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抗日电影的兴与衰
(2008-10-11 16:59:14)
下一个
电影在台湾出现的最早时间是1901年.日据时期的台湾电影当然不会有仇日表现.
光复后,从1945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大陆和台湾制片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由于内战连绵, 加上校长的以德报怨, 仇日情绪都谈不上, 更不用说抗日电影. 作为战胜国, 本来国军有一个师要进驻日本的. 这个师无论人员相貌, 素质, 外事礼仪都是上乘. 后来由于内战, 未能走出这个告慰几代冤魂, 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一步. 这是题外话.
50年代国民党退台后,一些随国民党到台湾的电影业者开始投入电影拍摄,促进了国语故事片的兴起. 60年代开始了台湾电影的“黄金年代”, 主要表现之一是摄制水平提高。在这一段时间, 一是蒋总统希望以德报怨能感动日本人, 二是光复大陆的需要, 政府对仇日情绪是控制的. 也谈不上像样的抗日电影.
71年10月26日,台湾被迫退出联合国;四个月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赴中国大陆访问,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再七个月后,日本宣布与台湾政府断交。一连串的重大政治冲击,使台湾的民众产生出强烈的危机感。如果说美国的所作所为还情有可原, 日本的负义忘恩则使得上自庶官,下自亿姓都大为光火. 多年的压抑导致了仇日的民族情绪高涨, 及抗日电影盛行。如《英烈千秋》(1974)、《八百壮士》(1975)、《吾土吾民》(1975)、《梅花》(1976)、《笕桥英烈传》(1977)、《强渡关山》(1977)、《望春风》(1977)等卖座影片,都强调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维护国家、至死不悔的信念。
从80年代开始, 政治气候再变. 既使其他国家仍在要求日本道歉, 拍抗日电影和纪录片, 台湾也只是作壁上观, 视为他人瓦上霜. 估计以后台湾不会再有抗日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