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8)
来源/ShanghaiWOW
作者/小啾啾
往事随风,唯有笔墨留痕
不妨和我们再看历史的万花镜
去触碰那些你不曾经历的魔都
看看那些被遗忘的上海风情!
百年奇闻逸事
Tian-You Zheng(比利时),《欢迎来中国》
作为中国的时尚之都,上海的时髦几乎刻在骨子里。自1843年开埠起,这座沿海小城便向着“远东第一大都市”进发,开启了独一无二的都市传奇。
张乐平,《南京路上风光好》
1964年9月20日刊登于《解放日报》
1882年,第一盏电灯在南京路点亮;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正式通车,“叮当叮当"的电车铃声开始响彻外滩;1917年起,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陆续登场,成为引领上海生活的摩登风向标。
时髦生活
戴敦邦画作
在彼时繁花似锦的上海滩,最早一批的时髦人士已经掩不住锋芒。讲究的太太们要去美发沙龙烫头、凹造型,稳抓每一波流行风潮。
戴敦邦,《香粉弄多戴春林》
小姐们买香粉都要讲究牌子货,尤其偏爱皇家御贡的扬州“戴春林”。其实第一批国货美妆,早就有忠实粉丝了~
丁悚,《百美图》(1915年)
民国初年上海滩时装美女的模样,在民国文艺活动家丁悚的《百美图》里被描绘的淋漓尽致。她们骑马、溜冰,拉小提琴、跳交际舞,日常生活的丰富度完全不输现在的Z时代!
张乐平,《深色大衣六式》(1934年)
“三毛之父”张乐平在上世纪30年代设计的时装款式,比他的代表作“三毛”形象的创作时间还要早上许多年。收腰大衣、晚宴手包、新式旗袍,放在如今也都毫不过时~
娱乐日常
丁悚,《百美图》(1915年)
民国时期的新女性甚至开上了敞篷车,开汽车兜风、和心上人打电话谈情、去人民照相馆拍照,都是她们的潮流日常。
丁悚与周璇合影
那时潮流人士尤其喜欢扎堆,像漫画家丁悚的家(今黄陂南路847弄)就几乎变成了当时艺术家的据点。
他曾任上海美专的第一任教务长,还是当时广告届的大前辈,人际圈之广,堪比“民国社牛”。在他家往来的豪杰中,不乏著名电影演员周璇、“美猴王之父”张光宇、国歌作曲者聂耳等人。其家中周末的热闹程度,更是不输“远东第一娱乐场”百乐门舞厅。
贺友直,《摸奖作假》
条件差些的市井百姓,也有各式娱乐。那时的摸奖据说已经有暗箱操作,但仍然娱乐者众;小书摊上也常聚集着各式青年,或蹲或坐,把手里的洋画看的津津有味。
民以食为天
罗希贤,《上海早餐四大金刚》
不止娱乐,上海人会吃的模样那时也可见一斑。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这“四大金刚”则牢牢占据着上海滩早点的半壁江山;条件差些的就用隔夜饭泡白开水,配酱瓜、乳腐,热乎囫囵也算一顿。
贺友直,《淮海路陕西南路周边的点心店》
当时淮海路陕西路周边的点心店,人气不输如今的网红店。大世界附近熟食名店“马泳斋”卖的白斩鸡,还是著名连环画大师贺友直最喜爱的下酒菜。
张乐平,《新年印象乌中菜场》(1957年)
1954年开始,麦琪路(今乌鲁木齐中路)上的乌中菜场开始露天设摊,那时供应的盆菜已经是荤素搭配,买时要大排长龙,连上海电影制片厂都拍过新闻纪录片报道。
罗希贤,《准备过年最闹猛》
准备过年的时候当然是最闹猛的。隆冬季节,沉寂多时的厨房火热起来,杀鸡宰鸭、磨糯米粉、煎蛋饺、做熏鱼,再加上里里外外大扫除,换洗床单被套,石库门里各个忙进忙出,喜气洋洋,别提有多热闹!
居住出行
贺友直,《英届法届互不搭界》
人总是要在时代大背景下生活的,1945年11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历时百年的上海租界结束。
张乐平,《上海城隍庙》(1959年)
那时的上海区域规划也已经初具雏形,老上海的十六铺、南京路、上海城隍庙、中苏友好大厦几乎已有如今的模样。
贺友直,《最大的公共厕所》
曾经在西藏路的路中央还有一座四四方方特显高大的公共厕所,占地毛估估约有30-40平米,被称为是“第一大公共厕所”。还有一桩相关的笑话,有人贴出招租,说有一处房屋出租,大卫生独用,联系电话 477577(谐音水(尿)吃吃屙(屎)吃吃),说的便就是这了。
张乐平,《疏密有致》 ,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
三百六十行当,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也各不相同。一个区域的房子,居住条件却常常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洋房次面是茅棚的场景也时常出现。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如此纪律》
1947年8月5日刊登于《大公报》
那时有轨电车卖票要识人头、分等级,车票价不同。售票员水平极高,能记住每位乘客的买票情况。小姐开敞篷车、坐黄包车,市民排队乘坐有轨电车,各式交通方式不可谓不多样。
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宣传画,《电视电话》
时间拨转到改革开放前后,那时人们对外来的美好想象也在一幅幅宣传画中体现出来。彼时大家想象中的电视电话,除了可视、甚至还是带着电话筒的;充满想象的小朋友们,又有谁没做过几个遨游太空,翱翔宇宙的美梦呢?
罗希贤,石库门小品系列作品
这也是沪上巨变的几十年!石库门螺丝壳里做道场,晒台上养鸽子、弄堂里屏气、夏夜听长辈讲鬼故事、国庆节爬到屋顶上看烟花,不知是多少人的童年回忆。
范生福,《元宵兔子灯》
弄堂里扳手劲、过年贴春联、邮政上门签收信件时还要敲图章;一句“落雨啰”便忙成一团的收衣服场景,下厨房上亭子间,拥挤热闹的石库门中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
罗希贤,《修脚蹬车摊头》
70年代新人结婚必备“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街头巷尾还常能见到修自行车的摊头;80年代,奶糖、麦乳精是小孩子们最钟情的宝贝,为了一块糖能乖乖守规矩一下午。
丁聪,《大厦的无奈》
经济条件的巨大变化让生活也开始巨变,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有人住进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依然有人全家挤在逼仄的房间之中。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戴红倩系列画作,上海17区改16区
人们唱着朴树的歌迈入新千年,卢湾区(2011)、闸北区(2015)相继被合并,崇明也撤县设区(2016),变成如今上海市16个区的定局。
Thierry Robin
根据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作品《球型闪电》
日益国际化的上海,变成了一座外国人眼里的机遇之城,甚至成为充满高科技和未来感的电影灵感。
金宇澄,《静安寺》《外滩》
人潮汹涌、霓虹闪烁,如今的上海既保留传统又充满可能,怀着过去的历史,也不断展望明媚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