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贴]砥平里之战

(2009-06-12 00:21:55) 下一个
[转贴]砥平里之战

砥平里之战是中方非常著名的败仗,网上网下都有不少关于砥平里的文章,但感觉比较全面真实地描述和分析很少,笔者也很难达到这一高度,除了水平有限,缺少可靠资料也是个大问题。不管怎样,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抛砖引玉,就算给各位方家提供一个进一步讨论的平台吧。

  先做个预告,准备按时间顺序写,大致分以下几个部分:
横城战役后的形势(2/13/1951)
  砥平里第一晚(2/13-2/14夜)
  注岩里和原州 (2/14昼)
  砥平里第二晚(2/14-2/15夜)
  增援与阻击 (2/15/1951昼)
  最后的决定 (2/15/1951 夜)
  总结与意义

横城战役后的形势

  甚至在横城战役还没有结束时,彭德怀和邓华就下令打砥平里了(注1),但彭与邓想象中的战斗模式决不是攻坚,而是和横城及中方入朝后的其它成功的战役一样,是准备正面施压,侧背截断,再歼敌于逃路。2/12日下午,邓华命令在横城战役中各军和师的预备队即40军119师(缺一个团)和120师359团及42军125师的375团共4个团由119师统一指挥攻砥平里(注2);奇怪的是,邓华似乎没有告诉119师他还安排了另外2路人马,原在砥平里西侧保护38军汉江南岸突出部侧翼的42军126师也奉命截断砥平里南的24A公路及从西面进攻砥平里;而横城战役的总预备队39军115和116师也开始南下,从东侧远远地瞄着另一条路, 砥平里至骊州的24号公路,似乎是在引诱砥平里美军从该路撤退,再来个猛虎扑食,歼逃敌于运动中。
美军方面,李奇微早在2/12日与美10军司令阿尔蒙德的见面时就说要坚守砥平里,但是当驻守砥平里的美2师23团的左右友邻都纷纷撤退(西侧是美21团1个营,东侧是美9团第1营)之后,23团团长Freeman不想自己当“熟透的李子”等着中国人来采摘,也反复地要求撤退,美2师和美10军都同意了,但阿尔蒙德强调需要李奇微最后批准。在等待期间美23团也作了些撤退的准备,储备的弹药太多,带不走的准备无目标地发射掉,Freeman也在考虑撤退路线,“一个选择是到第24师(通过24A公路经梨浦里到利川), 另一个是回到我原来的地方(24号公路到骊州)”(注3),但不久美10军上下等待李奇微改变主意的期望落了空,李奇微重申了守住砥平里的决心。

  李奇微为什么要守砥平里?这里赘言几句,抗美援朝战争史说是放弃砥平里会致使西侧美9军的侧翼暴露而招致美全线龟裂(注4, 239),错!从地图上看,放弃砥平里实际上拉平了美军防线因而表面上看来有利于美军的防守,这也是为什么美10军上下都要求撤出砥平里的原因之一,但李奇微比美军其他将领棋高一着,他看出砥平里虽然不是美军防守的“急所”(这里用了个围棋术语),但却是中方的“急所”,中方在横城打开了战役缺口,无论是按中方预定计划和美军的预测,中方都是要利用这个缺口继续发展,下个目标肯定是原州及后方的牧溪洞忠州和堤川方向,美军守住砥平里这个突破口的根部从而对突击之中朝方部队的侧翼形成了巨大威胁,使中方不敢放胆进攻,更有可能消中方的突破于无形。

  但是如果砥平里的美23团守不住被消灭了,那可是舍了孩子又打不了狼的局面了,虽然李奇微好像表现得很有信心,他富有欧战经验,可能二战中的突出部战役中(阿登战役)美空降101师的环形防御给他的印象很深,但笔者认为李奇微实际上心里也不是那么有底,这还是一种赌博,守砥平里的价值如此之大使他认为值得一赌,最后他赌赢了。

  注1。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p238。
  注2。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0。
  注3。J. D. Coleman,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73。注4。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p239。

  上面说了砥平里不是美军防守的“急所”,那么美军的“急所”在哪里?答案是原州。2/12日中午当阿尔蒙德见横城不保,便开始准备原州的防御了,横城附近的美军后来也大都退到原州,主力是空降187团,部署在被认为中方最有可能袭来的方向, 29号公路的两侧,187团的东翼是韩3师第18团,西翼依次是美38团3营一部和荷兰营,美9团1营,美38团未受损的第2营作为预备队,美7师17团2营放在原州南以保证后方安全(注5),又说17团大部都位于原州南(注6)。

  2/12-2/13日原州方面中方没有动静,这是一个失误,没有打出连续组合拳,给了美方宝贵的喘息时间,同时美方突然注意到在原州西侧的美9团1营和砥平里之间有个长达12英里的地段没有防守!而中方的2个师(115和116师)看来正在向缺口挺进,如果这2个师继续前进,遇到的抵抗会很轻微,可以轻松地把美10军防线撕开两半,绕到美10军的后方。美方紧急从美9军转隶英27旅和韩6师填补空缺,眼看是赶不上了,但对于美方幸运的是115和116师另有计划,它们转向了砥平里的后方(注7)。

  邓华在原州方向当然也有筹划,2/13日下午,他下令42军主力(124师和125师2个团)往原州西南方向穿插截断原州西至骊州的20号和原州南至牧溪洞的29号公路,40军120师(2个团+119师的355团)归42军指挥从原州的西北方进攻,66军主力(196和197师)沿着29号公路东侧向美韩军正面施加压力(注8)。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中式打法,和横城及设想的砥平里打法相似,都是正面施压,侧背迂回穿插,穿插要选择弱敌如韩军或绕过强敌如美军。

  有一点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反击发动前在打横城或砥平里中二选一时强调力量不够不能同时打两处,为什么在横城战役结束后又同时打砥平里和原州?而且从力量的安排看打砥平里似乎放在了首位,这又与打横城的初衷不一致,打完横城再向牧溪洞忠州方向发展是中方事先既定的计划,但现在给打了折扣,用了非主力的42和66军而且延误了一天后才发动。除了因横城的胜利而导致的轻敌外还有什么另外的解释?

  一个可能原因是中方对于深入到自己身后的砥平里无法容忍,邓华等中共将领长期以来习惯于打侧后迂回包围的歼灭战,老是算计别人的人对于别人的同样算计也特别敏感,习惯于包围对手的也最怕自己的后方受威胁被包围,所以只要砥平里的美军不跑或来不及跑,横城之后打砥平是个不言而喻的选择。笔者在这里会禁不住设想,假如是隆美尔那样富有冒险性的将领在邓华的位置会如何抉择,说不定是由一部看住砥平里,集中主力突破原州,形成双方相互威胁对方侧翼的势态,最后就看谁先挺不住了,从我们战史爱好者的角度看这个场面更富有戏曲性也更能吸引住眼球。
砥平里是个交通枢纽,汉城至原州的铁路由西北到东南横贯小镇,公路伸向四方,其中2条路即南偏西的24A和东南方向的24号公路是美军撤退或增援的必经之道。从地形上看,砥平里是个盆地,四周是连绵的高地,南有望美山(397峰),东南是379峰,东有506峰,西北是葛芒山(或葛芝山,345峰),西南有 248峰,这些高地是再理想不过的防守阵地了,但是美23团团长Freeman认为他的兵力不足,为了避免较大的间隙,他采用了较小的防御圈(注9),在南东北3个方向依靠砥平里镇周围的小丘分别部署了他的2营3营和1营,防御圈内最高峰是3营防区的229峰,西面无险可守,法国营的4个步兵连(包括一个配属的韩兵连)在平坦的水田中挖掘工事,预备队是1营的B连和配属的特种兵连(Ranger Company,又译游骑兵连)。此外还有一个工兵连。

  团坦克连当时有14辆谢尔曼中型坦克,配属的防空机炮连有半履带4管高射机枪M16六辆和全履带2管高炮M19四辆(注10,11),这些装甲都分配给各个步兵营作为火力支撑力量,在砥平里的防守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榴炮有野炮37营的105mm十八门和野炮503营B连的155mm 六门共24门,远距曲射武器在近战中用途不是很大,不如迫击炮实用;团重迫击炮连(4.2英寸)的火力平分给各个方向,营级有自己的81mm迫击炮(各营的武器连),连级有60mm迫击炮(注12)。各种型号的榴炮和中重型迫击炮的观察员下到连级,更让人惊叹的是连级可以指导空袭,后来对于失守的G连阵地的空袭就是通过F连指示方位的,这点不知现在我们能否做到。

  美23团从2/3日之进入砥平里,至战斗发起之日2/13日有10天时间准备工事和囤积弹药物资。各连防线设置了铁丝网,阵地前布了地雷和燃烧桶,但工事没有顶盖的,另外,在环形主防御阵地外还伸出到周围各高地和公路上建立了前哨警戒阵地,白天守晚上撤,撤时布上地雷和信号装置,各路口也设置了路障,炮兵射击的诸元也预先计算好。弹药充足,Freeman是这样说的,“自从我们到朝鲜来还没有这么多弹药,如果不经一战而撤退,我要担心如何处理所有的这些弹药”(注12),可是,他在回忆时接着又说,一旦打起来,弹药总是不够。

  2/13日下午直到傍晚,守军可以看到四周远处的信号弹,这是中方在相互联络,现在,砥平里美法军5400官兵(注13)中的每个人都确信,今晚中国人要进攻了!

  注9。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p184。注10。K. A. Landry, Leadership in Battle: The Siege at Chipyong-Ni. Army Magazine, Sep 2002.(http://www.ausa.org/webpub/DeptArmy...yid/KGRG-6FJHHH .注11。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34。
  注12。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p186。注1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5。

  邓华计划中参加攻砥平里的部队有6个团,42军126师的2个团由本师首长指挥从西面进攻,其余4个团由119师师长徐国夫指挥由东和北进攻,没有前线总指挥,东西2师统由邓华遥控,而119和126师之间可能都没有联系,119师的徐师长甚至和归他指挥的其它师2个团之间也缺少有效的通信联系,以至战斗开始后不知125师375团的去向(注14)。战斗组织得如此匆忙杂乱是邓华的责任,邓战后也认帐。邓当时基于入朝后对付美军的经验判断砥平里美军要跑,所以当务之急是抓住逃敌要紧。

  还有“预料以外的问题,炮兵42团在13日下午,因为马匹受惊暴露目标,遭到空袭,陷入瘫痪,当晚未能投入战斗”(注15),使得119师各团失去了野炮支援。这决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至4次战役止,除了第3次战役初期,中方炮兵(前4野的炮兵)全无辽沈平津战役的威风,基本上被美战术空军压制,甚至连自身的生存都成问题了。这点并不奇怪,二战中强悍的德国装甲部队和大日本帝国海军后来在美空中优势下都是一败涂地,相对而言,中方部队的轻步兵性质反而使其受的影响要小,如果利用对手的轻视和失误,加上战术的灵活和官兵的精神因素,往往能够在运动战中取得预料之外的战果。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轻步兵稀薄的攻击火力,贫弱的反装甲和防空能力及原始的后勤,如果再加上混乱的指挥和通讯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注定砥平里攻坚战的失利。打个比方,这就有点像轻量级和重量级拳击手比赛,轻量级选手必须要出奇制胜,且不能出错,而重量级选手即使出了几个大错也无妨,只要不致命,端正态度后总能够缓过来的。

  天黑后,中方各团向砥平里逼近,可能有人已经注意到了,在攻砥平里镇前,中方各部的第一个动作是控制周围的各高地:376团-345高地,377团-397 高地,356团-319高地,359团-506高地,357团是沿着公路进攻的,但还特地派出一个连去警戒葛芒山(注14)。攻山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居高临下地发挥重武器(实际上也就是迫击炮,机枪射距似不够)的威力,更主要的是避免进攻砥平里的部队背后受敌。因为各高地最多是美军的白天警戒阵地,晚上无兵防守,所以并无中方预想的战斗发生,除了42军公开战史中关于376团的描述。该书说经战斗攻占了葛芝山和一个叫田谷的村庄(注16),但美23团团长Freeman认为是中方攻击了美军无人警戒阵地后,引发了地雷招来了美军预先校准的炮火,在黑夜中自家人之间产生了误会(注17)。

  虽然中美双方团的数量比是6:1,但经过几次战役未经补充的中方一个团人数估计有2000-2500人,算来双方人数比约为2.5:1,另外中方进攻部队每个团大致展开2个营,留下1个营为预备队;参与进攻的每个营也要留预备队,如果每营也展开2个步兵连,那么中方真正参战人数的优势可能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

  注14。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2。
  注15。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3。。
  注16。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5。想多说几句,该书的不少细节不仅与美方的一些资料对不上,也经常与中方的其它资料不吻合,宣传成分过大,难以作为信史,而另一本书-42军当时的军长吴瑞林回忆录中的具体细节很少,但这2本书是仅有的有关42军各团在砥平里战斗的公开史料,也只能凑合地参考吧。42军作为首期入朝的部队之一不仅有苦劳也有功劳,但反映在书中常常是真假难辨,其拔高的宣传可能效果是适得其反,也很可能淹没了一些真正的英雄和事迹。

砥平里——13日

  首先对砥平里四周地形及美军的部署作一个简单的补充。砥平里是个村镇,在原州西北30多公里处,除原州通往汉城的铁路经过该地以外,穿镇而过的两条公路分别是骊州通往杨平和洪州的。2月3日美23团占据砥平里之后,以砥平里村为中心,已经构筑了直径约1.6公里的环形防御阵地。在该阵地四周,南有望美山(397高地)、西南有248高地(在我军战史中该高地标高为247.8),西北有345高地(即葛芝山我军战史中该高地标高为345.4),北有207高地(应该就是我军战史所称凤尾山或其附近,凤尾山标高216),东北有212高地(大致是我军战史中229高地或附近)(注1)。实战中,美二十三团团长Freeman因兵力不足,将防御圈缩小,除西侧阵地设在稻田间外,其它各方向阵地均修筑在40至100米的丘陵上。以一营控制负责北侧207高地南端,二营负责南端望美山下部棱线,三营负责东侧212高地东南斜面,法国营负责西侧盆地稻田地中间以及通向杨平铁路线周围(注2)。

从志愿军角度观察,美军主要阵地设在马山东西地区、229高地、凤尾山、247.8高地东侧南北地区,并设有警戒阵地。主阵地构筑有暗堡、掩体、掩蔽部和交通壕。各阵地之间有可通吉普车的公路。前沿前两道铁丝网间设有梅花形拉雷群网,内外装有照明弹,且在便于志愿军接近的地区造成了冰区(将雪扫除,泼水结冰)。间隙地、谷地和道路均由炮火控制,并以坦克构成游动火力点,掩护阵地侧后(注3)。

  13日晚志愿军的具体部署可以大致分两个方向:

  由119师师长徐国夫直接指挥的北线和东线由4个团组成,40军119师356、357团、120师359团、125师375团。119师2月12日晚根据军的指示集结于龙头里以西以南地区,13日16时,40军令119师于当日17时30分发起总攻击。该师在简单准备后,决定:356团进至上高松之后,首先攻占363高地、319高地(在砥平里东南),尔后沿铁路以东向砥平里攻击;375团到达石隅、长满后,首先攻占536.9高地、401.1高地、草旺里东山、茂村(砥平里东南以南),尔后向九屯派出警戒,主力沿铁路西侧与356团并肩攻击,攻占望美山北山脚(大致在砥平里以南)之后,即向砥平里攻击;357团由望陵里出发,首先攻占广滩里(砥平里正北),尔后以一个连夺取葛芝山脚,监视葛芝山之敌,主力沿公路及广滩里东山向凤尾山攻击,得手后,向砥平里攻击;359团待356团攻占363高地后,沿356团右翼,直插砥平里,向砥平里东山(229高地,在砥平里东北),成功后,向砥平里街里攻击(注4

另一方向是由39军首长指挥的西、南线,由39军115师、116师、42军126师组成。39军当日的具体部署为:以116师插至石谷里、注岩里,断敌退路,由南向北攻击;115师配属375团,由三加里、广滩里(?此处疑有误)、下高松由北向南攻击;126师由砥平里西南向东北攻击。

  其中,13日直接参加攻击砥平里战斗的只有126师。该师具体部署如下:以376团向327高地(砥平里以西)攻击,得手后向砥平里攻击;377团第一步占201高地(位置不详,大致在望美里西南,有可能是301高地之误),第二步攻占望美山,得手后视情况,如果砥平里已被376团攻占,即向望美里攻击;378团以1个营控制曲水里、299高地,阻敌增援;团主力随377团后尾跟进,视情况投入战斗(注5)。

  从以上部署来看,表面上计划相当之漂亮,四面围攻,主力由东西主攻压缩,给美军虚留南逃生路,以115、116师主力截击。但结合战后情况仔细考察,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多头指挥,互相之间缺乏通信联系。因为错判敌人要逃跑,所以急于抓住敌人,采用了不分建制,附属高一级部队指挥的做法,但由于通信联络方面的落后,往往互相之间无法联系,难以协同。119师方面,由邓指、军、师三级指挥,由于需要协调39军的方向,许多命令不得不由邓指直接发布,而战场具体组织指挥则由119师负责,但119师和邓指之间却一直无法建立联络,军实际上只能起转发双方电报的作用(注6)。126师方面,先是由军指挥,后来改为由39军指挥,但攻击开始后,实际上连指挥线路都没有架通(注7)。

  而各师团之间的联络也成问题。375团在通过401.1高地,就和119师失去了联系,未参加当天的战斗。而该团究竟应该隶属于119师还是39军,也很不明确。或许是前后有变动,但119师也好,39军也好,均对该团布置了任务,令人有无所适从之感。

  第二、仓促攻击,协同不力。40军13日16时给119师的电令,要求17时30分开始总攻击(126师开始总攻击的规定时间也是这个时间),这之间只有短短1个半小时,部队要开进、展开、准备,无论如何是来不及的。因此,部队是边到边打,零敲碎打,形不成整体攻击力量。如356团一直到天亮也没和敌人接触,359团则是13日24时或更晚才进入战斗,357团是20时30分和敌人发生接触战,375团根本就失踪了,126师376团是20时30分展开攻击,377团则是22时完成第一步作战任务的。

  过于匆忙的结果,使本来作为主攻方向的东侧,实际当晚只有359团和美军发生一些接触战,356团跑到靠南边的望美山、马山一带去了,和126师377团的攻击方向发生了重叠,而应该和该团并肩攻击的375团则失去了联络。另外,本来葛芝山对攻占砥平里作用不大,因而119师只令357团派一部监视,但126师却又令部队去占领,白白浪费了时间,还误会将田谷村当作砥平里,停了下来,耽误了3个小时。

  另外,炮兵火力支援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主要是缺乏炮弹,以至于关键时刻也不敢过多发射。

  注1:《朝鲜战争》(第一卷: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2:《朝鲜战争》(第一卷: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
  注3:《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4:《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5:《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六师志》。
  注6:《闪光的篇章》。
  注7:《八千里路云和月——朝鲜战争中的42军》。

第一天志愿军各部的战斗经过大致如下:

  2月13日16时30分,356团前卫到达363高地,并未发现敌人。该团稍事集结后,于18时继续向敌逼近,至319高地仍未发现敌人,遂以2、3营并肩沿铁路向砥平里逼近,21时到达新垈、望美山、马山一线高地(注1)。此后,很奇怪的是,356团的部队似乎只是用小部队进行了一些侦察性质的攻击。22时,以大约两个班的兵力分别从望美山脚和马山向美23团2营G连3排的阵地左右两翼接近,并投掷手榴弹,引诱美军机枪发射暴露阵地。23时又向3排的中间发动了一次袭击。接下来是迫击炮的火力准备,将美军一个机枪阵地炸毁。之后,可能是因为射击的停止导致志愿军认为已经消灭了敌人,遂以约1个排兵力向法国营左翼发起冲锋,但被击退。这时已经是14日凌晨2时左右了。此后至天亮,志愿军又发起4次班规模的攻击,大致都是侦察性质的(注2)。该团当日的表现似不佳,这也许和认为363高地、319高地已经夺取且逼近砥平里,已基本完成任务的心理,以及等待友邻375团加入战斗的心理有关。天亮后,该团奉令停止了攻击。



  359团17时由龙头里东南沟出发,经6小时开进,23时才到达505.5 高地,经1小时集结准备后,即以1营向229高地北山脚攻击。经1小时战斗,攻占了该高地之东北一线无名高地,在拂晓前,先后组织了3次攻击,均未奏效,并遭到较大的伤亡。14日1时,团以3营向南直插铁路东侧,因地形不利和遭到敌炮火杀伤,遂又于2时改变计划,配合1营向北攻击229高地,经3次攻击未成,伤亡较大,无力继续。天亮后,奉命巩固既得阵地(注3)。该团当晚打得比较主动顽强,但显然没有得到原应该在其左侧进入战斗的356团的有力支持,以致于该团自行派出1个营试图向南迂回,取代原356团的攻击以作配合。

357团,于17时30分开始由望陵里开始接敌。19时,1营进至广滩里,发现敌人已经收缩,恐敌跑掉,遂展开两个连,沿公路和广滩里东南山地向敌逼近。20时30分进至凤尾山前沿与敌接触,3营也在1营左翼展开两个连,协同一营向凤尾山西之山脚攻击。该团连续发起三次攻击,均未成功,伤亡很大。拂晓前,仅攻占凤尾山北山脚(注4)。

  375团在通过401.1高地之后,即与师失去了联系,未参加当日的战斗(注5)。

  126 师这边,从13日16时开始接敌运动,20时打响。376团1营20时30分攻占了葛艺山(应为葛芝山);2营21时攻占了327高地及田谷。但该团攻占田谷后,误以为是砥平里,所以停止了攻击,耽误3个小时。师查明情况后,令376团1营在山炮7门、迫击炮23门的支援下,单独向砥平里进攻。但因兵力过少、炮弹不足、步炮协同不好、地形开阔、敌火力强等因素,攻击3次均未奏效,部队伤亡较大。拂晓后,奉令停止攻击,巩固阵地(注6)。

  377团1营于22时攻占了201高地、望美里;2营4连攻占了望美山(注7)。但当晚该部只是“准备继续向砥平里攻击”,似乎并未展开真正的攻击,这可能和356团攻击方向重叠有关。

  这样,当天实际上359、357团方向都发生了较为激烈的战斗,但时间上并不统一。126 师376团实际只用了一个营在西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攻击,没有给对方防线造成很大的威胁。最糟糕的是原本东面的主攻方向,3个团只有1个团打响,1个团(375团)失去联络,另一个团(356团)则绕到了南边,而且打得松松垮垮,几乎没有给对手任何压力。

  从支援火力来说,美军当晚以炮兵火力对四周进行了弹幕射击,平均每门炮发射250发炮弹,并且按照每5分钟一发的比例发射照明弹,以支援步兵的战斗(注8)。

  志愿军方面除队属山炮和迫击炮以外,本来应该能够得到40军所属炮42团以及志司直辖的炮1师25团、炮2师29团部分单位的野榴炮的支援。但由于时间很仓促,均未能与当日赶到战场。其中炮兵第42团13日下午开进途中,遭敌机空袭,损失了两门炮。且因为一座公路桥被炸毁,该团无工兵,无法修复,只好绕道,因而耽误了时间(注9)。

  注1:《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2: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
  注3:《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4:《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5:《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6:《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六师志》。
  注7:《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六师志》。
  注8: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另参见南朝鲜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朝鲜战争》(第一卷: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
  注9:“抗美援朝中的炮兵四十二团”,《闪光的篇章》。另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师简史》、《陆军第二十集团军炮兵旅旅史》。

  以下来自美方资料,先说砥平里北面,进攻方是中方119师357团,火力弱,如357团的3营的2门迫击炮仅有炮弹84发(注18);防守方是美23团1营,其中C连阵地横跨公路两侧,A连守凤尾山(图中的200m等高线山头),B连是作为团的预备队,另外还有营重武器连,以及团属炮兵和装甲力量的一部分(重迫击炮,坦克和M16/M19,105/155榴炮)的强大火力支持。

  几乎所有的英文资料都一致认为,双方步兵首次接触是在砥平里北的美1营C连阵地(注 19,20,21,22),时间大致是晚上10时后,猜测是357团1营的试探,1营稍后对美军工事发起进攻;另外 357团 3营也对凤尾山A连发起攻击(注21,22)。在首批进攻被美1营击退后,中方于午夜后1-2时间重新组织了进攻,地点是美军C和A连的接合部,美军在4 管高射机枪M16和位于法国营地段的坦克火力支持下又一次打退了中方的进攻(注22)。对C连的第3次攻击从4:20持续到黎明前,但美军一直都守牢着阵地(注23)。中方记载有2个营共4个连参与进攻,但火力和美军悬殊的不成比例,中方的三次攻击均未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突击部队的伤亡可想而知,3营7连连长和指导员双双阵亡(注18)。美方1营营部和一辆M16被迫击炮击中起火 (注24),但人员伤亡轻微。

  这个方向中美双方的记载比较一致,美方记载C连方向较多,表明357团1营的攻击更激烈些。

  注18。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3-244。
  注19。B. C. Mossman, Ebb and Flow, p287。
  注20。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86注21。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4。
  注22。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7。
  注2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4。
  注24。P. L. Freeman, Wonju Thru Chipyong,p31。(Freeman 当时是美23团团长)

  再谈砥平里东侧120师359团对美23团3营阵地的攻击。
美23团3营的防御是围绕美军环形阵地内的最高点229高地进行的,但美军在这里没有控制地貌上的最高点,而是在229高地的前坡同样是200m等高线上下的若干山头上组织K连(229高地东偏南)和I连(东偏北)的防御,L连守东北方的另一200m等高线山头。

  午夜时分,中方对I和K连的接合部发起攻击(注19,20),估计是359团的1营,时间和地点都对上了;接下来是对K连的攻击,时间是2:30 (注25),又有说是early morning dark(估计是凌晨2-4时,注26, 27),这是运动到229高地东南方的359团3营向北发起的攻击,同时1营也对I/K连阵地再次发起突击以协调3营的进攻(注27),359团3营的进攻取得了部分成功,但美军发动反击,双方缠斗直到早晨后美军恢复了阵地,美军的高射防空武器又一次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个半小时内1辆M19双管高炮发射了580发,2辆4管M16高射机枪发射了 2200发(注26)。中方记载359团3营9连在爆破英雄关德贵的带领下在拂晓前攻下3个山头,关多处受伤仍然坚持在前线,但敌主阵地(229高地)没攻克 (注28)。

  总算把东方向双方的战斗对上了,中方展开了2个营,每个营是否也有2个连参战?不知道。美方的L连方向似没有战斗,战斗发生在K和I连,以K连方向最为激烈。

  注25。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6。
  注26。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7。
  注27。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4。
  注28。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5。

  西面是126师376团对法国营的进攻。

  首先要说的是关于法国营的部署英文资料就不统一,有的是这样的:西线从北向南的布防顺序是3连2连韩兵连和1连;而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2卷和Coleman的Wonju那本书中只标出两个连防守位置:北与美1营相邻的是3连,南和美1营接壤的是2连,其他连没有提及。本文当然采用第一种较详细的说法。

  126师376团对法国营的进攻似乎是以砥平里火车站为目标的,火车站位置不详,但从文献中分析应该位于砥平里西端法国营第2连及韩兵连背后(注29)。376团应该有1个营从345高地往东南方向进攻法国营第2连和3连阵地,另一个营经248高地北侧攻法国营第1连和韩兵连的接合部,时间大概是在午夜(注29,30),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火车站附近法国营兵力比较集中,营重武器连也在这个区域,同时法国营第3连(营预备队)也能抽出兵力支持,不奇怪 376团的数次进攻失败。中方记载,后来“376团1营在山炮(笔者疑问:76mm口径榴炮?)7门和轻重迫击炮23门支持下,单独向砥平里发起猛攻,终因炮弹不足,步炮协同不好,敌火力太强及地形开阔,连攻3次均未奏效,部队伤亡较大。时天色渐明,停止攻击,巩固已得阵地(注31)。”

  之后中方的注意力似乎转向法国营第1连地段,这次的进攻比较有效,凌晨2:15,法国营第1连连长请求增援,虽然 2辆高射机枪造成中方不少伤亡,但部分阵地被突破。营部立即增援2个班,在团部4辆坦克和邻近的美G连阵地重机枪火力配合下,至4:25终于稳住了防线(注32)。但问题是:这次进攻的是中方那只部队?一头雾水,显然不是376团,因为后来376团只有1营单独从西北方进攻;有可能是126师377团甚至是119师356团的部队,猜吧。

  注29。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9。
  注30。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6。
  注31。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7注32。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3。

砥平里——13日-14日

  关于359团的进攻

  359团3营的牺牲是整个砥平里之战中最惨烈的一幕。本想放在14日里讨论,但因为这一战斗有连续性,故根据120师师史单独叙述这一战斗。

  13日23时,359团前卫3营到达505.6高地山脚下。14日1时,7连、8连平龙东南山越过小山岗,直插铁路东。7连占领153高地,掩护主力向纵深发展,8连进至228高地(应为229高地)东南山脚,准备配合1营攻击228高地。1营进至228高地北山脚下,以1连、2连和8连同时向228高地发起攻击。

  战史记载,3营打得空前惨烈,“几乎个个带伤,人人浴血”,9连指导员(据烈士名录,似应为7连指导员)关德贵带领突击2排占领了三个小山包,但关负了重伤(此役中牺牲)。至拂晓,未能突破敌主要阵地。按照惯例,部队天亮应该撤出阵地,转入隐蔽,待天黑再战。但为防止敌人逃跑,不致前功尽弃,邓指命令白天坚守既得阵地,待天黑再组织进攻。


砥平里的美军在疯狂地抵抗。——老参谋注

  天渐亮,我军夜间攻击占领的山包均为几十米高的丘陵地段,处于229高地、凤尾山等俯视之下。美军集中坦克、火炮、机枪将三营阵地完全覆盖,只要有一点动静,就会遭到集火射击,此时想撤也撤不回了。

  天大亮后,敌军飞机临空,进行轮番扫射和地毯式轰炸。3营此时攻不能攻,退无法退,阵地前沿突击2排全部牺牲,9连百余名官兵大部阵亡,3营表面阵地上已经看不见人影了。359团团长李林一命作战股长带司号员接近3营阵地吹号联系,但全无反应。李团长对通信连下了死命令,向3营阵地架通有线电话,通信连接连派出7名通信员,全部牺牲,也未能沟通联系。

  14日12时,敌人向359团既得阵地发起第三次攻击,部队伤亡增加,既得阵地逐渐失守。至午后14时,2连、3连被迫发起反冲击,均未奏效,伤亡继续增加。19时,6连配合2、3连向228高地组织了两次攻击,均被敌火力压制。5连接着再次冲击,仍然未成功。

  按照120师师史记载,此役(指整个砥平里战斗)359团毙伤敌220余名,击毁坦克2辆,但己方伤亡惨重,3营大部牺牲。翻检该师史中连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1951年2月14日,第四次战役砥平里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名单是长长的一串:

王福吉,359团1营教导员;周志臣,359团1营副教导员;张俊江,359团2连连长;朗奎珊,359团2连指导员;王本德,359团3连副连长;田玺瑷,359团5连副指导员;邵兴财,359团6连连长;张泉生,359团6连副指导员;张凤玉,359团3营营长(师史中称该营营长为牛振厚,疑有误);魏子山,359团3营教导员;张玉廷,359团3营副营长;许传智,359团3营副教导员;关德贵,359团7连指导员;张炳荣,359团8连连长;张永山,359团8连副指导员;纪绍武,359团9连指导员。

  如此惨重的伤亡,不能不说是指挥上出现了失误。如果不是将部队放在如此狭小的地域内被动挨打,无论如何不至于打到全军覆没的地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思之令人怆然!

  砥平里南环防线是由美23团2营负责,防守阵地是建立在一系列海拔不超过200m的小山包上的,G连位于西侧,西与法国营1连以24A公路的路口为界;F连位于中间,E连位于南线的3营和东线的1营接合部,卡住24号公路和铁路线。G连后面是个小盆地,155mm榴炮连就放在这盆地里,24A公路的路口由榴炮连防守。

  2/13日晚中方对于砥平里南美军阵地的进攻主要集中在2处,一是沿着397峰和马山向北攻击G连,二是沿铁路攻击E连,中间的F连处没有战斗。

  晚11时左右,中方2个班开始试探美军G连防线,2/14日2:30,开始主攻,2发白色信号灯腾空,数分钟后6个班级规模的突击部队发起冲击,同时又1个排向美G连的2个排防守的山包之间攻击,试图渗透到G连后方,但被美军击退。一个小时后,中方沿着397峰(望美山)向北伸出的山脊再次发动攻击,突破了G连 3排的阵地,美2营副营长(battalionexecutive officer,直译是营执行官)带1个排的预备队(F连的1个排)在坦克的增援下反击,恢复了阵地。(注33)

  我认为这是126师377团的进攻,“377团...横跨曲水里至砥平里公路(24A公路,笔者注),再向东北攻击前进,于22时攻占201高地(位置不详,笔者注),望美山并往北发展,但因得到376团误将攻下田谷为砥平里的消息而停止攻击,隐蔽待命达3小时之久” (注31)。这里,“往北发展”可能是一次试探进攻,377团得到误报应该是10时后的一个时间,假定是11:00左右,之后“隐蔽待命达3小时之久”,该文隐含的意思, 2时后377团恢复了进攻,这是我的理解,也比较符合美方资料的记载。

  在法国营和G连接合部,155榴炮连人员用机枪封锁24A公路路口,以及向两侧-西侧法国营1连和东侧的G连阵地-提供火力支援,中方1发迫击炮弹导致了机枪组8人伤亡(注35)。从资料上判断,似乎没有中方部队从路上直接进攻。377团有可能是在公路的两侧展开攻击的,这么看来,对于西侧法国营1连的进攻,也有可能是377团的另外一部发起的。

  美2营E连阵地在砥平里东南向,包括24号公路和铁路线。午夜前,先是1个排然后是连级规模的中方部队从铁路的隧道口出发开始了攻击,但进攻在铁丝网前被美军轻重火力和M19/M16及炮火制止;凌晨时分,中方又一个连出现在隧道口,美E连连长下令引爆预先埋置的汽油弹(fougass),巨大的爆炸阻止了还没展开的进攻,之后中方再也没有用该隧道作为进攻出发阵地。(注35)。

  问题来了,如果美方的记载无误,那么进攻的中方部队属于那个团,开始我认为是119师的356团, 但我们已经把356团放到美G连方向了,那么攻击美E连的是谁?让我们看看中方资料怎么说的。

  “356 团...至319高地又未发现敌人,团遂于21时以2、3营并肩沿铁路向砥平里逼近,到达新垈、望美山、马山一线时天已经亮了,该团即停止攻击,控制已占阵地”(注36)。这段文字说的较含糊,图上看从319高地到前沿肯定不需要近一个晚上的时间;另外望美山马山对面是铁路西面的美G和F连,新垈是何处?会不会是美E连方向前的小村庄?因为356团至少有1个营在铁路东侧向砥平里逼近,而E连部分阵地包含铁路进砥平里的入口。很有可能这是356团在铁路东侧一个营的有关部队对美E连发起了进攻。

  注3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2-163。
  注34。R. A. Gugeler, Combat Actions in Korea, p106。
  注35。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8。
  注36。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2-243。

  13日夜间砥平里南面的战况的确令人迷惑,按照作战部署来看,南面应该是126师的攻击地域。但从当夜实战的状况来看,356团有一个营似乎是跑错路了。我的推断大致有以下这些理由:

1、 126师377团在攻占望美山后,“因得到376团误将攻下田谷为砥平里的消息而停止攻击,隐蔽待命达3小时之久”。如果假设377团于11时左右获得假消息,那么加上隐蔽待命的时间已经是翌日凌晨2时,再要重新组织进攻,显然已经不可能在当夜达成突破,而天一亮就又要为防空而隐蔽了,所以指挥员当夜没有再组织进攻是可能的。这和126师志的记载称该团“并准备继续向砥平里进攻”是一致的。

  2、126师志对当晚376、377团的作战行动的地点描述很清楚,但不包括“马山”这一重要的标志地域,而《教学参考战例》中当晚356团到达地域中却包括了“马山”,该地域应该是美军G连的防御地带。很显然,356团已经走偏了。

  3、从《教学参考战例》以及四十军军史中该战斗的附图来看,356团当晚的攻击方向显然已经偏到铁路以西去了。

  关于新岱,是在铁路线上,大致是E连防御的东南方向。

  数来数去第1晚中方只有5个团参战,为什么正史称有6个团(注37)? 第6个团就是神秘的375团, 40军方面的说法是该团当晚没有投入战斗(注14),但42军另有一说:“375团在砥平里以东向505.5高地,328.9高地展开进攻...遭到敌人炮兵,坦克的猛烈射击,在许多地段受到地雷的杀伤,冲到铁丝网附近时,又受到敌自动火器的拦阻,部队伤亡较大,进攻受阻”(注38)。谁是真话?不知道,505.5高地能在地图上找到(即506高地),328.9高地不详,砥平里东面300m等高线的山头或山坡很多,无法确定375团声称的进攻方位,也就无法从美方的资料中求得反证。

  笔者认为375团很可能没有投入战斗,声明一下,这个判断十分主观,没有直接证据,美方的资料倒是提供了不太可靠的蛛丝马迹:虽然相对125师的其它2个团,375团在月初的双联隧道一役中损失不大,“可是据一个战俘说,全师的3000战斗人员平分开组成了三个临时团”(注39)。125师的实力是不是如此减弱?存疑,但看来不是空穴来风,125师各团在横城战役前的防御战斗中还能够顶住,但在随后的进攻战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师主力在横城外围和375团在砥平里的表现均不佳,作战保守消极。

  中方资料也常常说炮弹不足,实际上中方炮兵在砥平里的第1晚围攻中还是相当活跃的,但步炮协调不好,据美方观察,大部分炮弹都落到美军防线的后方,美军的团部营部,炮兵阵地和后勤部门反尔比最前沿更危险,有个前沿步兵承认说:“某种方式上,我们有点幸灾乐祸”(注40)。

  午夜前后(注41),一发迫击炮弹击中了美23团团部,团情报参谋长(S2)受了致命伤,团长Freeman也受了伤,一拇指大的弹片嵌入Freeman的左小腿,医务人员包扎了他的伤口,并推测腿骨裂了,但Freeman瘸着腿继续指挥作战。消息传到了美10军司令部,素来与Freeman有隙的阿尔蒙德下令由美10军G-3(作战参谋长)Chiles替换Freeman,有人认为这是阿尔蒙德乘机把自己的亲信爱将放在能被提升的位置(42)。

  Freeman对此反应很激烈,当14日Chiles称轻型飞机来到了砥平里,Freeman强硬地拒绝放弃指挥权,美2师副师长Steward回忆:“在无线电上 Freeman说在战斗中被解职是一个军官的最大耻辱,说他不打算出来。最终我说服了他,说他的表现没有任何问题,他也一定会得到勋章和提升。最后他同意离开”(注43)。但Freeman坚持离开时间由他自己定,他要呆到增援来到及他的团队脱离危险之时。

  注37。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p240。
  注38。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7-228。
  注39。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88。
  注40。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1。
  注41。Freeman受伤的时间美方资料有说午夜前,更多的说是午夜后,最近的一本书认为是在黎明前。
  注42。C. Blair, Forgotten War, 699-700。
  注43。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90。

  377团从望美山(397高地)往北发展,也就包括马山了,另外,晚上2时后在别的地段(东西北各方)都发起了进攻,甚至在黎明前都有新的攻击,所以377团2时后发起攻击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既然357团一部也到达马山望美山一线,有可能这2个团的部分部队的进攻交错在一起了,即在同一地区(美军G连)可能有不同的部队在不同的时间发起攻击。类似的情况是法国营1连地段,可能376团377团甚至357团的不同连队都参与了进攻。这2个方向也被美23团团长Freeman认为是第1晚战情较紧张的地段,另一处是K连方向(注)。

  很可能我们不能区分具体时间谁在进攻,但有一点是弄清楚了,中方在砥平里南的部队,无论是377团或357团,是积极求战的。不知别人的感觉,至少我在初读中方的一些有关资料时,虽然资料上没有明说,但给人的暗示是377和357团在头晚最多是接触战。

  另外,马山据美方资料是个小村庄,位于G连阵地东面小山包的山脚下,中方资料提及的马山似乎不限于村庄,而是包括周围的海拔小于200m的小高地,就是G连阵地。马山是望美山支脉末端的一个小村庄,中方战史中是将望美山脚以下的丘陵地带以马山为标志点来说明的,所以有时笼统地称之为马山或马山东北无名高地。

  天色渐明,除了东面美3营还在和359团激战,美军感到对砥平里的压力也渐减,黎明时中方在西面法国营方向发起了第1晚最后1次进攻,法国营冲出防御阵地来了个反冲击,抓住了14名俘虏,懂中文的Freeman亲自审讯了战俘,说证实了中方有5个师部队的成分参战。 Freeman在回忆中说,2/14日早晨7:30后,中方在所有地段都脱离了接触,撤至东西两侧的高地之后。他接着总结道:“我们有个艰难的一夜,但在(防线的)任何一点上都没有经受严重的危机,预备队没有动用,伤亡也不大。” (注44)

  根据中方记载(注45),359团3营在天亮后奉命坚守已有阵地而遭美军反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似乎和Freeman的中方脱离接触的说法相抵触。美方对白天东线的战斗没有特别提及,只是作为第1晚战斗延续的一部分笼统地说东面美1营激战到早晨。合理的解释是天明后美军能更好地协调绝对优势炮火,居高临下,而仅仅守山脚下小丘陵的中方部队完全被动挨打全无还手之力,而使美军没有感到威胁,因而也没有觉得需要特别记载。这是中方的一个战术错误。即使要守,放上少数兵力即可,没必要放个整营,我们后面会看到,2/15日白天115师343团2营在马山也有类似的错误。

  还有一点,40军和42军资料都提到2/14日白天,美空军飞机成群结队飞来,其中有大批轰炸机对砥平里周围中方阵地扫射和轰炸(注45,46)。美军的确有大批运输机(24架C-119)从日本基地运来并空投了大量弹药和物资补给,但美方说因为原州方向情况更紧急,战斗轰炸机顾不了砥平里,整个白天仅仅出动了3架次轰炸了砥平里南部双联隧道地区,该地区被美军认为是中方的主要集结地 (注47)。

  空投砥平里的补给甚至包括了饮用水,但美23团官兵并不满意,没有用于夜战的照明弹;步枪子弹是散装的,而不是已经固定在弹夹上,士兵在寒冷的冬夜用冻僵的手指装填弹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经对撤换指挥权一事恼火的Freeman立刻在无锡电上指责军团司令阿尔蒙德(注48)。相对于对手,中方的后勤原始的可怜,当美军飞机从日本几个小时内送来补充弹药时,中方从遥远的中国东北为了避开美空中轰炸,用尽了各种手段包括马拉肩扛,花了几周时间才能到达前线;当吃着热饭的美军抱怨散装子弹时,中方饥寒交迫的士兵中有些人甚至没有合适的鞋子,冻伤的脚上裹着毛毯,从脚上渗透出来的血迹印在行军的雪路上(注49)。

  注44。P. L. Freeman, Wonju Thru Chipyong,p32-33。
  注45。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5-247。
  注46。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8。
  注47。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8。
  注48。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70。
  注49。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2。

附:关于法国营

  首先,在朝鲜的这个法国营不是由法军中的任何建制部队组成的,其成员是来自各种背景的志愿者(真正的志愿军, 笔者注),虽然有70%的军官和一半的军士及近1/4的士兵是正规部队的志愿者;另外所有的志愿者必须具有法国国籍,这点限制了外籍军团士兵的加入,法国营中只有约20名已经取得法国国籍的原籍德国和瑞士外籍军团士兵,另外还有约50名阿尔及利亚人,但当时阿尔及利亚被认为是大法国的一部分。(

  许多志愿者为了加入该营而自愿降低自己原来的军衔,其中包括营长Ralph Monclar,中将级在朝鲜佩戴中校肩章,因为这个原因,有个老兵说: “这个营是冒牌的”,意思是在质量和数量上法军中没有任何一个营能和这个营相比。(注51)

  法国营的武器弹药及供养全部由美军提供(注52),法国营的建制组织也和美军步兵营相近, 该营的1017人组成3个步兵连,一个重武器连和一个营部连。每个步兵连有3个步兵排和1个火力排,每步兵排装备一挺0.3英寸口径机枪和3挺勃朗宁自动(轻机)枪,火力排配有2门60mm迫击炮和2门57mm无后坐力炮;营武器连有1个重机枪排(8挺)和1个反坦克排(75mm无后坐力炮4门)(注53),应该还有个81mm迫击炮排(这个是笔者自己加上的,因为美军的营有中型迫击炮,另在文献中其它处也提到法国营使用这种武器)。另外在后方还有个400人的补充单位。

  法国营于10/25/1950到达朝鲜,由于战况紧急,原定3周的美式武器训练缩短为10天即送上前线,配属于美2师23团在战斗中熟悉装备及在朝鲜的防御及战术。法国营和美23团一起在第3次战役后期经历了与朝鲜人民军在原州横城地区的拉锯战,1/31-2/1日和23团3营在美空军的强力支持下于双联隧道地区险胜志愿军125师,接下来在砥平里又有突出和顽强的表现(法国营在砥平里另配属1个韩兵连),使得美军对其刮目相看,“第23团视法国营为浴血兄弟,对法国人的士气和勇敢给予高度评价,我们愿意这种协作关系无限期保持下去,法国人在各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第1名” 。(注54)

  注50。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65。
  注51。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67。
  注52。 D. T. Murphy, Allied Coordination in a Combined Arms Battle: the French Battalion at Chipyong-ni, Korean Febrary 1951, A Research Paper for

  Graduation Requirement , U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May 1976 , p1&6. (该文是美军指挥和参谋学院的学生毕业论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