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TheMostRelaxingClassicalAlbumintheWorld...Ever!(2CD)中文名称:最放松的古典音乐专辑(2CD)艺术家:..."> 英文名称:TheMostRelaxingClassicalAlbumintheWorld...Ever!(2CD)中文名称:最放松的古典音乐专辑(2CD)艺术家:..." /> The Most Relaxing Classical Album in the World CD1 ZT - 博客 | 文学城
正文

The Most Relaxing Classical Album in the World CD1 ZT

(2009-11-22 12:44:24) 下一个

450) this.width=450" />


<><><><>英文名称: The Most Relaxing Classical Album in the World...Ever!(2CD)
中文名称: 最放松的古典音乐专辑(2CD)
艺 术 家: Various
音乐类型: 古典音乐
唱片公司: DECCA
发行日期: 2006年1月

专辑介绍:

      这是一部宁静、祥和、舒缓和深情的精美的古典音乐作品合辑。

      专辑收录了32首精美、舒缓和深情的古典音乐杰作,其中包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利奥·德里布、加布里埃尔·福莱、埃瑞克·萨蒂、莫扎特、爱德华· 格里格、约翰·帕赫贝尔,德彪西,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圣·桑、戈莱斯基,维瓦尔第,爱德华· 埃尔加,托马索·阿尔比诺尼,路易吉·鲍凯利尼,马斯内,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奥芬巴赫,马斯康尼,德沃夏克,塞缪尔·巴伯,威尔第、普契尼等音乐大师们的广为流传的音乐杰作。

      同时,在众多艺术大师,著名演奏家和乐团的精心演绎下,深情、婉转和舒缓的音乐旋律和色彩静静地飘荡在恬静的空间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宁静、祥和、深情、充满温馨和恬淡气息的美丽画卷、诗篇和意境。

专辑曲目:

CD1
01. J.S. Bach - Air On The G String
02. Grieg - Peer Gynt, Op. 23 Morning
03. Pachelbel - Canon
04. J.S. Bach - 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
05. Satie - Gymnopedie For Piano No.1
06.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Elvira Madigan)
07. Faure - Requiem, Op. 48 In Paradisum
08. Claude Debussy - Clair De Lune
09. 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 Andante
10. Saint-Saens - The Swan
11. Mozart -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In C Major
12.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Largo "Winter"
13. Elgar - Nimrod
14. Rachmaninov -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15. Faure'- Pavane, Opt. 50
16. J.S. Bach - Cantata No. 140 Sleepers Awake
17. Albinoni - Adagio, For Violin, Strings & Organ In G Minor
18. Boccherini - String Quintet In E Major, Op.13 5, G282 Minuet

介绍和素材均来自网络。

01. J.S. Bach - Air On The G String G弦上的咏叹调
        在浩如烟海的小提琴曲目中,几乎所有曲子都离不开这四根琴弦。但是,在小提琴家弓下有一支著名的乐曲,它那优美柔婉的旋律竟然只从一根弦上流泻而出,这就是G弦上演奏的《G弦上的咏叹调》——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这首小提琴曲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 August Wilhelmj1845-1908)于1817年编写的。作品问世,立即闻名遐迩。但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威廉密,追溯渊源,其始祖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原曲创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间 。
        巴赫写了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第三组曲》流传最广。它由五首小曲组成,其中第二首叫《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成的。
        "
咏叹调"原是歌剧中一各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构成了一个抒情的篇章,充满诗意的旋律美,弦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
        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和模进音调(模进:指某一音调的音型,在原声部中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时的高度都有不同,或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虽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间或也加以响应,但终究都是作为伴奏,为主旋律衬出美妙的背景。这就是著名的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在其始祖——巴赫《组曲》中的本来面目! 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乐器上以小提琴独奏为主,辅以大健琴伴奏,同时又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 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 又根据原作标题"咏叹调"而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虽然这首小曲的流行程度早已超过原作,但是在巴赫诸多作品之中,这首管弦乐组曲仍是一曲质朴动人的佳作。
        百余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钟爱的曲目。有意思的是,听过《G弦上的咏叹调》的听众远要比知道《巴赫乐队组曲第三号》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数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并没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02. Grieg - Peer Gynt, Op. 23 Morning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第一乐章《晨曲》
        这一乐章描写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大自然的风光,晨曦初上的美丽景色。乐曲具有牧歌的情调,早晨的主题主由长笛呈示出来的。
太阳慢慢从东方升起,弦乐刻画着时强时弱的阳光。木管在模仿着牧笛和鸟鸣声。这是一首色鲜艳的风景音画!

03. Pachelbel - Canon
约翰·帕赫贝尔 《D大调卡农》
        约翰·帕赫贝尔(165391-170633)德国音乐家。此曲做于1680年。什么是卡农?其原意为规则。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常被用于婚礼上。

04. J.S. Bach - 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
巴赫 《耶稣,人类渴求的喜乐》
        「耶稣,人类渴求的喜乐」 取自第147号清唱剧,是巴哈早年于莱比锡时期所作的清唱剧之一,于1723年7月2日在圣玛利亚节中首次演出。然而此非新作,而是由巴哈的威玛清唱剧之一加以改编扩充而成。巴哈采用约翰?史乔普的一首圣咏旋律代替威玛清唱剧未了的圣咏。现今这首著名圣咏之标题,是来自清唱剧第二部中的歌词:「耶稣为我之喜乐,......他是我生命之力量,目光所向之盼望......。」

05. Satie - Gymnopedie For Piano No.1
艾力克.薩蒂 <吉姆諾佩蒂>

        艾力克.薩蒂(1866-1925)如果不是法國人,那末他必定只是尼采形容的那種可有可無的鬧鈴,或許是以<吉姆諾佩蒂>為代表的一曲作家,他甚至還沒有資格做一個小丑,因為他不會有舞台。但薩替之為法國人,他擺足了姿態,自諷嘲人的在他新作品發表的劇院簾幕上掛著這個標語"薩替是最偉大的藝術家,不同意者請自行離席",台下自有社會名流,知識分子和專業藝術人士為其助擁吶喊,這是世紀的巴黎,薩替則在這華麗詭譎中誇大地展現他鮮艷又脆弱的羽翼,他是這時代的主角,但後來的人只看見一幕幕荒謬,他們不了解,也不能理解這時代,包括薩替這個人。在現代人、絕大部分現代人的眼中,薩蒂僅是音樂史上可有可無的鬧鈴,是以<吉姆諾佩蒂>聞名的一曲作家。同時,是一個小丑。
        <吉姆諾佩蒂>的出現,彷彿一顆晨星,當德布西等人抬起頭來見到它時,便得到了啟示。
聽!幾個音符,帶著遲疑,單調地一起一落,這時,一個節奏單純、有著淡淡異國風情、動人的旋律,輕輕嵌入聆聽者的心靈,它不說故事、不包含哲理、不為任何目的只有音樂,純粹的音樂,精巧、纖細、平衡、節制,充滿法國的精粹,夢想中的古希臘,和隱隱流瀉出的現代感。對此薩蒂曾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們必須拋棄德國的醃黃瓜,可能的話,一點也不要保留,我們為什麼不利用莫內這些印象派前輩們給予的啟示呢?這其中包含有多少珍貴的手法!而以我們法國人的天性,又多麼容易掌握啊!」

06. Mozart - 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Elvira Madigan)
        第21钢琴协奏曲K467,创作于1785年,同年在维也纳的克鲁克剧场首演,并由作者本人担任钢琴主奏。本曲那进行曲般雄壮的开曲气氛,以及充满奔腾般诙谐精神的终乐章,还有中间乐章始终优美如歌的行板,都体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妙笔。不仅如此,本曲还充分体现了主奏者的钢琴演奏技巧,但并非纯粹的炫技之作,并且以莫扎特(Mozart)独有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均衡感,使得听众根本找不出管弦乐与主奏乐器(钢琴)之间不协调的丝毫破绽,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本曲选自第二乐章是最著名的行板(Andante),可能也是莫扎特最如梦似幻的咏叹调——尽管曲中并无歌词。事实上,温柔的三连音曲调是如此可爱,使得莫扎特无法抗拒,只能让管弦乐团在一开始就唱出这温柔的乐段,然后钢琴以即兴的方式重现上述的乐段,展开一段装饰的抖动跳音,其效果是任何花腔女高音都无法企及的。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如泣如诉的木管,在低音大提琴温婉的拨奏衬托下,共同呈现光辉的伴奏,让温柔的情绪铺展开来。另一方面,甜中带苦的不和谐音,与微妙的和声与音色转变,每每显示了后来浪漫乐派的音乐语法。今天会欣赏到一个特别的版本,由长笛代替钢琴作为主奏乐器。

07. Faure - Requiem, Op. 48 In Paradisum 福莱 《安魂曲》
        自莫扎特之后,很多作曲家都写过安魂曲,其中勃拉姆斯的《德语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福莱的《安魂曲》与莫扎特的那部并称为"四大安魂曲"。而近现代的安魂曲不论在题材内容、文字形式还是戏剧性手法方面,常常超越宗教的范围,并由大型管弦乐队伴奏,如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和欣德米特的《紫丁香安魂曲》。
        由于长期担任管风琴手或唱诗班指挥,福莱对宗教音乐有很深刻的认识,而《安魂曲》则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1885年、1887年,福莱的双亲相继去世。悲痛之余,福莱开始创作这部《安魂曲》,并于1888年在他供职的玛德莲教堂首演。多年来,福莱在教堂中为无数的告别仪式与葬礼担任过管风琴伴奏,以至于他对传统的那些安魂曲都感到厌烦了。在他看来,宗教音乐应当"简朴清纯",柏辽兹的《安魂曲》虽然宏伟,但缺乏宗教性,而威尔第的《安魂曲》则过分情绪化。在近两个世纪里,每位作曲家在写作《安魂曲》时都把重心放在《末日经》里,而福莱恰恰放弃了《末日经》,只是在《拯救我》(Libera me)一节内将末日审判的情景一笔带过,此外还增加了同属葬礼仪式的《在天堂里》(In Paradisum)一节。从结构上看,这部《安魂曲》不仅篇幅短小,而且合唱团和乐团也是小编制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最杰出的声乐作品之一。整部作品里没有阴沉和恐怖,反而洋溢着温暖而安详的气氛,体现出福莱对死亡的超越以及对宽恕和希望的追求。


08. Claude Debussy - Clair De Lune
德彪西 《月光曲》

     很多人都会把这首德彪西的《月光曲》同贝多芬的那首同名交响曲弄混。而事实上,两首月光曲分属于不同的流派。
        贝多芬的月光曲属于古典主义,严谨的调式和和弦中规中矩的表现了月光的柔美。
而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家的代表。听他的月光曲,你抓不到这其中的主旋律,因为根本就没有。零零碎碎的片段与长和弦彼此交融,表现出月光神秘莫测的变幻。
        如果说贝多芬的月光曲重在对月光的写实描绘,德彪西则更倾向于表达在看到月光后自己心灵的感受与震撼。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09. 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 Andante 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
  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这里节选的是第二乐章,行板,D大调,6/8拍, 这是一个抒情的而且富有门德尔松韵味的极其醇美的乐章。门德尔松写作这一乐章时,他的足迹已遍及欧洲各地。无论是美丽的苏格兰海岸,还是巴黎繁华地都市;无论是威尼斯奇妙的水城,还是瑞士安谧的湖光,作曲家以如画的旋律写下了一篇篇音乐游记。独奏小提琴缓缓流注出如画如歌的旋律。当不安的定音鼓震响时,才打断它在风景画上专注的描绘。这时,弦乐组忧烦地震颤着,与一支短调融在一起,弥漫起一层伤感的色彩。但随后再次吟出船歌式的第一主题。尽管弦乐之波更加动荡,但船歌的动听旋律依然飘摇着,缓缓消逝在杳远的寂静中。


10. Saint-Saens - The Swan
圣桑 《天鹅》--My favourtie
        《天鹅》是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节》(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中的第十三首,也是作曲家的代表作。后来苏联芭蕾舞大师福金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改编成短短2分钟的芭蕾小品《天鹅之死》,几十年来在国际舞台上盛演不衰。

        静谧的夜空中,淡蓝色的月光下,一只雪白的天鹅静静地飘游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她时而高昂着她高贵的颈项,时而忧伤地低着头,轻轻挥动着翅膀,期待着她心中的王子的到来。

        突然她展开双翅飞向天空,但已经体衰力竭,再也不能自由飞翔了。然而对生命的渴忘和对爱人的期待使她又鼓足全部力量,不屈不挠地好象要飞离湖面。但漫长的等待和与死神搏斗已使她筋疲力尽,身体无力地倾向前方。她又慢慢地直起身体,开始原地旋转,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见到王子。
        天鹅终于没能摆脱死神的阴影,她跪下来渐渐地合上了双翅,在依依不舍中与世永别

11. Mozart -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In C Major
莫扎特 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

  这首《C大调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297c,作于17784月。那年莫扎特22岁,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长笛演奏家——驻伦敦的法国大使济尼公爵,公爵的女儿是一位竖琴演奏家,也是莫扎特的学生。此曲是1778年莫扎特应公爵及其女儿之邀而创作,让公爵父女在公爵女儿结婚庆典上共同演奏,旨在表达其父女的感情良好。此曲是一部祝贺用曲,既典雅又具有生动的表情。这部协奏曲既是长笛与竖琴完美绝伦的组合又是二重协奏曲题材的典型样板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长笛和竖琴曲目中的佳作。它实际上是二重奏,是两个富有表现力的独特的乐器的相互倾诉和与交响乐队的倾诉。
  长笛和竖琴——也许是天下音色最美的两种乐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作为协奏曲的主奏声部,这在常人看来也许是匪夷所思。然而莫扎特却是无所不能,他不仅如此做了,而且还做得非常漂亮。简直没有什么能难倒这位旷世天才的。这是一部清新流畅,抒情性非常强的作品。乐曲的主题均由独奏的长笛与竖琴奏出。长笛与竖琴以对话的形式,在清新优美的旋律基础上,还包含有丰富的华彩与演奏技巧。莫扎特极其精妙的乐思与作曲技法,使得整部协奏曲达到了一种简时不陋、繁时不乱的至高境界。曲中竖琴紧随长笛而作即兴嬉戏之状,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莫扎特在此为长笛所写的乐思实在要令人想起碧蓝天空之下,具有英武气质的牧人一笛在手,便可将白云吸引得卷舒而来。不知大师当时有无想到过人类与自然的永恒关系问题,不过,慢乐章那悠扬的笛音响起,竟使人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寞寞长天之下只有长笛优美的声音及竖琴的追随在旷野上回荡,这里岂非有一种亘古难解的愁结?
  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无比的旋律(莫扎特的乐思总是太多),怎样抵制无休止的华美音符的诱惑,既达到乐器与乐队音色的和谐统一,又能发挥出主奏乐器各自独特又生动鲜明的歌唱性特点,找出这个平衡点就成了演绎这部作品的难点。
  作品共三个乐章:
  1.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有两个呈示部。以演奏C大调分散和弦的第一主题始,以协奏曲常用的方式发展,第二主题在原调下,分配给圆号、双簧管、小提琴、中提琴等,经华丽的尾声引出主奏乐器的呈示部,在竖琴的琶音铺垫下长笛奏主旋律,第一主题结束后转成属调,在第二主题之前有长笛奏副主题。第二主题由竖琴与长笛分别表现后,经快速音群而进人发展部。发展部以A小调的柔美旋律为中心,长笛颤音以渐强方式重复一遍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在竖琴分解和弦伴奏下,长笛的副主题与第二主题都以原调复现,在四六和弦上经过华彩而结束。
  2.小行板,F大调,省略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只用弦乐伴奏,柔美的第一主题与属调上的两个第二主题一一呈示之后,插入一段竖琴流畅的音群,3支旋律回到原调再现后,经华彩乐段,以弱音消失。
  3.回旋曲,快板,C大调。主题先由弦乐表现,管乐重复,合奏主部后,竖琴以新的独奏主题登场,由长笛引出G大调旋律。第一插句在弦乐帮助下,由长笛展示,竖琴重复。第二插句为F大调。对用过的素材作发展处理。第一插句以原调再现,经由合奏中的开头动机形成的经过部,引出华彩,回旋主题第三次再现,最后主和弦以强奏华丽地结束。

12.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Largo "Winter"
 
        维瓦尔第(Vivaldi1678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他的父亲是理发师,同时也是圣马可大教堂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当维瓦尔第显露他的音乐天份时,父亲便让他在教堂里的乐团工作。也从此时开始维瓦尔第的创作深受威尼斯音乐的潜移默化。维瓦尔第后来成为威尼斯一所音乐学校的指导及指挥,就如同意大利其它音乐学校一样,在这所学校里收容了失去父母的孤儿,并给予完整的音乐教育,许多意大利杰出的音乐家都多少与这些音乐学校有关。

        维瓦尔第在世时即以歌剧、神剧和奏鸣曲闻名,光是协奏曲就有四百首以上,他于27岁出版第一首作品三重奏奏鸣曲。35岁创作第一部歌剧-乡下铜管乐队。47岁出版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而这首曲子也最为人们所知晓。
        晚年,因教会不满他过全盘世俗的生活,在大主教一声令下,禁止维瓦尔第入城。其声望渐衰。维瓦尔第晚年动身前往维也纳,希望自己在威尼斯被认为过期的音乐能受到奥地利皇帝的青睐,谁知宫廷根本不予理会。又老又病的维瓦尔第终于在身心极度煎熬下,客死他乡,死时身无分文。其丧礼也以贫民之礼办之。
        维瓦尔第的那个时代,是我们后世称作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的时代,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着显见的特性:华丽、复杂、藻饰、扭曲,着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着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那么巴洛克时代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着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figured bass)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
        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以及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是巴洛克时代的大事。另外,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氏——如赋格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等。
        具有文化素养的中产阶级,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兴起的。从此音乐由宫廷走入平常百姓家,因之许多中产阶级市民也要求音乐性的娱乐,这就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
        而由整个西洋音乐史来看,所谓巴洛克时期是最辉煌的年代,在此期间无论就作品的质和量,重要作曲家数目皆居各时期之首,而且大部分今天我们使用的乐器及其技巧大致也是在巴洛克成熟,所谓奏鸣曲及协奏曲等曲式以及歌剧等我们所熟知的音乐的形式也都是出现在此时期。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在于透过音乐刻画出诗词当中的意境、抒发人们的七情六欲;出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作曲家维瓦尔第,在他音乐中,就具有这项典型的特色。维瓦尔第的诞生,可说是意大利巴洛克音乐新的里程碑,再他一生中创作有五百多首协奏曲作品,而其本人也是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兼音乐教师;他的协奏曲作品不但受到巴哈的重视、并引用作为写作的模板,同时对于其后一百多年的古典音乐协奏曲格式,奠下了基础。
        维瓦尔第是少数作品可以横跨古典音乐和其它类型音乐作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清新、富有活力,即使是第一次欣赏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在十八世纪如此,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也是如此;他的音乐风格平易近人,就像是生活中的某一部份,但是其本人给予世人的印象,却是缈远模糊,形影如谜。
        维瓦尔第在世时虽曾一度风光,但是当他晚年时期,人们对他作品的兴趣却减弱不少;他在公众舞台上逐渐销声匿迹,尤其是在他老家威尼斯,当时新一辈的作曲家无不尽全力吸引大众的注意,而维瓦尔第也就慢慢被世人所淡忘。当维瓦尔第过世时,他的音乐作品在自己的家乡逐渐被忽略,其名声亦随之殒落;他自己家乡的人对于这位音乐家同胞,总是语带不屑、傲慢,对他的评价也是苛刻无情,但是在其它国家,例如:德国、英国等地,却受到不少支持者的拥戴。
        维瓦尔第名声坠落的原因之一,不止因为威尼斯人的品味多变所致,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人看待音乐的方式——音乐是短暂的,随听随忘,紧接着就会被其它新的音乐所取代。
        维瓦尔第惯用的协奏曲音乐创作方式,系遵循快-慢-快的顺序,这个顺序可以包含丰富的音乐创意、展现绚丽的色彩与和声,不只在当时、甚至之后也沿用了好几个世代。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原系出自维瓦尔第的一部包括有12首作品的小提琴协奏曲集《和声与创意的尝试》当中的前四首,这四首作品在十八世纪初于威尼斯首演以来,就已成为维瓦尔第所有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曲目,在当时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本曲魅力之所在。
        从四季协奏曲开始,维瓦尔第把十八世纪之前抽象概念的音乐、转移到后来所谓的标题音乐创作上,为日后的作曲家开启了一个遵循的方向,包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内,都可以看出维瓦尔第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但是,严格说起来,维瓦尔第并没有发明标题音乐,他只是把音乐带进一种新的聆赏层次,目的就是在音乐中呈现出标题或是文字当中的明确画面。
        在四季协奏曲中,维瓦尔第表现出一种富有人文气息的创作风格,这是他对周遭自然世界的认知、以及对人类百态观察的结果。这部作品是对一年四季有智能、成熟、敏锐的描述,乐曲中也不时可闻威尼斯质朴乡土的旋律风格,这都是作曲家深深受到自环境影响的明证。
        维瓦尔第对于描写或是标题音乐的影响,可以由海顿、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作品中看出。在维瓦尔第的四季协奏曲当中,他极力借着音乐刻画出大自然与四季不同的景象,其中还运用了许多特别的技巧与构思,呈现出每个季节不同的精神;除此之外,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比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还要丰富。
        四季协奏曲的诞生,对于十八世纪当时的艺术界也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当时的画坛、文学界、甚至于哲学界皆投身于一股自然风潮之中。
        构成《四季》的四首协奏曲前都各有一首十四行诗,作为引子藉以描述乐曲的内容,应是出自维瓦尔第之手:在最早的乐谱中,这些诗还配合着小提琴的独奏部份,逐句地印在谱上适当地方。下面是维瓦尔第《四季-冬》十四行诗的中文译本。

人们在冷冽的寒风中
在沁冷的冰雪里 不住发抖
靠著来回跺步来保持体温
但牙齿仍不住地打颤

在滂沱大雨中坐在火炉旁度过
安静而美好的时光

小心翼翼地踩著步伐前进
深怕一个不留神栽了个跟斗
有时在冰上匆匆滑过
跌坐在雪上 来回地跑步玩耍

直到 冰裂雪融的时刻听见温暖的南风已轻叩
冷漠的冰雪大门
这是冬天
一个愉快的冬天

13. Elgar - Nimrod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第九首宁洛(猎人)
        埃尔(Elgar)
《谜语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 Op 36)是为了练习变奏曲而写作,在创作过程中,埃尔加收获丰硕,不只使自己晋升为成熟的作曲家,名声也随之而来——尽管他向来不在意名声。汉斯·李希特于1899619日在伦敦指挥《谜语变奏曲》的首演,为当时这首全新的作品做了完美的历史见证。
  G小调的忧郁主题是此曲的基础,也是标题中之。埃尔加原本不肯透露谜底,不过数年后他对朋友提到:这个主题(1898)我作曲的时候,表达的是艺术家的孤独感……对我而言,它现在仍然代表同样的意义。十四首变奏曲描写的都是作曲家熟悉的人物(多半是他音乐界的朋友),以姓名缩写、密码、甚至是秘密符号代替。长久以来,这些朋友的名字一直是个谜团,不过后来埃尔加终于在此曲的钢琴伴奏谱的附注上,让谜底完全揭晓。
  第九首,慢板,“Nimrod”是一个绰号,属于埃尔加最好的朋友,出版商奥古斯特-杰格(Augustus J. Jaeger)。埃尔加运用了相仿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开头的旋律,组成这个变奏的主要部分,以这样的礼遇,赞颂朋友身上高尚的情操,传说埃尔加曾与这位朋友夜晚散步,朋友间聊的话题就是贝多芬。主题愈发荡气回肠的,不吝溢美之词,表达令人难忘的情谊,追忆与朋友在一起激情充实的岁月。  《谜语变奏曲》是音乐史上最优秀的独立变奏曲之一,作曲技巧可与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唐吉珂德》(Don Quixote)媲美,但表达的情感经验却更为丰富,因为在描绘他好友最鲜明的特质——无论是忧郁、温柔、喧闹或者是害羞的时候,埃尔加其实是在描写他自己。

14. Rachmaninov -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OP. 43 写于 1934 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 24 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 24 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 18 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这段音乐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尤其富于浪漫气息,它虽然只是一个音乐片段,不是一个乐章,也被抽出来编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段音乐的芭蕾小品。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拉赫玛尼诺夫甚至在写这部狂想曲的同时就在考虑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剧情构思,编舞导演当然又是芭蕾大师福金。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表现的是一位狂热的浪漫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也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写照,他消瘦清癯,表情忧郁,举止矜持,不苟言笑,登台演出则激情进发,高贵而尊严,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艺术个性。他尊崇古典浪漫传统,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 C 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 1917 年移居美国,按照民族主义的理论,他应该就此失去了灵感,写不出什么东西了。他创作的新作品的确不多,但这不能印证这种断言,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演出,作品自然就少了。他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已六十有奇,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仍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 1980 年美国拍摄的电影《时光倒流 70 年》的主题曲。

15. Faure'- Pavane, Opt. 50  福雷《帕凡舞曲》
       
福雷於1887年為管弦樂團與合唱團譜寫了一部作品,也就是這首《帕凡舞曲》Pavane Op.50Pavane,國內多譯為帕凡舞曲孔雀舞曲,這是源自意大利東北部帕凡城的一種民間舞曲。其節奏舒緩、安靜而優雅,通常都為二拍子。福雷創作的這首作品為升f小調,4/4拍,中速的快板。因其旋律優美而典雅,被演奏家們改編成鋼琴獨奏、大提琴與樂隊、吉他與樂隊等形式,使之廣為流傳。

16. J.S. Bach - Cantata No. 140 Sleepers Awake 巴赫康塔塔清唱剧 《醒来吧 沉睡者》
       
巴赫的世俗康塔塔(他把其中一大部分称为音乐戏剧)是为各式各样的场合写作的。同一首音乐既用于世俗又用于教堂康塔塔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圣诞节清唱剧》中有十一个唱段也曾用于世俗乐曲,六段见于《大力神在十字路口》(BWV213)。最优秀的音乐戏剧包括《福玻斯与潘》 (BWV201)1733年为庆贺奥古斯都三世诞辰而作的《碧波潺潺,嬉戏荡漾》(BWV2O6);而《咖啡康塔塔》(1734-1735 DWV201)和嘲弄性的《农民康塔塔》〔1742BWV212〕则是他的轻快音乐的两个可爱的标本。在作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的几首世俗康塔塔中,巴赫尝试采用新的华丽风格。他使声乐线条处于首要地位,约束自己力求伴奏复杂精美的倾向,又创作了一些对称地分解为前句和后句旋律,并配以许多这种新歌剧风格的其它小手法。 

17. Albinoni - Adagio, For Violin, Strings & Organ In G Minor阿尔比诺尼g小调柔板
       
托马索·齐奥凡尼·阿尔比诺尼1671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他与威尼斯的另一位作曲家维瓦尔弟是同时代的人。同维瓦尔弟、马尔切洛等人,被后人称为威尼斯乐派的先驱者。阿尔比诺尼的创作主要是歌剧,他一生有50多部歌剧,这些歌剧虽然在初期的喜剧发展上颇有贡献,但后来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全部被世人遗忘。阿尔比诺尼以小提琴演奏见长,一般人都以为他是器乐作曲家,所以后世更多的把他称为小提琴作曲家。阿尔比诺尼一生创作的器乐曲超过100部,但生前印行的只有9部。
       
阿尔比诺尼因一曲《柔板》而闻名于世。然而此曲并非他所作,而是出自20世纪一位评论兼音乐家贾佐托(Remo Giazotto)的手笔。假阿尔比诺尼之名, 实为贾佐托所作而广为流传的这首《柔板》乐曲明显地取材于阿尔比诺尼本人某首作品的片段。1945年,莱莫·齐亚左托,米兰的一位音乐理论家,为了完成阿尔比诺尼的传记和作曲总表,来到原来保存阿尔比诺尼手稿的、但已被炸成废墟的图书馆。在废墟中,齐亚左托只发现了一些手稿的碎片,从中齐亚左托整理出惊世之作的《G小调柔板》,这也是能使人们想起阿尔比诺尼的唯一的一首曲子。不过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把阿尔比诺尼和齐亚左托联系在一起,通常会在《G小调柔板》后面写上:阿尔比诺尼作曲,齐亚左托整理。
       
柔板是音乐作曲的一个术语,表示轻缓的速度,它也是一种音乐格式。作曲家们通常通过缓慢的音乐来表达他们深沉的思索和情感,如巴赫的《弦乐柔板》,韩德尔的《柔板》,罗得里哥的《柔板》等。

18. Boccherini - String Quintet In E Major, Op.13 5, G282 Minuet波切里尼:小步舞曲(E大调弦乐五重奏, 作品十三之5
       
波切里尼1743年生於義大利的魯卡,從13歲起就在歐洲各地以演奏大提琴著名。波切里尼在25歲時到西班牙的馬德里演出,從此就在這裡定居,直到62歲,他在西班牙被皇室聘為樂師和作曲家,作品中有濃厚的西班牙風味,因此在音樂史上被歸為西班牙樂派。他的吉他五重奏作品現共有六首,都是當時一位富有的業餘愛樂者委託他從他自己寫給鋼琴、大提琴、雙簧管的五重奏和弦樂四重奏作品改編而成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