,取“平升三级”的意思。用以系船。

5 百床馆,5乌镇特产,6元宵走桥

(来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0390.htm#7_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黑眼睛的苏珊 回复 悄悄话 哇,你这里的东东比我的详细多了,对乌镇的历史、名人、民俗、文化、景物做了如此完整的介绍,太好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