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贴]倪志福回忆老友苏振华将军

(2009-08-25 21:29:37) 下一个
[转贴]倪志福回忆老友苏振华将军

我多次访问了倪志福。谈话的主题,往往是他与苏振华相处的难忘岁月。
  
  从苏振华传记书稿说起
  
  当我把《从高山到大海——共和国上将苏振华》书稿送给他,他审查完后,找我去谈了一次。他说:书稿总的印象不错,内容丰富、客观、实在、真实。他重点看了上海前后那一部分,并说是一口气看完的,不看完放不下。他说书稿帮助自己想起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岁月,许多事像过电影一样,重新浮现在眼前,看了使人激动。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使振华能含笑九泉,我感到很欣慰,很高兴。

  我把彭冲同志和其他同志对书稿的意见告诉了他。彭冲说书稿内容丰富,披露了一些少为人知的事件,真实可靠,但文风不统一,最好避免那些个人恩怨问题。海军副政委卢仁灿看后说,书稿是用事实说话,让历史证明。倪志福听了我的转述后说,有些恩怨问题,这次不说以后也很难有机会说了,适当地把事实讲清一下也可以,但要注意表述方法。

  书稿在出版过程中,时间拖得久了些,倪志福打电话给我们,询问原因。我如实地把送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告诉他,主要是在粉碎四人帮前后的一些事,有的已经出版的回忆录与我们的书稿差距较大,审查的人对当时情况不甚了解,拿不准,就拖下来了。志福同志说,那不行,是历史嘛,应允许按事实说话,允许有不同意见。我看了你们的书稿,是符合历史事实,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可以出版。不然,只能按已经出版的书的意见去写,历史就说不清了,也不能让人从比较中辨别历史的真伪。历史上的人物,有的是以功绩为主,也有缺点错误;还有的人是以缺点错误为主,也有功绩。所有这些,应该让后人去评说,不要堵塞言路。希望你把我的这些意见,转告审稿同志,不要受某些意见左右,我希望早日看到《从高山到大海——共和国上将苏振华》一书的出版。

  当倪志福看到某位将军记者写的《重大事件亲历》一书,其中“春归”一节写上海粉碎“四人帮”后,对“四人帮”余党的清查有点“温”,对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有点“慢”时,便给我打电话,问我看了这本书没有,他要我将他的意见转告该书作者。他说:该书作者对当时的情况是了解的,苏振华领导的市委的做法是中央决定的,市委书记和常委们的意见也是一致的,完全符合当时上海的实际情况,市委的工作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希望该书作者要持慎重态度。当我把这些意见告诉作者时,作者说“虚心接受志福同志的意见。所以那样写,是后来的考虑。当时上海市委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苏振华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倪志福说,我原来是搞技术的,不懂政治。40岁就进政治局,先后任北京、上海市委书记,全国总工会主席,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有人说周恩来是我的引路人。我说周是我的领导,在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位:一位是吴德,一位是苏振华,他们两位都是老红军。进政治局并任北京市委书记时,周总理跟我谈话,告诉我要向吴德学习,有事多跟吴商量。我在北京市是听吴的,甘心跟他当助手。苏振华作风民主,能团结人,待人厚道,在上海市委时,他是第一书记,我是第二书记,我们成了好朋友,无话不谈,共同与“四人帮”及其党羽斗争。

  倪回忆,苏振华跟“四人帮”斗争很坚决。1974年毛泽东接见政治局委员,与政治局委员一一握手。当苏走到毛面前时,毛说:“啊!你是苏振华。”接着,让人把眼镜拿来,戴上眼镜,仔细端详,握着苏的手说:“管海军靠你,我们海军只有这么大(举起小指头比画),要把海军工作搞好,使敌人怕。”后来,苏振华专门下部队调查,落实毛的指示,写了报告。毛批示:同意,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在政治局会议上,毛批评“四人帮”后,苏是第三个发言批评“四人帮”的,后来他还专门给毛写了揭发“四人帮”问题的信。我是在苏之后发言的。

  倪志福还说,在政治上、工作上、作风上,我一直是以吴德、苏振华为榜样,向他们学习。特别是在上海期间,更深入地了解了苏振华的为人、风格,受他的影响也就大了。
  
  苏振华的特点
  
  倪志福常常跟我谈到苏振华的人品、工作精神、工作作风和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倪说,苏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能认真领会中央指示,融会贯通,坚决执行,把中央的指示变成本地区的现实,这是很不容易的。倪谈到他和苏振华、彭冲临危受命接管上海时说:在“四人帮”余党眼里,中央粉碎“四人帮”“是宫廷政变,是修正主义上台”, “四人帮”余党要跟中央对抗,妄图发动武装叛乱。“文化大革命”中压下去的一派头头要搞串连,企图东山再起;群众热烈拥护粉碎 “四人帮”,纷纷上街,游行庆祝,急需引导;一些流氓地痞趁机捣乱。哪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出问题。中央给我们的方针就是两句话:“既要解决问题,又要稳定局势。”

苏振华深刻领会中央方针,先以“四人帮”余党妄图发动武装叛乱为突破口,把那些参与武装叛乱,跳得很高,民愤大的人进行隔离审查,接着让“四人帮”余党控制的市委常委在常委会上自己交待、互相揭发问题,再发动群众,开展揭发批判。与此同时,苏又与南京军区及驻沪三军负责人商量,要求加强戒备,特别是江、浙一线要高度警惕,防止“四人帮”余党贼心不死,并把警备区与武装叛乱有牵连的人立即调回……

在这个过程中,苏振华十分注意策略,做到稳准狠,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缩小打击面,扩大教育面,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这样,到1977年10月,就把“四人帮”及其余党在上海篡党夺权,妄图发动武装叛乱等罪行基本查清,稳定了局势。中央赞扬说,中央原来估计,上海可能要出大乱子。但是,我们派了几个人去,把那里的领导权夺过来了,结果大乱子没出,中乱子没出,小乱子也没出。这说明粉碎“四人帮”是符合人心、党心、党员之心的。

  苏振华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民主作风好,为人厚道,遇事跟大家商量,集思广益,能够团结一班人发挥团队作用。李先念曾说,这次解决“四人帮”余党问题,要靠苏振华去牵头,靠他去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倪志福深情地回忆,当时苏振华跟我商量,要根本解决上海“四人帮”余党问题,还是要依靠上海人民,特别是要依靠那些受“四人帮”打击迫害,又十分了解上海情况,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干部。因此,他要我抓紧时间,咨询中央和国务院熟悉上海情况的领导同志,请他们推荐仍在上海却靠边的老同志。

于是,我找到了谷牧,谷牧推荐原华东局的韩哲一、上海市委原书记王一平、杨西光等人。我们一到上海,很快就找到韩哲一、王一平等,征求意见,在组建新市委时,吸收他们担任常委、市委书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苏都能倾听大家的意见。应该说,当时参加上海新市委的都是各方面的专家,除苏振华、彭冲外,像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林乎加、公安部副部长严佑民、上海市委原书记王一平、原华东局书记韩哲一、原驻外使节赵行志、以及陈锦华、车文仪、毛联珏等,都是经济、公安、干部、文卫等方面的行家,他们都能在一个方面打开局面。

大家同心协力,很快使上海工作改变面貌。比如,在“文革”期间,上海受打击迫害的干部达10多万人。在苏领导下,到1978年底,全市已复查干部9万余人,占应复查干部总数的86.5%。经过复查的人,基本上都作了妥善安排,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取得如此成绩,应该说进度是很快的。

  苏振华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他的廉洁奉公的传统作风。就说宝钢建设吧,1977年春节期间,苏去看望了上海几家钢铁厂坚持生产的干部和职工,发现上海要发展钢铁工业,遇到的严重困难是缺铁。每年缺铁300万吨,从外地调入又受交通条件限制,而且造成能源交通的严重浪费。经市委研究,苏提出新建两座容积为2500立方米高炉的设想,得到中央的支持,这一设想后来变为宝山钢铁厂项目。

1977年冬,苏振华与我、彭冲,就宝钢选址问题,亲自考察乍浦、月浦和盛桥,以后又踏勘金山、浏河,最后同意月浦的方案。月浦具有旧机场可以利用,可少占良田,少拆迁农户,有利于建厂等优势。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规划方案,对外谈判,择址勘察,施工准备, 1978年12月,宝山钢铁厂正式动工兴建。倪说,苏振华廉洁奉公,对我影响很深。当时,带去的工作人员,因任务繁重,春节不能回去探亲,他们的家属来了,都是我们自己拿钱,请工作人员及家属一起欢度春节。在上海,中央和地方过往官员不少,但请客吃饭,同样是我们自己拿钱。这些做法,过去少为人知。

  倪谈到,苏的这些特点和传统作风,对自己影响很大,自己后来在全总、在人大、在天津工作时,一直在努力践行着这些特点和传统作风。

  鲁迅在谈到他和瞿秋白友谊时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倪认为与苏的友谊正是如此。他把苏视为自己的知己、同志和兄长。曾一起面对面与“四人帮”斗争,一起治理上海。在苏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不相信这是事实:怎么会走得这样匆忙呢?前两天还好好的,不仅通了电话,还见了面啊!在中央领导人中,倪是第一个赶到医院。

他悲痛欲绝地与苏遗体告别。当时,中央党政军各方面的领导人来吊唁的络驿不绝,倪一直陪同苏的夫人陆迪伦接待,直到中央主要领导人来了,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海军党委负责人一起商定治丧事宜。倪完成了对老友苏振华的最后一次送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