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食随笔】肉末榄菜炒豆芽

(2008-09-08 07:45:30) 下一个
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说:蔬食之最净者,曰笋,曰蕈,曰豆芽。细究起来,笋是从山林地石缝里钻出来的,蘑菇是在培养土上生长的,都和泥土沾边,真是要说干净,还真非豆芽莫属。

豆芽绝对是国粹,这么聪明的点子,也只有国人才想得出来。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船员多半为败血症所苦,一半人都要死在海上。而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远至非洲东海岸,没有一个死于败血症。原因很简单,海上蔬菜难得,船员缺乏维生素C。而中国的船只,随船携带了大量的豆子,一为填实磁器,不致在航行中遇上颠簸,碰撞破碎;二来,那就是一个小型农场。随种随收,连光合作用都用不着。在黑暗的舱底,豆芽们阴测测地生长,密密匝匝,挤挤挨挨,像是可以听见它们在交头接耳,切切私语,嘲笑几十年后西方同行。

发豆芽十分简单,我小时候就发过。取一个竹箩,抓两把绿豆浸湿了,盖几层粗草纸,洒上水,放在阴暗的角落里。早晚各洒两遍清水,过两天,顶着两片小小子芽的豆芽就长出来了,雪白的茎芽,上头还有暗绿色的豆壳,对小孩子来说,真的是很奇妙很可爱。我发豆芽只为了好玩,没想过炒来吃。我妈看我一发豆芽,就说:奈末好,一碗绿豆汤又没了。

关于发豆芽这个娱乐活动,早在宋朝就有了。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有过记述:“京师每前七夕十日,以水渍绿豆或豌豆,日一二回易水,芽渐长,至五六寸许,其苗能自立,则置小盆中,至乞巧,可长尺许,谓之生花盆儿。”看来宋朝的人跟我小时候一个样,发豆芽就为个看。人家还有好听的名儿:生花盆。他们挺能干,养上十天,有一尺长。我养两三天,只有两寸来长,还长得曲里拐弯的,不像人家,“其苗能直立”。他们水养绿叶豆豌豆芽,是为了七月七日过乞巧节这天晚上摆着好看的,就像我们在冬天养水仙。估计他们也会跟我们一样,用根红绸带把水仙/豆芽拦腰一系,一是好看,二是怕它倒伏。

宋朝的豆芽还是花,明朝的豆芽已经从厅堂下降到了厨房,早变成了桌上的一盘菜了。《金瓶第》六十五回月娘道:“豆芽菜儿──有甚捆儿!”第七十二回里潘金莲笑骂西门庆:“你这烂桃行货子,豆芽菜──有甚捆儿!”第七十五回里又有:拣了一碟鸭子肉,一碟鸽子雏儿,一碟银鱼咋,一碟少掐的银苗豆芽菜。“少掐的银苗豆芽菜”,是指豆芽没有掐头去尾?豆芽还有个名字,叫掐菜,就是因为要掐去两头。

豆芽还有个名字,叫如意菜,是因为黄豆芽形似中国古代的吉祥物“如意”,而有此美名。却不知怎么这个名字传到日本,却变成了是像孙行者的如意金箍棒。大概是他们没见过如意,又一知半解,实在有趣得很。

上面说《金瓶梅》里有两回提到一句俗语:豆芽菜儿──有甚捆儿。意思是豆芽菜生脆易折,捆不成束。绿豆芽自是如此,黄豆芽却不这样。有的地方的黄豆芽发得好,全都一般齐整,七八寸长,直直挺挺,码跺好了,用根湿稻草当中一拴,论捆卖。这样的黄豆芽买回家去,都不用择不用掐,拿了菜刀跟它一刀两断,根是根,芽是芽,爽爽气气。见贯这样黄豆芽的人,看到有人拿了一根豆芽掐根儿,是要抓狂的。

豆芽掐菜,有人掐尾留头,有人两头都掐。我妈这人不耐烦做细磨工夫,见我偶尔炒个金钩银芽,连绿豆芽都要掐头去尾,就要数落我,说吃个豆芽都要掐脚!后半句没说出来的话是:我怎么就养出你这么个爱磨磨叽叽的人。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小说还是散文,讲一个上海小家庭,女儿女婿和丈母娘同住,丈母娘和女婿一直相处甚洽,有商有量,每天一起择菜做饭,其乐融融。谁知有一天掐豆芽,女婿只掐尾,丈母娘要掐头尾,丈母娘看不上女婿做的事,说了一句你们家是这样吃豆芽的?女婿认为丈母娘是看不起起他的家庭,当场暴怒,劈面打了丈母娘一记耳光。这一记耳光打下去,小夫妻也就做到头了。

所谓因小见大,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习惯,是需要相互体谅的。如今凤凰男和孔雀女之间矛盾不断,有许多也是吃豆芽掐不掐两头的问题。

吃豆芽就吃一个脆,但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说:豆芽柔脆,余颇爱之。炒须熟烂。作料之味,才能融洽。可配燕窝,以柔配柔,以白配白故也。然以极贱而陪极贵,人多嗤之。不知惟巢、由正可陪尧、舜耳。他吃豆芽要吃熟烂,还要用燕窝来配,真是真孽。

吃豆芽吃得刁钻的,非苏州人莫属。陆文夫的《姑苏菜艺》就说:“苏州菜中有一只绿豆芽,是把鸡丝嵌在绿豆芽里,其精细的程度可以和苏州的刺绣媲美。”这么精致的菜,早已有之,《清稗类钞》中有记载:镂豆芽菜使空,以鸡丝、火腿满塞之,嘉庆时最盛行。

一般吃豆芽,清炒、凉拌,或是炒三丝,或是素什锦,包入粉卷中也有。北方人爱做一个“合菜”,是将豆芽、肉丝、韭黄、木耳丝、粉丝等炒熟,再煎一张薄薄的蛋皮盖在上面,叫合菜盖帽。

粤菜中有一道住家菜,叫“大豆芽榄菜炒肉碎”,名字很长,乃是用黄豆芽、橄榄菜、肉末炒成,听着有点怪,这长的长,碎的碎,和中国菜的配菜原则不太相符,但炒出来却很好吃,咸鲜爽脆,有味道有口感,味道十分丰富,是夏天下饭的一道好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