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佛教的角度及历史经验看战争

(2008-11-21 06:02:56) 下一个
一. 前言

根据冯契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大辞典】的定义,「战争」一辞是指「为了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而行的武装斗争」。该辞典也引了19世纪普鲁士军士理论家克劳塞维茨 (Car Von Causewitz) 及毛泽东的话。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毛泽东更直接的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不可否认的,政治上或经济上的利害冲突是导致战争的最直接因素,然而宗教狂热或种族极端主义更是不可忽略的战争导火线。回顾历史并环视世界时事,宗教战争和种族冲突更是不胜枚举,两者似乎是目前世界和平的最大障碍。本文即著眼于宗教上的战争,从佛教的角度及其惨痛的历史经验来探究佛教对战争的看法。

根据近代印度学者安培卡博士 (Dr. BR. Ambedkar) 的研究,佛教在印度消失的最主要因素是受到了回教暴军的灭绝。回教暴军是历史上著名的极端反偶像崇拜者。回教宣称 But 为其敌人。 But 指「偶像」,实则就是阿拉伯文 Buddha (佛教) 的諳译。十二世纪的印度佛教由于缺乏政治上的庇护,严持不杀生戒的数万佛僧众,惨遭回教暴军的残杀,寺院佛像完全被烧毁。据说当时那兰陀大学就烧了数个星期。佛教的传承完全依赖于寺院的僧团,当僧众和寺陀彻底被灭,佛教也就连根拔起而消失了。七世纪时,玄奘由丝绸之路从中国到印度而经过中亚诸国所目睹的佛教也在回教暴军的残踏下一一的被消灭了。根据 27/2/2001 之CNN 世界新闻,目前控制阿富汗的 Taliban 回教领袖 Mulla Mohammed 下领摧毁位于其境内所有的残缺石窟大佛,理由是这些佛像的存在侮辱了回教。事实上,这些佛像的脸孔已经被削平,身上更是千疮百孔,已经不成「佛形」。连这些不似佛像古老遗跡都要炸毁方能罢休,可以想像数百年前的寺院僧众的下场如何!

公元前三世纪由印度传入锡兰的佛教,也数度遭受到外教的严重破坏,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建基于古都阿奴拉塔布拉 出 (Anuradhapura) ,后来由于信奉湿婆教的南印度淡米尔族的不断入侵,锡兰族不断的带著佛教向东南方移植,最初退到波泠那鲁娃 (Polonnaruwa) ,再退到谈巴登尼亚 (Dambadeniya) 、亚巴湖娃 (Yapahuwa)、古鲁那鲁娃 (Kurunaruwa) 、乾巴哈 (Gampaha) 、哥爹 (Kotte) ,最后竟退到高山上的肯地 (Kandy) 。现今的阿奴拉塔布拉及波冷那鲁娃还残留著一大片荒凉的佛教遗址,控诉著外教冷血的迫害。十六世纪初,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入侵锡兰,佛教又再次受到了残无人道的杀害。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改信天主教的皆获得了政治及经济上的种种利益,不愿更改信仰的都遭受到了无情的戮杀。寺院被毁 (有些则改建为天主教堂)、僧侣被杀,信众被丢下河去喂鱷鱼、就连婴孩也难逃厄运惨遭磨石辗毙。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是锡兰佛教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主张不杀生的佛教一直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而战争是现实社会冲突的极端现象,人类如果无法自我约束,战争实所难免,佛教徒又应该如何看待战争呢?

二. 战争 - 佛陀的根本态度

佛陀说法并成立僧团,无非是为了根除众生的苦难。佛陀基本的教诫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根据佛法,众生的根本烦恼是贪瞋痴,表现在外的就是种种的矛盾与冲突。换句话说,世间的战争皆出自人们内在的矛盾 - 偏激的思想、不平衡的心理,表现在外的就是野战般的狂暴。烦恼的解脱就在行为上的自约束(戒)、感情上的净化(定)及思想上的纠正(慧)。

世间没有不杀生的战争,而杀害人类是人性中最恶劣的行为。战争,不论以何为藉口都是罪恶的。佛门之内没「正义之战」,更没有所谓的「宗教圣战」。佛陀在『法句经』中告诉世人!「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虽以慈止怨,此古圣常法」。佛陀体会到「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因此他劝化人类:「以己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在「相应部」的 <战士经> 中, 有一战士问佛陀:「大德!我听昔时累代战士师说:『凡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死后即升到名叫「俱所乐」的天堂上。』世尊对此作如何宣说?」佛陀却答:「勿以此问余。」战士不明佛陀的用意而再三追问,最后佛陀只好回答:「在战场上的战士,其心曾为卑劣,所行是恶,所向是邪:『令此等人被击、被缚、被斩、灭亡』,如是作思而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死后即堕到名叫「俱所乐」的地狱中去。」佛陀进一步指出,如果认为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能生于天上,这是邪见,死后不是堕入地狱就是生为畜牲。佛教在根本上就彻底否定了某些宗教倡导的「圣战」思想!

佛教反对战争的立场也可以从『增支部』的经文中得到绝对的佐证。佛陀列举了五种在家弟子应当避免的职业,当中就禁止正信的佛弟子作武器的买卖。反观现代高唱和平的某些军事强国,不只本身大量生产杀人的武器,还贩卖武器给其他战乱中国家。在锡兰,甚至有天主神父在国外的教堂向众筹款,秘密购买及运送武器给恐怖份子进行反政府的政治阴谋。虽然教皇 John Paul II 在 2001年 1 月 1 日的「世界和平日」中高唱「文化对话」、「爱」、「和平」,然而却不曾禁止其手下神父到处破坏他国的和平,这简直就是最大的讽刺。教皇在其宣言中批判 「无神信仰的文化是死的文化」,这不是天主教不能容忍其他文化生存的铁证吗?根据『圣经』<创世章 11:2-8> 所说,神创造不同的语言,其目的就是为了分裂人类,让人们无法沟通果真如此那「文化对话」的意义何在?

战争,不论谁胜谁败,双方则必得不偿失。『相应部』的 <于战之二语经>中记载了阿闍世王政打了波斯匿王的情形。起初,阿闍世王打败了波斯匿王,佛陀知晓后就说了著名的偈颂:「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胜败两俱捨,和静住安乐」。不久,波斯匿王击败了阿闍世王,佛陀据此告诫其弟子:「人为己利时,即以掠夺他,他之被夺时,彼亦为所夺,愚者恶不实、虽思为当然,恶之成实时,即受于苦恼。若以杀他人,即得杀己者,若以胜他人,即得胜己者。以讥他人者,即得诽己者。以恼他人者,即得恼己者,如是业轮转,夺人当被夺。」佛陀告诫世人,侵略他人必种下憎的种子,掠夺他人的恶业难逃,杀人者被杀、夺人者被夺。虽有明智的避免侵略他人,自他才能「和静住安乐」。

在『中部』的<帝释所问经>中,帝释请问世尊为何嚮往和平的世人会起矛盾、冲突、战争。佛陀在分析了种种因素之后告诉帝释「贪」是一切矛盾、冲突、战争的根本。放眼观世间,所有的战争无非都是利益之战 - 政治权力、土地、经济、宗霸权等等。因为贪所以世人无法看清战争之祸害。既然「贪」是战争最大祸首,因此佛陀说:「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的确,征服自己的贪婪才是世间最上的胜利!

「本生经」记载了释迦族和拘利亚族为罗喜尼河 (Rohini) 河水而备战的情形。释迦族和拘利亚族一直共用罗喜尼河水灌溉田地。当时旱灾连年,罗喜尼河河水不足,为了争夺河水,释迦族和拘利亚族就在河流两岸备军而战。佛陀知晓后就即时赶到而询问他们:「汝等为何聚军在此?」双方答道:「世尊!我等乃为战争而来。」佛陀再问:「汝等为何而战?」双方皆答「为罗喜河水而战。」佛陀再问:「此水何价?」双方皆答:「水价微不足道。」佛陀再问:「汝等为价微不足道之水丧命,值乎?」时释迦族和拘利亚族皆怕领会佛陀之教诲而放弃了战争。的确,战争无法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相反的它摧毁了生命,更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应该学习容忍、尊敬不同的文化与信仰,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在归依了佛教之后,力倡佛教的宗教容忍,互相尊敬及和平共处精神。在其第七石柱之刻文上写著:「不应只讚颂自己的宗教而毁谤他人的信仰,所有的宗教应该给予同等的尊敬。能如此奉行者,不唯宣扬了自己的宗教也为其他宗教尽了义务,反之,不只伤害了其他宗教,也已经为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讚扬自己的宗教而破坏他人的信仰者无非是狂热的宗教情感所使然,不知这种行为已严重的破坏了自己的宗教,还以为圣化了自己的宗教。因此大家应以和谐为尚:让我等聆听并学习他教之教义。」这不正是宗教狂热者的当头棒喝吗?在鍚兰堂内破坏佛像以证明佛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又何能拯救他人的传教士 (鍚兰报纸 The Sunday Leader 31-12-2000) 应当觉醒了吧!无论情况如何糟糕,佛弟子绝对不能「以怨止怨」,应「以慈止怨」。和平是人类最大的幸福,人类没任何理由牺牲人间的幸福而追求那遥远的天堂理想。

三. 佛教的仁王思想与战争

许多学者认为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出家为僧就必须远离世间,事实上,从佛陀劝阻释迦族与拘利亚族捨弃战争的事跡来看,佛教也有其入世的一面。在『长部』的,<转轮圣王狮子吼经>中,佛陀就开示了如何安民治国的方针。经典中仁王被称为「转轮圣王」,所谓的「轮」其实就是「法」。「法」可以义译为「正确」,包括见解上、行为上、语言上、生活上,方法上等等的正确运作。这种种的「正确运作」,不只利益所有众生,就连自然的环境也受到保护而「风调雨顺」。到底转轮圣王如何安民治国呢?如果战争是世间不可避免的冲突现象,那转轮圣王如何面对战争呢?有者以为转轮圣王是不以武力而唯以「正法」统治天下的,事实是否如此呢?

<转轮圣王狮子吼经> 描述转轮圣王「征服天下,成就七宝而善统治其国土。彼之七宝为:轮宝、白象宝、紺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及主兵宝」。又「彼之千子,雄猛勇健而善击破外敌。彼由此地以至四海之彼,不用刀杖,以正法制御、统治。」当宝轮向东方而转时,转轮圣王具其四军(兵、象、马、车)随后而行。当宝轮停住之处,东方敌国之诸王,皆来告曰:「大王!善来!一切皆为王所有。天王!请统治之。」转轮圣王即告曰:「勿杀生、勿偷盗、勿邪淫、勿妄语;勿饮酒,应为适当之食。」如是东方敌国之诸王 …….乃至于南方,西方,北方…….皆服转轮圣王之统治。从经典中就可以明白,转轮圣王不唯以正法治国,同时也以强大的军事镇压四方而后以正法教化之。根据『增支部』,军事是一国所必备的五大条件之一,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家根本无法生存。

具备「轮宝」者才能成为转轮圣王。经典中描述转轮圣王如何获得「轮宝」的情形。「轮宝」不是祖传之物,而是统治者奉行转轮圣王的职责才能获得的。转轮圣王之职责为「当依彼法,恭敬、尊敬法,为法幢、法帜,以法为首,善守护正法。」又应护视庶民、军队、剎帝利群臣、婆罗门;居士、农商、沙门婆罗门等及至飞禽走兽。于国土中勿留有任何恶法,若于国土有贫穷者,将与彼财宝。若于国土之沙门;婆罗门,已离去憍慢懈怠、独修忍辱仁爱;调御、静止、寂静自己者,应当时往彼处请教善恶、罪福及法非法。闻之,「不善者离去,善者当受持。」如此奉行者,「轮宝」即现于空中。 经典中所描述的轮宝,事实上就是广大人民信服、爱戴及拥护转轮圣王的象徵。简言之,「轮宝」即是转轮圣王的「威德」。具此威德者,其人所到之处,闻者(包括四方诸国之敌王)皆不能不服从之。可见转轮圣王不唯以军事,同时也是以其「威德」来镇压四方的。

除了屐行其职责,转轮圣王也必须具备内在的条件 --捨离贪、瞋、怖、痴及具备「十种王法」(Dasarajadhamma):布施、持戒、遍捨、正直、柔和、苦行、不忿、不害 (Avihamsa 即指非暴力)、忍、不离(正法)。这似乎与转轮圣王之「具备四军」及「彼之千子皆雄猛勇健而善击破外敌」互相矛盾了。其实转轮圣王个人的心性修养不能与其治国方针混为一谈。治国者有义务保护国土的完整及人民生命的安全。转轮圣王不以武力侵略他国,但却必须以武力护国--正法治国与武力护国是不能颠倒的。总而言之,转轮圣王不唯以德服众,以正法治国,同时也以强大的军事镇压四方而平天下的。

四. 锡兰佛教的经验

锡兰人 (Sinhalese) 的文化发达于佛教的传入。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之子马兴达 (Mahinda) 传入岛国。贫乏的鍚兰文化由于佛教的传入而丰富了起来,可以说锡兰文化的根源就是佛教。今天在锡兰 (现改名为斯里兰卡Sri Lanka)的高山地区,一般人尊称出家人为「我们的法师」(锡兰语:Ape Hamuduru),可见佛教与鍚兰族的密切关系。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