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己章
恭闻天地之化育 尽其道而已 圣王之明德 尽其心而已 尽道者 阴阳也 天地非阴阳 则不能尽道 尽心者 诚明也 圣王非诚心 则不能尽心 是故天地视万物为一体 圣王观百姓为一心
视万物为一体者 于穆不已 大同无异 未有圣凡小大之别也 观百姓为一心者 纯一不杂 天德无私 不以见闻耳目为用也 见闻耳目之用 非天德之良知 非诚明之实理
所见者有形 其无形者 不可见也 所闻者有声 其无声者 不能闻也 此等见闻之用 只是见闻于外 未尝见闻于内 不可谓之自知 自胜之人也 如此而见之闻之者 未有不失其所者也 未有死而不亡者也
所以欲尽于人者 先当自尽于己 自尽于己 则天下国家 无往而不尽矣 倘若不然 溺于耳目心思之用 徇名未有不丧实 身心与家国天下 岂能无为而自治乎
此章经旨 太上以尽己之功 教于天下也 自古圣贤 明之于内 不明于外 虽不明于外 其外无不明矣 盖以万物皆备于我 所以先尽己 而后尽人 尽诸人 又尽诸物 三者既尽 圣人之性尽矣 万物之道备矣
知人者智
知之于外 谓之智 知之于内 谓之明 智之一字 正是明于外 不能明于内之病也 人之不能明道 以其不自明故也 是故知人之人 机智外用 不过是 察人情之黑白长短 别人事之是非好歹 自己本性未明 止可谓之智 不可谓之明也 故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大凡修行之人 外有一分机智 内必有一分不纯 外有十分机智 内必有十分鉴丧 所以精神不可炫露 机智不可外用 当抱朴还淳 少私寡欲 行之日久 本性自明 心德自悟 真知真智 自然现前 岂但知人而已 天地古今 何所不知乎 修行人 果能虚静守笃 内外照彻 古今自无隔碍 不见之中 自能照见 不知之中 自有妙知 真静泰定之中 如明月当空 毫发不能漏其鉴也 非本性自知之明 岂能如是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胜之之义 在内则为力 在外则为强 世间能有胜人之力者 譬如霸王有万夫不当之勇 子胥有举鼎千金之力 此皆是血气之力 胜之于人也 故曰胜人者有力
若 以圣人比之 不足为有力矣 惟圣人先能自胜 以天地为一身 以万物为一体 生死一源 道德一心 超年劫于瞬息 视古今如刹那 不坏不灭 岂但有力而已 其自胜之力 共有十力之用
一信力 二舍力 三戒力 四进力 五念力 六定力 七慧力 八智力 九道力 十德力
1,信力者 以信为主 当初心发现 崇信大道 不生疑惑退怯之意 道果终必圆明 圣位终必成就 一切至圣真仙 证无漏果者 未尝不从初心信力 发脚者也 是故超凡入圣 总是一个信力精进 始终成就 可知信力二字 即是修真之真种子 入道之大总要也 不有此种 难以成真 经中言自胜之力 即是此力
2,舍力者 捐舍布施之谓也 舍力修行 亦有三件 一曰大舍 二曰中舍 三曰小舍
大舍者 身心具舍 一切皆忘 如虚空一般 一切福业等事 俱不贪著 是名大舍 中舍者 行道布德 不贪吝财宝 是名中舍 小舍者 行著布施 修有为之功德 利人还求利己 是名小舍
然虽有三等 若是大根大器之人 人我两忘 色空 一致 何有三等之分 是以修行人 不可不以舍力自胜也 舍力既能自胜 道德日进 烦恼日轻 便是强之之义
3,戒力者 断恶防非之谓也 修行之人 果能内戒于心 外戒于身 用此戒力以自胜 即有司逻十部 戒神等众 卫护戒子之身 出入动静 一切善缘相随 起居坐卧 一切恶业远避 守戒日久 道可就矣 不但学道之人 当用戒力以自胜 自古仙圣 未有不修戒果而成道者 今玄门弟子 和进步者 或持三戒五戒 初真十 戒 九真妙戒可也
果能戒力坚固 功满千二百善 再修持身之戒 观身之戒 一百八戒 三百大戒可也 如此渐次进修 道无不成 道无不就者也 是以戒力自胜 者 诸天善护 诸魔敬护 此等之人 方可言强也
4,进力者 精进不退之谓也 精进之功 妙在专心志 譬如登高自卑 行远自近 脚根之下 必须步步著力 然有六行之义 又名六度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忍辱 四勤慎 五静定 六智慧 果能智行此六行 道德日新 真常自得 方可谓之精进也
5,念力者 即是止念之谓也 大根大行之人 有念必有觉 惟小根小器之人 有念无觉 只因有念无觉 所以流入邪径 贪求不已 烦恼炽盛 遂至于劫劫相仍 失其 大道之本根也 是以大道教人先止念 念头不住枉徒然
今修行人 果能认自性之真常 明本心之正觉 不取不舍 空人空法 则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不如此行之 念头从何处起乎 倘若不然 念动即乖 心生即乱 种种法生 头头是妄 所以千迷万执 只在此一念之微 觉照回来 便是圣贤 不能觉照 便是凡夫
譬如 千钧之弩一般 千钧之弩 妙在一寸之机 转万斛(hu)之舟 妙在一寻之木 是故返还造化之机 妙在一念回照 以念力自胜者 可以谓之强矣
6,定力者 即是心不散乱 意不邪思 不动不摇之力也 此定中之旨 亦有三义 一曰妙定 二曰圆定 三曰大定 妙定者 观妙而入定 即是真人之观 人能观到窍 妙双忘之妙处 自然泯相澄神 是以谓之妙定
圆定者 无欠无余 无动无静 山河大地 总是定中之定体 大千法界 无非一体之定性 真如自在 圆满具足 是以谓之圆定
大定者 真妄不分 圣凡不见 定中之太虚无体 定中之一法不立 是以谓之大定 此三者 非出世之大圣 二乘者 不能具足此义矣
修行之人 不 过遣制七情 断除六欲 收敛身心 不致散乱 一日神气少有混合 自谓入定 却不知窍妙未曾双忘 真理未得入妙 岂可谓之定乎
倘若逆顺二境 一有所触 识性即生 未有不假托因缘 而根尘互起者也 以此观之 三义定体 修行者不可不自胜于此 不但太上 每以经教 演说泰定之旨 成就后学 度脱将来 当闻西域 圣人 经教中云奢摩陀等语 亦是大定之总名也 是故一切教中 不入此定 难以成道
学道者 果能性定而心自清 心清而意自静 意静而神自凝 神凝而气自回 气回而精自还 精还而丹自结 所谓金精既返黄金室 一颗明珠永不离 定力有如是之验 闻经之士 有能以定力自胜者 当详审其义矣
7,慧力者 心光朗照 慧性常明 内无法尘之起灭 外无根尘之染著 远离尘缘 照破识性 虽十方法界 纯是一个灵光妙觉 所以万象皆空 六虚洞彻 学道者 若或慧力不举 则慧性不现 慧性不现 则识性用事 识性用事 则根尘互起 根尘互起 不染于有 必染于无 有无相生 烦恼取舍 无所不至矣 当此之时 认识为心 依尘现妄 六识一动 慧性之真体隐矣 慧性既隐 六根俱是魔军 心性返为魔主 如人背明入暗 终不能得光明大道也 是故慧力之用 修道者 不可不自 胜矣
8,智力者 即是慧光圆通 无碍之妙 慧光从定性中所出 不有大定 慧光不生 不有慧性 真智不出 智为真水 慧为真火 能用智慧力者 乃是以真水真火 炼真 如之妙性也 学道之人 果能用此智力 除惑断妄 破愚去执 智力道力 无有不胜者
9,道力者 真常体用之力也 道力之用 一切物欲不能胜 慧性常明 观妙 可以见天地之始 观徼 可以见万物之母 道体既见 众妙之间 可得而入也 所以修真之上士 常具道眼 常怀道心 常守道力 常修道身 一动一静 无往而不以道自强也 今之学道者 当以道力自胜 自强而不息者可也
10,德力者 心体纯粹 性中自善 德非道而不立 道非德而不成 是故德之所存 即道之所存 德之所失 即道之所失 道与德 原是一而二 二而一者也 能修德以全道 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 无所往而不善也
以上十力 皆是修真之径路 入道之梯航 能具十力 是谓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
随境自适 心不妄贪 谓之知足 人能以淡泊自守 以寡欲自安 身虽贫而志不贫 境虽困而道不困 休休焉 坦坦焉 既无不足 则长富矣 故曰知足者富
奈何世人 只要求足于己 亏公悖道 百计贪图 富而不义 灾害必生 岂如知足之富乎 修道之人 能全其精 能全其气 能全其神 三者能全 则道德隆备 道德隆备 天地间真富真贵 未有过于此者也 虽金玉满堂 何足为富乎
强行者有志
切思自明 自胜 自足者 皆是强行有志之人也 强行者 乾乾不息 譬如川流不息 不舍昼夜 须臾不肯间断 便是强行有志之人也 故曰强行者有志 志者 进德之基 入道之门也 志之所趋 无远不达 志之所向 无坚不入 此志一立 山不能限 水不能止 人不能夺 物不能移 故孔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即是此义
不失其所者久
居止安住之地 谓之所 人能得其所 如鱼得水 似鸟归巢 动静合宜 身心快乐 此即是止于至善之地也
至善之地 虎不能措其爪 兕(si)不能投其角 兵不能容其刃 盖以无死地而然也 既无死地 岂不长久乎 又如出家之人 果能断人间之习染 守至道之真常 或栖隐山林 而志慕清虚 或晨昏香火 而殷勤经教 或参学经书道典 而彻底穷源 或建立有为功德 而磨砺身心 此皆是止于至善之地 而不失其所也 所以功成果满 受人天之福报 渐渐进修 可以同天地而不朽 岂非长久乎 人能行此四义 是谓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而不亡者寿
人之有生死者 皆因精神炫露 内夺外遗 鉴其性 丧其心 迷无执有 认妄为真 所以有生必有死 大限到来 四体分张 气散神离 终入鬼路矣 此皆是不能自 知自胜之处
而修道之人 果能晓得杀机颠倒之妙 以杀机自知 以杀机自明 以杀机自胜 则我之身 可与太虚同体 我之寿 可与造物同然 杀机颠倒者 譬如 心死神活 心活神死 便是杀机颠倒之用也 知此杀机颠倒 逆而修之 则性体虚灵而不昧 真心浩动以常存 所以谓之寿也
观赤文洞古经云 天得其真故长 地得其真故久 人得其真故寿 即是此义 又云 入于无间 不死不生 与天地为一 亦是此义
文中言死者 死其妄心也 不亡者 不亡其法性也 妄心既死 法性自然真常 是以自古圣人 不以死为死 而以不明道为死 不以生为生 而以明道为生 大道既明 身虽死 而真性不死 形虽亡 而真我不亡 所以我之法性 不死不生 不坏不灭 无古无今 得大常住 虽不计其寿 而寿算无穷矣 若以色身不死为寿 终不离于寿者之相也 既不离于寿者之相 岂能超生死之彼岸乎 岂能证无漏之真常乎 死而不亡者寿 是此义矣。
此章以自知 自明 自胜 自强 示尽己之功 人各尽其己 不失其所者既久 方可谓死而不亡之寿矣 看经者 如此细细研究 文脉自然贯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