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2024 (208)
2025 (8)
疫情以来,去哪儿我都是赶早不赶晚。
那天去植物园也是一样的,预约的就是早上一开门的时间,到了门口一看,往日要排队的,今天却没有人。
走进门去,才发现要在里面扫预约码。到了前台扫码,也是没有人排队。
进公园里一看,几乎没有人。
也许因为一早上有点凉、也许因为人家知道花儿还没有开,也许等快中午的时候来吃点午餐什么的,所以晚来。
再说,也不是很多人都离公园住得不远的。
着什么都得有个人气才行,公园里静悄悄的,就觉得更凉了。
最早来这个植物园,我就总感觉这里面阴森森的,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墓地,后改的植物园。虽然这里的人都给搬走了,但阴气好像还在。
所以说美国的墓地不会搬迁也不是绝对的。
转了一大圈,只有不多的工作人员,他们也不容易,站在冷水中整理,准备种花儿呢。不少都是义工。
这是一家餐厅,原来特别的忙,他们家的饭菜很好吃的,都是西餐,但味道非常好,我原来过来玩中午有时候会在这里吃午饭。
很多人会开门就进来吃早餐的,好像只有周末早上开门,平时都是中午开门的,有时候平时不开门,因为还有一个咖啡厅一样的地方,也卖快餐,吃过一次,味道不怎么样。
这种肃静有点像上海现在街上的感觉。
昨天看一个报道,还有照片,上海平日去机场的路,总是会堵车,那天一个台商回台湾,走这条路没有人影。
大街上特别的安静。
昨晚跟梅子视频来着,她让我看她家楼下,没人,黑龙江病例每天个位数,管得非常严,大商场要求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才能进。
严防严控是对的,上海都这样呢,何况其它城市,真的出了问题会更麻烦。
有网友不是说了,现在不想抢菜,放开了就得抢病床。确实是这样的,只能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其实上海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封城的问题,而是封城后的管理问题。管理没有跟上,导致了很多次生灾害。
比如普通病人的看病问题,大家的生活问题,还有很多影响经济的工作问题。
我一直以为国内疫苗接种率挺高的,后来看到统计也只有一半多点人接种了全疫苗。美国更少一些。
这样的状况要是不这样管,老人和孩子就非常危险。不说在家的老人,在老年公寓和养老院的老人风险就更大了,他们需要护理,护工和出出进进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都会成为他们被传染的风险。
遇事儿一定得冷静思考,要保护老人儿童,大家都得做出牺牲。就像有人分析的那样,这样的管理对国家来说,付出是非常非常大的,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但,为了咱们的老人和孩子们,不得不这样做。
上海有500多万的老年人,65岁以上的300多万。这些人大部分没有打疫苗,如果开放,我们不敢想象后果。
这些老人很多跟子女住在一起,也有的独居,但都离不开家人和钟点工的照顾,这么厉害的疫情,放开管理,这些老人被传染的风险有多高是可想而知的。
也有人说,找个地方试一试,这种要命的事儿能试试看吗?我感觉太冒险了。另外看看西方就知道了,这些日子各地的确诊病例又开始上升了。纽约要恢复室内口罩令呢,原来纽约街上戴口罩的人也比别的地方多呢,说是病毒又变异了,希望它越变毒性越低吧。
很多人说,国内大部分病人都是轻症,而且死亡的几乎没有,这不是说病毒真的弱,而是没有开放,老人孩子得病的少,不能以这个现象判断可以放开,大家都是轻症,不会有重症和死亡。要知道这如果算是好事儿,也是因为这样的管理方法的结果,放开了怎么可能这样?这是一个不能试试看的,因为风险太大了。
我们这里每天住院都是几十人,死亡也还是十几人呢。只要注意一下统计结果就会知道,疫情并没有像咱们想象的要消退了,我们可以真的自由自在了,不是这样的。
没有人愿意把大家限制在家里,也没有人愿意别人送菜在家吃吃喝喝,因为这不是正常的生活,但疫情之下,每个人都得承受、付出。
要说还是得说管理千万不能有疏漏,这次的疏漏带来多少悲剧,而原本是可以不发生的,今天的一切都因为一时的疏忽。防疫这根弦不能有一刻的放松。
希望疫情快快消退,希望咱都能过上正常的,真正自由自在的日子!穷一点、苦一点、累一点都不怕。
上海加油!
对,下个月吧,郁金香都开了就漂亮了。
上海会好起来的,吉林已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