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偶遇】遇到杨振宁

(2025-08-10 08:20:18) 下一个

【偶遇】遇到杨振宁

 

杨振宁(10/1/1922-    )和李政道(11/24/1926-8/4/2024)因他们在1956年10月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1】, 由吴健雄(5/31/1912-2/16/1997)【2】在1956年低用实验证明了他们的理论,所以他俩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他俩是最早获得此奖的中国人,当时他才35岁 ,李政道30岁。从发表理论到得到证实,一年内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非常罕见的短的时间差【3】,应当说没有吴健雄的实验就没有他俩理论的诺贝尔奖。美国在2021年发行了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与核物理女王的吴健雄的纪念邮票【4】。

我在1980年代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研究生。我住在学校的研究生宿舍区(供研究生、医学院学生、牙医院学生、护士学院学生、理疗学院学生、访问学者用)里,杨振宁的妹妹在那里是访问学者,也住在同一宿舍区,常常碰到他的妹妹,也跟她的妹妹说过话,不记得她妹妹是在哪个系的了。杨振宁有时去看她的妹妹,所以我遇到过杨振宁几次。他看上去很年轻,一头黑发,走起路来看不出与年轻人有任何差别,衣着非常朴素。像住在这宿舍区里的中国留学生(当时不很多)一样,我见面就对他打招呼说hi,他也轻声地说hi,一笑相对而过。每次都是这样。

 

杨振宁与李政道(from wikipedia)

吴健雄(from wikipedia):

三个人的详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ang_Chen-N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sung-Dao_Le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en-Shiung_Wu

 

下面几个中文注释都是deepseek提供的:

【1】。杨振宁(Chen-Ning Yang)和李政道(Tsung-Dao Lee)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Parity Nonconservation)最初在1956年10月发表在《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杂志上。

具体论文信息如下:

  • 标题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
  • 作者: T. D. Lee and C. N. Yang
  • 期刊Physical Review104 (4), 254–258 (1956)
  • 发表时间: 1956年10月1日

这篇论文从理论上提出,在弱相互作用(如β衰变)中,宇称(P对称性)可能不守恒。这一理论后来在1957年由吴健雄(Chien-Shiung Wu)等人通过-60实验(Wu Experiment)得到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此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吴健雄(Chien-Shiung Wu)与她的合作者E. Ambler、R. W. Hayward、D. D. Hoppes 和 R. P. Hudson 在 1957年 完成了著名的钴-60(Co-60)β衰变实验,直接验证了杨振宁(C. N. Yang)和李政道(T. D. Lee)提出的宇称不守恒(Parity Violation)理论。

实验论文发表信息

  • 论文标题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 Decay

  • 作者:Wu, C. S., Ambler, E., Hayward, R. W., Hoppes, D. D., & Hudson, R. P.

  • 期刊《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

  • 发表时间1957年2月15日(实际实验在1956年底完成,论文于1957年初发表)

  • 卷期Physical Review 105 (4), 1413–1415 (1957)

关键时间线

  1. 1956年6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物理评论》发表理论论文,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

  2. 1956年12月-1957年1月:吴健雄团队在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现NIST)进行钴-60实验,观测到β衰变的宇称破坏。

  3. 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实验成功,轰动物理学界。

  4. 1957年2月15日:实验论文正式发表在《物理评论》。

  5. 1957年10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吴健雄未获奖,引发争议)。

实验的核心发现

吴健雄的实验观测到钴-60原子核β衰变时电子发射方向不对称,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P对称性)不守恒,直接验证了杨-李理论。

【3】。杨振宁(Chen-Ning Yang)和李政道(Tsung-Dao Lee)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6年10月)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10月),仅用了约1年时间,这确实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上从理论提出到获奖的最短时间纪录之一

关键时间线对比

事件 时间 时间跨度
杨-李理论论文发表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 1956年10月1日(《物理评论》)
吴健雄实验验证(钴-60 β衰变实验) 1957年1月15日(实验完成并公布) 3个多月
诺贝尔物理学奖宣布 1957年10月31日 理论发表仅1年

为什么这么快获奖?

  1. 理论颠覆性极强:宇称守恒原本被认为是物理学的基本法则,杨-李的挑战极具革命性。

  2. 实验验证极快:吴健雄团队在理论提出后仅4个月就完成关键实验,且结果非常明确。

  3. 物理学界迅速认可:1957年1月实验公布后,整个物理学界几乎立即接受了这一发现。

对比其他快速获奖案例

  • 安德森(Carl D. Anderson)发现正电子(1932年发现,1936年获奖)→ 4年

  • 巴丁(John Bardeen)等发明晶体管(1947年发明,1956年获奖)→ 9年

  • 希格斯(Peter Higgs)等提出希格斯机制(1964年提出,2013年获奖)→ 49年

因此,杨-李的1年获奖纪录至今未被打破,是诺贝尔科学奖项中理论从提出到获奖最快的案例之一。

(注:诺贝尔奖通常有滞后性,例如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获奖而非相对论,但杨-李的案例是罕见的“即时认可” shortest time)。

 

gemini answers: 

The shortest time between a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the awarding of a Nobel Prize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1987 Nobel Prize in Physics, which was given to J. Georg Bednorz and K. Alex Müller for their discovery of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The discovery was announced in 1986, meaning they received the prize less than two years after their breakthrough.

 

This is a stark contrast to the general trend, as the "Nobel lag" has been increasing over time. Many laureates now wait decades for their work to be recognized.

 

 

【4】。美国邮政总局(USPS)在2021年2月11发行了纪念吴健雄(Chien-Shiung Wu的永久纪念邮票(Forever Stamp),以表彰她在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她在宇称不守恒实验中的关键作用。

 

邮票背景信息

  • 发行日期:2021年2月11日(国际妇女和女童参与科学日)
  • 邮票类型:永久邮票(Forever Stamp)
  • 所属系列:美国邮政的“杰出美国人”(Distinguished Americans)系列
  • 设计:邮票上印有吴健雄的肖像,背景是β衰变实验的示意图,象征她的科学成就。

吴健雄是继爱因斯坦费米费曼等之后,少数几位登上美国邮票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下面是2021美国年度邮集、介绍吴健雄的两页和吴健雄邮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dong140 回复 悄悄话 致敬前辈。我是90年代初来这个大学读博士
xia2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mithmaella' 的评论 :
大概他俩也不会有办法,因为他俩事先不会被告知,即使知道可能也不会被采用。
下面是deepseek的:
吴健雄(Chien-Shiung Wu)作为宇称不守恒实验的关键验证者,对杨振宁(C. N. Yang)和李政道(T. D. Lee)的诺贝尔奖贡献有明确认可,但也曾表达过对自己未获奖的遗憾。以下是她的相关观点和公开言论:

1. 吴健雄对杨-李理论的评价
肯定理论的重要性:
吴健雄多次强调,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是革命性的突破,她的实验只是验证了他们的预言。

她在1989年的一次访谈中说:

“杨和李的洞察力是惊人的,他们敢于挑战宇称守恒这一基本假设,这是理论物理学的巨大飞跃。”

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她认为,自己的实验是“必要的确认”,但理论突破才是诺贝尔奖的核心。

2. 吴健雄对未获诺贝尔奖的回应
公开态度:低调接受,私下遗憾

吴健雄从未公开抱怨诺贝尔奖委员会,但亲友和传记作者透露,她对此深感遗憾。

她的学生、诺贝尔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曾说:

“吴健雄的实验是诺奖级的工作,但她被忽视了,这无疑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失误。”

可能的原因:

诺贝尔奖的“理论优先”传统(实验验证者常被忽略)。

性别因素:当时女性科学家获奖极难(截至1957年,仅玛丽·居里和女儿伊雷娜获科学类诺奖)。

3. 吴健雄的相关文章与讲话
1975年以色列沃尔夫奖颁奖演讲:
吴健雄提到宇称实验,强调“实验物理学家与理论学家的合作至关重要”,但未直接提及诺奖争议。

1989年《科学美国人》访谈:
她表示:

“科学进步需要理论和实验的结合,我很荣幸能参与其中。”
但回避了个人获奖问题。

私人信件与传记记载:

据传记《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1998年)记载,她曾对家人说:

“我的工作被承认,但奖项是另一回事。”

4. 学术界对吴健雄的公正评价
“诺贝尔奖的遗漏”成为科学史经典案例,许多物理学家(如费曼、温伯格)公开为她鸣不平。

后续荣誉:

1975年以色列沃尔夫奖(物理界最高荣誉之一)。

199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752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

2021年美国发行吴健雄纪念邮票,认可她的历史地位。

总结
吴健雄始终尊重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学术成就,但对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决定保留遗憾。她的态度体现了科学家的谦逊与专业,而历史已还她公正——她被视为“实验物理学女王”,地位远超诺奖本身。

如需具体文献,可查阅:

吴健雄传记《Madame Wu Chien-Shiung: The First Lady of Physics》

1975年沃尔夫奖演讲记录

1989年《科学美国人》访谈存档。
smithmaella 回复 悄悄话 杨李为吴争取一下,三人一起得奖应是圆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