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新果断指挥海城避震》zt
(2010-03-07 20:14:49)
下一个
《毛远新果断指挥海城避震》
作者:怀念人民大救星
熟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历史的,都应对“两报一刊”不陌生。
新年伊始,两报一刊之首——《人民日报》社率先上阵——《人民日报》主办的“文史参考”刊出丁东改写、苏铁山较早采访毛远新的关于1975年2月4 日前后,辽宁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毛远新、李伯秋、曾绍山、尹灿贞等),果断指挥辽南580万人民抗击罕见大震,提前预警、准确预报、避免伤亡,创造了迄今为止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群策群力、上下一心、人定胜天、战胜地震的神奇历史。《人民日报》社公开刊发此文时,所用标题十分耐人寻味——“毛远新果断指挥海城避震”。
读后,发现《人民日报》社的“文史参考”刊登的“毛远新果断指挥海城避震”,过于删繁就简,对这个大涨中国人民志气、大灭帝国主义威风的不亚于南京长江大桥通车、运十大飞成功、人工合成牛岛素、人造卫星上天、两弹一星成功的伟大壮举,必须认真回顾、全面梳理、好好总结。这是毛泽东相信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科学实验、战胜自然、成功自救的最好例证,这是打破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经院教条的响亮耳光,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最牛的专利,这是至今让那些只会偷偷挥刀自宫、转移基因的博士硕士博士后院士专家们汗颜羞愧的伟大战例。之所以这样认为,理由如下:
第一、丁东的推荐文章并不全面,苏铁山原创采访毛远新的文章,比丁东的更完整。
第二,整体考察了迄今为止中国人民成功战胜海城地震,创造人定胜天世界奇迹的全方位报道后,才发现,当年官方决策是如此神勇、如此果断、如此超前,对人的生命是如此珍重,地震预报成本是如此低廉,预报效果是如此神奇,人民对政府是如此感恩,以至于地震到来之时,避震的老百姓竟情不自禁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那因为他们知道是党和主席救了他们命,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第三,海城地震预报避震成功的伟大创举,让西方洋蕃老鬼无地自容,其所谓的“科技全方位领先”神化,至少在地震预报方面被中国大大超越,让西方精英颜面扫地、神话破灭。于是,他们动用天上间谍卫星对照拍摄、派间谍专家考察团入境取经,在其拿了全部资料、了解有效方法、窃取“地雷秘密”后,又派华裔汉奸留学生入境,对原先其老师赞不绝口的海城地震预报经验、资料、方法、仪器、队伍,诋毁诬蔑、迂回否定,说什么海城的成功是建立在错误资料上的误打误撞之举,不具备科学性,无法复制。美国博士姓夏的汉奸,在全世界核心媒体发表文章、大造舆论,唱衰中国以毛主席两论为指导,独辟蹊径、领先世界、成本低廉、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神奇地震预报系统。在西方喋喋不休鼓噪声中,内地一些立场不稳、崇洋媚外、戒心丧失的官僚,竟然也随声附和,致使我方一些颇有建树甚至在全世界堪称地震预报首席的“土”地震专家(多次准确预报大、中、小地震的方位、烈度、时间,三要素成功率至今无人超越),被洋鬼子和洋奴们一阵打压(什么学历不够、学位不高、理论不深、学非所用、没有核心论文、方法简单、工具简陋),闹得土专家们手中的仪器生锈、社会地位大跌,有的摆小摊养家糊口,有的上山挖中药卖钱,有的靠种菜维持生计,原本已经建立起来庞大的、功效十分可观、成本近乎为零、世界独一无二的“三结合”地震预报网站和队伍,泥牛入海、前功尽弃。
直到汶川512大地震损失惨重,国内才如梦方醒,才突然想起我们当年在海城地震预报上是如此神奇高妙、世界领先、无出其右!而帝国主义毁我长城、灭我自信、衰我斗志、弃我地震预报神功的离间计、反间计、哀兵计、打压计,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动手、屡试不爽。不仅如此,他们对我以赤脚医生为代表的农村合作医疗,对我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农村集体经济,对我温暖全包无微不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乃至补贴的教育体制、社保体制、退休养老体制,成功的意识形态免疫体制、严密的会计体制、健康的专政队伍建设机制、成熟的重大理论体制,西蕃无一不是采取如同毁我地震理论和大军那样,来对上述领域进行诋毁诬蔑、唱衰离间、釜底抽薪、趁火打劫、火中取粟、上房抽梯,一点点、一步步请君入瓮,让你束手就擒、坐以待毙的。西蕃及其汉奸们,混蛋之极、无耻之极、阴险之极!
中国最伟大的资源就是人,他们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英雄!当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今天,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正视历史、珍惜历史、学习历史,再不能随梆唱影、人云亦云、数典忘祖、丢了西瓜捡芝麻、灭自己威风帮洋人毁我长城大堤!
附录1:
海城地震避震 创造人间奇迹
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中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发生强烈地震。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预测预防和抗震救灾
——成功预测海城地震揭秘
——参考资料
概述
海城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除了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城区人口167.8万外,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7万。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海城地震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这次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陷坑和喷沙冒水现象,烟囱几乎全部破坏。
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000公里。
这次地震由于发生在人口密集和工业发达地区,因而对地面设施和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破坏,震害现象复杂且多种多样。据震后统计,地震造成城镇各种建筑物破坏,占原有总面积12.8%公共设施破坏更为严重。其中,破坏道路近3万米,给排水管路16万多米,供电线路100余万米,通讯线路45万多米,大小烟囱400多个。损失大量工业设备和生产物资;在农村造成民房破坏占原有面积27.1%,破坏公路38公里,各型桥梁:2000余座;水利设施700多个,堤坝800多公里,喷砂埋盖农田180多平方公里,使生产资料和设备也受到很大损失。
从整个震区经济损失看,城镇房屋共损坏500万平方米,城镇公共设施破坏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损坏1740万平方米,城乡交通水利没施破坏2937个;总共折合人民币8.1亿元。城镇和工业震害所占比重较大,两者相比,城镇占总损失的61%,农村占39%。
海城地震阶段回顾
1、成功进行短临预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震前,中国地震部门曾经作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早在1970年,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活动及断裂带活动的新特点,曾确定辽宁省沈阳至营口地区为全国地震工作重点监视区之一。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1975年1月下旬,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地震趋势意见,认为1975年上半年,或者l—2月,辽东半岛南端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国家地震局也提出了辽宁南部可能孕育着一次较大地震。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2月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预测和短临预报,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比如,营口县政府在震前采取四条应急预防措施:①城乡停止一切会议;②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帐篷里就地治疗。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③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④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各街道、乡一方面用广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险房屋,有的还在露天放映电影,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如处于地震烈度9度区的大石桥镇,共有居民72000人,展时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轻伤353人。再如,一个当地驻军,震前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大礼堂内军民加演员上千人,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
此外,由于震前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了应急防震的知识,也有效减轻了伤亡和损失。如2月4日大连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车,载满1000多名乘客奔驰在地震区的铁路上。19点36分列车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车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这位司机事先懂得地震知识,马上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到来,他沉着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地震发生了。由于速度很低,未出现事故,安全地把列车停了下来,保证了全体旅客的安全。
海城地震发生在现代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地区。该区绝大多数房屋未设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当地农村多数人的习惯,震时已都入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将十分惨重。国内其他未实现预报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而由于发布了短临预报,震区各级政府组织群众预防,使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7度区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震前预报预防的成功,还带来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人员伤亡的减少,尤其是青壮年伤亡减少,有效地保证了灾区的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顺利进行。减轻了由国家大量派出救灾人员和因停产而引起的损失。地震前,灾区工农业日生产总值2600万元,震后大部分在10天内恢复了生产,全区在2个月内就全部恢复了生产。如果没有预报和预防,按半年产的时间计算,将损失30—40亿元。另外,震前对一些要害部门进行了加固和处理,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次生灾害。如辽阳参窝水库,是全省大型水库之一。原无地震设防,工程质量也有一些问题。1975年1月进行了坝体加固,地震时,坝区山石滚落,坝体裂缝加大,冰面出现90米长裂缝,但是整个大坝却安然无惹。又如,庆明化工厂于1974年12月下旬对库存的4950吨易爆产品采取了紧急调出措施,免除了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爆炸。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震动了世界。这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由被动到主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它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使人们看到了地震预报的前景是光明的。据估计,海城地震预报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仅就这一点来说,这次预报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76年6月,美国“赴海城地震考察组”负责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现场说:“中国在地震预报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预报是十几年来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2.有效组织抗震救灾,进一步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
海城地震刚过,辽宁省政府就连夜在海城县成立了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医疗卫生、物资供应、抢险维修、治安保卫、地震测报等机构,立即指挥实施救灾对策方案。省内末受灾的地、市,分别在海城、营口两县设立支援救灾工作站,分工包干救援。沈阳、辽宁军区也在震区设立了指挥部,指导当地驻军进行抗震救灾。如海城县驻军在震后10—20分钟就进入了救灾现场。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救出2700余人。有一个团在地震当晚就救出426人。海城驻军某师一个侦察连,震后2分钟就进入县招待所,和随后派出的一个工兵营一起进行抢救,先后打了40多个洞,奋战了5昼夜,挖出60多人,共救活了18人。救人时一般先给伤员打强心剂,然后再抬出来,用这个方法救活了5名伤员。2月6日后,解放军开始全面清理废墟,每当清理一个地方,先喊一喊,听一听,看一看。2 月9日上午11时,最后救出了一个被压埋了110个多小时的外地采购员,这个伤员身受重伤和3度冻伤,经医院及时抢救脱离了危险。
地震后,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以及辽宁省内共派遣101个医疗队进入震区,医护人员共3480人。他们在当地群众和驻军协助下,在震后2、3小时内,基本上把重危伤员抢运到乡村临时设立的医疗点或交通方便的公路两侧,因地制宜地对伤员进行了急救处置。在震后12小时内基本上完成了伤员抢运任务。省政府紧急安排省内16个县级以上医院、军队3个野战医院以及灾区临时开设的3所医院接收治疗重伤员。到震后3月19日止,县级以上医院收治的4700多名重伤员已有3464人基本痊愈出院。震后震区还普遍开展了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制止了传染病的继续发生,使发病率大为减少。
震后,灾区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较快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在恢复生产中,国家和省投资10.3亿元,震区自筹资金2.5亿元。在重建家园中,经过两年努力,农村共建用房857万平方米;经过16年努力,城镇共修建房屋355万平方米,公共设施11万平方米,国家和省级投资17.8亿元,灾区自筹4.6亿元。
3.要重视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治
这次地震由于发生于严寒腊月的冬季,震后的次生冻灾、火灾严重。震前,连续多日偏南风,气温逐月回升,2月2日至3日,最高气温3—6℃,冰雪消融;但风云莫测多变,震后突然转东北风,漫天大雪,,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温度达—20℃以下,最高也在—5℃。气温的冷热剧变,加上多数人住在不防寒的简易防震棚内,造成了严重的冻伤。另外,防震棚多系易燃材料搭成,冬季严寒取暖再加之做饭、照明等,造成火灾亦很严重。据统计,火灾及冻灾共伤亡8271 人,其中,冻死和捂死372人,冻伤6578人;震后共发生防震棚火灾3142起,烧死341人,烧伤980人。上述次生灾害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 32%,比例相当惊人,是值得记取的一条教训。今后在预报地震的同时,应同时考虑不同条件下次生灾害的预测、预防问题。
若干细节: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遗迹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海城大地震,震级7.3,震中烈度9度多,波及了6个市、10个县,却仅有1300多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的0.016%。在世界历史上成功地预报七级以上大震尚属首次。
资料来源:
[1]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8-05/13/content_8160455.htm
[2]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9/174410476204.shtml
附录2:(注意区别1980年前后土地震专家遭到的不同评价)
姜成田曾受到质疑: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难道只读过两年半中专的人,加上几台“土仪器”,就能准确预报出大地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 巍
1975年2月4日清晨,35岁的姜成田站在玉皇山顶心神不宁。
这天早晨的空气使人透不过气来,他的脚下是鳞次栉比的辽南民居,抬起头,他看见天有异象,头顶上的烟云成圈形流动,北往东、东往南、南往西、西往北、好似一个巨大的漩涡……
大地震似乎就要到来,凌晨4时刚从沈阳赶回海城的他,不能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他离开山顶,回到山脚下的工作岗位。不曾想到的是:这天夜晚,自己及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万千民众,命运于此转折……
当晚19时,姜成田发出地震预警。这之后,他收获了当地民众的尊崇,也不断感受到来自业界的质疑: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难道只读过两年半中专的人,加上几台“土仪器”,就能准确预报出大地震?
69岁的姜成田现在已退休在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面带微笑,神态平和,交谈时,习惯性地抱肘于胸前。
“大地震时,海城站的职工都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预报是海城站所有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交给本刊记者当年的工作日记,“一切都在里面了。”
捕捉地电突跳
姜成田1959年考入鞍山市农业学校。因家贫,读了两年半中专后,退学务农。
1969年渤海地震后,国家地震局加强了辽南监测。1972年10月,沈阳地震大队在海城县郊的玉皇山建立了地震观测站。姜成田以临时工身份进入观测站,被委任为技术负责人。1973年3月15日,土地电、土倾斜仪、土地磁等土设备安装完毕。姜成田在1973年4~9月的工作日记中总结道:“观测各种仪器变化,只有土地电有突然跳动或回零值等现象,不知何故?需掌握规律。”
这之后,姜成田开始发觉地电突跳与地震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1973年9月27日中午,土地电突变到零值,地倾斜强烈报警。站内同事们研究认为,近期可能有大于5级地震发生,地点在东北方向。因为怕报不准,没向上级汇报。
9月29日8点40分,吉林省东北部的辉春发生7.7级深震。
这一天晚上,姜成田一宿没睡好。他后悔没有把意见上报,“这次地震给我的教训很大,这么大的地震真要发生在脚下报不出来,不知要死多少人?!我是个业务负责人,看我怎办?群众打不死我,骂也骂完了,脸往哪丢?!”
1973年国庆节,24时,他写道:“通过长海、辉春二次地震,加上平时我对地电摸索的规律,(从)地电在震前有突变、回零现象,地倾斜报警看,地震是有前兆的,还需要继续摸索规律。”
1974年3月14日地震站接到辽宁省震情简报,辽西地区连续发生小震群。
姜成田想起,地电在辽西震群的前一天突跳频繁达百余次。那么,是每一次突跳就预示着一次地震?
姜成田决定改变值班制度,地电突跳一瞬而过,一天记录两次不行,必须连续观测。
1974年8月1日起,为了抓住地电突跳,海城地震站6位工作人员日夜值班,连续观测。连吃饭、上厕所也不离人。
捕捉地电突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瞬时发生即过,凭肉眼捕捉,稍不留神,苦等几天、几十天,可能一转身就漏掉了。大家在观测中忘了吃饭,深夜静坐在微安表前睡着的情况时有发生。
疲劳观测极易漏掉震情,能否想办法改用自动记录?姜成田向多方求援,得到的答复是:“办不了!”
为此,姜成田几天睡不好觉,震情越来越紧张,仪器已出现各种异常。在辽南,动物、地下水等宏观异常也出现了,可“土地电”的自动记录还没着落。
12月17日天刚亮,躺在床上的姜成田脑海里念头一闪,根据地震仪拾震原理,能否利用地震仪记录功能捕捉地电突跳?
经过反复试验,12月20日终于改制成功,姜自觉千斤重的担子落地了。
预报意见写了两个小时
1974年12月21日16时,鞍山汤岗子疗养院泉水出现断流,四小时后恢复正常。泵房反映:“从古至今这是头一次。”
为什么这么巧合?姜成田想,站内倾斜仪也是当天16时报警。
次日晨4时,姜成田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了,21日出现的异常,反映震情紧张,可地电突跳为何没出现?
22日天一亮,姜成田来到地震站,他发现:仪器自动记录到了突跳信号!
姜成田向辽宁省地震部门发出预报:“提出在我站东北方向100公里左右,今天中午将发生4~5级地震。”
12月22日12时43分,在海城站东北方向的辽阳葠窝水库发生了4.8级地震,这次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基本准确。
这次预报成功大大增强了海城站观测人员的信心。
1975年1月16日,上级让海城站把“土地电”改回来,恢复原有状态。领导说:用地震仪记录地电突跳,土不土洋不洋的,难道就能预报地震?姜成田急了,“还让不让我预报地震了?在这紧要关头,前兆不要,要马后炮,这是为什么?!”他气愤地回电话:“不是让我负责业务工作吗?我就有权改革,想要再改回决不同意!”
经过据理力争,最后领导没有再反对姜的做法。
回到家中,家人劝他,身为临时工,就应该听领导的话。为预报地震,姜整天不回家,父亲病在床上3年,没有得到他的照顾,家人也不理解。姜成田在日记中写道:“真是泪水往肚子里流啊,心如刀绞一样不是滋味。”
2月4日一整天,姜成田和海城站的同事们坚守在“土地电”旁,等待突跳的到来。
13时50分至14时,“土地电”突跳6次,记录指针发出“嚓嚓”的划纸声。
16时,海城站发出书面预报意见:今晚7~8点钟,海城东南方向将发生大于5级地震。
姜成田说,“预报意见之所以写了两个小时,是因为内心思虑万千。虽然之前预报过地震,但这么大的地震没有报过,报了不震怎么办?”
争议与荣耀同来
记者来到位于海城市(1985年撤县设市)王石镇的地震观测站。1987年,观测站由玉皇山搬迁至此。与中国地震局系统的大多数台站不同,海城站自建站以来的36年,一直使用“土地电”。
在今日的中国,“土地电”是十分罕见的仪器,它是1967年中国人发明的地震前兆监测设备,特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在地下埋两个铅板就可以监测地震,1975年海城震后风行,一度在全国形成自己的台网系统。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地震局泉州会议认定“土地电”缺乏科学性,其后,“三土”(土地电、土地磁、土地应力)在全国范围被清理。(注意,取消土地电,恰恰是在美国理论间谍发表奇谈怪论之后!——编者注)
辽宁省地震局原副局长卢造勋告诉本刊记者,“在技术手段上有争议是正常的,但(用土地电预测地震)时间精确到当晚,那是不太可能的。”
李荣安对本刊记者说,“海城站的‘土地电’,从科学上分析,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最重要的作用是省政府的通知。”
他认为,“这么大的地震,土地电肯定是有异常的,就看怎么分析,海城是8方土地电,还可以自动记录突跳。从技术上讲是可能的,是可以提出预报地震意见的。但预报的程序有问题,有预报意见,但上边没定,就向外发,这是不对的。”(当年信心如铁,如今底气不足)
王立华说,“这次地震,海城地震站根据土地电和地倾斜仪配合预报出具体时间。即使海城地震站不发出预报,省局通知也起到了临震预报作用。”他表示,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必须准确,才能起到预防作用。海城地震站有比较准确的预报时间,但或许也没有起大的作用。这是因为2月3日晚上的有感地震已让人们提高了警惕。(马后炮!)
1975年时任海城县委副书记的赵长心对本刊记者说,“海城地震预报,地震台立下了大功,(预报)准确及时。工作人员都不是专家教授,顶多是高中学历,但都特别认真,盯着仪器不放,极端地负责任。”(这才是最可信的!)
1975年3月12日,海城县地震观测站与辽宁省其他5个基层地震观测单位,因对地震预报有功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国务院下发的[1975]41号文件写道:“这次辽宁省南部地区地震预报工作的伟大胜利,有力地说明,地震不仅是可以预测的,而且是可以在震前预报的。事先做好防御工作是可以大大减少损失的。”1975年4月20日,姜成田坐上国家地震局的小车沿着北京的长安街一路长行,他作为海城地震预报的有功人员抵京参加第三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看见了天安门和毛泽东的画像,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与荣耀。姜成田和与会代表,受到了当时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王震、谷牧的接见,他还上台介绍海城经验,讲完后,掌声持久热烈。
1985年,在海城市市长胡劲松的提议下,海城市常委会议通过决议,海城地震站5人:姜成田、王立华、赵士海、乔昌满、郝维英由临时工转为国家事业编制的技术工人(刁文贵因心脏病,在震后去世)。(这高工那高工,不如老姜的神功!)
1999年,姜成田以高级技术工人职称退休。现在,他翻找出父亲遗留下的祖传秘方,通过卖药改善一点生活。姜成田的住房普通,2008年秋天,家里添上了两件特殊的物件:西屋放置了一台土地电,东屋放置了一台地倾斜仪。(廉颇老矣,英雄无用武之地!)
辽宁省海城市大白桥北岸,一座土褐色纪念碑巍然耸立。
记者站在碑下,抬头仰望,只见纪念碑纵向开裂的墙体上,巨幅日历显示:“1975年2月4日”。这是海城地震发生的时间。1975年2月4日19时 36分,在辽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前,辽宁省当地政府与地震工作者发出预警,避免了巨大的民众生命、财产损失,这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 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
地震前半小时,预防地震的紧急通知传至营口县(现辽宁大石桥市)礼堂。这里正在举行军民联欢,会议临时中断,几千人安然步出会场……这样的故事,今天还在海城的坊间流传。
海城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现代工业集中的辽宁腹地,受灾人口830多万。如果没有震前预报,按同等情况推算,至少10万人将死于地震,而海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是1328人。
地震预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据辽宁省地震局统计,1975年9月至2003年12月,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学者到震区考察。
美国学者雷利震后不久来到现场,他对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工作人员说:“通过地震前后的卫星照片对比,确实是作了预报,所以我才来到海城考察!”
三十年后,2005年5月20日,海城地震纪念碑落成。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揭幕仪式上说:“海城营口地震的预报成功,是地震预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探索预报地震,抗御地震灾害进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这已是海城境内立起的第三座地震纪念碑。前两座立于1982年,是辽宁省地震局为方便国内外学者考察而建,分别位于海城地震的物理震中岔沟和宏观震中毛祁镇。
记者站在岔沟村的小山顶上,纪念碑旁,地震裂缝已难以辨识,而远处的青山苍翠欲滴。
不是一次成功的预报?
海城地震后,一位美国记者将海城地震预报称为“科学的奇迹”。奇迹不可复制,这句话在赞叹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之时,也隐含着难于总结海城经验的困惑。
“海城地震预报了吗?”“海城地震发出临震预报了吗?”事实上,从震后开始,就不断有人发出这样的诘问。
2008年6月13日“财经网”登载《海城地震预报迷雾》一文,再次对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性提出质疑。文中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结果,海城地震并不是一次成功的预报。它在短期或者说临震预报方面,能够给我们留下的清晰的科学借鉴非常之少。”
2009年5月12日,《科学时报》刊载《海城地震预报:难以传承的“经验”》,文中引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夏新宇的观点:“海城地震的‘预报’完全依赖于足够多的前震,其经验却被错误解释了,虚假宣传造成了‘地震可以预报’的观念。”
“说地震不可以预报是不对的。”原辽宁省地震局副局长、海城地震预报工作的亲历者顾浩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另一位当事人,辽宁省地震局研究员李荣安说:“海城地震不是没有临震预报,地震当天上午省革委会(注:“文革”时期相当于如今的省政府)的通知就相当于临震预报。”
海城地震究竟如何得以预报?34年前地震工作者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如果没有预报,为何巨大的人身与财产损失得以避免?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地震学专家们普遍认为,海城地震的预报首先和一份国务院文件密切相关。
“国务院〔1974〕69号文件,是中国防震减灾史上一座里程碑。”中国地震局(1998年之前称国家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首先拿出了这份文件。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地区一两年内可能发生5~6级地震。会上有人根据强震活动规律的历史情况及大区域地震活动的综合研究,以及气象与地震的关系等,提出华北地区有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危险。
“当时有部分权威学者认为,辽南50年内无大震。但北京地震队的耿庆国等人通过对华北地区旱情的分析,结合辽宁的前震预兆,提出辽南的金(县)、辽 (阳)、海(城)、盖(县)地区近期有7级地震的说法。”周荣鑫(时任中共中国科学院核心小组副组长,当时的国家地震局归中科院主管)的女儿周少华在《周总理和我的父亲周荣鑫》一文中回忆道,“我父亲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各种不同观点,果断地签发给国务院的书面报告,预报辽南一两年内有6级以上地震。”
1974年6月29日,国务院以国发〔1974〕69号文件把中科院的报告批转给华北及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和辽宁。
耿庆国回忆道,之所以提出华北地区有发生7级左右强震的预测意见,是依据他本人提出的“旱震理论”。
耿庆国总结了从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到1971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在这2202年间,华北及渤海地区共发生6.0级以上大地震69次,其中除1337年9月8日河北怀来6.5级地震,震前二年大饥,灾因不详及1368年7月8日山西徐沟6级地震,震前一年大风雹外,67次地震都是旱震震例。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为27次,震前二年大旱者15次,震前三年大旱者16次,震前三年半大旱者9次。总而言之,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大旱为67次,占地震总次数69次的97.1%。
1972年,耿庆国发现这一年华北和渤海地区出现了百年不遇大旱,构成8级地震或两组7级地震的物理背景,三个特旱区一个在辽南一带;一个在河北唐山滦县一带;一个在石家庄、邢台、忻县一带。
其后在以上三个地区,先后发生了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而第三个特旱区没有发生7级以上强震。耿庆国承认,这构成了一次“虚报”。
国务院69号文件在正文中提到,“由于目前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因此,在报告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
“69号文提出的防震减灾思想确实是高瞻远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玶说,“69号文件内容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
是那个大地震吗?
“1969年以前,辽宁省没有专门的地震工作队伍。”辽宁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唐铭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1970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将辽宁省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会后辽宁省地震工作办公室(下称省地震办)成立。
1972年,沈阳地震大队在海城县建立地震观测站。姜成田成为观测站6名临时工中的一员,因读过中专,他被委任为技术负责人。他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仪器设备有六四型烟熏式地震仪、水氡分析仪,还有的就是土仪器了。”
1974年夏,国务院[1974]69号文件下达后,辽宁省贯彻文件提出的“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 的方针,1974年下半年,在辽南地区先后建立群众测报点2273个,到年末,辽南已形成专业队伍和群测人员相结合的地震监视预报网。
1974年11月,东北三省地震预报趋势会商会提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区。”
12月中旬,辽南地区开始出现从未有过的异常现象。在严寒的天气里,冬眠的蛇纷纷出洞,冻毙于雪地,老鼠成群出现在人们面前并表现痴呆。丹东市九连城等四个公社的一些水井,水突然变浑、变味并出现大幅度的水位涨落。
12月22日这天,天一亮姜成田就往地震站跑,进屋直奔自动记录的“土地电”,他又惊又喜地看到,仪器记录到了“土地电”突跳。此前,他根据1年零9个月的观测,已确认震前“土地电”突跳与地震存在关联。
上午,海城站内的会商却成为一场争吵,站内的人认为:“咱们文化水平低,又没经验,还能报出地震?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报不准怕人家笑话”,最后为了人民利益,大家还是向辽宁省地震部门发出预报:“提出在我站东北方向100公里左右,今天中午将发生4~5级地震。”
12时43分,辽阳葠窝水库库区发生了4.8级地震。
这次地震预报的成功,给海城站观测人员以极大震动。有人说出了心里话:“我算服了,这些土仪器还真行啊。”此后,海城站职工都开始用心观测。
“这次地震,辽宁省地震办以简报的形式作出了预报。”唐铭麟回忆道,“这使省革委会开始重视‘省地办’的预报,省革委会主要领导李柏秋在一次常委会上,强调各地方领导都要重视地震发展趋势。”
葠窝水库发生了4.8级地震,这是预料中的那个大地震吗?
更多的宏观异常(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宏观异常)在更大的范围内继续出现,从辽阳、本溪、鞍山一直到锦州和大连。当时正值冬天,然而蝴蝶开始在冰冷的空气中飞行,夏天才可以见到的蚂蚁、蜈蚣也开始出现。专业的地震工作者发现,地应力、水氡和地倾斜异常均未结束,似乎对应着更大地震。
辽宁地震部门分析后认为,4.8级地震不是预期将要发生的地震,辽南仍可能有一次更大的地震发生。
临震预警发出
1975年2月前,中国地震工作者虽然认定在辽南地区可能有一次5~6级地震,但地震会在哪里发生?
“事实上地震发生的地点在预报意见中并不具体”,辽宁省地震局研究员钟以章告诉本刊记者,“针对宏观异常出现的地区,辽宁省地震工作者比较关注营口、金州(1987年金县更名为大连市金州区)。直到1975年2月3日18时以后,海城地区的地震活动由几次骤增到几百次,才将注意力转移到海城—营口地区。”
2月1日起,营口石硼峪地震台开始观测到越来越密集的小震活动,具体情况为:2月1日,一次;2日,七次;3日,突增至几百次。
1975年2月3日18时38分,海城—营口地区发生3.1级地震,这是有记载以来该地区的第一个有感地震。
2月3日这天,姜成田正在省地震办,他是为修放大器来到沈阳。当晚19时,地震办值班室电话一个连着一个,海城连续发生小震群,营口有感,姜成田感到问题严重,赶当晚最后一班列车返回海城。
2月3日晚,针对2月1日以来地震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的情况,省地震办业务组组长朱凤鸣认为形势严峻,决定马上向省革委会汇报。
“大约在晚上11点半左右,我开始起草报告。”已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退休的80岁的朱凤鸣告诉本刊记者,由于紧急,他直接在一张纸的背面起草了震情报告。
这份于2月4日0点30分编写出的第14期《地震情报》提出:“很可能后面有较大地震,必须提高警惕。”
1时许,朱凤鸣乘坐一辆“130卡车”,赶到辽宁省革委会,当时领导们都已睡下,他把报告交给了工作人员。
2月4日一早,朱凤鸣找到省地震办负责人刘益民。8时,刘益民和朱凤鸣赶到省革委会,向办事组组长华文汇报了震情。华文说,“现在震情很紧张,你们打算派人下去看一遍再布置防震工作,怕来不及,你们最好确定个地点,由我们通知有关市县到那里集合立即研究防震措施和布置防震工作。”
最后确定由省革委会通知营口、海城两县到海城开会,布置防震抗震工作。
10时30分,距大地震还有9个小时,省革委会向全省发了电话通播,并向海城、营口两县发出防震指示,指示的主要内容为:划出戒备区,采取紧急措施,组织昼夜值班巡逻,不坚固的房子,借宿睡觉;市、县、公社,在震中区值班,要坚守岗位,有问题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工厂、矿山、建筑物、水库、桥梁、坑口(煤矿)、高压线等要有人戒备,坚守岗位,专人看管,发现震情要报告。
14时,距大地震不足6小时,省地震办在海城召开了紧急防震会议,省地震办工作人员李福祥在会上说,辽阳去年12月22日发生的4.8级地震,并没改变金县水准测量变化的异常趋势,虽稍有下降,但积累的能量还较大,估计要在6级以上,有的人估计还要大些。当前,地震来势很急剧,而且逐步升级,大震可能要在近几天内发生。
附录三:
《人民日报》麾下“历史参考”第3期披露了苏铁山撰写、丁东推荐的毛远新果断指挥海城大地震预报救援的揭秘文章。尽管人民日报转载时有些小改动,但苏铁山的原文,更值得拜读、大有教益。当时辽宁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不是准确预报、提前撤离,辽南海城营口鞍山及周边地区580多万群众,可能会在1975年2月4日晚上的7.3级地震中,死伤无数,后果不堪设想。
1975年成功预报辽宁海城7.3级地震
苏铁山
2008年6月10日
2008年的中国真是多灾多难,从年初南方数省的冰雪灾害,到藏独份子的拉萨暴乱,再到奥运火炬海外传递中遭到西方主要国家支持的“藏独”份子的捣乱,再到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真是天灾人祸接连而至。
这次汶川大地震,看了一个星期的电视,流了一个星期的眼泪。灾害这样大,范围这样广,受伤死亡人口这样多,受灾人口四、五千万,特别是死了那么多的学生、孩子,让人心里难过。这次大地震,半个亚洲有感,从其影响看,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亚洲、震动了全世界。
地震后党和政府的反应迅速,措施有力,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白衣战士,十几万人迅速开进灾区抢险救灾,充分体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的精神,表现出色。全国人民迅速行动支援地震灾区,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的精神。无数的英雄事迹让人感动。这次大地震让人们清楚的看到,中华民族内在的民族凝聚力,海内外华人大团结力量是多么伟大。
这次大地震,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的表现非常出色,让国际社会不能不刮目相看,好评连连。世界上哪个国家能这样对待灾区的普通老百姓。美国风灾,军队荷枪实弹进入灾区,中国地震,军队不带枪进入灾区,抢救伤员,安排受灾群众医疗、食宿,对比鲜明。
从这次救灾的全过程来看,救灾还是要靠社会主义、靠集体主义,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而不能靠“市场经济”,不能靠个人主义。这次救灾,那样多的人员、物资,那样大的运输量要花多少钱?抢救那样多的伤员要花多少钱?总不能像美国,先问上了保险没有?所以中国还是要靠社会主义,靠集体主义。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美、日等发达国家没有解决,全世界都没有解决。
这次汶川地震,使人回忆起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经过。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6.8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立即组织力量救灾,周恩来总理迅速赶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检查落实救灾工作。邢台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周恩来讲,“要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专家和群众结合),土洋结合(土办法与洋办法结合),大打人民战争。”要各级政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抓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
1974年6月7日到9日,国家地震局召开了专门会议。会后国务院又发了文件(国发[1974]69号)批转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把华北及渤海北部地区定为地震高危地区,包括京、津、唐、张地区,辽南地区(大连、营口、鞍山)。该文件说上述地区在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会上有些同志认为华北已积累七至八级地震的能量,提出华北有发生七级左右强震的危险。
中科院的报告提出:“为了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方针,”“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并具体提出四条建议:
一、加强对地震工作的领导,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七省、市、自治区革委会都要有一名负责同志主管地震工作,建立健全地震局或地震办机构。
二、积极发展群测群防网,大搞群众运动。在生产大队和重要厂矿企业建立群众业余测报小组,农村特别要发挥中小学、气象站和群众科学实验小组的作用。
三、地震专业队伍要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力争及时做出震前预报。专业队伍要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把开展群测群防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四、加强有关地区协作。
辽宁省地震办参加了这次会议。
历史已经证明,1975年2月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7月唐山7.8级地震都在1974年召开的上述会议的预测之内。历史同样证明,国务院[1974]69号文件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从1974年开始,营口、海城一带接连发生了一百多次小震,省地震办(局)经常向省委报告地震发生的情况。1974年夏,国务院[1974]69号文件下发后,辽宁省委非常重视,专门开了几次会议,还请专家上课讲地震知识、监测方法等。辽宁省委常委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决定:1、各级领导要重视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2、建立健全省、地(市)、县、公社各级地震办公室,负责组织领导地震专业人员和群众业余的地震监测工作,宣传地震知识。3、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贯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准备大震”的指示精神,在辽南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中小学校建立群众性的业余地震监测小组,形成网络。配备简单设备、仪器,监测地磁、地电、地下水、井水、氡气、环境、动物异常反应等变化,并注意收集整理民间地震知识、经验。4、组织地质、地震专业人员对业余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5、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加强领导,严格纪律。各地震监测点、监测小组不得擅自发出地震预报,只能将异常情况向当地地震办汇报,再由地震办逐级汇报。地震预报权只能属于政府。
从1974年开始,辽宁全省,特别是辽南各地迅速行动贯彻省委决定,建立了大量群众性业余地震监测点,监测小组。1974年12月发生过一次4.8 级地震。在地震前,群专结合的监测网及时准确的作了预报。实践证明,他们的预报是正确的,国家地震局还专门破格为此发了简报。由此,专群结合监测地震的情绪更高了。
1974年下半年到1975年初,辽南营口、海城一带小震越来越频繁,震级逐渐升高。省地震办不断的将地震情况上报给省委。当时辽宁省委的主要领导对辽南、营口、海城一带发生较大地震高度警惕。特别是地震专家给省委常委上课时讲的“小震闹、大震到”的规律给他们非常深刻印象。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要求,省委常务书记李伯秋亲自负责这项工作。
1975年1月4日,辽宁省委又专门召开了预防地震的座谈会,国家地震局局长刘英勇专程赶来参加会议。会上,刘局长肯定了辽宁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成功预报了4.8级地震的成绩,并说:“过去有人说,地震预报外国人没解决了,中国人也解决不了。这是错误的。我们解决地震预报,就是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具体体现。”
主持座谈会的李伯秋书记对全省下一步的防地震工作提出了要求,他说:“就像打仗一样,我们要立足于早打,打大仗,打原子战争,立足于敌人突然袭击。要做到有备无患。”会后,全省防地震的工作,更进一步展开。
1975年2月4日凌晨,营口、海城一带发生5级左右地震,沈阳有强烈震感。李伯秋、毛远新等省委主要领导立即查问地震情况。省委办公厅主任尹灿贞根据华文(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组长,具体负责领导省地震办工作)凌晨的报告汇报说:省地震办(局)综合各方情况的预测意见是“在近期内,在营口、海城一带很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李伯秋问:“破坏性地震具体指什么?”回答是5到6级地震。李伯秋与毛远新商量,主张向营口、海城一带群众发出地震预报,毛远新提出由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直接播出,李伯秋说:“预测说是‘近期内,很可能’,什么叫近期内?一小时叫近期,十天半个月也算近期,电台一播,全世界都知道了。如果几天之内地震还不来,岂不要闹大笑话。”毛远新说:“关键在于要让群众离开不结实的房屋,特别是晚上,不能在室内过夜。”
然而,当时正是春节前夕,室外都在零下十几二十度,地震如果几天不来,是要冻伤人的。发出地震预报,还可能造成恐慌,可能有坏人借机造谣、捣乱,甚至形成难民潮,生产必然会受到影响。特别鞍钢很多工人的家就在海城、营口一带,影响了鞍钢的生产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李伯秋与毛远新商量的结果,预报要发,但要采取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省委电话通知营口、鞍山两个市,先召集海城县(属鞍山市)、营口县(属营口市)及当地驻军的紧急会议,省地震办派人去传达李伯秋代表省委提出的主要防震措施,然后通过各级干部、民兵下去动员群众不要在室内过夜。同时,通过县有线广播网直接传达下去。
毛远新又把商量的意见向代理省委第一书记曾绍山(沈阳军区政委)作了汇报,曾绍山表示同意,并说由他负责向当地驻军传达,要求当地驻军做好防震准备,还要随时准备派出部队去帮助地方救灾。
当天下午二时,在海城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了省委的指示意见,布置具体的防震措施。从当天晚上起,辽南地区,主要是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都不要住在室内,生产队的大牲口、农业机械都要拉到室外。各级干部、党员、民兵全部下去,挨家挨户动员老百姓到室外去。在生产队,在城镇的居民区,用大喇叭广播,动员群众搬到室外居住,要做到家喻户晓。
2月4日下午,尹灿贞打电话向李伯秋、毛远新汇报:在海城的紧急会议已开完会,正在全面落实省委要求。李伯秋对毛远新说,他准备第二天去海城、营口等地检查落实情况。当时李伯秋正在生病,毛远新说他去。但李坚持说他先去。
2月4日19点36分,海城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整个辽宁省都被震动了。沈阳、辽阳等地都有房子倒了。地震发生后,李伯秋当晚就赶到海城。不久,他给曾绍山、毛远新打来电话,说灾情比估计的要严重得多,倒塌房屋很多,但群众情绪还好,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群众说:“共产党、毛主席真神了,下午让我们搬出去,晚上就来地震”。群众还说:“房子倒了,但没伤着人,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李伯秋还说,39军救灾部队已迅速到达灾区,正在开展救灾工作。
李伯秋书记从灾区回到沈阳后,毛远新即前往海城、营口等地,继续组织救灾工作。在大石桥(营口县政府所在地)39军驻地,39军副军长在军部礼堂的废墟前对毛远新说,2月4日那天真是巧了,当天下午鞍山市委、市政府带着春节慰问团来部队,四、五百人在军部礼堂开联欢会,地方领导、军队领导讲完话后,主持人宣布,接省委通知,所有人员不要留在室内,文艺演出不演了,请大家按秩序退出会场。人员退场后二十多分钟,大地震来了,整个礼堂塌下来,夷为平地,参加联欢会的军地双方人员一个也没伤着。
海城大地震后,据统计,全省倒塌房屋一百多万间,伤一万余人,死一千三百余人(主要是老人、病人冬天不便搬出来,还有一些“胆大不怕死”的)。
有关部门估计,如果不发地震预报,死亡人数可能近十万人。
1975年10月1日,毛远新去新疆参加纪念活动,9月底路过北京去看望毛主席,先向毛主席汇报海城地震情况。毛主席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群众生活,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不说,省委还有何面目去见关东父老。”毛主席指着毛远新用浓重的湖南乡音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对照杞人忧天)的故事”。
毛远新说:“地震后,外面把这次成功预报吹得很高,但我总觉得有偶然性。上午发了预报,下午动员群众出来,当晚地震就来了,纯属巧合。”
毛主席说:“是偶然,但也反映必然,某种程度。”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委上午10点发出了地震预报,当天晚上7点36分就来了地震,这纯属偶然。但从1974年国务院根据地震专家的预测专门召开了会议,并发出国发[1974]69号文件,辽宁省委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做了大量的应对准备工作,健全了机构,组建了专群结合的监测网,普及了地震常识及防震教育,加上老天帮忙,4日凌晨将近5级的地震,提醒辽宁省委果断拍板发了预报。这大概就属于毛主席所说的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必然性。
地震预报的确是很困难的,因为人们无法观测到地壳运动的实际情况,也就无法确切掌握地震的规律。海城地震属于“小震闹,大震到”的类型,这只是地震的一种形式,唐山地震就不是这种类型。对地震专家提出过高的奢求是不客观的。
但是,也不能就此下结论说:地震灾害是不能预防的。
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说明,在人类完全掌握地壳运动的规律之前,也还是能找到某些可行的办法,最大程度降低地震造成的危害,特别是人员的伤亡。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方针,被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实践证明,至少在大量减少人员伤亡上是行之有效的。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
说到底,在预防地震灾害的问题上,还是需要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没有专家的地质结构分析、中长期预报和日常的专业性工作不行;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组建业余地震监测网,没有普及地震常识和进行防震教育,也不行;没有党政领导的当机立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还是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灾害的预防及救助,更象是党政领导的一项系统工程。
如果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前,四川能象当年辽宁那样,形成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体制,各级都建立了地震办公室,建立了大量的群众性的业余的地震监测网络。就可能发现大量临震前的异常现象和信息,这些信息经各级地震办汇集起来,就可能促使各级党政领导形成决心,哪怕是基层领导及时采取某些临时措施,就可能大大降低人员伤亡。这就是 “人自为战,村自为战”的人民战争思想,在预防地震中的应用。
附录4:
为了不该忘却的……
30年能够改变太多的东西,就像今日繁华的海城市。在这里,无论车水马龙的城镇还是宁静祥和的乡村,你都很难再找寻到30年前那场大地震留下的印记。
但30年还有一些东西无法改变,就像人们的记忆。在海城及周边城镇年纪相当的人们的记忆里,他们亲历大地震的每一个场景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至今挥之不去。
记忆还在,就意味着经历了那场大地震的生命安然无恙。
权威的数字证明:由于及时地预报和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海城地震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Ⅶ度区总人口数的0.2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这可以说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为了这座丰碑,我们不该忘却,不能忘却。
亲历者细节讲述再现当年地震场景
那大喇叭,挨村挨户地动员哪
亲历者:原丁家村支部书记甘源礼,时年38岁海城县(当时海城还是县)居民王东方
由于震前做出了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报,省政府和震区各市、县采取了一系列应急防震措施,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各街道、乡一方面用喇叭广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撤离危险房屋,有的乡政府还到农村放电影,放了好几天,不让村民进屋,因为农民看一次电影不容易,所以为阻止农民进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原丁家村支部书记、现年68岁的甘源礼回忆,当地百姓都提前接到了通知,大队小队天天开会部署防震,做准备工作。地震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大喇叭等各种渠道向村民宣传防震知识,甚至挨家挨户住防,老百姓有犹豫的他们就往屋外撵人,撵不动就背也要把村民背出屋去。
当时家住海城县里的王东方的印象中,那时街上很多大喇叭都在喊将有大地震,不要呆在屋子里。仅有的两家电影院也都停演了,电影院的墙上贴着“因地震改露天放映”的布告。他还介绍说,一个当地驻军,震前正同鞍山市春节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会,与会人员上千人,当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决定联欢会只讲话不演节目。结果人员刚刚撤离,地震就发生了,礼堂倒塌,只伤了一个最后离开的战士。
那几天呀,鼠窜猪跑鹅上了天
亲历者:原海城地震观测站乔昌满
南毛祁村村民李威,时年17岁
商家台村村民齐兆华,时年27岁
现在人们回忆当时情况时,都说地震前确实有过很多的征兆。当时海城地震观测站的工作人员乔昌满印象最深的宏观观测方面的前兆就是大地震几天前,甘泉村的一口水井咕噜咕噜地冒泡,像被烧开了一样。
“我在山上打石头的时候就见过还没冻僵的蛇。”南毛祁村的李威那年17岁,他回忆说,那时候老鼠到处跑,还有的大老鼠叼着小老鼠的尾巴拖着跑,猫别说抓老鼠了,自己都开始乱窜。他说那时家家的鸡都上树。商家台村的齐兆华说他活了27年就没见过猪能跨栏的,那回他见识了。他说他们村有一家,一天不知道从哪儿飞来一只大白鹅,正落在猪圈里,那家人还挺高兴,白捡了只大鹅,谁知道那天夜里,他们家的猪跳出猪圈就跑了。乔昌满说据后来收集的记录,当时海城地区有80只鹅扑棱着翅膀飞上了天。
那一刻啊,火球闪过地动山摇
亲历者:南毛祁村村民李威,时年17岁
时任大队干部的陈石村张兴武,时年37岁
“咔嚓一道白光,然后就是一个大火球。”南毛祁村的李威比划着那个大火球。19时36分,他被眼前的光景吓蒙了,是家里人把他拖上了柴火堆。他说自己那时候啥也不知道了,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见了。地震停了他才缓过神,然后就听到有人喊地下开始冒水了,喊快跑啊。他也不知道去哪儿,反正就是跟着人群跑,一直跑到山上,当时很多人一下子都瘫在了地上。
“村里的大喇叭连续几天说有大震,要做好准备,但是那几天震是有震,就是没啥大事,大家警惕性可能就不够。”李威说他跑的时候,有把孩子头朝下抱出来一直跑到山上的,这还算好的,有的居然抱错了,抱出个枕头。还有一着急把孩子从窗口扔出来的,找半天找不到的。
“那几天,有时候是我用大喇叭喊的。”陈石村的张兴武那时是个大队干部,“主要是告诉大家不要进屋住,要在外面搭棚子睡。”他说地震那一刻,他一个亲戚最不幸,摔倒的时候,正好开始地裂,人也正摔在裂缝上,地震时的地裂也是一张一合的,整个人就搭在了裂缝上随着地裂运动,地震停止后,人都快被折腾散架子了。
那一村人,自发地去救援遇难者
亲历者:商家台村村民齐兆华,时年27岁
“我们一家亲戚十几口,就我大爷出事了。”商家台村村民齐兆华说,“我们听到队里的广播后,一家子都没进屋,搭了草棚子住。我大爷年纪大了还住在屋里,就没跑出来。”
那天晚上齐兆华也在大队部,当时一共是6个人。“在屋里就听到呼隆呼隆的声音,像大闷雷一个接着一个。我们就往外跑,开始时地是上下抖动,跑得一瘸一拐的,然后就是左右晃动,根本站不稳。”他说刚跑出去没几步,身后的房子就全塌了。他回头看了一眼,掉下来的瓦差点把他砸了,他就继续跑。他一路跑,感觉身边的房子一路在倒,全是烟尘,他不敢再跑了,怕被什么房子给砸底下,就一脑袋扎进了一个草堆里。
地震停了之后,齐兆华爬出草堆,又往回跑,他不知道他大爷和他四弟是不是跑出来了,地震刚发生的时候他大爷说去叫醒睡在里屋的两个人。回到废墟的时候已经有两个人在那里了。他喊他弟弟,喊他大爷,没听到回答,他们几个开始用手挖。
“十个指头都快磨烂了,但是也没觉得疼。”那两个乡亲也和他一样拼命地挖。很快,他听到了他弟弟的喊声,但辨不清楚方位,只能一边回话,一边继续挖下去。来支援的村民越来越多,终于把他弟弟和另外一个人救了出来。而他的大爷被发现上半身搭在窗台上,一根大梁正砸在他背上。
“救援是不需要组织的。”齐兆华说,“都是乡里乡亲,谁也不会见死不救。”在这种自发的救援下,商家台村大多数人幸免于难。
那天晚上,很多人在山上没合眼
亲历者:时任大队干部的陈石村张兴武,时年37岁
南毛祁村村民李威,时年17岁
那一夜,37岁的张兴武是躺在自家震得快零碎的房子前的雪地上度过的,27岁的齐兆华后来和家人一起跑到了山上蹲了一宿,为给山上的人充饥,17岁的李威被队长派下山搬了一夜储藏在队里的花生。他们都没有合过眼。
第二天天刚亮,一个消息在山上传开了,“海城变大海了。”人们就开始下山,要往外跑。“就那么两座山,早上一看,山都满了,全是人。”李威说他也跟着下山,但是并不知道要去哪儿,能去哪儿,“反正有一个在前面走的,后面就能跟上一串。”有人说要去沈阳,可是去沈阳的路谁也不知道,结果这个队伍的人又开始各自找别的队伍跟着走。“那时候解放军的救援队开上来了。”齐兆华的村子里有走成功的,100多人在公路上正好遇到了一列要去运物资的军车,结果都被带到沈阳,几天后又都被送了回来。
那个年呀,家家的饺子比往年多
亲历者:时任大队干部的陈石村张兴武,时年37岁
商家台村村民齐兆华,时年27岁
“亲人解放军那是没说错。”张兴武说他们村子第二天救援军队也开到了,先给他吃了顿饱饭,是穿着刚发给他的军大衣吃的,“长那么大头一次穿大衣,真好看。”张兴武个头不到1.6米,大衣一直拖到地,后来只好换上了发的军棉袄。随后几个士兵就开始给他盖简易房,张兴武说幸亏有了简易房他全家才能安然度过那个冬天。
齐兆华所在的商家台村由于房屋全部倒塌,所以1000多口人都住在解放军盖的简易房里。有的人家比较幸运,家里的炕没有塌,就以炕为基础盖了简易房,炕能烧起来就暖和多了。
震灾发生几天后就过春节了,当时灾区的人对那个大年三十印象都很深,政府给每人发了一斤面、一斤肉和半斤白酒,那一年的饺子每家吃得都要比往年多。
到了1975年9月,国家开始给受灾地的群众盖房子。“到了11月已经盖完了200户。”齐兆华说以前住的都是几十年的草房,想不到因为地震反而住上了砖房。“除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外,也没啥说的了。”
《文史参考》2010年2月号发表孔庆东《北派武侠鼻祖:赵焕亭》。同期还有多篇佳作,例如沈志华的《中苏同盟阻碍解放军攻台》,杨天石的《苏联放蒋经国回国内幕》等。丁东先生写的《毛远新果断指挥海城避震》,根据苏铁山的文章,公允评价了1975年毛远新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接到地震预报后,不顾个人得失,果断传达,并紧急疏散群众,挽救了数以十万计的人民生命的事迹。毛远新不愧是毛家的后人,不愧是共产党的优秀干部。而今天,某些干部明明接到了地震预报,却担心预报不准,担心万一不地震让外国爷爷笑话,担心停产影响GDP,更加阴暗的心理是希望地震发生后借救灾而作秀,借救灾而升官,借救灾而发财,所以隐瞒情报,死活不报,造成几十万民众本来可以避免的伤亡。而正是这些良心被狗吃了的共产党干部,到处鼓吹中国要学习美国的“普世价值”,一有机会便疯狂咒骂毛主席,疯狂咒骂共产党,甚至幸灾乐祸地欢呼毛泽东的儿子死得好。这种连起码的同情怜悯之心都没有的瘟猪还是人么?谁是人民的朋友,谁是人民的敌人?可怜的人民群众啊,你们白白死了那么多人,残废了那么多的肢体,现在还认不清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dee580100hjy6.html
5 楼【浪沉龙舟】 于 2010-3-7 18:33:37 评论说
毛泽东时代创造的奇迹就像神话一样,可又是确确实实的事实。
6 楼【水立方】 于 2010-3-7 18:42:13 评论说
那个时候的条件差,但是人心齐,毛主席关怀人民,哪像512那样损失惨重,地震局都报告了有迹象,领导不当一回事,总害怕乱
7 楼【星空眼泪土豆尊严】 于 2010-3-7 19:33:55 评论说
现在是废都--都废了!
8 楼【真理至上】 于 2010-3-7 20:15:31 评论说
毛主席的土洋结合的办法,充分挖掘利用了民间的人才,这对于今天地震科学的发展,依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民间的一些成功经验,也说不出多少道理(需要整理上升为有系统的科学),但很管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中国人要有充分的民族自信心,要敢于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再不能过于迷信洋教条了,否则会误大事、吃大亏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上帝总是在嘲弄人,在大昌科学技术几十年之后,四川却为了稳定,将几个人的关于汶川的科学报告放在了停尸间冷冻了。世界精英们刚在哥本哈根开了场热闹的高调会议,美国英国德国中国……却连连遭到暴风雪的袭击。……那个死玩意明明在为通货膨胀推波助澜,发言人却正儿八经的解释了他的用途和伟大……死玩意那,要是在毛时代,能让塔里木和河西走廊整个儿的披上绿装!!!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汉..奸的多产国家。鲁迅先生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官瘾、奴性、瞒和骗、自大狂、自卑感、残忍、捣鬼有术等等,历来集中体现在官僚身上。这也是我们治国治吏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