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始末--从此世上无巾帼 ZT

(2009-02-22 15:38:21) 下一个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始末

前段时间,看《新民晚报》,上有作者慕安写的连载故事“汪伪‘第一夫人’改造记”,是关于陈璧君的,大意是写共党如何在上海提篮桥监狱里改造陈璧君。其间有一节是说,陈璧君在国民党监狱里,从监狱长到一般看守都不敢惹陈,因为陈璧君是以第一夫人自居的刁蛮泼妇;后来国民党兵败如山倒,退走台湾,陈璧君也作为战利品留给了共党,居然共党也拿陈没办法,事事迁就着她。而且,还有过宋庆龄、何香凝写信劝降陈璧君,说只要她承认她和汪精卫有罪,宋、何就说合共党释放她并给予优厚条件颐养天年,结果被陈璧君坚拒了。

  宋、何去信原文为:“陈璧君先生大鉴: 我们曾经在孙中山先生身边相处共事多年,彼此都很了解。我们十分尊重你,对你在抗战胜利后的痛苦处境,一直持同情态度。过去,因为我们与蒋介石领导的政权势不两立,不可能为你进言。现在,时代不同了,今天上午,我们晋见共产党的两位领袖,他们明确表示,只要陈先生发个简短的悔过声明,可马上恢复你的自由。 ”

林思云写的《真实的汪精卫》,文中对陈璧君也有浓墨重彩的描述。当看到这些内容,我居然潸然泪下了……:为了消弥孙中山独揽华侨捐款财政权在同盟会内部带来的人心涣散影响,和应对政敌梁启超关于同盟会领导人只知教唆别人送死自己却贪生怕死的指责,汪精卫决定从日本回国剌杀清庭大臣,陈璧君主动请缨要追随汪精卫前行。有人开玩笑对陈璧君说,你此行当然是高枕无忧并非畏途的了,因为你有英国护照,到时候既使被抓,你可以拿出英国护照做挡箭牌,自有英国使馆的人前来搭救于你。陈璧君闻听此言,当即翻脸,拿出自己的英国护照一下撕得粉碎,以示自己立志杀身成仁的决心!在场之人,莫不轰然动容!

  原来,陈璧君就是如此刁蛮泼辣的!

  到此,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陈璧君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可以飞扬跋扈,从监狱长到看守竟然都不敢惹她;国共两党,可以成王败寇地在世人面前将种种污水泼在她身上,但真正要直面她的目光,连脸皮厚过城墙倒拐的**,都难对其锋芒,反倒对她尊敬有加,孙中山遗孀宋氏也得写信为她求情。

  其实,我潸然泪下的原因,也不仅仅为陈璧君不让须眉的义举,而是在于,自陈璧君先生之后,世间几无须眉巾帼。我放眼望断,今天在美、日、英使馆门前排起长队领护照的,尽是昨天才骂过美、日、英,发誓效忠党国的红男绿女、过江之鲫!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始末

  一个人一生,如果有一件事能被后世记住,那就可算是个历史名人了。而汪精卫一生,却至少有四个身份,都难以抹去地写在民国正史和野史上。

  这四个身份是:天字第一号大;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另三个是梅兰芳、张学良和周恩来);孙中山政治遗嘱执笔人;刺杀清摄政王的刺客。

  法国人当幌子

  炸弹运进北京

  陪伴汪精卫刺杀清摄政王的,有一个叫陈璧君的姑娘。

  陈璧君是马来西亚华侨商人陈耕基之女,比汪精卫小九岁。陈耕基支持革命,多次为孙中山捐款捐物。孙中山的回报就是经常给他寄《民报》,陈璧君十分爱读这份报纸,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她爸爸曾为她和另一华商之子订下婚姻,陈璧君和她的未婚夫谈起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她的未婚夫皱起眉头说:“革命是男人搞的事,你一个姑娘家革命像什么样子?”陈璧君深感失望,就死活吵着要父亲退掉了这门亲事,并得到了去日本参加革命活动的允许。在孙中山的特批下,陈璧君加入同盟会,在《民报》编辑部工作。

  1908年3月,汪精卫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和陈璧君相识。

  汪精卫北上行刺,陈璧君毅然相随。当时有人轻佻地说:“你反正有英国护照,被抓了英国领事馆自然会来救你的。”陈璧君听后一言不发,当场取出护照撕得粉碎。

  汪精卫选中的一位合作者是四川人黄复生,汪精卫找到他吞吞吐吐还没说完计划,黄复生就大笑起来:“你怎么不直说?我和你一起去北京!”汪精卫赶紧强调此事是绝对没生还可能的,只要一下手,不成功是死,成功了照样惨死。

  黄复生朝他翻翻眼,说:“我参加革命以后,什么时候想过生死的问题?”

  另一个合作者要会制作炸弹。汪精卫选中的是喻培伦,喻培伦毫不含糊,爽快地答应了。

  汪精卫、黄复生两人先乘英国船到天津,他们的任务是把喻培伦做好的炸弹运进北京,而北京火车站盘查极严。这时一位叫郑毓秀的同盟会会员起了大作用,郑毓秀把炸弹塞进箱子,然后找来一个追求她的法国外交官,要那个法国外交官陪她去北京兼帮提箱子。这个法国人正愁没机会献殷勤,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1910年2月10日,北京前门车站,郑毓秀挽着这个法国人的胳膊,大摇大摆走出检查处。车站警察对这个西方人手里那个沉重的箱子看都没看一眼。

  炸弹运到北京后,喻培伦和陈璧君也赶到北京。

  深夜埋炸弹

  被车夫发现

  汪精卫和黄复生在北京的琉璃厂租了一栋房子,开了个“守真照相馆”,因为照相馆的暗室最适合搞炸弹的组装,照相馆里飘出化学药品的味道也不会引人怀疑。这里就是四人暗杀团的据点。

  刺杀的计划目标是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2月底,载洵和载涛从欧洲访问返京,汪精卫、黄复生、陈璧君三人雇一辆骡车前往前门站。汪精卫和黄复生携带装有炸弹的皮箱在车站门口等候,陈璧君则在骡车上接应,准备载洵、载涛一从门里出来,汪、黄二人就扔出炸弹,然后冲回来跳上骡车就跑。

  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危机四伏的清廷正努力挽回人心,搞了个廉政运动。载洵和载涛不摆架子,不设保卫,混杂在一般乘客中一起出站。于是,下车人流中,普通人里夹杂着红顶子官帽,而戴红顶子官帽的人又极多,汪精卫和黄复生看花了眼也无法辨别哪两个是载洵和载涛,他们只好终止暗杀计划,把那个炸弹又拎了回去。

  这次行动无功而返,汪精卫决定干一个最大的,那就是宣统的父亲、清朝摄政王、当时中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醇亲王载沣。

  载沣的醇王府在什刹海边上,载沣每天进宫上朝都要经过一座甘水桥,这里环境非常僻静,而小桥北边又有一条能容一人的大阴沟可藏身。于是汪精卫决定事先将炸弹埋在小桥下,汪精卫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

  1910年3月31日深夜,黄复生和喻培伦前往甘水桥埋炸弹。

  汪精卫和陈璧君留在照相馆,去埋炸弹的喻培伦和黄复生突然先后匆匆跑回报信:大事不好,埋炸弹已经被发现!

  原来,有个赶大车的车夫,他的老婆三天没有回家了,他气得睡不着觉,深夜蹲在桥上。这个车夫隐约看见有人在甘水桥边埋东西,他第一反应是有人在埋偷来的宝贝,赶紧悄悄溜到一边,准备等埋东西的人走了再去捡个意外大财,不料接下去看到的是两个人在拉电线。他知道这座桥可是摄政王每天的必经之地,两个人深更半夜在桥下鬼鬼祟祟,一定大有问题,于是一刻不耽误地跑去报案。

  舆论布疑阵 迷惑汪精卫

  黄复生和喻培伦刚埋好炸弹,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人影一闪,立刻知道他们的行动被人看到了。

  二人非常紧张,生怕已有人在暗中窥伺,于是用日语对话商讨对策,决定喻培伦先回去向汪精卫报告情况,黄复生则在附近查看动静。不一会儿那个男人带着两个巡警前来,黄复生知道完了,也回到了汪精卫处。四人赶紧商量对策。

  事发突然,汪精卫说虽然发现了炸弹,但警察不一定能查出来,看看风头再说。

  第二天的报纸上果然全是有人想刺杀摄政王的大新闻,把炸弹、电线、两个埋炸弹的人大肆渲染。为了一举成功,暗杀团制作的那个大炸弹本有四十磅之重,报上说如果爆炸,会端掉大半个北京城;而且各报还分析评论,说这肯定是宫廷内部的争斗,扯到了庆亲王、肃亲王和载洵、载涛几个人身上。

  汪精卫等人松了一口气,开始策划下一次行动:让喻培伦去东京买炸药,陈璧君去南洋筹款,汪精卫和黄复生继续潜伏在北京进行下一次暗杀的策划。

  几颗螺丝钉 出卖暗杀团

  这时候,同盟会的老会员白逾桓匆匆来到守真照相馆,催促他们快快逃走,因为侦查机关已全部出动,不可能不怀疑到这里。他说:“哪有归国留学生开照相馆谋生的?只骗得了你们自己,骗不了别人!”

  汪精卫和黄复生正在踌躇,这时,警方又宣布,在卢沟桥抓到什刹海炸弹案的案犯,已经处死。暗杀团放下心来继续留在北京。

  4月16日,大批警察突然扑来,包围了“守真照相馆”,将汪精卫和黄复生一举抓获。原来他们大大低估了对手清政府的老辣:警察发现炸弹后,立即明白是革命党所为。报纸上关于炸弹起因于宫廷争斗,以及案犯已被捕处决,是清政府故意放出的消息,就是为了让行刺者安心不逃走。

  他们仔细检查了炸弹,发现炸弹中的炸药是外国制,但几颗螺丝钉却是新近制作的。于是警探拿着螺丝钉顺藤摸瓜,到京城各铁匠铺核对,找到了它的出处;鸿泰永铁匠铺老板稍做回忆,就想起这是“守真照相馆”要求他做的;警探紧密监视“守真照相馆”,正好赶上“守真照相馆”搞装修,几个密探混入装修工人中,汪精卫随身的机密文件都被他们从房间偷了出来……

  至此,汪精卫已完全暴露在清廷眼皮下,而他自己还浑然不觉,直到突然被捕。

  清政府示好 判永远监禁

  企图暗杀摄政王,这是一个大案。负责审理此案的是统率警察机关的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他的女儿就是后来被称为“东洋魔女”的川岛芳子。

  审理顺利得很。炸弹、电线等物证一摆,人证鸿泰永铁匠铺老板一到场,黄复生哈哈大笑:“连你也来了,我还有什么话好说!”于是,汪精卫承认自己就是主谋,目的就是干掉载沣,动机是用以“振奋天下人心”。而黄复生所说跟汪精卫一模一样。两人争着说自己才是主谋,罪责全担;对方不过是个小帮工,毫无干系。

  该如何判决这二人,摄政王载沣说,按刑律,胆敢加害皇族,要满门抄斩。肃亲王反复考虑后劝载沣,“不杀他们,可以表现出无边恩德,民心就能站到我们这边了。”

  1910年4月29日,清廷判决书下,称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属于可以原谅的对象,格外开恩不杀了,判处二人永远监禁。

  袁世凯出头 保释汪精卫

  汪精卫入狱仅一年半,武昌起义爆发,随即各地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风雨飘摇的清廷赶紧宣布只要有人保释,政治犯可立即释放。

  刚刚从家乡东山再起、满心长远盘算的袁世凯主动做了头号政治犯汪精卫、黄复生的保释人。1911年11月6日,汪精卫和黄复生重获自由。

  1911年12月,汪精卫乘船到上海,在那里,陈璧君正等着他。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偕陈璧君等家眷和部下飞离民国战时陪都重庆,抵达昆明;19日,汪精卫等飞抵越南河内;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表著名的“艳电”,正式投向了日本。

  死在抗战胜利之前的汪精卫逃脱了审判。日本投降之后,他的墓地被蒋介石炸毁,而他的遗孀陈璧君则被送上了法庭。

  1946年4月16日,陈璧君被以罪判处无期徒刑。

  1959年6月17日,68岁的陈璧君死于狱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