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贴]李井泉秘书谈饿死人

(2009-11-01 15:17:34) 下一个
[转贴]李井泉秘书谈饿死人

李井泉秘书陈振寰口述

  时间:2009年7月15日下午3点
  地点:北京和平门外东大街3号楼2门206室
  采访人:周 燕
  受访人:陈振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书记,
       1954~1963年、1975~1978年曾担任李井泉秘书)

  讲到四川的问题,不能绕开李井泉,讲到调粮的问题也不能离开李井泉。调粮问题是李井泉在四川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我想从我个人了解的情况,也算是我个人的见证吧。
  李井泉为什么有争议,关键就在粮食问题上。他在四川17年,应该是有功有过的。
  
  四川这个地区历来很复杂……(略)
  
  土改以后,1954年开始搞粮食统购统销,1953年我还参加过第一期的统购统销。统购统销完了,我才调到李井泉身边当秘书。从1954年统购统销到 “文革”每年都向中央调粮,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搞合作化运动,进入初级社,后来是高级社,农民积极性很高,生产有很大发展,粮食产量是逐年上升的。全国有十多个省市都吃过四川的粮食。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三年困难时期。1958年大跃进,大家头脑都有点热,包括李井泉。到处放卫星,浮夸虚报,风气在全国形成,四川也不例外。四川不是首创。河北的徐水放卫星嘛,后来又是河南,湖北麻城,最早的是这三个。
  李井泉也头脑发热,当时粮食确实丰产得很多。李井泉高兴地说:“粮食丰产了这么多,这粮库都来不及建啊!”他对浮夸虚报估计不足。当时,在全国这种风气很厉害。
  四川郫县的两个公社虚报就有2300万斤,县委书记就要按这个数字,粮食局长就不干呀:“你报了这么多,我拿不出粮食来怎么办?”县委就批他,后来,地委来做工作,总算把这件事情给平了。县委书记还不饶,一直把这人调开粮食局,下放到农村去。后来,地委感到这件事情严重了,把这个干部调到地委去当机要秘书。郫县在四川浮夸虚报是个典型。
  以前调粮没有说过二话,四川每年都如数完成。三年困难时期发现问题了,中央还是要调粮,情况紧急了,上海柯庆施也打电话来,北京彭真也打电话来,总理打电话都要调粮。
  我想说两件事:
  大概是1960年夏天,具体时间我记不清了。一次省委召开地委书记会议,正在研究安排生活,说是半斤粮食农村里能不能保命?能不能还参加点劳动?结果,半斤粮食都很难安排。根据当时的库存情况都安排不下去。正在这个当中李先念打电话来,还要调一亿斤粮食。李井泉让财办主任张韶方(后来是主管财办的副省长,也是我们山西人。)跟李先念说,调一亿斤粮食,四川就要死多少人,你看他还调不调?
  张韶方就去接电话,李先念的态度很强硬,说:“死人也得调!”会场上所有的人听到这话以后,鸦雀无声,大家闷着抽烟,谁也不说一句话,闷了半个小时,散会。
  李井泉说过:“你那里是国务院,我这里也是小国务院,你调粮不跟我商量。”这是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也是在1960年夏天,总书记邓小平到四川传达中央一个文件,传达完了,吃完中午饭就要走。当时,在省委办公大楼下边,临上车的时候,李井泉提出到机场送他。他说:“井泉啊,粮食还得调,死人也只能死我们四川的人,不能死北京的人,也不能死上海的人。如果北京、上海死人国际影响就大了。”基本上是邓小平的原话,当时在场的也就是三五个人。李井泉是否给其他书记讲了,我就不知道了。
  
  (周:何郝炬的文章《我所知道的四川调粮》,说“大国务院,小国务院,”是在1961年年初,在金牛坝宾馆开省委会议时,李井泉接李先念的电话时说的。这篇文章登在《当代四川要事实录(第一集)——当代口述史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
  
  到底是1960年,还是1961年?我也记不太清了。可以到四川查。
  邓小平来,是60年还是61年,我记不太清了。也可能是1961年,1961年是最困难的时候。时间可以查到,但这个话是档案材料中没有的。当时邓小平说这个话,在场的只有三五个人。王瑞林在不在场,我记不清了。
  当时全国都缺粮的特殊情况下,中央出于无奈,没有办法的办法,才下死命令四川必须调粮,才说这样的狠话。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措施。这种特殊措施在当时情况下,全国一盘棋,不管是谁,都得执行中央的命令。不管是李井泉还是王井泉,谁来当四川的第一把手,你能不执行吗?结果是,全国都有死人,四川死的人更多一些,损失更惨重一些。
  在调粮问题上,李井泉有功有过,服从中央的指示,调了不少粮食,照顾了全局,应该说是有功的。那么错误在哪里呢?对四川当时的情况底数不足,对虚报浮夸估计不足,当时调粮要调多少调多少,没有讲过二话。
  
  (周:有!从1960年初期,省粮食厅就开始给中央打报告,就开始反映缺粮的情况了。)
  
  那时再讨价还价已经没有用了。
  
  (周:应该说,中央这时已经打定主意了,只有,也只能从四川调粮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人不顾这个大背景,不顾事实,说“李井泉为了当官,为了当政治局委员。”他八大二次会议就是政治局委员了。
  
  (周: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柯庆施、李井泉、谭震林被增补为政治局委员。)
  
  调粮是李井泉当政治局委员以后的事情了。我们说的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办法。责任不在李井泉一个人。
  说到这儿,又说到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为什么李井泉一直过不了关?第一次,省长李大章代表省委作检查,陈刚代表……作检查,大家还有意见。集中的意见是调粮多了,死人多了,这个意见谁应该负?李井泉作为一个老干部,他始终没有把责任推给中央。他没有说“我没有办法,这是中央下的命令。”他始终没有说这个话,我觉得他的这个风格够高的。一方面,他没有把责任向中央推,他的检讨中也没有痛痛快快地承担责任。他感到委屈,他的内心处在矛盾的斗争中。我不检讨不行,检讨了推给中央也不行,让我一个人承担也不是这么回事。
  朱老总是四川人,每次中央开会,他都要向四川的干部了解家乡的情况。他把地委书记召集起来见见面,谈个话,第一个发言的是涪陵地委书记,叫孙俊卿,就讲了,困难时期调粮多了,没有饭吃,死人特别多,感到很沉痛。涪陵在四川也是重灾区。
  
  (周:廖博康说,涪陵死了200多万人。有人说,涪陵地区当时只有150万人口,怎么能死200万呢?)
  
  到底死多少人,我不清楚。当时是很秘密的。我看了许梦侠的材料,他也说不清楚。
  孙俊卿发言后,感到很沉痛,讲着讲着,痛哭流涕,说不下去了。他这一哭,在场的人都哇哩哇啦地哭了起来。都不说话了,都在哭。后来朱老总说了一句话: “四川调粮多了,也不能都怪四川省委,四川的问题中央也有责任,现在,大家要总结经验教训,搞好以后的工作,也不要过分的难受。”大家第一次听到朱老总说,“中央也有责任。”
  四川组住在前门饭店,李井泉住在北京饭店。
  第二次,李井泉正式作检查,代表省委。在检查前的一个晚上,李井泉基本上没有睡觉,北京饭店的老楼。朝南的是包间,朝北的是普通间,他觉得住在南边马路上吵闹,每次开会我和警卫员就住包间,而李井泉住在工作人员的房间。一两点钟了,他不睡觉,在走廊里走来走去,一会儿推开我们的屋门。他一来,我们就得起来。他说,大家意见很多,检讨什么?我说,大家的意见主要是对调粮的问题,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大家就不会有意见了。
  李井泉说:“调粮问题,不是已经检讨了吗?还不行啊?怎么个检讨法呢?”看上去他很为难。他的内心,就是我刚才讲的,一个矛盾的心理。
  第二天检讨,在北京工人俱乐部,小平来了,是李井泉请小平来的。只有邓小平一个人。
  李井泉的检讨很沉痛,声泪俱下,就是这样检讨,他始终没有把责任推给中央,只是说,省委有责任,对下边的情况了解不够,自己承担责任。
  他讲完以后,小平同志讲了几句话,很简单:“调粮的问题,井泉同志检讨了。中央也有责任,这个问题不能怪四川省委,调粮调的多了些,四川死人死的多了些,中央也有责任。”就说了这么几句话。散会。从小平的谈话中,到会的同志已经心知肚明,中央是下过死命令让四川调粮的。从此以后,大家的情绪缓和多了。
  我所说的是,中央下这个命令,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我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件事情说清楚,中央是出于无奈,特殊情况下。我记得,最困难的时候,宝成铁路客车都停了,运粮,发生这么严重的问题。四川交通不便,人背肩扛,背到公路上,再由汽车转到火车站,转到长江轮船码头。
  你说,李井泉调粮的错误,就是服从了中央的命令,你能说他是错误吗?有错误,前期对情况了解不够,调粮调的多了些,后期,这个责任不能归结到李井泉一个人。从全局来讲,他是有功劳的。
  牺牲了局部,照顾了全局。我最近看了电影《集结号》,很有感触,我说四川三年困难时期,就像打了一场阻击战,为了保证全局的胜利,保证大部队的胜利,一个连坚守,不吹集结号,就永远不准撤下来,一个连的战士全牺牲了,只剩下连长一个人。那么,四川,中央下了死命令,你只能执行。局部牺牲,保证了全局。
  中央下的命令,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要写的文章,把这个问题写清楚。
  
  (周:我不能写,“小平同志说,死人也只能死我们四川的人,”只能这样写:“只有我们四川做出牺牲了!”“我们四川”四个字,小平同志说的非常重。)
  
  对历史问题,我有几个看法:
  第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大环境、大背景。四川调粮是特殊情况,特殊政策,离开当时的情况,现在来空说,没有用处。
  
  (周: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第二,对人的评价要公正,不是所他有错误,把什么错误都加在他头上,要实事求是,要公公正正。
  第三,要宜粗不宜细,一定要把细节讲得那么清楚没有用。
  第四,不能过分追究个人的责任。
  对李井泉这个人是有争议的,他的经历也是很传奇的。对调粮的问题争论最大,不仅是四川,全国都有人骂李井泉。全国十几个省市从全国统购统销开始就吃四川的粮食。具体数可以查。
  
  (周:从1950年到1961年一共364亿斤。)
  
  其他问题我就不想谈了,不知道是否讲清楚了?
  
  (周:你讲得很清楚,谢谢了!)
  
  具体到李井泉的脾气秉性,他到不骂人,不讲脏话。
  
  (周:口不粗。)
  
  他就是爱训人,批评人不讲情面。抓住问题就批评,批评得很厉害。有时候没头没脑的,没有多大错误也批评得很厉害。也有这种情况。
  如果把调粮的问题说清楚了,其他的问题都好办。

关于干部问题,对李井泉也有争论,四川很复杂。(略)

  (周:您不想谈了,我还想问,在困难时期,李井泉个人的生活怎样?)
  
  应该说,这个人是很简朴的。从他的为人来讲,民主作风不好,爱发脾气,爱批评人,对干部处理的多一些。有时,他感觉干部处理错了,也道歉。但他的个人生活很简朴。无论穿衣、吃饭都不讲究。
  他一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在乡下到处跑,跑了不少地方,就是三个自治区没有跑完。本来要去的,1959年达赖政府在甘孜、阿坝策动叛乱,没有去成,红军长征,他在那里很长时间。还有西昌,就是凉山彝族自治州。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跑得更多,他每到一个地方,我们秘书都提前交代了,再三打招呼,就和老乡吃一样的饭,老乡平时吃啥就吃啥,可有的地方,总感到省里来的大人物,总是应该好一点,还是准备得比较丰盛。很多时候,他都批评。有一次到巴中,他一甩手说:“不吃了!”气的走了。
  他不请客,不送礼,不照相,不准登他的报,一见记者,便手一挥让人家滚得远远的。
  他有一件老羊皮的大衣是大青山时候的,一直穿到四川。土改当中,川西平原七县联合办事处,负责封存土改中收缴的一些贵重的物品和金银财宝,联合办事处主任是二方面军的一位老红军,从中拿了一件狐狸皮大衣给他送去:“政委啊,你的军大衣已经很旧了,把它换了吧!”李井泉:“我的大衣不是很好嘛,我从大青山穿到现在,你给我滚开,谁叫你给我送来的!”
  后期也有问题,不够谨慎。1958年,他包了飞机,就坐四五个人……飞机到北京后,他不许飞机回去,在机场停着,还要收费……我给他提意见,不符合中央规定,浪费太大,他找了种种理由反驳。
  金牛坝省委招待所,后来是金牛坝宾馆,平常没人住,中央开会才住。他从下边回来以后(困难时期),就住在那里,他一住,整个招待所都要转动起来,上至所长、下至厨师、服务员,那里还有一个游泳池,主席来时,在那里游泳,游泳池一烧就得10顿煤,然后,每天还得保持,浪费太大。谁都不敢给他提意见。
  那时他都在金牛坝吃饭,比家里稍微好一点,四菜一汤,两荤两素,有一段时间根本不吃肉,毛主席不吃肉,他也不敢吃肉。1958年以前,他比较谨慎,以后,有点不太谨慎了,这些问题,谁也不敢给他提意见。我看不过去了,很不客气地给他提意见,他也不接受,说是方便,一出门就看见庄稼了,在城里看的都是房子,什么也看不到。
  
  (周:困难时期,他是怎样派干部下去蹲点,生产自救的呢?这方面能不能谈一谈。)
  
  那就太琐碎了,没有必要详细写。
  
  (周:我写这些问题是为了回击李井泉“不顾人民死活”这种说法,光调粮了,不生产自救,老百姓当然对他有意见。)
  
  简单的讲,1962年七千人大会以后,大家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注意关心群众生活了,注意发展生产了,生产恢复得很快,也选了一些典型,在群众中间推广,七千人大会之后,对大家应该是一种鼓劲,县委书记都到了,回去以后,大家再没有纠缠调粮是谁的责任啦,发展生产,挽回损失,注意安排群众的生活,1963年就大恢复,1964年已经恢复到大跃进以前的水平。
  
  (周:“文革”中,死人的事情为什么又提起来呢?)
  
  那我就不知道了,1964年以后,我就调到郫县担任县委书记,以后的情况,我就不太了解了。1963年一年,我在乡下搞“四清”,1964年,我正式调到郫县担任县委书记。一直到“文革”,我就离开他了,这些情况,我就不太清楚了。
  
  (周:当时,四川是死人死得特多吗?横尸遍野?)
  
  四川死人是比其他地方多一些。全国各省都有死人。昨天我看了一张报纸,李先念对毛主席说:“全国形势不是大好,也不是小好,是一点也不好,老百姓在挨饿,已经饿死了不少人了!”有一些省说粮食大丰收,又一方面给中央打报告要救济粮。四川比其他地方死的多一些,但没有必要说四川死了多少人。四川也是重灾区,又调了这么多的粮食,死人比其他地方多一些。全国都有这样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四川因为执行中央调粮的命令,死的更多一点,但到底死了多少,没有必要细扣。
  我看了许梦侠的回忆录,他也说不清到底死了多少人。
  
  (周:中央文献的张素华在《变局》中写的,用的是 1985年《中国人口年鉴》,她用1958年的人口数,减去1962年的人口数,连续4年人口总数下降,全国两年净减少人口1350万,四川4年则净减人口622万。她已经写到书上了,而且北京青年报也都连载了。所以这个事情就不说不行。廖博康拿1957年减1960年,他说四川死了1000万人口,他拿一个文件,再用一张报纸,两个根本不搭界的东西,没有比较性,杨尚昆再一拍大腿,变成1200万。这么大的黑锅,简直罪该万死,死有余辜。我要写当然婉转一些,按照张素华的援引的1985年《中国人口年鉴》,用廖博康所说的1957年减1960年的人口,得出的结果只有461万人,包括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和人口迁移,我不写461这个数,让读者自己算去)。

  别的地方死人,四川还得调粮啊,肯定比别的地方死人要多。
  一定要说调粮是李井泉一个人的事不符合事实。谁来当第一把手都得执行中央的指示。中央高度集中,全国一盘棋,毛主席的威望那么高,周总理的威望那么高,你能不执行吗?话都说到那样的程度了,“死人也得死四川人,不能死北京、上海人”,你能不执行吗?谁都得执行。
  朱老总在四川代表团的驻地——北京前门饭店召集地委书记以上的座谈,涪陵地委书记孙俊卿发言痛哭流涕,与会者情绪很激动。
李井泉代表省委第二次作检查是在虎坊桥附近的北京工人俱乐部。他讲完话后,邓小平讲了几句话就散会了。从这以后,地委书记以上的同志心里就有数了,中央也有责任,责任不完全在李井泉。大家心里绷着的弦就放松了。李井泉作为一个老党员风格够高的,他左检查,右检查,却没有说半句“中央给我下死命令,让我调粮,我能不执行吗?”只说:“我们对下边情况了解不够,死人这么多,我在工作中有失误。”这是有案可查的。
邓小平说的话是无案可查的,只有几个人知道,而且活着的人没有几个了。
我所说的中心意思是:中央在特殊环境下所采取的特殊措施。而且在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只能服从大局,局部做出牺牲。
四川有一股力量,很大一股力量,就咬住李井泉调粮问题不放,一直到现在。还有几个人还活着。
批判廖博康时,重庆的任白戈天天来汇报,我没有参加,但看得出很紧张,我现在才知道,重庆当时开会是批判廖博康他们的右倾。
我把当时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讲出来,我相信作为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是会理解的。当时的情况很紧张,彭真来电话讲:“北京只有3天的粮了,井泉同志你要支援支援啊!”李井泉作为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总理也打电话,先念也打电话,彭真、柯庆施都打电话,总书记也打电话,还专门来到四川做工作,你说怎么办?他能不服从中央吗?
  在调粮这个问题上,李井泉不是错误,而是对中央有功的。有人说他是罪,我说不是罪,而是他的功。照顾了全局,牺牲了局部。我看了《集结号》的电影,很感动,就说吹集结号,一个连坚守,全牺牲了,只剩下一个人,保证了大部队的胜利。
  
  (周:我把你关于《集结号》这段话用上行吗?)
  
  当然可以了。四川死人多了,中央下了死命令,你能不执行吗?不吹集结号,永远不要给我撤下来,最后只剩下一个人。中央让四川调粮,调啊,结果死了那么多的人,但是保住了全局的稳定,这不是贡献吗?
  我今天讲的就两条:
第一, 中央让李井泉调粮,他不能不掉。
第二, 李井泉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下边攻他攻得这么厉害,他没有把责任推给中央,
虽然他内心也有矛盾,感觉到委屈,一个人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他没有对县委书记们说,中央让我调粮,我能不调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照顾中央,照顾全局,虽然大家对他有意见,不满意,他一个人都承受了。背负骂名,自己背了,认了。
  不管廖博康,还是什么康,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在大环境下来看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谈调粮的事。
  就讲这么多,你看行吗?
  
  (周:非常好!谢谢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