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贴]中学生为何不再相信黄继光事迹

(2009-06-24 20:28:27) 下一个
[转贴]中学生为何不再相信黄继光事迹
 

黄继光身上有九个机枪子弹射透的洞口,还能堵住敌人枪眼,是否太夸张?

中学生嘲笑买爱国片者:称黄继光被石头绊在枪眼上  来源:  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 陈先生到碟片出租屋借几盘爱国影片看看,竟然遭到几名中学生的嘲笑,并称其老土。昨天,家住燕子矶的陈先生面对这一幕显得甚是痛心。

陈先生在南京某高校负责教育管理工作。他得知今年是中国电影100周年,于是就打算借几盘爱国影片回顾一下,也好在开学的时候为学生搞一些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育。

他来到碟片出租屋,便问老板有无《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影片。谁知话音才落,在旁边也租借碟片的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扑哧”一下笑了起来:“现在哪还有人看这种片子啊,你真老土啊!”

陈先生因此就和中学生争论起来。谁料,两中学生竟以刁难的口吻问,这些英雄人物是怎么牺牲的。陈先生说当然知道。

但还没待陈先生说完,他们就笑着揭出英雄牺牲的“真相”:黄继光冲锋时因被石头绊倒,所以正好倒在枪眼上;雷锋是因驾驶技术不行,出了交通事故……两中学生居然滔滔不绝地歪曲着说出一大堆英雄人物的所谓“真相”,引来了老板和店里其他人的笑声。但陈先生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陈先生说,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如此经典和教育题材的影片竟然被他们这样“扭曲”,看来学校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事;而且要借百年电影的生日,回顾革命老影片和老歌曲,让昔日的英雄人物在孩子们的心中真正成为英雄。通讯员陈振东金陵晚报记者苏丽萍



画家根据黄继光战友的回忆而创作的画像

黄继光事迹

原文:维基百科

1952年10月20日黄继光在朝鲜战争中阵亡。

根据战地目击者的描述,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他投掷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机枪枪口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高地。

黄继光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有人认为靠身体根本无法堵住机枪的火力,而且梅花堡有多支机枪同时发射,所以虽然黄继光的牺牲是事实,但认为是靠他堵住的枪眼而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克高地,则有悖常理。当时的新闻报道亦被后人认为是夸大其词。

记者的想象写就黄继光事迹中的非真实细节: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的典型宣传

军事记者网 王林燕(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抗美援朝时期是我军战时宣传工作做得最好的时期之一。这是一场特殊条件下进行的战争,“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这一原理,在朝鲜战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间我军的宣传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许多新的发展。在这场我党我军的新闻记者们第一次大规模参与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舆论战中,消息、评论、通讯、特写、漫画等诸多形式是军事记者们运用自如的各式“武器”,而典型报道则是贯穿这些报道样式的最重要的内容。

一、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典型宣传概况

抗美援朝时期的军事典型报道,使我军军事新闻宣传达到一个高峰。

在这一时期,我国举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所有新闻机构都动员起来宣传这一运动。这一时期的典型宣传起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黄继光、邱少云几乎走进家家户户。新闻报道的各种体裁,尤其是消息、通讯、评论等,各显神通,相互配合,覆盖了报纸、广播、文件传达、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形成强势的舆论宣传氛围,将朝鲜战场的英雄模范人物、突出战役以及国内人民中涌现出的拥军、爱军模范,广为传播,有力地鼓舞了前线的志愿军战士。

在抗美援朝的宣传中,我军不仅从战场上挖掘战斗英雄,集中报道,积极推出典型人物,而且在祖国的大后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不断推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典型,如义演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的常香玉,捐献了“石景山钢铁厂号”战斗机的石景山钢铁厂的职工们,踊跃送子女参军参战的奉贤县(现属上海市)范爱乡蔡老太太等,达到了前线与国内人民的高度互动,使全国的抗美援朝呼声异常高涨,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加志愿军、“保家卫国”的热情,使全国上下高度一致,空前团结。中央关于“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三视”教育,也收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典型报道所弘扬的精神武装了人民,统一了思想和舆论,成为战胜帝国主义的真正武器。

二、抗美援朝典型宣传的成功经验

1、着眼全局,特殊时期实行特殊的宣传策略

优秀的典型报道,离不开环境的烘托和时代背景的衬托。“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典型报道的基本原则。

抗美援朝战争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战争。首先,战场不在国内而在气候环境恶劣的朝鲜;其次,敌人是武器装备、后勤保障都远远超过我们的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联合军队;再次,当时全国刚刚解放,正是“一穷二白”的困难时期,各种战略物资奇缺,进行这种远离国土的作战无异于雪上加霜。在物质力量匮乏的情况下,典型宣传所能起到的精神鼓动作用异乎寻常。

在著名军旅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的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的幸福啊!”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地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点苦又算什么哩!”

从小战士在战争的特殊时期吃雪的特殊行为,折射出志愿军战士高尚的思想境界,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谁能否认志愿军战士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个小小的典型人物,在祖国人民心中留下的是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的光辉形象,在前线的战士们心中,也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豪迈感,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

这段时期,我军推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如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沈如根、杨连第、邱少云、罗盛教等,大部分是战斗英雄,反映出我军典型宣传的时代特色。

2、运用合力,强势宣传,形成规模效应

若要使典型报道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十八般武器并用”,利用各种方式,增强宣传的辐射力、覆盖面和冲击力,形成强势舆论,产生聚焦效应。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的电视事业刚刚起步,还不成熟,网络也不存在,最主要的传播介质便是报纸和广播,以及贴满大街小巷、门前村后的标语、宣传画。

战争开始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新闻单位最先派出记者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采访,后又陆续派出多批记者。

1951年1月,新华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分社在朝鲜前线成立。北京、天津和沈阳的广播工作者则组成“抗美援朝广播收音工作团”活跃在战地火线。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战地摄影队更是紧跟前哨部队开展实地拍摄。地处抗美援朝前沿的东北日报社还曾一度实行“战时体制”,并多次派出记者随军入朝。在朝鲜前线,《人民日报》和《东北日报》等报刊成为了将志愿军战士同祖国联结在一起的精神桥梁,人民广播则成为了“精神食粮的空中加油站”。通过这些媒体的合力报道,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在祖国的大街小巷被广为传颂,有效地激发了国内群众参军、爱军、强烈拥护志愿军的热情,提高了国内群众大搞生产、支援志愿军的劳动积极性。

志愿军部队创办了大批报刊,较大的报纸有《立功报》、《前进报》、《战士报》、《战斗报》、《国际战士》等。此外,从志愿军总部到各军、师、团都先后出版了自己的机关报刊以及大量的连营小报、快报和鼓动传单等,名目繁多。通过报刊,及时贯彻领导意图,反映情况,交流经验,表扬典型,增强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前进报》、《立功报》等报刊专门编印了《英雄群像》,连续刊登各战役中的英雄事迹100多篇,如《罗亮泗击毁重坦克》、《任明信三次负伤不下火线》、《王文海和他的机枪组》、《开路先锋刘连》、《司号员郑起》等短小生动的通讯报道,对部队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1951年第四次战役开始后,志愿军创办了全军性的《志愿军》报,刊登了多篇描写可歌可泣英雄事迹的通讯,推出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在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政治敏感高度警觉,不断推出具有特殊品质的典型

抗美援朝时期,我军推出了几个原本并非“英雄”的特级大英雄,即罗盛教和邱少云。

1952年1月2日,朝鲜少年崔莹不慎掉入冰窟,正在河边进行投弹训练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立即纵身跳入刺骨的冰水中,用尽全身气力终于把崔莹托出冰面,他自己却光荣牺牲。最初,师机关是把他作为“非战斗减员”上报军部的,并向各连发布了“事故通报”。后来,师党委重新调查核实了罗盛教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并上报上级,引起了上级高度重视。志愿军总部追授罗盛教烈士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

伟大战士邱少云,在和战友们执行潜伏任务时,被敌人燃烧弹引起的烈火吞噬生命后,个别同志认为他不过是战时特殊死亡,算不上英雄,连队给他报请三等功。但更多的同志认为他的事迹是严守纪律、为了整体而牺牲自我的壮举。师政治部为他申请特等功的报告送到志愿军领导机关后,也立即引起重视,决定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再次授予邱少云“一级英雄”称号,使其成为特大典型。

不难看出,我军宣传机关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罗盛教、邱少云能从小典型成为大典型甚至特大典型,更多地在于其教育意义。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友谊?这就需要大量的事例来佐证、强调。罗盛教的事迹放在平时只能说是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但在彼时彼境,却有了跨越国界、超越民族的新的意义,因此其成为特大典型也是必然。邱少云亦然,在战时,纪律比生命更重要,严守纪律是每一名战士的神圣责任,它是培养战士们纪律观念的最好典范。

三、抗美援朝典型宣传的局限性

1、事后推测,有些细节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在这时候,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

这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一稿中的一段话,刊登在195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上。之后这篇稿件引发了新闻界的激烈争论,最后的共识是:新闻的特征和威力在于其全部细节都是事实,新闻报道必须给人以真实的感觉,记者的“合理想象”只会让人感觉虚假。由于战场采写稿件的限制,有些典型报道的细节有失真之处。

2、介绍壮烈牺牲的烈士多,报道活着的英雄人物少

统观这一时期的典型报道,绝大多数是牺牲在战场上的战斗英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这样的报道无可非议,因为牺牲的战友比活着的英雄更值得报道。但是,这种宣传却对前线的战士们产生了误导;要想成为英雄,首先付出生命。黄继光牺牲前,有一次部队在坑道里放电影,片名是原苏联电影《普通一兵》。黄继光一连看了三遍,电影中,马特洛索夫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感染了他。黄继光对他的连长说:“连长,马特洛索夫真是好样的,关键时刻我也会像他那样去做的。”可见,英雄对战士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其实,在战场上不一定要牺牲才能成为英雄,活着的人也有其闪光点。既能杀敌,又懂得保全自己更值得宣传,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3、宣传的典型众多,但多数典型都未挖掘透彻。

典型也有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关系。单纯报道典型人物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不足以使人们信服。只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能从人物一贯的行事作风、生活习惯等方面展现其实实在在、贴近生活、贴近普通人的特点,才能使人物饱满、可信、可爱起来。

虽然朝鲜战场上涌现出众多的英雄模范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但只是将他们舍生取义、勇敢作战的战斗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却没能更深入地调查他们生前的生活习惯、行事作风等,使得典型像神话人物般不可企及。如对杨根思的报道,只有几篇消息和通讯,将杨根思英雄排战斗的经过展现给读者,至于杨根思的家庭情况、战友评价及其日常养成等,都未作报道。

官方原版前后两篇报道:你看了也觉得“九个弹孔”之类细节是记者想象的吗?

(1952.11.21)

马特洛索夫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

黄继光舍身炸敌堡扫清进军道路

【新华社朝鲜前线二十日电】本社前线通讯员报道:在战火纷飞的上甘岭附近的山岭上,出现了一位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通讯员黄继光。他是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伟大的战士。

在一次反击战中,我军的冲锋道路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敌人的火力点,三挺机关枪疯狂地扫射着,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指挥员对突击队员们说:“谁去干掉它?”一个年青的通讯员黄继光答道:“我去!”黄继光知道祖国人民慰问团到了朝鲜前线,他满怀信心地向战友们说:“告诉祖国人民慰问团,听我胜利的消息吧!”接着他又说了一声:“同志们准备冲!”便提着手雷向前冲去。敌人的机枪扫射得十分猛烈,他刚冲过去不多远,身上就中了几颗子弹;后面的战友们只见他摇幌了一下,又向着敌人地堡扑去。当敌人的子弹再次射中了黄继光的身体的时候,他已经扑到敌人的工事上,并用身体堵住了一个正在发射的敌人的枪眼。接着,他的战友们便发起了冲锋。这时敌人的火力点上另外两挺机枪又叫起来,正在这个紧急的时候,黄继光伸出了一只手臂,把一颗手雷塞进敌人的火力点里,轰然一声,敌人的火力点被完全炸毁了。

战斗结束以后,战友们在黄继光的身上找到九个机枪子弹射透的洞口。一个指挥员带着深厚的感情连声地说道:“马特洛索夫,中国的马特洛索夫!”在电话里,黄继光的战友们把他的英雄事迹告诉了来到这一线阵地上的祖国人民慰问团的代表们,他们说:“请你们转告毛主席,是他的好战士;请你们转告祖国人民,是他们的好子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普通一兵黄继光同志,在光荣牺牲前,叫我们告诉你们,他为祖国与和平事业尽到了责任。”

石峰 王玉章 (1952.12.21)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新华社记者 石峰、王玉章

在光辉的上甘岭地区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其中首先传遍全军、鼓舞着全军更加奋勇斗争的就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他已经成为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一面新的旗帜。

英雄黄继光生在四川省通江县第九区第四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里,今年二十一岁。他在三岁时就死去父亲,全靠他母亲帮人缝缝洗洗,一把汗一把泪地把他养大。他从七岁起就受地主的残酷剥削,他给地主做了十一年长工,放牛、砍柴,挨打受骂,受尽了苦难和折磨。一九四九年,毛泽东主席的队伍——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四川,给这个苦孩子带来了温暖和幸福,他和他的母亲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房屋和土地。从此他结束了牛马般的奴隶生活。他当了儿童团团长,后来参加了民兵,与残余的封建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他积极,热情,青春的火焰在他身上燃烧。

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中国的大门。黄继光为了保卫给他带来幸福的祖国,就在一九五一年七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村欢送大会上,黄继光的母亲把一朵大红花挂在她爱子的胸上,对他说:“光儿,为了我们的好日子,为了救命恩人毛主席,去吧,到朝鲜前线多杀死几个美国鬼子!”

到了朝鲜,黄继光参加的那个志愿军部队正在开庆功大会。战斗英雄崔建国、苗族英雄刘兴文以及许许多多功臣模范们的英雄事迹,都给了他很大的教育。他深深地感到:战斗在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前线上的英雄是万分光荣的。在前线阵地上的坑道里,他看了苏联影片“普通一兵”。苏联军队的英雄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英勇地以自己的肉体堵塞敌人枪眼的英雄形象,始终活在他的心头。在战壕里,在阵地上,在战斗中,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几本描写战斗英雄的连环画册,他一有空就和战友一块儿热心地读着,他拿郭忠田、杨根思……做为自己的榜样。他决心要做一个人民英雄。

他被分配在一个步兵营营部当通讯员。他知道:要做一个人民英雄必须首先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经常穿过敌人层层的炮火封锁线到前线阵地去传命令、送弹药,并且在战场上主动地参加各种工作。电线断了,他就成了接线的电话员;战友负伤了,他就成为救护他们的担架员和卫生员;他还常常帮助前线上的狙击手们洗衣服。他飞快地进步着,不久便成为一个光荣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九日——范佛里特用两个多师兵力向金化以北上甘岭地区发动攻势的第六天的晚上,黄继光所在的营在激烈地战斗了四天四夜之后又奉命反击上甘岭右翼的五九七点九高地。我军炮火进行猛烈轰击之后,勇士们很快地攻下了高地的一半。在继续战斗中,突然在山顶附近出现了一个敌人的中心火力点,那里有三挺重机枪、四挺轻机枪在凶猛地扫射着,我军攻击部队暂时被阻止了。要打上去必须首先打掉这个火力点。指挥战斗的营参谋长接连几次派爆破手去爆破,但是爆破手都在途中伤亡了。离天亮只有四十分钟了,上级的命令是要在天亮前把高地攻占。营参谋长焦急地考虑着,他在想:“谁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呢?”

这时站在旁边的黄继光伸手向营参谋长递过一份参战决心书和一封他母亲寄来的信。母亲的信上说:“光儿:人民政府对我们人民志愿军家属照顾得太好了。现在我什么都不想,就只想你有没有立功当英雄。告诉我你杀死了多少敌人?”保卫祖国的意志、母亲的期望、青年团员的荣誉感……在黄继光的身上汇成了一股不可抑止的力量,他向营参谋长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营参谋长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令他当组长,带领战士吴三羊、萧德良去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

在战斗开始以来,黄继光就随着营参谋长不分昼夜地跑前跑后,眼睛熬红了,腿也跑酸了,但他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之后,全身又来了一股新的劲头,他提起两个手雷,带领着两个战友,勇敢地跨出了坑道口。临走时,他对营参谋长和坑道里的战友们说:“让祖国人民听我的胜利消息吧!”

敌人火力点里的七挺机关枪撒开一个稠密的扇形的火网,越打越疯狂,子弹像大雨一样地打在被炮弹炸起的山坡上的虚土里。在照明弹的光亮下,黄继光提着手雷,带领着两个战友跳跃地前进。当冲到离敌人的火力点三、四十公尺的时候,忽然吴三羊仆倒了,接着萧德良也倒了下去,紧接着黄继光也跌倒在地上了。

倒下的黄继光并没有牺牲。他的左臂和左肩被射穿了两个洞。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了。于是他忍着痛,用脚蹬着山坡上的虚土、碎石和敌人的尸体,向着火力点一步又一步地爬去。机枪子弹成群地落在他的头前、脚后和身边,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但是他不顾这些,他继续慢慢地向火力点爬去,直爬到离火力点只有八九公尺的地方,他就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准备把手雷扔向敌人。正在这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又倒下了。他的握着手雷的右手,向前伸着平放在地上,他胸膛上被射穿了五个洞,鲜血汩汩地流着,他昏迷过去了……。

一阵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颈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他四肢无力地瘫痪在地上。他挣扎着用负伤的左臂半支起身体,然后用最后的力气举起右臂,把手雷向火力点扔过去。轰然一声,手雷在距离火力点不远的地方爆炸了。火光夹着黑烟冲天而起,敌人的机枪不响了,黄继光也被这巨大的爆炸震得昏迷过去。

在一刹那的寂静之后,忽然火力点里的机枪又叫了起来。那里的地堡是被打塌了,但没有被炸坏的两挺机枪还在一个枪眼里发射着,虽然火力没有以前那么猛,但刚刚发起冲锋的反击部队又被它压在山坡上。在这时候,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黄继光向火力点望了一眼,捏了捏右手的拳头。他带来的两个手雷,有一个已经扔掉了,另一个也在左臂负伤时失掉了。现在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只剩下一个对敌人充满了仇恨的有了七个枪洞的身体。这时天快亮了,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

我军的反击部队像海涛一样地卷上山头,很快就占领了阵地。在激烈的近战中,守在上面的敌人的两个营——一千二百多人被全部歼灭了。

战斗结束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追认黄继光烈士为特等功臣,并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新华社编者按:十一月二十日发“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中仓卒写成,与实际战斗情节略有出入。此稿是经各方仔细核查最后判明的情节。

词条解释:马特洛索夫是何方神圣?

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

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1924,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1943.2.23),普斯科夫州切尔努什基村附近,近卫军列兵,苏联英雄(1943.6.19,追授)。

1942年加入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1942年参加苏军。马特洛索夫自幼丧失父母,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伊万诺夫保育院和乌法儿童劳动院受教养,后在该院当理助教养员。1942年10月起为红霍尔姆步兵学校学员。1942年11月上前线,在近卫步兵第56师(加里宁方面军)参加对德军的作战。1943年2月23日在夺取切尔努什基村的战斗中,德军土木发射点猛烈的机枪火力迫使分队战士卧倒在地,急需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支撑点。于是,马特洛索夫向前爬去,接近土木发射点后,投出两枚手榴弹,敌人的机枪停射了,但转瞬间又响了起来。分队的冲击可能受挫。马特洛索夫扑向土木发射点,用自己的身体堵住射孔,壮烈牺牲。为表彰这一英雄行为,马特洛索夫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马特洛索夫的英雄业绩已成为勇敢和军人的英勇气概、大无畏精神和热爱祖国的象征。1943年9月8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发布命令,马特洛索夫服役过的步兵第254团以他的名字命名,并把马特洛索夫永远列入该团第1连的名册。在乌法立有马特洛索夫的纪念碑。一些村镇、集体农庄、轮船、学校和少先队组织以马特洛索夫的名字命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