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師講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 《論語》 ) ,現在仍記憶猶新的,她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盡己」,「恕」是「推己及人」。「盡己」就是回到自家內在的本心,是面對自己的良知﹔「恕」講的就是「如心」,將心比心,因為「心之同然」便是「本心」,便是「天理」。
-----------------------------
何谓平常心 ?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 《景德传灯录》卷二八 )
南宗的著名禅师马祖道一曾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 ? 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所谓“平常心”是在心中取消一切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观念,取消所谓的妄想,做到无念的心境。这段话中的“道不用修”和“平常心是道”具有特殊的含义。不修不是绝对不修,更不是如同凡夫那样的不修, 而是在体认“自性”前提下,放弃取舍意向的自然而然的生活和修行。 “平常心”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的“无造作”、“无所得”的自然心态。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
林安梧
老子書裏面講「為道日損」,講「為學日益」。「為道」和「為學」有很大的不同。「為學」是一種積極性的建構與累積;「為道日損」呢?看起來像是個消極性的瓦解,但可不要忘了,這個消極性的瓦解,他可能帶來一個開顯,由這個瓦解帶來一個新的「開顯」(我用「開顯」這個字眼,其實就是道的顯現)。當我們談到「詮釋」的時候,或談到「解釋」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從原先的語言、文字、符號,乃至於象徵,由這些所構成的那一大套系統,你穿透進去,瓦解了,之後你讓它的意義釋放出來。「解釋」其實就是讓語言文字瓦解,然後意義釋放出來。就好像一粒麥子掉到泥土裏,長出它的苗芽來。這是生長,它這個生命體,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解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是一個時間的歷程的先後。這個「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時間歷程的先後。「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铡梗 ? 敢庹」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這個就不是時間歷程的先後;這個就是理論的、邏輯次序的先後。《大學》常常被讀得不通,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把這兩層先後分清楚。
物格而後知致,並不是說你要先去格物,格物格完了以後 你才致知,致知致完了以後你才找猓?意胀炅瞬耪?模??恼?炅瞬判奚恚?豢赡馨。∷?仨毷钦f:後返的去做一個推溯。「後返的推溯」而知道修身的基礎在 於正心,正心的基礎在於找猓?意的基礎在致知,致知的基礎在格物,這叫理論邏輯的,一個理論的、邏輯的,後返的推溯。這個後返的推溯的歷程,是理論的、 邏輯的次序,而不是時間的先後的,這個要搞清楚啊!沒搞清楚的話呢!那你做格物,世間物你哪里能格得完。我物格完了才致知,然後致知致完了才找猓?意?/span> 完了才正心,正心正完了才修身,那這一輩子就是:第一關都沒做完就死了。所以這個要分清楚,它是個理論邏輯的次序。
的?沒有,它很清楚的。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裏是說,從天子到庶民全部都是以「修身」做根本。是修身做根本,不是格物做根本,所以 修身是展開道德實踐的起點。而這個起點背後有一大套理論的根據,理論的、邏輯的次序,那就是格物、致知、找狻⒄?摹!洞髮W》要這麼講才能講通,要不然 《大學》讀不通的。
那你說《大學》是不是不清不楚
這樣,你就可以瞭解到,「訓詁明而後義理明」是就整個語意解釋的時間歷程先後而說;至於「義理明而後訓詁明」,是就展開章句訓詁解釋之所以可能的理論的邏輯次序而說。
---------------------------------
因為因緣(業緣種子)自定﹐業緣現前時我們隨順﹐不爭不離不迎不
by 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