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为完成《对郭沫若质疑兰亭序真伪之再思考》一文,事前阅读了由唐至今的大量相关文章,从史料及书画鉴赏学到最后引用高清图片这一前人所不及条件,着实认证了神龙本《兰亭序》为唐代双钩摹本,和其母本是《兰亭序》真迹的事实。在此过程中,也阅读了关于《兰亭序》真迹的相关史料,笔者再作此文作为前文之后记,也是为王羲之《兰亭序》这一中华文化瑰宝,从艺术到真伪判定和真迹下落现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供读者参考,因涉及古文史料的佐证,文章难免冗长。为求信实不得不如此,望识者谅之。
关于《兰亭序》真迹及最后销声匿迹之寻考,笔者大致分以下三部分论述,一,李世民如何得到真迹及何时得到真迹。“如何得到”目前史学有两个版本,“何时得到”也就是李世民是在秦王时期还是在登基作皇帝时期。二,李世民驾崩时,是否将真迹带去了昭陵,这里也有两个版本。三,温韬盗昭陵的史料分析。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一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赋诗饮酒并聚诗成集,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在醉意下用鼠须笔蚕茧纸写成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兰亭集序》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二十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巅峰。王羲之酒醒后,改日重写了不下几十回都不如初始之作,于是自珍爱如宝为留家内子孙传掌。以上的叙述来源于唐何延之《兰亭记》,关于此文真伪还是对历史戏说,后人说法不一,笔者后文重点考证。
何延之《兰亭记》描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集序》的一个版本,王羲之身后,《兰亭集序》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年百岁乃终,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也酷爱书法,深知《兰亭集序》之价值,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李世民听政之余酷爱书法,因崇拜王羲之而应募天下花金求其真迹,但就是得不到《兰亭集序》,当获知辨才和尚藏有《兰亭集序》真迹后,便降旨请其来宫内到场讲经供养,数日后当场问真迹下落,辩才和尚推脱说在智永先师身前侍奉时还看到过《兰亭集序》真迹,先师殁后处理仓促再没见到。后来辩才和尚回寺庙后,足不出门。当李世民万般困惑时,尚书右仆射房玄龄推荐御史萧翼持王的杂贴数通去辩才处私访,李世民应许。于是萧翼改冠微服随商船下至于越州,在与辩才和尚交往而最终充分得其信赖后,萧翼取出王羲之几通杂贴与和尚深谈王书法时,辩才和尚展出《兰亭集序》真迹给萧翼过目。数日后,萧翼乘辩才和尚外出,表露御史官衔突访寺庙,宣示敕旨夺取真迹归朝。李世民得真迹大喜,对房玄龄萧翼进官加赏,虽初怒于辩才老僧,但怜其年迈,赐赏银大米于越州寺庙,辩才不敢推脱,供奉建造三层宝塔,几年后圆寂。
李世民得《兰亭集序》真迹的另一个版本比较简略。出自唐天宝年间的集贤院学士刘餗著《隋唐嘉话》,此书是记载南北朝至唐朝开元期间弥补正史的史事。其中叙述了关于《兰亭集序》的史料,《兰亭集序》在南梁战乱时候流落在外,陈朝天嘉年间被智永大师找到,后来献给陈宣帝,隋朝灭陈之后,被晋王杨广所得,智国大师从杨广那借来欣赏,后来杨广忙着登基和处理朝内大事,竟忘了将其讨回,智果大师圆寂后传给了弟子辩才。李世民在秦王期间就酷爱书法,广收王羲之父子真迹,但就是未得《兰亭集序》而闷闷不乐,当得知辩才和尚藏有《兰亭集序》,便派御史萧翼与其商榷索取,<还有一种说法是欧阳询同去>,真迹于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李世民下旨集当时书法家和行家,对真迹以临写和双钩填摹作大量的“复制工程”。李世民驾崩后,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序》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笔者对上述两个版本加以分析,先看《隋唐嘉话》原文“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按指后来的隋炀帝),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基,竟未及索。果师死后,为弟子辨才得之。”
笔者认为“梁乱”只能哲指侯景之乱,由公元361年王羲之逝世到至公元549年侯景攻陷建康宫城,这188年之间《兰亭集序》收藏于何处?梁武帝收购二王帖,与陶宏景几次论王羲之诸帖真伪都没提到《兰亭集序》,显然它未入梁宫。如果是王羲之子孙散出在外,王羲之诸子之后代都在绍兴剡县一带,未受到侯景之乱影响,怎能散出?既又到了智永手中,他又怎会献与陈宣帝?任何谈《兰亭》的都未谈及此件入于陈宫和隋炀帝手中,何况又添出一个智果。据张怀瓘《书断》记载,智果是跟着智永学书法的,辨才怎么又成智果的弟子?还有至今都没人提到过《兰亭集序》还有一个智果拓本。短短六七十个字中,竟有如此多问题岂能言信?
郭沫若在质疑《兰亭序》真迹时,就是怀疑何延之《兰亭记》是在写离奇小说。笔者认为并非离奇,细读《兰亭记》全文,此《记》是分两次写成的,即第一次从开头写至“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已之日,感前代之修禊,而成此记,”写作时间是玄宗开元2年(714)。写作的动机虽自己说是“略疏其始未,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第二次从“主上每暇隙,留神术艺”写到“辄题卷末,以示后代(据《全唐文》,其后还有署名: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这一百多字特别重要,说的是他回京城扫墓,唐玄宗听说他写了篇《兰亭记》,欲知其详细内容要召见他。他因病不能去,叫长子何永抄写了一本进上。玄宗召见何永当天令人在日曜门宣敕,赐何永绢三十匹,这是开元十年(722)在原《兰亭记》后面补记的。写作的动机是受了赏赐(等于唐玄宗肯定了《兰亭记》)后,“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以致病也减轻了,因此又记下这段光荣史。读者试想,身在开元年间岂敢伪造皇帝的圣旨和赏物?郭沫若既然怀疑《兰亭记》为什么不将《兰亭记》看结束呢?
李世民得《兰亭集序》真迹经由是何延之听玄素(辨才弟子)亲口诉说,时在武后长安二年(702),当时玄素已92岁。向自己的亲威何延之诉说未免唠叨,又年老,事隔多年,未免记忆有误。故铺叙细节,如讲故事,以致后人戏称小说。又误房玄龄的官职为尚书右仆射(实为左仆射),误王羲之叔祖父王会为王荟。但重要细节如萧翼以微服暗访手段打听《兰亭集序》,笔者认为绝不会错。在此重申一遍,《兰亭集序》真迹传承分明,李世民于贞观十一(或十)年取得的真迹,著录于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者,明显地写明二十八行,即今之摹本和临本保留的行款和文字相同。
<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