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文明之旅》原来节目的时间段好,我每期必看。现在时隐时现,搞不清楚固定时间了,看得也少了。当然也是经常看电视剧会错过,有时候就想不起来看电视台其它节目了。
昨天,偶尔发现正在播,恰好是于丹在讲。
好多人不喜欢于丹,我觉得是咱们文化没到她的层次,如果你也能出口成章,就不会觉得她整天夸夸其谈了。
至于说,不赞成她的观点而不喜欢她,也没必要非得说她多么不好。
非黑即白是咱们的大毛病,而这也是生活中的大忌。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非说是谁的就一定对,肯定反对的一定就说是错的,不客观。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自己的思想观点人家反对呢?咱们自己肯定也不服气。其实就是别人不接受你的说法,不接受你。
不喜欢的不听,不看就好了。我常常多看喜欢的,不喜欢的看了也不去争辩,最多想想自己的观点。更不会去跟别人作对,非要弄个我对你错。
如果你很容易承认别人是对的,而你是错的,那倒是好,事实上呢,谁都做不到。所以,我感觉她有些访谈还是值得看的,说的很多观点也是能接受的。
还有在《文明之旅》上听过北京哲学系教授的访谈,特别喜欢。最近在微信上也看到一些,比如:
北大教授楼宇烈说:“中国哲学比较强调平和中庸,做事情不要绝对化,正如孔子所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否则就会伤害自己。中国哲学相对来讲能够把人生看得透彻一点,把生死看得淡一些。当然,也不一定适应于每个人,如果勉强去做,变相地克制自己,也不见得就好。人的欲望不是要克制,而是要节制。”他说,“学哲学,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如果研究哲学,却被其中的理念束缚住了出不来,那就适得其反。所以,学哲学的人有长寿,有短寿,也有精神失常的,不能一概而论。”
近年80岁的楼教授仍在授课,他说:“讲课对我不是负担,要做自己能够做的。老年人要认识到自己身体上的老化,也要保持心态上的年轻。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让自己觉得还是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需要靠别人的人,心态也就不一样。”
楼宇烈说:“心病是有情感的人生的,要以情来治情,服无方之药,即圣人的言语。对于普通老百姓,不一定要读多么深奥的哲理书,多读一些通俗易懂的民间谚语也无不可,比如‘平常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心安然,生活也就很坦然。”
“现在因情绪而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楼宇烈引用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养生方法:“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他说:“可能研究哲学的人能够明白事理,知道如何调节、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大概是哲理养生的功效。所以心智的成熟很重要,我们要过平静、有意义的生活,并非刻意拉长寿命,而是尽享天命,寿终正寝。自然地度过自己的生命,不因遇到难事而纠结,保持心态平和的状态。”
我觉得他说得特别有道理。
大家都知道,学哲学的长寿。可我们只看到了学好了,运用成功了的,却没有留意还有不长寿的甚至精神失常的。就是说,什么都不是绝对的。
当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好的,喜欢的,应当也想到并不是每个人或每件事儿都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努力了,成功与否都是值得高兴的,对于别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水平,能力不同。所以,自己做不到的不能要求别人做到完美,自己做得到的也不能要别人达到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不足。
有段时间没有看《文明之旅》了,于丹老了,刘芳菲也老了。
风筝总算看完了。最近事儿特多,忙死了。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