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三军仪仗队珍闻揭秘:毛主席亲自训练仪仗连zt

(2009-12-21 10:13:22) 下一个
中国三军仪仗队珍闻揭秘:毛主席亲自训练仪仗连

我军第一支仪仗队为迎接马歇尔组建,战士们本来想“到现场消灭了美国鬼子!”

我军最早组建仪仗队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而是在解放战争初期。

1945年10月,美国五星级上将马歇尔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身份来华“调解国共军事冲突”。

为在延安迎接来访的马歇尔,党中央特地指示我军驻南泥湾某团组织一支仪仗队。从全团精选500名年轻、精干、姿态好的战士,编成3个连,组成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在延安进行紧张训练。

组队伊始,战士们听说要去欢迎一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人,抵触情绪很大。许多战士很不高兴,暗暗发誓,“到现场消灭了美国鬼子!”队领导向大家讲了执行这次任务的重大意义,传达了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我们以这样的形式欢迎马歇尔,表明了我党要求和平的诚意,表明了我们的强大和力量;同时也警告美国政府,如果他们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国人民是决不答应的。因此,这项工作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周副主席的指示,使大家心胸豁然开朗,官兵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训练中。

仪仗队员穿着普通的军衣。因为参加大生产劳动,许多战士的衣服都打了补丁,直到执行任务那天,才换发了一套崭新的军装。

1946年3月4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陪同马歇尔在延安机场停机坪检阅了这支仪仗队。仪仗队3个连队呈横队排列,每连排头是炮班,其次是机枪班。战士们穿着崭新的军装,紧握从日寇手中缴获的武器,昂首挺胸,精神百倍,向马歇尔行了注目礼。

受阅后,他们回到原部队,担负起保卫延安的任务。

毛主席亲自训练仪仗连;周总理为战士们示范脸上的表情

新中国成立三天后,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电周恩来外长,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此后,蒙古、朝鲜、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纷纷要求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中央警卫团按照毛主席指示,将警卫营一连改为仪仗连,担负外国大使呈递国书时的仪仗任务。

这一天,仪仗连被毛主席请进中南海。毛主席说,“请你们来,主要是看看你们的动作,让你们也熟悉执行任务的场地和环境。”100多名仪仗队员上身是凡尔丁礼服,下身着东洋式马裤,头戴钢盔,手持三八式马枪和步枪,分列怀仁堂门口两侧。

毛主席很认真地看了看每位队员,对外交部的同志称赞说:“个头选得好,很整齐。”在主席的亲自指挥下,由外交部组织,仪仗连进行了一场模拟演练。外国大使的车子来到门口后,开始高奏国歌,在国歌声中,大使走出轿车。在“向右看齐”的口令中,官兵们举枪行礼,目光随着大使的脚步移动,直至进入怀仁堂。

外国大使从怀仁堂出来后,部队仍要举枪行礼,目送大使离去。周总理在队列里纠正了一些队员的动作,强调说:“你们要为国家做出模范样子来,从今天起,每位战士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人了。尤其是在向右看时,不要绷脸。人家高高兴兴地来,我们也要愉愉快快地迎。”说着,总理又为战士们示范了脸面上的表情。

主席看完演练后,表示基本上满意。他又向仪仗连领导交待了两点,“仪仗兵就要有仪仗兵的样子,要从眼睛里体现出仪仗兵的精神气质,要从动作上体现出军事技术的干练和过硬;还要注意衣服的整洁,武器的保养。另外,动作不要太复杂,再精练一些。”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聂荣臻总参谋长的具体督促下,这支部队很快开始了外国大使呈递国书的仪仗司礼任务。

之后,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毛泽东主席以政治家的胆识和外交家的眼光深切认识到,建立一支专业仪仗队已迫在眉睫。于是,他向公安部队有关领导提出要求:尽快组建中国仪仗队! www..com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队首长签署命令:在警卫一团范围内挑选优秀士兵,组建仪仗营。自此,由陆海空军种组成的代表“三军的形象,国家的尊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正式诞生。

执行队长紧张得忘了外国首脑那长长的名字;周总理为他们精简报告词

1957年9月27日,匈牙利总理卡达尔率领政府代表团、捷克斯洛伐克国民议会主席费林格率领议会代表团同时访问我国。

按照预定计划,匈牙利总理卡达尔首先到达,周恩来总理迎接;之后,费林格主席抵京,由刘少奇委员长迎接。两位领导人乘坐的飞机全部降落在南苑机场,仪仗队要连续完成两场迎宾任务。  

当专机徐徐降落在机场时,连周恩来、刘少奇都感到吃惊:两国领导人乘坐的是一架飞机!于是,外交部不得不临时决定:原定的两个阅兵式、两个分列式改为两个阅兵式、一个分列式,对两位元首一次报告。

执行队长王立堂一下子蒙了。本来,这一串复杂的外国名字已经让他伤透脑筋,好不容易背熟了,现在又要将两个名字合并在一起。

麻烦果真发生了。王立堂在报告了卡达尔总理后,已经忘记了捷克斯洛伐克国民议会主席费林格的名字,他站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整个广场静悄悄的,上万人的欢迎群众大气不喘,党政领导一言不语,只有王立堂脸上的汗珠在哗哗直落。太尴尬了!

总理的左手做了个“请”的手势,王立堂方才跨步让开。两位领导人走下检阅台,开始陪同外宾检阅。

检阅结束,总理留了下来。他没有批评王立堂,而是很耐心地说:“外国人名字太长,这次时间又紧,你背不下也可以理解,但你要灵活一些,给我们让出检阅的位置嘛!”

总理停了一会儿,接着又说,“你们的报告词也要改一改,为什么非要与苏联的一样,把那么复杂的名字全部说出来!以后再来了外宾,你们就直接报告领导人的职务,主席就报‘主席阁下’,总书记就报‘总书记同志’,总统就报‘总统先生’,不要再提名字。”按照总理的意见,仪仗队当即改了报告词。总理认为比较满意时,方才上了轿车,向国宾馆驶去。

自此,执行队长的报告词改为:“总统阁下,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你检阅!”直到今天,三军仪仗队仍然沿用周总理改过的报告词。

金日成给“老朋友”送来大苹果,一个班一脸盆

共和国五周年大典,金日成率领着庞大的代表团前来祝贺。在他乘坐的专列上,还专门带来了众多的礼物,其中有代表朝鲜人民心意的大苹果。金日成留下话:一部分送给毛主席,一部分送给仪仗队。

一辆大卡车直接将十几筐苹果拉进了仪仗队。一个班一脸盆。官兵们拿到朝鲜苹果,爱不释手。许多战士舍不得吃,一定要寄给家里;有的战士用一根线绳将苹果挂起来当装饰品,在上边刻上“纪念”两个字,直到烂掉也没有品到朝鲜苹果的味道。

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无数次地踏上中国的土地,无数次地检阅三军仪仗队。

1984年5月14日下午4点,三军仪仗队突然接到外交部礼宾司紧急通知:立即赶往东北图们和内蒙古满洲里,执行仪仗司礼任务。

原来,金日成主席出访苏联,乘火车途经中国,按照外交礼仪,我国要在入境和出境城市组织有仪仗队的迎送仪式。仪仗队必须紧急出动,在金主席的专列到达之前,赶到中朝边境的图们市,迎接完后还要赶到中苏边境的满洲里市,将金日成送出国境。

疾如电,快如风。从空军专门调来的三架军用飞机,分载着160名仪仗队员从南苑机场起飞。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于当天中午12点赶到了图们市。当金日成出现在图们车站时,三军仪仗队早已列队等候。   隆重的欢迎仪式后,金日成的专列继续向北飞驰。与前苏联接壤的满洲里没有机场,最近的机场在海拉尔市,离满洲里还要乘4个小时的火车,仪仗队要赶在专列之前到达满洲里,谈何容易。 www..com


如同神兵天将。当金日成出现在满洲里时,他的面前仍是这片精神抖擞的方阵!

西哈努克亲王给普通的仪仗战士行最高的礼节

1970年夏天,西哈努克亲王和他的民族团结政府被安排在北戴河工作。他没有想到,在这里与他日陪夜伴的,是三军仪仗队。北戴河187号驻地已经好久没有人居住,当西哈努克一家来到这里的时候,仪仗战士们已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墙壁重新粉刷了,疯长的乱草锄净了,下水道的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果树园子里摆放了条椅,一切又恢复了昔日的恬静和舒适。

一天晚上,西哈努克走出客厅,与正在执勤的七班班长惠明科攀谈起来。“亲王万寿无疆!”小惠标准的敬礼和热情地问候使亲王十分高兴。亲王双手合十,高举过头。谁都知道,在礼仪之邦的柬埔寨,平辈相见双手合十放于胸前;见父母长辈,则双手合十举至下颌;百姓见到高僧,双手合十举至眉宇;只有臣民叩见国王时,才双手合十高举过头。   

这位平易近人的国王,给一位普通的仪仗战士以一个民族最高的礼节!有了空闲,他坐在钢琴前,为战士们弹奏自己作词作曲的《我爱我的祖国》,让夫人莫尼克演唱。尽管听众只有三两个战士,但他们表演得严肃而认真。

“八一”节到了,亲王忘不了这些仪仗战士。他选最好的苹果、拿来别人送给他的鱼、还有柬埔寨特产送到连队。他甚至将自己自编自演的电影《柬埔寨》拿到连队里放映,自己和夫人莫尼克公主亲自陪看,主动当解说。

1972年2月,在国际交往中一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发生了!21日11时27分,尼克松乘坐“1976年精神号”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尼克松的眼前,是由士兵组成的两队长龙。

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机场上没有红地毯,也没有欢迎群众。于是,由371人组成的仪仗队,更显得引人注目。

尼克松走下飞机,首先伸出手来,与周恩来热情紧握,足有一分钟。周恩来感慨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在呼啸的寒风中与周恩来走上检阅台。在《星条旗永不落》和《义勇军进行曲》中,尼克松踏着节奏鲜明的步伐走过。371名中国士兵黑亮的眼睛目光灼灼地注视着他,这目光里透着尊严,透着友好,透着不卑不亢。

这眼神,这表情,永恒地铭记在这位总统的脑海中。尼克松在卸任总统之后写的回忆录里这样记叙到:“中国仪仗队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个。他们个子高大,健壮,穿得笔挺,当我沿着长长的队列走去的时候,每个士兵在我经过时慢慢地转动他的头,在密集的行列中产生一种几乎使人认为行动受催眠影响的感觉。”

为了这次历史性的外交活动,周恩来总理向全体外事工作人员下达了“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理直气壮,不强加于人”的指示。

尼克松访华前夕,周总理专门派人来仪仗队传达他的指示:“以礼相待,就是要在机场悬挂两国国旗,党政要人到机场迎接,在机场检阅三军仪仗队,军乐队奏两国国歌。不卑不亢就是要求所有接待人员既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尊严,不自卑,又要热情,不失礼节,充分显示我们从来就是仪礼之邦。不冷不热,就是不组织群众欢迎,但要加大仪仗队阵容(371人的仪仗队是迄今为止最大阵容、最高规格的编队)。”

由150人的方队变成371人,排面由原来的50人延长到120人,难度加大,仅看齐都不容易,更何况要考虑当时的大风天气,371人能否全部听见执行队长的口令,也是问题。第二天的训练场上,有人建议执行队长刘俊章用麦克风下达口令,以保证每个战士都能听见,从而达到动作的整齐划一。可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两国首脑面前使用麦克风又显得不太严肃。

口令是标准而有力了,但371人的动作却不易一致。因为下达口令的执行队长身处排头位置,在长达100米的队伍里,队员听到口令的时间却有先有后,尤其是排在后面的空军,动作整整比陆军慢了一个节拍。后来,他们想出新招:听到口令后,陆军2秒钟后做动作,海军1秒钟后做动作,空军马上做动作,时间的调整弥补了因声音在空间传播产生的误差,三军仪仗又显风采。 www..com


“恰到好处”的眼神和表情同样难坏了仪仗队的小伙子们。 

“嘴角再低一点!”  

“眉毛耸立一些!”

“面部肌肉还要放松!”

操场上,仪仗队干部一个一个地纠正队员们的动作。走下操场,两个人对着练的,一个人照着镜子练的,一时间,仪仗队简直成了戏剧学院的表演系。  

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在经过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谈后,愉快地在《中美联合公报》上签了字。两个东西方大国的关系正常化由此开始了。

英国女王请求为自己加一名礼宾卫士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检阅了中国仪仗队。当那一个个标致而潇洒的东方美男子进入女王的视线时,女王感受到中国人特有的魅力。事后,女王告诉有关人员,希望有一位这样的士兵作为她访华期间的礼宾卫士。几个小时后的上海。当女王走出游艇时,她的眼睛为之一亮:游艇的浮水码头上,耸立着一位年轻的士兵。只见他手持钢枪,威武大方,双目熠熠闪光,平视着遥远的海面。士兵着一身漂亮的礼服,身高足有1米85。当女王走近他的时候,士兵向她恭敬地举枪敬礼,动作干练而迅捷。  

这位年轻的士兵就是解绿江。

当伊丽莎白二世再次经过浮水平台时,是晚上七点整,那时候,李先念主席已经来到上海,他要在这艘游艇上参加女王的告别宴会。女王惊奇地发现,这位哨兵仍然一丝不苟地挺立着,姿势没变,表情没变,脚跟的位置也没变。当李先念主席与女王双双通过时,解绿江再一次举枪敬礼。女王感动了,她知道,这位战士已经站了整整6个小时!她边走边向李先念夸赞说,“中国仪仗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堪称举世无双。”

女王抵沪的第二天。上海港一时成了游人云集的场所。当人们在这里驻足观看时,解绿江竟成了一大“景观”。那么多的游人,那么多双眼睛,把哨位层层围住,他们像欣赏一座精美的雕像:太绝了,解绿江的整个躯体似乎是静止的,如钢浇铁铸,似泰山耸立,“钉子”一样纹丝不动地镶嵌在浮动的码头上。一分钟,十分钟,一小时,两小时……始终是一个姿势,一样的神情。游人被折服了,英国皇家仪仗队的队员们也折服了。他们纷纷走出游艇,以解绿江为背影,留下了一个个珍贵的镜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