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聊聊哈金

(2016-03-16 09:44:57) 下一个

哈金的书只读过两本,一本《A Free Life》(《自由生活》),一本《Waiting》(《等待》)。读他的《A Free Life》是几年以前,感觉平平,读完写了篇感想,就没打算再读哈金的书了。去年年末,跟一个同事一起做2016年的预算,因为太枯燥,经常一边做预算,一边谈论看过的书。同事是英文专业硕士,很多名著我们都读过,只不过他读的是英文版,而我读的是中文版。(两个文科生做预算?写到这里,突然有种语文老师改行教数学的感觉。)

有一天他提到哈金,我们就在网上查了一下哈金这几年出版的小说,然后我就去图书馆借了本《Waiting》。我对流行小说一般兴趣不大,这位英文专业毕业生也一样,在他心里没人能超越莎士比亚。后来我读了《Waiting》,他把《Waiting》介绍给他的画家妈妈读,他自己也没看。他妈读完《Waiting》,他到我办公室汇报说,“我妈很喜欢哈金的书,她又去找了另一本。她喜欢哈金安静地讲述故事的风格。”

安静平淡地讲述故事,的确是我读过的哈金的两本书的风格。作为一个英文不是母语的作家,跟写《洛丽塔》的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相比,哈金的写作语言简朴平实,小说的故事对我这个中国人来说也极其普通。他在美国获得成功,原因我想还是在于他写作的题材。哈金在《A Free Life》和《Waiting》里讲述的故事,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新奇的。前一本书讲了六四之后的新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后一本讲了一个等待十七年的爱情故事。同事看了《Waiting》的内容简介之后说,为了真爱等待十七年?这样的故事不会发生在美国,我们什么都不等,只有快餐文化。

《Waiting》和《A Free Life》比较起来,我更喜欢《Waiting》。《Waiting》讲的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更多的涉及了人性,有更普遍和深刻的意义。十七年的时间里,我没看到多少爱情,更谈不上真爱。相遇与等待不过是因为生活的环境和惯性,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机会出现,你改变不了什么就只能等待,适应而且被其消磨。当一个团圆的结局最后来临的时候,好像一切却都不对味儿了,甚至找不到哪里错了。

哈金写小说写得很老实本份,他自己好像反对技巧。他讲故事的方式,就像两个老友阔别重逢,安静的下午面对面坐着,就着一壶老酒,轻言慢语地细诉过往,几十年风霜淡淡提起,波澜不惊,反正都过去了,都成了往事。你了解了他生活中的所有细节,也只不过在心里叹口气。这时不觉已日影西斜,万物敛了声色,你们也默然起身,拍拍对方的肩,然后各自消失在暮色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8)
评论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流沙随风‘的评论:问好!只能算简评,很偷懒的一点读后感。:)
流沙随风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的书评 :)

“这时不觉已日影西斜,万物敛了声色,你们也默然起身,拍拍对方的肩,然后各自消失在暮色里。”

一如既往地淡雅,带着丝丝忧伤和无奈,正如我们面临悄然流逝的岁月;但能潇洒地写出来,便是享受着我们能把握的生活。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陈默' 的评论 : 哈金的书写得很淡,我喜欢淡,但是他的书又不够有余味,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知道哈金,却没有看过他的书。看了你的书评,想去把《Waiting》找来看看。

下面朋友的评论提到裘小龙,还真是,老美觉得那种带着中国特色的英语叙事和故事都很“中国”。曾有朋友读完了还送给我。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清寒胭' 的评论 : 我也想念她,想念当年的豆腐庄! 我们一起耐心等她回来吧。
清清寒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娅米' 的评论 : “过耳也会回来的。:)) ”是吗?开心,叫她回来“卡卡”。
你们互相吃了彼此的蔬菜,有没有变成兔子。想念她。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清寒胭' 的评论 : 我觉得《等待》唯一可圈点的地方,就是他把平常生活中的痛和悲剧感写出来了。我也高兴你回来了。过耳也会回来的。:))
清清寒胭 回复 悄悄话 我蛮喜欢《等待》的,语言很平常,但是叙事很从容。男主角消极得很,只好等待了。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真高兴你又写了。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挥一挥手' 的评论 : 挥手兄好!真是久别重逢。:) 这两本书不看也不是损失。应该都有中译本的。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亦中' 的评论 : 嘘,别低估美国同胞的判断力。对于严肃的文学作品应该不是那样的。:)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荔枝100' 的评论 : 是的。优秀作品应该有好的文笔,独特视角和深刻的洞察。
挥一挥手 回复 悄悄话 娅米,问好。这2本小说都看过。看后唯一感觉是叹自己英文不过关啊。))))
亦中 回复 悄悄话 美国人喜欢看裘小龙。和我们想象的相反,美国人喜欢洋泾浜英语,他们认为洋泾浜英语带着中国的乡土气息,令人身临其境。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你对Waiting 的理解我很同意。觉得哈金的英文文字很一般,属于语法词汇都无可挑剔,但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种。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hige' 的评论 : 哈哈,叫哈金是因为喜欢哈尔滨。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多少都有好奇心,但是哈金在取材上倒也没有刻意迎合这种猎奇心理。

我也没有看到他的书特别出彩的地方。谢谢留言!
zhige 回复 悄悄话 刚看过 《WAITING》不久,觉得很平淡。实话说,即使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们也不大可能等这么久。其他国家的读者在读有关中国和东方作品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一种猎奇的心理,就像当年看《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最近还看过另一篇介绍他和他的作品的文章,说中国大陆多年不让他回国,包括他母亲去世。不知道他还做了或说了些什么。我还好奇他的笔名,哈金,喜欢钱?还是喜欢他自己?因为他本姓金。
十全老人 回复 悄悄话 没关系。能读到你的文章就很高兴了。前后拜读了一下,你的感悟和功力都非常深厚。
娅米 回复 悄悄话 “十全老人” : 看到了你的评论。对不起,我编辑了一下这篇文章,结果全乱了码,只好删掉重新发帖,你的评论也跟着一起丢掉了。谢谢你的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