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网上疯转的考古神童被戳穿了》(ZT)

(2014-08-19 09:39:38) 下一个

“5岁开始迷恋文物,八九岁就赚了17万元,12岁发现‘白金三品’和‘鱼
肠剑’、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论文,21岁身家过
亿……”

这是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疯传”的一篇“神文”。在这篇标题为
《震惊:他生下来就已经5000岁,神童郝笛,21岁身家过亿》的“神文”中,天
津一名叫郝笛的年轻人被冠以“天才考古少年”的称号,并被形容为“颇像一座
无人能够探知的古墓,充满悬疑与传奇”。

“神文”中关于他的离奇甚至“玄幻”故事,比比皆是——

“郝笛有着‘中国考古第一大家’的美誉,也是第一个敢用照片鉴宝的人,
而且从未失过手。”

“12岁,他破解了困扰中国考古界2000年的谜题。”

“能与郝笛对话的古钱币专家,全国不到10人。”

“父亲郝文敏称,郝笛七八岁时就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给文物挑错,还得到
一位神秘老人约谈。”

……

“神文”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有图有真相,还不时穿插一些有名有姓的
“社会名人”,不少人都信以为真。很多“小伙伴”被这个颇带悬疑色彩的“神
人”惊呆了,惊呼:难道世上真有“穿越”的人?信吧,这太玄乎了,情节堪比
“盗墓笔记”;不信吧,明明是“正经”媒体的报道。百度贴吧中甚至有专门的
“郝笛吧”,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玩迷纷纷发帖恳请郝笛为其鉴宝。

不过,不少网友一边转发,一边发出质疑声,有的干脆在标题后面写上“求
戳穿”,@天津广播等媒体的微博账号也怀疑“造神”后面是否有推手所为。

确实,这名被“天才”“神童”等光环笼罩的不足三十岁的年轻人,其“神
奇”似乎只在“线上”,只存在于互联网中,不少考古、收藏界的“圈内人”称,
“压根不知道这个人”。

很多报道说郝笛为北大历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
明确表示:“当然不是。”刘雄告诉本报记者,他也是在微信上才看到郝笛,
“文物鉴定学是博物学的范畴,没有神童也没有神话。”

“天才”郝笛到底是何方神圣?本报记者多方联系郝笛未果,但找到了“发
现”郝笛的记者、熟识郝笛的文物专家,通过他们,戳穿了一些“神话”,大致
“考证”出一个“不是什么神”的郝笛。

他是一个商人,不是“神”

微信上流传颇广的这篇“神文”,并没有注明来源,没有发表时间。经过百
度检索,多家网站注明转自2007年4月的《大连晚报》。不过,这并非郝笛首次
见诸报端,以“神童郝笛”为关键字检索,有80700个结果。自2002年起,每隔
一段时间就有媒体对郝笛进行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每日新报》《金陵
晚报》《福州晚报》《大连晚报》、安徽电视台、央视十套等多家媒体。

这些报道刚开始还不太离谱,但随着一波一波的媒体“轰炸”,相关内容越
来越“丰满”,故事越来越离奇、玄幻,郝笛也就越来越“神”了。

在最近热炒的微信“神文”里,就连以反伪科学著称的司马南也大声疾呼:
你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

在可以查到的消息源中,最早的报道来自天津《每日新报》,于是记者赴天
津,辗转联系到了第一个采访报道郝笛的记者魏孝民。

虽然距离采访郝笛的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魏孝民对当年采访的诸多细
节仍十分清晰。魏孝民称,早在2001年他就给郝笛拍了一个图片新闻,网上流传
的很多郝笛在家中研究收藏品的照片都是他拍的。

作为为数不多亲自采访过郝笛的记者,魏孝民对郝笛的印象是,“挺有城府,
不像同龄的孩子。面对采访镜头,一点都不紧张。”

时隔一年后,他又与同事白冬梅合作写了一篇题为《古币少年郝笛:收藏古
币19万枚值100多万》的长篇报道。不过,此稿刊发于《每日新报》的“专刊”
版面。

魏孝民称,报道郝笛的想法,源自他与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
会长何志华的一次聊天。“有次闲聊,何大爷说协会有个喜欢研究古币的孩子,
我一听挺感兴趣,就联系采访了。”

报道郝笛的稿子刊发后,经常光顾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的郝笛,从普通常客
变成了收藏新星,“很多古玩商人围着他,夸他,捧他”。郝笛的父亲对此很激
动,一次吃饭时对魏孝民说:“魏老师,以后你就是孩子的干爹了。”

“一开始我觉得这孩子年龄小、爱好收藏,挺好的,可没想到出名后就和过
去不一样了,不单纯了。”

据魏孝民介绍,郝笛后来热衷一些经营活动,在天津媒体圈和收藏圈的口碑
也就大不如前了。

天津市沈阳道古玩市场德宝斋的老板对记者说,“以前经常能看到郝笛,一
个人来买点古钱币、青铜器啥的,大概2008年左右突然就不来了。”在他看来,
郝笛“很勤奋,但眼力不咋的”。

但“神文”里提到,郝笛的收藏共有一万多个品种,总数量超过15万件,这
里仅是他收藏的1/10。太丰富了,一位日本汉学家看过郝笛的收藏,开出1亿多
元人民币的天价要买:“这些收藏足可以建4个中型规模的博物馆。”

对于近几年网上流传的关于郝笛的东西,魏孝民称,他都看到了,但“不
信”。

“我当初去他家采访,他父亲就说郝笛晚上睡觉时,一枚古币攥在手里,能
追溯到相应的朝代。这些话,我不信。”魏孝民迟疑了一会儿接着说,“他父亲
是一个商人。至于郝笛,他是人,一个商人,不是什么神。”

一同采访过郝笛的白冬梅也对近来网上流传的把郝笛描述成“神童”的文章
感到很奇怪,“十几年前的报道了,怎么现在又炒起来了?网上的东西我也看了,
感觉都变质了。”

事实上,1985年出生的郝笛,现在已年近30。但在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的各种
传奇故事里,他一直是少年。

“这孩子怎么被媒体炒成这样了?”

6月30日,在“神文”中对郝笛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司马南发了一条名为《被
逼出来的我的一点说明》的微博。他在微博里提到,十几年前在南方某卫视的谈
话栏目中, 采访过一个据称认识古钱币等文物的孩子。现场几样东西是孩子自
己拿来的,或是家里人拿来的,还是记者从哪里拿来的,他现在记不太清了。但
主持人所提的问题是记者预先设计好,并且事前沟通过的。

司马南在微博里写到:“假如大家现在在网上所传的这个考古天才少年,就
是当年我采访过的那个小孩儿, 未免离题万里言过其实了。”

记者注意到,在魏孝民采写的首篇报道以及其他媒体后续的报道中,在介绍
郝笛时,无一例外地都提到,郝笛曾获得过天津第六届民间收藏展金奖。

据本报记者调查,天津民间收藏展是由天津文庙博物馆和市文博学会民间收
藏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活动。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
正是引见魏孝民采访郝笛的何志华。

7月11日,记者在天津文庙博物馆院内见到了何志华,一听记者想了解关于
郝笛的事情,他长叹了口气,然后说:“你说这孩子怎么被媒体炒成这样了?”

“我都十几年没见着他了。”何志华确认,郝笛曾是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
藏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当时跟着会里研究钱币的专家王宗发老师学习古钱币”。
但自从被媒体报道后,郝笛就再也没有来会里参加交流和学习了,“算是自动脱
会了吧,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的会员了”。

虽然何志华已年过七旬,也不会上网,但他听别人说过网上关于郝笛的那些
报道。对此,何志华的评价是:“就是对古钱币热爱,谈不上天赋,不可能有与
生俱来的天才、神童。”

对于郝笛是否获得过天津第六届民间收藏展金奖一事,何志华称:“我们委
员会搞展览,以前都由博物馆出钱,发一些参展的证书。那次,可能因为经济紧
张,博物馆没有投入,结果就说,谁如果愿意要证书,谁就自己出钱制作。”

“据我所知,那一届所有的证书上面写的都是金奖”。

“神文”中还说郝笛13岁就“成为中国文博学会专业委员会年龄最小的会
员”,但出版人、古兵器收藏者@汗青微博在知乎网中写到:中国根本就没有这
个机构。

据何志华介绍,媒体报道郝笛不久,他就发现“这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苗头”,
“喜欢在外面搞经营”。

对此,何志华还曾让郝笛的父母带着郝笛来会里谈过,“别把孩子给害了,
要真喜欢研究这个,就去专业的学校学习,多向协会里的老同志请教,别老搞那
些上不了台面的经营,一沾上那个就静不下心学习了。”

“但是他父亲听了就不大高兴,还得意地说带着几十万块钱和郝笛去西北买
文物去了。”“能说文物买卖吗?国家都是明文禁止文物买卖的,那些个东西害
了他。”何志华说。

在诸多关于郝笛的报道中大都提到这样一个细节:郝笛一年里有大半年时间
应邀到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等地考察交流和鉴定文物。

“收藏的江湖里,有各种各样的人”

与吸收郝笛入会的何志华、第一个采访报道郝笛的魏孝民相比,古钱币专家、
天津市钱币学会理事王宗发认识郝笛时间要更早些。

王宗发回忆,初识郝笛是天津民间收藏委员会在历史博物馆搞的一个展览上。
“我是负责钱币这一块的,当时展台都安排完了,有个人进来介绍说,一个小孩
想参展。我见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想着这么小就好古钱币,好事,就临时给他
安排了一个柜台。”

“说实话,他展览的几十枚钱币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了。”王宗发评价
称,“当时这孩子挺内向,不言不语,不喊不闹的。”

展览结识之后,郝笛经常主动与王宗发联系,“我发表的一些学术文章都给
他看,我在博物馆讲课他也过去听,也常打电话向我请教一些问题。”王宗发说。

但王宗发发现经过媒体报道后,郝笛和其家人都变得不一样了,“媒体一炒
作,他和他父亲就飘飘然了”,王宗发称他也曾找郝笛的父亲谈过,奉劝说:
“孩子小,你别让媒体把他炒成这样,这样对孩子不利,孩子如果研究这个你得
让他去专业学校,让他逐步深入地学习。”

“他父亲很不以为然,甚至很不高兴。后来我也就不说他了,我有十几年没
见过他们了。”王宗发说。

对于诸多报道中对郝笛的一些“神奇”描述,王宗发苦笑不已。

“神文”称,2001年11月30日,天津红桥区复兴路工地文物发掘现场,十几
位考古专家仔细端详着一块刚出土的铁疙瘩,没人能说明白它的来龙去脉。一筹
莫展之际,16岁的郝笛出现了,并说:“这是清咸丰年间福建宝福局铸造的铁钱,
因工艺粗糙没有流通,就运到天津当炮砂!再往下挖还会有炮弹。”10分钟后果
然挖出一颗直径4厘米的铁炮弹。

“报纸上报道的所谓郝笛在(文物挖掘)现场说的话、他所了解的情况,那些
都是我研究出来的。他关于古钱币的一些言论全都是我发表在文章里的一些东西,
那些文章我都给他看过。”王宗发苦笑道。

诸多报道中都提及,复兴路工地“一鸣惊人”之后,天津许多大型考古挖掘
现场都邀请郝笛到场鉴定。

“考古是一个特殊的专业,专业考古队有他们的规章制度,工作非常严谨,
有些甚至是保密的,绝对不会随便邀请外人去参加鉴定。”王宗发说。据了解,
王宗发对古钱币研究造诣很深,名气很大,但即便如此,也从未接到过考古队的
邀请。

“神文”里还提到,郝笛收藏了大量古钱币,“20万余枚铜钱,且无一重
复”。“可笑,不可能!这都是外行话。铁钱是古代流通货币,铸造时都是一提
一提铸造的,不可能20万余枚,无一重复。”王宗发说。

“有些报道说,郝笛七八岁时就在故宫博物院给文物挑错了,这纯粹是胡扯。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的文物知识从哪来?”王宗发对此质疑。

王宗发的质疑也得到了知名收藏人士马未都的赞同,“稍正常的人一眼就能
看出这是瞎扯,文物鉴定是一个技术活,你没有一定的积累,几岁就能怎样怎样,
怎么可能?!”

针对“神文”提及的学术成就,@汗青微博指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
索》、《棘币初探》,没有任何刊载信息,核心期刊里没有,普通搜索引擎里也
没有任何刊载信息,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从我对古兵器学术论文的关心,我
推测,一,可能完全不存在,二,了不起是报屁股上的豆腐干文章。”

郝笛被冠以“收藏神童”,但马未都称“不知道这个人”。

马未都向本报记者介绍,文物圈里的鉴定,都是自己对自己的名声负责,没
有一个社会公认的体系。现代媒体的炒作,以及拍卖行的刺激,使收藏渐渐由小
众行业变成大众瞩目的热点,而社会上真正有本事去鉴定的人远远满足不了鉴定
的需求,所以在这个收藏的江湖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

“在收藏界,这些事儿非常多,只不过因郝笛年纪小,更引人关注,其实有
些老先生也不懂,但他也冒充专家给人鉴定,这种事儿挺多的。”马未都说。

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也提到,古玩界确实
缺乏基本的鉴定标准,伪专家甚嚣尘上,这门学问需要学科化、科学化。

在“神文”被微信“疯转”过程中,有新闻业内人士跟评反思,关于郝笛的
一些“离奇”故事、情节,稍有常识的人都觉得不可信,为何一些媒体记者只听
一面之词就堂而皇之地登出来、播出来,未免太过于轻率了!

但因为是那么多“正经”媒体报道的,所以本来不信的人也弄得将信将疑了。
其以讹传讹、误人子弟,令人唏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