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贴]朝鲜战争:被中国夯实的美苏地缘政治格局

(2009-08-24 10:30:36) 下一个
[转贴]朝鲜战争:被中国夯实的美苏地缘政治格局

建国60年·影像国史系列之七

夏佑至

  2009年5月27日朝鲜宣布退出朝鲜停战协定时,56年前那场看似终结的那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了久远的往事。年轻一代,尤其是知识分子当中,由于朝鲜神秘莫测的行为引起了一阵焦虑,当他们重新发现一个饥饿的邻国至今处于战争状态,不禁大吃一惊,但回头去理解历史的时候,却发现没人能够把上甘岭的位置从地图上指出来了。

  美国人口中“被遗忘的战争”在中国并没有避免被忘记,而且彻底程度让人吃惊。在普通年轻一代的头脑中,记忆的全部内容仅限于少数几个名词——尽是些口号,比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及“上甘岭”和“黄继光”。这些就是当代历史教育中关于朝鲜战争的全部遗产。

  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开战的过程至今说法不一,考虑到战争在三年中一共造成了几十万中国军人伤亡(多是年轻的农民子弟),战争花费可能有100亿美元(本来打算用于中国的工业化),历史学家应该感到惭愧,因为他们没有把更加清晰的事实和更公正的价值告诉下一代。当然,他们可以为自己辩护说,说出真相的那一天还没有到来,或者,真相是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彭真与赫鲁晓夫的争论

  只有少数信心充沛的专家敢于提出自己的结论,另一些人则通过评价同行的工作,表达了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其中,杨奎松教授在给沈志华教授的著作《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写的书评中,引用了赫鲁晓夫和彭真的一段争论。杨教授认为,这段争论能够说明,刚刚从内战中歇一口气的中国是怎么卷进朝鲜战争的。

  赫鲁晓夫:我们在这个小范围里,可以讲,朝鲜战争是北朝鲜发动的,是苏中两国都同意了的。

  彭真:不对,我们没有同意。我参加了政治局的讨论,这个问题我是知道的。

  赫鲁晓夫:我们也看到了文件,毛泽东是同意了的。

  彭真:有两点必须说明:一、发动朝鲜战争,我们事先不知道;二、战争打起之后,你们派大使找我们中央,说苏联出兵不妥,斯大林想要我们来出兵。

  赫鲁晓夫:那个时候如果是我们这些人担任领导,而不是斯大林的话,这场仗就打不起来了。但是,如果毛泽东不同意,斯大林也是不会那样做的。朝鲜战争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决定后才发动的。

  彭真:你说得不对,毛泽东同志是反对打的。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就同斯大林说过,如果战争打起来,那就不是南朝鲜的问题,而是美帝国主义的问题了。即不是南朝鲜能否拿到手的问题,而是北朝鲜能否保住的问题。这样的意见,毛泽东同志也向金日成同志谈起过。朝鲜战争打起来以后,斯大林说,如果苏联出兵,就意味着世界大战,因此才请中国出兵。因此我们才同意出兵的。我当时参加了政治局会议的讨论。

  赫鲁晓夫:你说的是战争打起来以后的事,问题是发动战争斯大林和毛泽东是批准了的。

  彭真:你说的不是事实,是造谣。我参加了讨论。我们始终认为是斯大林同志同意了。金日成同志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

  赫鲁晓夫:你比我小吧,今年多大岁数?

  彭真:五十八岁。

  赫鲁晓夫:你比我年轻,但是记忆力却不如我。

  彭真:我的记忆力很好,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政治局的讨论,我是参加了的。我们把意见告诉了斯大林。

  赫鲁晓夫:事后诸葛亮,中国人就喜欢这样。

  彭真:不对,我们确实同斯大林说过。

  赫鲁晓夫:他是不听别人意见的。我们有委屈……

  赫鲁晓夫:(再说一遍)朝鲜战争是斯大林和毛泽东两个人共同决定的。

  彭真:完全不对。毛泽东同志提了意见。这一点,你可以问问当时参加过讨论的其他同志,那样你就会明白了。

  赫鲁晓夫:我们不要谈死人了。我说,是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过错。

  彭真:根本不对。你们有人也参与了这件事,应该可以作证。我再一次申明,你说的根本不对。

  争吵发生在1960年6月22日,距离战争爆发只有10年时间,赫鲁晓夫作为苏共领导人与中共代表团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会谈,双方的政治嫌隙——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报告中攻击了斯大林,引起了中共不满——迅速扩大,发动朝鲜战争的责任问题也成了争吵的焦点之一。

  毛泽东大相径庭的两封信

  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时间表上,东亚的局势错综复杂,洞悉各方对战争的心态并不容易:

  1945年8月,苏联按照雅尔塔协议,出兵东北和朝鲜半岛后。美国建议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南北两方由美苏分别占领。苏联同意了美国的提议。

  1949年,中国向北朝移交了几个师的军队。这些军队都是参加过抗战和内战的百战之师。

  12月,毛泽东赴苏联,庆祝斯大林70岁生日。中苏开始缔结新约的谈判。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5月,金日成访问北京,就战争一事征求毛泽东的意见。

  6月25日,金正日指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向南方进攻。中国在进攻开始之后才得到通知。

  27日,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宣布台湾海峡中立。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受挫。

  7月,中国改编东北的军队。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确定,一旦入朝作战,将使用“志愿军”的称呼。

  9月,美国人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的仁川登陆,将北朝鲜军队一切为二。战局发生逆转。

  10月,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开始反攻并越过三八线作战。中国发出警告,称美军如果大规模进入北朝鲜范围,将出兵作战。

  10月19日,中国出兵朝鲜。

  在1959年10月,中国对待朝鲜战争的态度有过不止一次戏剧性变化。官方党史常常引用10月2日毛泽东发给苏联的一封电报草稿,作为中国参战决心的依据。草稿以坚决而且乐观的口吻谈到了即将发生的战争,毛泽东预计一旦中国入朝作战,美国将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且可能使用“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但他相信中美之间的战争既不会规模很大,也不会时间很长。

  中苏两国之间发生了争论,朝鲜战争的责任问题必须进行重新评估,因此彭真和赫鲁晓夫之间才爆发了极其生动和口语化的争吵。但诉诸个人记忆的结果显而易见,两个大国的重要人物就像小孩子一样,除了各执一词和竭力证明自己的头脑优于对手之外,不会有更明确的结果。只是到了多年以后,苏联已经解体,俄国学者才出示了从斯大林个人档案中发现的1950年10月3日毛泽东发来的一封电报,上面的内容与中国出示的10月2日的电报草稿大相径庭,充满了犹豫和迟疑,毛泽东表示,中国不会出兵朝鲜,因为这不仅可能引来美国对中国的进攻,还可能将苏联也拖入战争。电报对朝鲜将被美军占领的命运表示同情,但除了接受现实别无他法,中共建议朝鲜共产党改变斗争策略,开展游击战争。

  中国是如何全面卷入战争的?

  这两封态度相反的电报不可能同时使用,作为中国参战必然性的证明。卷入朝鲜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决定,根据17天后中国出兵的事实,10月2日的电报可以成立,但如果这封电报真的发给了斯大林的话,10月3日的电报又将作何解释呢?

  因为苏联和西方历史学界根据1950年10月3日的电报指责对中国篡改了历史,中共才重新调查了10月2日电报原件,这个谜才被解开。档案和党史部门解释说,10月2日的电报代表了毛泽东的真实想法,但是这封电报没有发给斯大林,因为中共其他高级领导人对参战抱有强烈的抵制情绪。

  实际上,北朝鲜的人民军推过三八线后,迅速占领了汉城,战事极其顺利,南朝军队的战线一直收缩到釜山周围一百多平方公理的狭小地带,在美军指挥下,依托一条环行防御带进行防御作战。此时中共政治局内在入朝作战方面并无太大分歧。但美国决定出面开始干涉,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成功,朝鲜战局发生逆转之后,入朝作战的分歧才开始变得大了起来。

  10月2日的电报草稿原件,也即毛泽东的手稿被复制若干份,分发给了国内外的研究者。尽管没能像扫帚那样掸掉党史和军史学界身上的黑色的煤灰,但这些档案有助于后人理解历史的真相。最主要的真相是,中国卷入朝鲜战争并不是必然的,恰恰相反,在是否有必要参战的问题上,分歧之大是依据教科书理解历史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美国的干涉出乎莫斯科和平壤的意料,不然就不能理解朝鲜人民军为何没有相关的战术安排,而被美国一击而中。

  即使对筹划过一旦出兵可能导致美国对中国宣战的毛泽东来说,联合国军的登陆也是需要重新估量的因素。因为出兵计划开始遭到其他人的反对。

  那么,10月3日到10月19日这段时间里又发生了什么?只过了半个月时间,北京对战争的态度再次发生了一百八十度逆转,他们放弃了3号的犹疑态度,决定出兵。中共和民主党派联合发表的声明强调朝鲜半岛对中国的战略价值,说因为“唇亡而齿寒,户破而堂危”,中国不得不参战。但毛泽东如何说服党内高级干部,还不得而知。

  这一回轮到麦克阿瑟和美国总统杜鲁门感到意外。1950年11月27日,中国军队与美军发生了第一次战斗,没有防备的美军损失惨重。但这只是一系列残酷战斗的开始。中国的战史记载了中国和联合国军之间的五次战役,从1950年底持续到1951年4月。疲惫和后勤供应不足的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失利,联合国军和南朝军队开始反攻,战事重新进入三八线以北地区。

  到1951年7月,大规模运动战基本结束了。战场上的惨重损失为漫长的谈判铺平了道路,此后虽然不乏上甘岭战役一类的残酷的小范围战事,但战线基本在北纬三十八度线左右胶着。战斗的目的变成了争取谈判优势。两年后,中美两国在政治上都对战争的忍耐达到了极限。中国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和接替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在三八线附近的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

  中苏同盟:战略与报偿的果实

  苏联在中国入朝作战的决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一直颇多争议。

  1949年12月,毛泽东赴苏联为斯大林祝寿,同时进行的是中苏关系的谈判。对已经确定了“一边倒”战略的中国来说,与苏联结成同盟势在必然,但主动权却掌握在斯大林手上。

  第一次出国的毛泽东放下百废待举的国事,在莫斯科等了两个半月时间,中国与苏联才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苏联抛弃了雅尔塔协定,中国“一边倒”的战略从构想变成现实。苏联承诺给中国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援助,以帮助中国完成工业化。

  中苏同盟不光是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二战之后,欧洲成了人类意识形态和制度竞争的最前线,作为冷战的领头羊,美苏分别向欧洲盟友倾注了大量的援助。亚洲不是美国,也不是苏联的战略中心。在中国内战的过程中,美国对国民党的态度和苏联对共产党的态度,已经能够看出他们在亚洲的战略目标是保持收缩和均衡。到了1949年,斯大林还认为,与国民党划江而治是中共所能取得的最好结局,而美国在对国民党的失败深感失望之余,决定将台湾和朝鲜半岛排斥在防御范围之外(1950年1月5日杜鲁门的讲话)。

  马歇尔计划让斯大林在欧洲倍感压力。在位于东德境内的柏林,苏联中断对西柏林的物资供应,想让这块资本主义在东德的飞地就范,反而招来了英美法对西柏林的戏剧性的空中援助。封锁政策最终失效,显示出莫斯科的实力不足以支撑柏林的对抗游戏,斯大林不得不采取守势。然而,中共在1949年10月出人意料地取得了成功,给了斯大林重新考虑亚洲和世界格局的机会。

  在抛弃雅尔塔体系与中国结盟之后,斯大林把中国竖为亚洲革命的样板,希望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共产党模仿中共的武装革命路线,骚扰英美的亚洲基地。同时表示了对金日成的支持。北朝鲜完成战争动员后,斯大林决定放手一搏,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至少是部分吸引到亚洲来。

  斯大林的底线是,苏联不会拖入对美国的战争。这个战略取得了成功。这个战略取得了成功;因为美国一直尽量避免扩大战争范围。麦克阿瑟的职位被李奇微所取代,他的命运让人想起二战的传奇人物乔治·巴顿。打下德国之后,巴顿跃跃欲试,据说曾想挑起事端,进攻苏联。这种好战情绪被华盛顿看作是一个麻烦。

  另一个赢家是国民党。尽管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如期而来,但国民党避免被“赶进太平洋”的命运。渔翁之利同样落到了日本头上。战争订单让日本有机会扫清了二战留下了残垣断壁,“日本制造”还没有像后来那样传奇,但传奇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战争中,美国最负盛名的摄影记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坚持认为,徕卡的机身加上尼康的镜头才能拍出最精采的照片——你信吗?邓肯并没有收尼康公司的广告费,很多摄影记者相信他,因为战争是最好的广告。

  苏联根据同盟条约对中国的援助,是从朝鲜战争开始的。据沈志华教授计算,1950年代苏联给中国的贷款主要属于军事贷款,占贷款总额的92%,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朝鲜战争。

  值得顺便提上一句,苏联解体之后,党国与国际共运资料流落民间,包括沈志华教授在内,世界上许多历史学者和研究机构曾经前往俄罗斯,购买了相当分量的原始材料。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收购行动为解开诸多历史之谜提供了可能,可以为这个原理作证。

  朝鲜战争本质上是朝鲜的民族统一战争。59年前,这场战争导致100多万人死亡,包括二十多万外国军人,但朝鲜并没有统一。从法律的角度看,时至今日,朝鲜半岛仍然处于战争状态。中国则宣布自己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