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茶馆

年华如斯 美景如画 挚友如酒 心语如涓
正文

“百家讲坛”之于丹

(2009-01-21 08:26:56) 下一个
        和父母一起看“大秦帝国”, 体会剧终塑造的那位大英雄商君-卫殃,我的思绪被牵引到很远,也让我突然想起被誉为美女学者的于丹和她所讲的“论语”。

        对于于丹所讲《论语》,评论一直偏向两极化:有人认为她将《论语》讲解得深入浅出,富有生活气息。也有人认为专业化不够,甚至有穿凿附会之嫌。对此,在大学教了十几年古典文学的于丹坦言,大学的讲法肯定和“百家讲坛”不同,大学是一种学理的讲法,讲究严谨的考据,学术的系统,思想的深远。“如果在大学这么讲《论语》,那就是渎职”。而“百家讲坛”不一样,需用另一种讲法,也即传播的讲法,感悟的讲法,心得的讲法。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问题,把它说出来,在《论语》中找到一种朴素的化解方式,让人们的生活更自信,提升大家的幸福感,这就是于丹讲《<论语>心得》的目的。

        “百家讲坛”对于所有的讲者有一个要求,要让15岁的中学生愿意听,而且还要听得有兴趣,这个要求是符合大众传媒定位的。因此于丹从一开始就不追求学问上的深刻,而是使用一种放散性的,关乎人们生活自身的讲法。加之《论语》是一种语录体的哲理,跟《三国》、《明史》不同的是它缺少情节,要让人们觉得它离现代生活很近,就要把《论语》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学术内容。于丹所做的,不是在阐释《论语》的内涵,而是在拓展它的外延。所谓话不远人,因此她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她所熟悉的传播学,把它稀释成了当今的故事。

         于丹这样解释《论语》:“在我们几千年文化中,《论语》其实有一个被主流意识形态化,而且被经典化的过程,而我所做的,就是穿越那个作为主流文化、高高在上而且被作为宗教供奉的儒学,回到最初的原点。”于丹把《论语》分成“人生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部分,在讲述心得的同时,串进去很多精秒的哲理故事,把它还原成每个人心中的朴素真理。“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

        一个人可能没有读过某部经典,但是没有一个人会不涉足生活,一个成年人一定会
遭遇到很多的困惑,很多的考验,朴素的真理从来不是从外部灌输给人,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内心感悟到的,于丹正是把自己的这种普通人都能接受的感悟表达出来。

        孔子是我心里得儒雅长者,《论语》是圣人的书,它淡淡的一句话就点破了你的心结。正所谓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不惑。但我想象中的庄子却是一位插了翅膀的仙人。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必须面对,甚至必须处理,当然也必须穿越,事情来了,用心去做,最短时间内做完,事情过去了,心里还是一片海阔天空。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常希望能有闲有钱去行万里路,去享受北方的大漠孤烟,南方的小桥流水。
  

         其实讲论语的于丹也说,“在人前我假装儒家,其实内心很道家。” 所以一有空闲,于丹就“行万里路去也”,而安静时,她喜欢品绿茶,唱昆曲,喜欢看雨后初晴乌云散去突然爆出的一线阳光。于我心有戚戚焉,故欣赏于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