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从史可法战死与傅作义献城谈人本主义zt

(2009-08-27 22:07:40) 下一个
从史可法战死与傅作义献城谈人本主义

作者:伊湖水

据历史记载,1645年清军南下,摄政王多尔衮,派人送信来向扬州守军统帅史可法劝降,被史可法拒绝,清兵铁骑遂将扬州包围,史可法在弹尽粮绝情况下,仍率扬州军民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军破城。城破后,史可法自杀未遂被俘,清军再次劝降,史可法不从被杀。因攻城中清军伤亡惨重,清军为报复,对扬州进行了持续十天的屠杀,史称“扬州十日”。

再看另一段历史:1948年12月,解放军打下了新保安和张家口,1949年1月日,又攻占了天津,华北守军共21万余人在这几次战斗中被歼灭。在北平的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所率的25万部队,被解放军将领林彪率领的八十万解放军团团包围。傅作义迫于形势,打开北京城门,同意所属部队接受解放军的改编,古城北平被解放军和平占领。

史可法死守扬州时,北京的明王朝已经覆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已经垮台,昏庸无能的南明小朝廷也在风雨飘摇之中,今天或许该反思,史可法式的牺牲究竟有什么意义? 结果导致清军扬州十日大开杀戒,扬州城遭受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数以十万计的居民性命成为毫无意义的殉葬品。

中国古代虽然有“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命关天”和“蝼蚁尚且贪生”的说法,但从来没有真正尊重过个体生命的价值,充斥历史的道德理念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饿死不吃嗟来之食”,“视死如归”,“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等等,死这样一个严肃而残酷的事情,当成度假一样,被历史学家和道德学家轻松带过。

与史可法相反,傅作义献城,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明智之举,应该承认,当时傅作义献城是迫于形势,并非他认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而是因为林彪大军兵临城下,战必败,必亡,接受改编属于“城下之盟”,和投降其实差不多,但必须承认,有时候,投降比战死伟大得多,也值得称道得多。

但很多人称赞傅作义功劳是“保全古城建筑和历史文物古迹”,其实还是糊涂观念,剑走了偏锋,事实是,傅作义此举真正意义是,保全了数以十万计的军民性命,至于文物古迹,与战端一但开起,数十万军民的伤亡相比较,微不足道,毫不足吝惜。

这也符合人本主义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认识和尊重生命的价值,重人生,轻理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