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将军后代合唱团:元勋后代称高干子女要夹尾做人
(2010-02-05 23:35:23)
下一个
[转贴]将军后代合唱团:元勋后代称高干子女要夹尾做人
核心提示:近200位开国元勋的后代组成的“将军后代合唱团”唱红歌巡演全国。多名将军后代表示,没有享受过多少特权,作为高干子女要夹尾巴做人。很高兴唱红歌能感动“90后”。
50年前,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由200多位共和国开国将军组成的“将军合唱团”,唱响嘹亮歌声。50年后,近200位开国元勋的后代组成的“将军后代合唱团”,继承传统,巡演全国。
今晚,“将军后代合唱团”将走进湖北剧院,举行“唱响中国――走进湖北”专场演出。昨晚,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队伍,不顾旅途劳顿进行彩排。记者见缝插针,倾听部分将军后代回忆父辈故事。
一曲红歌颂军魂
陈赓将军之女陈知进:父亲从没对我发过火
在大多数人眼里,陈赓大将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但在女儿陈知进眼里,他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昨日,陈赓将军之女陈知进接受记者专访,追忆父亲点滴。
陈赓是黄埔一期学员,“黄埔三杰”之一,“陈赓救蒋”的经历无人不晓,让这位大将颇具传奇色彩。但在陈知进眼里,陈赓就是一位慈父。1961年,陈赓逝世时,陈知进还不到11岁。在她的印象里,父亲“特别和蔼可亲,从来没有对我发过火”。陈知进说,父亲总爱跟他们讲故事,父亲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陈知进不断地听到长辈讲父亲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父亲的形象,反倒越来越清晰了。陈知进越发觉得父亲忠于理想、忠于信仰的精神十分了不起,对父亲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现在,陈知进是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她总是尽量参加“将军后代合唱团”的活动,到各地演出,“希望能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弘扬革命传统。”
据了解,陈知进的母亲傅涯上月因病逝世,享年92岁。傅涯兄弟姐妹10人,有6人生活在台湾。2009年台湾遭遇洪水灾害后,傅涯还特意为台湾捐款。
王宗槐将军之女王亚利:把父辈优良传统世代相传
50年前,王宗槐将军创办了全世界唯一的“将军合唱团”;50年后,王宗槐的6个子女里,5个都是“将军后代合唱团成员”。昨日,王宗槐将军之女王亚利接受本报采访称,将把父亲一辈的优良革命传统世代相传。
1955年授衔时,王宗槐被授予中将军衔,那年他只有40岁,是共和国屈指可数的年轻将军。1959年,为了向共和国10周岁生日献礼,王宗槐发起成立由200多名开国将军组成的“将军合唱团”,并担任合唱团政委,合唱团的成员平均年龄50多岁。当年,将军合唱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引起世界瞩目。
2008年,将军后代合唱团成立,团员平均年龄60多岁。王宗槐的6个子女里,5人都是合唱团成员,创下团内最高纪录。王亚利说,当年父亲的“将军合唱团”将解放军革命传统传播到全国,今天,他们子承父志,加入合唱团,就是要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伟大的共产党、歌唱英雄、歌唱父辈。“我们就是一个宣传队、一个播种机,到处去传播革命传统。”
在王亚利眼里,一生做政工工作的父亲就是一个好人,正直、谦虚、光明磊落。王亚利在家里排行老二,出生后被父母寄养在晋察冀一户老乡家里。因为生活条件有限,到了2岁还没长牙,不会坐、不会爬。父亲把王亚利接走的时候,年幼的她根本不认识父亲,一直喊“叔叔”。
王亚利说,合唱团的很多团员都曾被寄养在老乡家中,是人民群众养活了他们。在演出节目里,有一个配乐诗朗诵《奶娘》,就是专门歌颂这些老区群众的。
陈再道将军之女陈江平:高干子女更要“夹着尾巴做人”
陈再道,共和国十大司令员之一,因屡建战功,陈毅元帅称之为“再道之勇”。
昨日,陈再道上将之女陈江平在合唱团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对能回湖北为家乡父老演出感到十分高兴。回忆起父亲时,她说,在她的印象中,父亲一生心系群众,光明磊落,严格要求子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委屈,都始终坚定自己的革命信仰。
陈江平告诉记者,1983年,陈再道不顾年老体弱,多次深入工厂、农村调研。一次,他到革命老区湖南的桑植县视察,提出要去看一个最穷的村子。那天,秋雨绵绵,年近八旬的陈再道踏着泥泞,来到松柏垭村。当他看到一些农民房子透风漏雨时,心情十分沉重。回到北京,他马上向中央写报告,建议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建设,尽快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从士兵到开国上将,陈再道有着太多英雄故事。可当孩子们请他讲打仗的故事时,他却总是不提自己,叹惜地说:“那么多年轻的战友牺牲了,他们如果活着,本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陈江平说,父亲出版回忆录,数十万字都是部队、战友、百姓,对自己的功绩讲得很少,“以至于我们对父亲叱咤风云的传奇故事竟然是那么陌生。”
在陈江平眼中,父亲是个性格鲜明的真正军人,嫉恶如仇。1958年,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汉召开,针对大家头脑发热的情况,陈再道在发言时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庄稼是怎么长的!报纸上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简直是胡吹!”这些意见被写进了会议简报。
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陈江平用了“潜移默化”4个字:“父亲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贯要求很严,不准任何人搞特殊。他有专车,但绝不让孩子乘车办私事。父亲常叮嘱我们,作为高级干部的孩子,更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脱离群众。”
陈士榘将军之子陈华忆父亲:毛泽东见到的“第一个兵”记者
到武汉演出,陈华算是“回老家”,因为他父亲陈士榘出生在湖北荆门。打开回忆,陈华说,父亲可以说是毛泽东见到的“第一个兵”。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陈士榘在武汉进入董必武领导的湖北学生军事训练班学习,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随后,陈士榘随部队从湖北南下,准备参加南昌起义。谁知走到半路,南昌起义已经打响,部队接到命令,就地待命。
在部队驻扎之地,陈士榘负责在村头站岗。一天,来了一位穿长袍的人,要见部队首长。陈士榘一听口气挺大,语气生硬地询问来者姓甚名谁,来做什么。后来知道是毛泽东,他心里很有些不安。陈华说,在毛泽东领导武装起义前,可以说父亲是他见到的“第一个兵”。
也许这次见面,陈士榘恰恰给毛泽东留下印象。接着,他跟随毛泽东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然后,又到井冈山,并且成为毛泽东上井冈山后首批入党的6个人之一。
陈华还介绍,父亲对家乡情深谊厚。大跃进时期,荆门修建漳河水库。当时,大多靠锹铲和肩挑。父亲时任工程兵司令员,知道情况后,在得到中央领导批准前提下,带着一个工程营回来参加水库建设。有汽车、机械帮忙,速度快多了。目前,漳河水库成了荆门重要旅游景点。
“父亲公私分明。他不会让子女沾他的光。”陈华还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军队曾经对高级干部家庭摸底调查子女经商的情况,父亲坦然地说:“我除去两个儿子还没有工作,其他都是正式单位的职工。我已经没有权力可用,有权力也不会给他们用。”
1995年,陈士榘过86岁生日,工作人员打算办隆重点。可将军只让大家端来了一坛清水。“他说,清水是人最需要的,也最便宜。为官更要像水一样清白!”这是将军最后一个生日,也是留在陈华心中永远的纪念。
“独臂将军”贺炳炎之女贺北生:回老家了,我替父亲好好唱
出生在湖北宜都的贺炳炎,是我军赫赫有名的“独臂将军”。他的女儿贺北生,眉眼和父亲十分相似。63岁的她,是“将军后代合唱团”的发起人之一:“我爸爸当年没有参加‘将军合唱团’的演出,但歌中的岁月是他和先辈们的共同经历。我们今天在一起唱红歌,是为了更好地向今天的人们和后代们传扬他们的革命精神。”
为装暖气妈妈挨骂
贺北生回忆,父亲一生戎马倥偬,负伤多达16处,每到阴雨天,根本没办法起床。“那时候我们住在成都军区,房子很旧。军区曾拨款想给爸爸建新房,可爸爸用这笔钱盖了军官宿舍。后来军区趁爸爸外出开会,偷偷地给家里装了暖气片,他回来跟妈妈大发一顿脾气。”
在贺北生的记忆中,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父亲爱穿便装出去溜达,和理发店、小卖部的人聊天。有一次毛主席到成都,贺将军随意乘坐了一辆旧吉普车去见毛主席,在门口被拦了下来。看到贺将军从车上下来,警卫不敢相信:“军区司令员只坐吉普车?”
只坐过一次爸爸的车
虽然家里有勤务员和保姆,但贺北生和弟弟从小学开始就被送去住读。“我上一年级就学会洗袜子,洗小衣服,自己安排学习和生活。”每个周末,贺将军都会在家等孩子们吃晚饭,却很少派车去接。“有一次天特别冷,妈妈怕父亲等得太久,就偷偷派车把我们接回来,只敢让车停到军区门口,让我们再跑回家。记忆中我放学就坐过一次爸爸的车。”
后来,贺将军还在院里开了一块菜地,教孩子们种菜。“弟弟京生力气太小,锄头举不起来,一下子挖在我的屁股上,爸爸又是心疼又是好笑。”吃不完的菜,贺将军喂了一头猪,杀猪后只留下猪头和猪肝,别的肉都送到了警卫排和招待所。
令贺北生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时父亲常去北京开会,从来没有带孩子去过。“他常说,你们想去北京,长大了靠自己的本事去。”
唱红歌感动“90后”
作为合唱团发起人之一,贺北生特别留意观众的反应。“在南昌演出时,台下全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我心里直打鼓,他们能喜欢这些歌吗?”没想到的是,大学生们从头跟着唱到尾。后来,她得知不少学生都自发寻找资料,去了解先辈们的经历,让她觉得演出意义非凡。
今晚,贺北生将和团员们一起,在大合唱中亮相。她说自己回湖北的机会不多,“现在家乡建起了父亲的博物馆,还有‘贺炳炎红军小学’,这次回家演出,我要替父亲好好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