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似莲花的开落。
最美农房
二月下江南,好像并不是个好时节。春风未起,不见烟雨,空气里是些许北方的寒。
裹着厚棉服,在富春江边一路走,走着走着,竟不小心跌进了一幅画里。
白墙黛瓦,淡墨轻岚。
旧时寻常巷陌,绿水轻舟已惘然。
水乡
这恍如隔世之景,分明是吴冠中笔下的旧时江南!
惊诧之余,赶忙拉住一个乡亲打听,原来这一切不是幻境,而是杭州场口镇东梓关村。
这个坐落在富春江边的古村落,过去虽是富阳往杭州的水路必经之地,如今却因陆路交通发达,水运萧条,日渐没落。
十年间,为谋生计的年轻人相继"出走",只留下老人和老宅,在颓墙败瓦里风蚀残年。
可家依旧是家,"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场景,仍深深印刻在几辈人的心里。
赚了钱的人们,陆续回村打算重建老屋,村里却要统一规划安置,不允许私自改动老宅。
梦回江南的旧梦,一做就是十年,直到一个契机的出现。
原来随着保护历史文化古村落的推进,一批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被确权回购收储,统一代建46户安置房。
村民只需补与原来住房的面积差,每平1376元,就能住进新房子。
为了帮乡亲们圆梦,打造烟雨江南的旧时盛景,他们找到了以设计师孟凡浩为首的建筑设计团队,他们曾参与设计出火爆网络的
不舍·野马岭。
不舍·野马岭
然而这却让设计师犯了难,以高端豪宅设计见长的团队,面对农民的回迁安置房,一时竟不知如何下手。
这不是有钱人玩情怀,而是乡亲们实实在在,要住一辈子的房子。
为了搞清楚村民的诉求,他们跟村民开了3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最后才敲定设计方案。
"其实村民的眼光,也不是说房子有多漂亮,美学上有多好,它不是的。
第一,你这房子实惠,性价比高;第二个就是功能设置一定要符合他的生活方式,不能说你弄的又是咖啡厅,又是红酒吧,这跟他的生活就脱离了···"
在走访调研中,设计团队还发现:多数农民还保留着在院中洗衣服,用土灶做饭的生活方式。
团队因此决定用设计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将建筑师的想法强加于使用者。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创造适合他们的饮食起居空间,比什么都重要!
遵循当地"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进入"的习俗。
前院开敞,内院静谧,后院私密,一个"公共-半公共-私密"的空间序列由此确立。
为了兼顾村民对自宅"独立性"的需求,户与户之间还完全独立,不用共用一堵墙,间距在1.6—3.2米之间不等。
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建筑师孟凡浩才考虑如何把古村既保留江南民居的神韵,又体现出现代的美感和创意。
他第一个想到的是:画家吴冠中。
生于江南的吴冠中,最擅长在简单的点、线、面、色之间,架构诗意雅致的江南神韵。
江南水乡
江南春
故乡
在他的画里,寥寥几笔,就是整个江南。
江南
孟凡浩从中汲取灵感,以代表江南的黑、白、灰,为基础色调。
再用白墙绿瓦,间或灰色系的砖,营造一种烟雨朦胧之感。
压顶的线条,也似吴冠中的笔触,简单抽象,没有具象的符号。
仿佛只有这种线条,才能勾勒出江南的俊秀。
外墙以实面为主,朝向院落的界面,以半虚及玻璃为主。
既保证了采光需要,又能形成内向感。
实墙上的方窗与延续进每家每户的木质感格栅,在虚实之间完成了对"外实内虚"这一传统建筑界面特质的现代转换。
郁达夫曾言:美丽乡村,设计先行。
孟凡浩的团队们,正是用自己的设计和坚持,为打造真正意义的美丽乡村,铺平前路。
为了唤醒村民的记忆,他们在村落中心,迁移了一幢老房子,作为乡村图书馆。
还在村口设计了一个公共敞开的村民活动中心,用于乡村展览及交流活动。
他们希望未来这里能够出现动静皆有,老少皆宜,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成为整个村落的活力源。
多少人,他乡成了故乡,故乡成了远方。
又有多少人,一次次在梦中重回故里,又一次次在千篇一律的农村中,彻底遗失了记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村民们开开心心地住进了新家,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够住上这么美的房子。他们不知道吴冠中的画,他们只知道,这就是他们记忆里的家。
从设计到竣工,整整两年时间。其中多少曲折艰辛,失控中的坚持,在村民的笑靥中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一到周末,城里的人就会特意跑来,看这些村里的房子。既有自然资源,又有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新造的房子,让村里的人气慢慢火了。
就在不久前,在全国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名单中,场口镇东梓关村杭派民居还被评为二等优秀实例。
千篇一律的农房,装不下渐行渐远家的记忆。或许设计改变的,不止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