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索沃战争和颜色革命及其启示 (文章综合) zt

(2009-04-30 07:53:27) 下一个
科索沃战争和颜色革命
来源:中国战略网 时政要闻 >> 战略观察


科索沃:民族与历史

来源:网络 时间:2009-4-21 15:18:04



图:科索沃位置图

引言: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三名使馆工作人员遇难,举国一片愤怒与哀悼。愤怒的学生前去美国使领馆示威,并从外面用石砖块袭击他们的建筑物。中国人民质问美国为什么要袭击中国大使馆,因为这是对一个国家主权的挑战。美国方面的解释理所当然地很不令中国人满意:一场误会。不论怎样,这个袭击对美国来说极为失策。事后美国政府与使领馆确实处在极其被动的地位,使克林顿在对中国的外交上不得不大大让步。在北京,被围攻了一个星期、不得外出购物的美国大使出来透气时也是一点脾气都没有,面对被砸破的窗子与墙壁,也只是笑呵呵地说:“大家有气,发泄发泄是正常的”。到底美军为什么会袭击中国驻南使馆,怕只有美军方高层与中国高层才能知道,我们这些小民们不论怎么猜测,结果都没有多大意思。当时,中国人的解释是:美国为了建立自己的霸权,无故进攻主权国家南联盟,并挑战中国的主权,是十足的帝国主义行为。所以,当年学生们在抗议时就是打着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标语。同年10月,我来到美国,才从电视上看到了北约进攻南联盟之前的记录片,才知道了北约为什么要进攻南联盟,以及南联盟对科索沃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本文不打算讨论美国为什么袭击中国驻南使馆,只想谈谈科索沃与南联盟的关系,以期展示北约进攻南联盟的一些原因。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了。让我们从科索沃的现状与历史谈起吧。

 现状

  科索沃(Kosovo),原是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的一个自治省,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10887平方公里,首都普里什蒂纳,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塞尔维亚族人、克罗地亚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于种族冲突等原因,大量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族)离开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断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科索沃仅在名义上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实际上则由联合国管辖。境内多丘陵山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700毫米。农业以谷物、烟草、葡萄种植为主。山地饲养牛、羊。有占全国一半的铅、锌矿和60%的煤矿。工业以采矿、电力、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城乡手工艺和手工业普遍。重要城市还有佩奇和普里兹伦。

  科索沃总理塔奇于2008年2月17日宣布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在议会召开特别会议,由议员投票通过科索沃独立,按照人民意愿,成为「一个独立、有主权和民主的国家」。会议过程由电视直播,随官员宣读独立宣言,议长拉斯尼奇(JakupKrasniqi)宣布独立,之後议员还随即投票决定国旗和国徽。国旗会勾勒出科索沃在地图上的轮廓,配以跟欧盟旗帜一样的蓝底色,象徵欧盟是科索沃的未来,普里什蒂纳(Pristina)成为首都。至今中国未承认科索沃,表示严重关注。

科索沃“国旗”为蓝色背景,下方是金色的科索沃地图,上方是六颗白色星,代表着科索沃的民族多样性以及其对欧洲和欧盟的渴望。在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纳的“独立”庆典上,人们挥舞着的,是阿尔巴尼亚国旗。黑色、红色和双头鹰是阿族人古老的象征。科索沃国旗下方金色地图表达了科索沃议会和政府希望北部米特罗维察和塞族飞地以北地区不会分裂。科索沃“国徽”大体与“国旗”相似。

  关于“国歌”,作曲家正设法想出了一首新“国歌”,立法者也将开始设计“宪法”草案的副本。

  在科索沃,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信仰伊斯兰教,特别在农村,有许多虔诚的穆斯林。目前在科索沃农村阿尔巴尼亚族聚居区,—夫多妻制还很盛行,有的男人可以娶四、五个妻子,生育几乎没有节制,有的家庭四代、五代同堂,这也是造成科索沃经济十分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科索沃人口占原南斯拉夫的7.9%,但社会生产总值只占原南斯拉夫的2.2%,出口只占1.4%,是原南斯拉夫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科索沃原是一个内陆省,是原来南斯拉夫最贫穷的省之一,也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科索沃碳、铅、锌、铬和银含量丰富。战争中,大部分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只有农业有望收获。

 历史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迪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40多个伊科里。特拉切好战的游牧部落,他们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纪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并定居下来。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赶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纪,南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到公元14世纪,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统治下,塞尔维亚王国进入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马其顿和希腊,而科索沃则是王国的中心。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苏丹穆拉特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梅尔勒平原同塞尔维亚王子拉萨尔率领的基督教联盟军队进行决战,结果,穆拉特与拉萨尔双双战死,科索沃从此被土耳其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地区逐渐被奥斯曼化。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军队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贝尔格莱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土耳其的占领导致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南方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北方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拉渥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当时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亚洲专制主义则是愚昧、腐败、混乱和暴戾的同义词。许多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纷纷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别是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施一种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当地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则贩依天主教。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这些教徒没有规定非信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东正教、天主教教徒无力承担得起。而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故而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当时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从18世纪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塞尔维亚经过两次起义,于1815年成立了公国,1852年黑山公国建立。1876~1878年塞土战争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了。在1880~1889年间,有6万科索沃塞尔维亚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尔干国家联盟向土耳其宣战,推翻了土耳其的统治,处于奥斯曼帝国奴役下长达5个世纪之久的科索沃重新并入塞尔维亚,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是阿尔巴尼亚人了。为了恢复多种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没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庄园,将土地优先分给有战功的塞尔维亚士兵,大批在庄园种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一起移居土耳其,这样,定居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急剧减少。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约50万,占科索沃总人口的39%左右。



科索沃战争的起源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 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科索沃战争的导火线——沃尔克谎言

1999年1月16日,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团长沃尔克向新闻界宣布,经他“亲自现场调查”发现,塞尔维亚警察在科索沃境内的拉察克“屠杀了45名手无寸铁的阿族平民”。沃克尔的报告一经透露,美国和北约立即作出强烈反应,西方舆论全体动员,把米洛舍维奇描绘成一个制造人道主义惨案的十恶不赦的刽子手。并向米氏施加了强大压力,迫使其同意“按照西方的意志来解决科索沃问题”。

  1月底,美国特使草拟了一个“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两点,一是科索沃应该成为南联盟内同塞尔维亚和黑山一样平等的第三个共和国,二是北约军队要进驻科索沃。谈判的基础虽然是由北约开列的,但却不容许作任何改动,若不签字就将导致军事打击,这种由其他国家和组织主导的针对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最后通牒式的谈判“邀请”世所罕见。郎布依埃谈判自然未能取得结果。

  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绕开联合国下达了轰炸南联盟的命令。科索沃战争就此爆发……

  然而实际情况呢?

  1999年1月15日,塞尔维亚警察在拉察克和佩特罗沃两个村庄搜捕5天前杀害警察的凶手时遭遇阿族武装分子偷袭。塞尔维亚警察在与阿族武装分子交火中击毙了大批阿族武装分子。这些人在沃尔克口中居然摇身一变成了“手无寸铁的阿族平民”……

  在欧安组织观察团配合下,南联盟司法部门将在拉察克村打死的阿族人尸体运到普里什蒂纳法医研究所。普里什蒂纳地方法院女法官马林科维奇19日发表声明说,初步验尸结果表明,在拉察克村发现的尸体都是在战斗中被打死的阿族恐怖分子,而不是无辜平民。南联盟法医小组从19日开始同来自芬兰和白俄罗斯的法医小组做进一步的验尸工作。

  22日,欧安组织轮值主席、挪威外交大臣沃勒贝克在普里什蒂纳发表声明宣布,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团长沃尔克16日是在“感情冲动情况下”作出“塞尔维亚警察屠杀45名拉察克村阿尔巴尼亚族平民”结论的。他说,在法医小组对从拉察克村运到普里什蒂纳法医研究所的尸体检验工作结束之前,欧安组织将不作任何结论。沃尔克也承认,“自己当时确实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复杂性”。但最后的验尸结果还是无法证明拉察克村发现的尸体是无辜的平民。

  然而,这并不烦碍科索沃战争的爆发……

  现在,科索沃作为一个国家独立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可逆转。然而当年发动战争的理由已经被人淡忘,因为胜利者是不需要向别人解释什么的……



科索沃独立:一个21世纪美欧联手制造的怪胎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时间:2009-4-20 17:08:30

  科索沃独立给加拿大带来的头痛

  美国和北约主要国家如德、法、英、意大利等国,不管塞尔维亚反对,纷纷承认单边宣布独立的科索沃。但它却给加拿大带来头痛:承认嘛,不是鼓励魁北克省法裔的分离分子吗?不承认嘛,又怕这样唱反调有损

  加拿大与美国和北约的关系。

  众所皆知,民调指出,魁省75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人是支持魁省独立的。其实,魁省在魁人党政府下曾经在1980和1995两次举行公投,后一次,仅仅在不到百分之一下败北。今天作为反对党的魁人党认为,如果加拿大政府承认单边宣布独立的科索沃,它必须同样对待魁北克主权独立问题。

  外交部长的回答是:科索沃和魁北克根本不能比较的。他说:科索沃是个独特情形,涉及一场残酷的战争、种族清除和国际干预。其实,反对党自由党领袖迪安早一天也这样说的。

  2006年塞尔维亚的黑山省宣布独立时,加拿大外交部不敢张嘴,只好静悄悄地在外交部网页宣布承认这个新国家。加拿大可能故伎重演?这次恐怕不可能的。它必须有个解释,脱不了说些什么这是\'独特\'的、不能以此为先例等。但稍微有眼光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虚伪。这是双重标准。

  不过,如果魁北克省有一天真的像科索沃一样单边宣布独立,它的结果也一样要看美国的脸色的。

同时,传统的国际法并没有为科索沃的独立提供任何法律依据,国际法所承认的民族独立国家只限于殖民地脱离原宗主国的独立,而不是从现行国家政体上分裂出去。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同时特别强调这一独立只是一个特例。

科索沃独立是一个特例吗?

  科索沃独立的确将会变成一个先例,鼓励其他少数族裔以科索沃为例,要求分离,要求独立,自成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是这样警告的,不少专家学者也同意这个看法的。但美国却认为科索沃是一个特例,不能成为先例,不少专家学者也同意这个看法的。

  不错,科索沃是特例,问题是,美国今天可以这样说,直到至另一个特例出现。我们知道,一旦法律依据抛弃,我们将会有一个又一个特例的。这么一来,数十年甚至几百年西方历史两个最重要的政治观念,也是建立的国际秩序的根源--主权平等(Sovereignty Equality)和边界不可侵犯性(Inviolability of Border)不都给破坏了吗?

  其实,美国号称的特例纯粹是一个宣传名词,似是而非,骗人的。根据美国的说法,科索沃的特例是基于所谓米络舍维奇的镇压脱离运动,但这种政府镇压脱离运动绝不是科索沃仅有或专有的,何来特例呢?翻开历史,过去的也好,当前的也罢,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叛乱军事运作程序,遗憾、痛心、谴责都行,但绝不是特例。

  请看看吧,它们采取比科索沃更是血腥的长期反叛乱军事行动: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南亚的斯里兰卡、俄罗斯的车臣,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还有过去的北爱尔兰。不过,它们是由民选政府对反政府武装运动的军事措施。

  此外,不要忘记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同样是反叛乱军事行动,破坏更大,杀死杀伤更多,但这是由外国政府执行的!



“颜色革命”:第二轮“和平演变”?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9-4-20

到访北约的美国国务卿赖斯会见了白俄罗斯国内的反对派,公然煽动白俄罗斯民众造反,而此前,白俄罗斯反对派领袖已表示有意在2006年发动革命,彻底推翻现政权。种种迹象表明,继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之后,颜色革命这副多米诺骨牌仍不会轻易停止滚动,除了白俄罗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还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颜色变幻的面纱背后,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手在暗中操控这一波民主改造浪潮?

  主持人:本报记者 葛小瑜 杨立群

  嘉宾:潘占林(中国前驻南斯拉夫、以色列大使)

  赵华胜(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

  胡键(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中亚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记者:有专家认为,前苏联地区愈演愈烈的颜色革命实际上是西方推行的第二轮和平演变.从赖斯对白俄罗斯的言行来看,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权更迭显然不是一个终点。同时,布什连任以来,白宫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浓,并更多地强调民主的口号。民主也好,反恐也好,都是美国谋求一超独霸,推行单边主义的一件外衣,而这中间的微妙变化,应该如何看待?

  潘占林:我认为,美国并没有放弃反恐大旗,与此同时,也正在大张旗鼓地推行民主革命.进行反恐,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目前,伊拉克反恐战争仍处于进行时,而布什在其第二任期更高地举起了民主大旗。由于反恐往往采用武力手法,耗时费力,成本很高,并经常有较大的伤亡,因此其将来更可能采取文的一手,即所谓的民主革命,文武两手相得益彰,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战车的两个轮子。

  赵华胜:颜色革命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美国因素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民主政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独联体地区的颜色革命绝不是特例,不过,在这背后隐藏着地缘政治特别是美俄竞争等因素,即美国对地缘政治的利益诉求与民主改造之间是互为原因、互为目的的。

  布什在第二任期内确实对民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是因为98226;11之后以反恐为第一要务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历时4年、反恐任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塔利班被打垮,基地组织被分解,大规模的恐怖组织已经不复存在,迫切严峻的反恐形势得到缓解。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其民主政策也不可避免地沾有实用主义色彩。当美国在某个问题上非常需要另一国家的支持之际,它是不会介意这个国家是何种政体的。对于布什政府而言,民主是一个手段,如何使用完全取决于不同形势。

  胡键:反恐和民主实际上是布什第二任期内对外政策一个美元的两面.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美国的政策重心显然又重新回到了后苏联地区。与伊战之前不同的是,美国在该地区不是打着反恐的旗号,而是打着民主的旗号。美国这一方针的变化,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两方面的因素。美国对后苏联空间的改造是美国政策方针变化的必然性因素。美国赢得了冷战,但并没有真正赢得后苏联的战略空间,改造后苏联空间是美国既定的目标。98226;11事件以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反恐联盟的破裂,以及在后苏联空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这些国家反对派力量的壮大,是美国政策方针从反恐到民主改造转变的偶然性因素。由于后苏联地区各国的大选一直要延续到2006年,美国决不会轻易地放弃这样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布什的第二任期内,民主改造后苏联空间将是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记者:颜色革命的发生,应该说内因起了主要作用。当事国的前政权往往因为没能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背离了民众的意愿,使国内矛盾激化,从而为反对派壮大提供了空间,也令外来势力有机可乘。对其他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中的国家来说,值得引以为鉴。

  赵华胜:前苏联解体之后,整个经济体系崩溃,再加上当事国的国内政治斗争以及不甚合适的经济政策,上述国家普遍陷入长期的经济衰退之中,贫困现象很严重。同时,类似两极分化、贪污腐败、裙带关系之类的社会不公现象尤其突出,民众对此相当不满。随之而来的地区矛盾、族群冲突等等也都被激化。上述因素综合起来,国内矛盾就相应而生。

  当事国实行的都是多党制,反对派的存在不是不合理的,如果选举是公正的、透明的、符合宪法的,政权的交接也是正常的。但那种人为的组织、操纵与支持反对派利用一切手段制造混乱夺取政权的手段,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也是违反国际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然而,有一点教训是显而易见的,即如果一个国家的执政者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那就很有可能失去政权。

  胡键:后苏联国家政权的最大特点是原苏联的国家机器和政治精英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原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同样在国家独立后继续保持着自身的惯性,包括集权体制、权力腐败、法律虚设等等都腐蚀着这些国家的机体。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经过十余年后仍然在困境中徘徊,有的国家甚至迄今还没有达到1990年的水平。经济长期徘徊不前与政治腐败两个原因合在一起就足以让反对派有充分的理由进行颜色革命.因此,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虽然还没有发生颜色革命,但并不意味不会发生。

  潘占林:颜色革命的确教训深刻。当权派为谁执政?是为党派、小集团,还是为个人和家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不是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执政就没有根基,就会最终被人们唾弃。只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心全意为民谋福祉,才能使社会稳定,使国家长治久安。而为民谋福祉,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与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与群众心连心,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甚至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不可避免要被掀翻在地;为民谋福祉,也必须勤政廉政,贪污腐败,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人民是不会容忍的。

  记者:颜色革命过程中,西方势力的操控之手隐约可见。他们通过培育亲西方媒体以及反对派力量,通过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渗透等等方式,影响甚至改变当事国的政治进程。在喧闹的街头活动背后,这些隐蔽的手段是如何推波助澜的?

  胡键:在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中,很显然,外部力量的操控之手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外部力量的隐蔽手段在革命的过程中发生影响一般经历以下几个过程:首先是革命前的准备,这包括培训和平革命的基本素质和手段、培植有潜力的反对派;其次是利用选举中某些地方出现的违法行为,借助于自己培植起来的舆论工具大力渲染,甚至故意夸张选举违法行为的影响;第三是攻击执政派腐败的政治软肋.因此,即便仅仅是某些地方选举违法,但执政派的腐败政治仍然可以作为被攻击的目标,结果使指责选举违法转移到政治腐败上来;第四,利用民众对执政派长期执政的不满情绪,充分发动被启蒙了的民众进行游行示威,并提供资金援助。因此,连美国等外部势力都非常清楚,他们推行的民主实际上是在用民主来戏弄这些国家的民众。最终是迫使执政派领导人辞职,以达到民主改造的目的。可见,内部的颜色革命与外部的民主改造是葬送这些国家政权的两只手,二者缺一不可。

  赵华胜:在颜色革命过程中,美国和西方的存在以及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渗透不仅仅表现在最后的选举时刻,而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准备,例如由西方资助的一些非政府组织从苏联解体伊始就已经存在。此外,独联体国家的发展也正好到了改朝换代之时,可以说美国也正是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


科索沃战争启示:攻势空中力量的决定性作用

时间:2009-4-21 15:28:05

  自从意大利军官、着名的军事战略家杜黑提出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是取胜的关键的观点以来,由于科技发展的渐进性,其理论的正确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露的。在一次大战中,空中力量只是辅助地面力量的附属力量,但也显示了拥有制空权的一方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主动性。二次大战开始直到冷战结束这段时间,空中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客观地说,美国是完全依靠空中力量的优势维持了朝鲜战争的和局,以致在双方和谈时,当美国提出划定停战边界线要考虑他的空中力量优势而必须给予领土补偿时,朝方南日大将指出:老实说,没有你们的狂轰滥炸你们决不可能呆在现在的战线上 。但人们对杜黑理论的理解仍然仅限于在空中优势的条件下夺取地面优势,最终在地面打败敌人,即空中力量协助地面力量遂行军事行动。冷战时期,东西双方在欧洲沿边界线部署了数量惊人的重型陆战武器和数以百万计的陆军部队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但这一观念,正在被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场局部战争所打破,这就是以美国为主导发动的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科索沃战争(1999)和伊拉克战争(2002),这三场战争的共同特点是高技术的广泛运用,表现为战场信息的单向透明、空中力量发挥决定性作用、精确打击。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中力量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80多天的持续空中打击,并且虽然大兵压境,却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进入被攻击国境内,却最终达成了他们的政治目标:迫使南联盟政府接受军队撤出闹独立的科索沃自治省和科索沃地位须谈判的不利要求,实际上为科索沃最终独立签发了通行证,吞下了国家主权受损的苦果。这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战争样式,即仅仅依靠空中力量(不仅包括海空军的飞行器,也包括巡航导弹等导弹武器),通过摧毁敌国关键的生活和生产资源并进而摧毁其抵抗意志的方式迫使敌国接受攻击方的政治要求,从而取得战争胜利。我们不妨称之为“科索沃方式”。

  从军事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说,“科索沃方式”是无以伦比的,它创造了人员零伤亡、军事设备损失极小(仅损失一架F-117隐型轰炸机)、在军事上完胜、政治上完全达到目的的圆满结果。战争是政治的附属物,其目的不在于屠杀,也不在于摧毁敌国,而在于以暴力或暴力威慑手段从敌国攫取利益,在这一目标下,占领敌国也好,不进入敌国而使其就范也好,要看具体目的和成本效益对比来决定。“科索沃方式”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实现后一种目标,而是一张可以灵活运用的牌,有时可以以空中力量摧毁一国的生活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进而摧毁其国民意志,引起内部的政治不稳和国力极度虚弱,进而采取地面行动,收割庄稼,这时,地面力量成为空中力量的附属物或延伸。其实后来的伊拉克战争实际是“科索沃方式”的一种变种。

  在我看来,“科索沃方式”能够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因素:

  第一、高科技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首先是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遍布太空的各种遥感、通信和导航卫星,多种无人机系统等等为军队安上了无所不见的眼睛,美军 10年前就宣称可以对朝鲜半岛那样大小的国土面积实行全时空监控,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可以随时掌握。然后以攻击武器借助先进的定位系统实施精确攻击。有人举例,越南战争中美军为摧毁一座桥梁要组织多批次大投弹量攻击才能完成,而海湾战争中只需一架次一枚激光制导炸弹。其次是隐身技术的发展,科索沃战争时期的F117、B-2是世界上仅有的投入实战的隐型轰炸机。第三是制电磁权技术的发展,强烈的电磁干扰使敌方的雷达瘫痪,通讯不畅,而己方的监控和通讯手段畅行无阻。

  第二、非接触性。巡航导弹是美国这几次局部战争中担当重任的攻击武器。面对漫天飞舞、甚至头顶掠过的妖魔,即使像塞尔维亚人这样刚毅顽强的人民也只能空握拳头,望天兴叹,有劲使不上。当时新华社记者曾经采访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演、南联盟功勋演员日沃依诺维奇先生,尽管老人的眼睛依然明亮而刚毅,但却无奈地说:敌人在看不见的地方袭击我们!这话使我很难忘记。他手中那威猛的MP-40和MG34再也找不到可恶的德国鬼子了。

  第三点非对称性。即美国等西方国家当时在以上两个方面具有敌国不可比拟的优势。敌国拥有的优势:勇气、大规模的陆战武器、训练有素、富于战斗精神的陆军部队都在战争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只有少数防空导弹可以发挥作用,再就是高射武器无目标的射击。


其实,第三点是最令人深思的。要知道,南联盟军队与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有许多相似之处,是由铁托将军创建的红色武装,具有光荣的战斗传统和经验,训练有素,英勇顽强,拥有压倒敌人而不被压倒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其陆军是一支强大的部队。一旦与北约军队展开地面战斗,抛开空中因素不说,在崇山峻岭科索沃地区,会够北约受的。但这支枕戈待旦、跃跃欲试的部队尽管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力量,却在漫长的煎熬过后,等来了一纸城下之盟。将士们充满血丝的眼睛一定饱含着泪水和失落。在长达80多天的抵抗中,北约实际控制着南联盟的电闸,贝尔格莱德的供电、供水设施不断遭到袭击,水电供应时断时续,做饭、喝水都成了问题,甚至上厕所后的马桶都没法冲洗,人们纷纷在大街上用捡拾的柴禾生火做饭,这样的日子人们能忍受多久,最终必然转为对政府的不满和压力,使官方和民众的抵抗意志瓦解。这是一种在持续空中打击下束手无策的煎熬,其结果必然是最终放弃抵抗,南联盟毕竟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民族的生存和未来着想。

  然而,这样的代价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我看到当前许多专家对“仅仅依靠空中力量取得战争胜利”这一提法并不认同,依然抱有决定战争胜负的依然是地面力量的僵硬观念,这十分令人担忧。

  在我看来,“科索沃方式”的使用代表着一种全新战争样式的开始,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一个国家对军事力量构成和建军思想做出重大调整。这种调整的核心就是:全力建设一支具有进攻精神和进攻手段的海军和空中力量,而地面力量要适度小型化和精干化。

  关于海军和地面力量问题限于篇幅我在这里不想过多议论,主要想谈谈攻势空军的作用。说起“科索沃方式”成功的关键条件有非接触性和对称性,其核心就是我打你,你只能被动防御,任我宰割。我还是要强调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最有效的防御是进攻。刺猬厉害,可以使老虎无处下嘴,甚至可以扎破老虎嘴,但终究处于被动地位,老虎可以养精蓄锐,从容不迫地折腾刺猬,直到找到机会下手。一味被动防守是不行的,当你没吃没喝,上厕所后马桶都没法冲洗而敌人毫发无损的时候,抵抗只能意味着煎熬,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而我们九十年代提出的新“三打三防”和当前依旧实行的大陆军(空军依然隶属各大军区,空军配合陆军作战的指导思想依然牢固)体制不能不令人担忧。而你看美军,陆军只有区区10个师,充其量不到30万人。而空军却拥有36万之众,这还不包括海军所属的航空兵力量。其陆空力量对比与我国形成鲜明对照:先不谈装备质量差距,我国空军虽然也有40万之众,但这是包括空降部队和防空部队在内的数字,并且与陆军170万之众的数字比起来数量很小。虽然我国陆地边界漫长,敏感地区较多,陆军的规模可以适当大些,但如此规模的陆军我看有些过于笨重,消耗资源过多,长期来看,对国防不利。须知,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进攻型空军的建设,在这方面,以色列空军建设堪称经典。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几乎不再发展只具有单一截击功能的战斗机而转向发展兼具对空、对地和对海综合攻击功能的多用途战斗机,这是建设攻势空军的必然趋势,真正的防守不是坐等敌人来犯时在本国有限的空域内被动地迎击它,而是主动出击,摧毁敌人的出发基地,真正威胁它的战略后方和军事资源,以进攻实现成功的防守,即让敌人无法或难以从看不见的地方袭击我们。为此要发展的重点是远程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多用途战斗机、战略轰炸机、各种用途的无人机,同时跟上军事科技发展趋势,推动战机向隐型化、无人化发展。组建具有雷霆般打击力量的空军拳头部队,消除非对称因素,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已提出了建设“攻守兼备”的人民空军的战略思想,相信我们会打造一支真正的令人胆寒的空中利剑,有效保卫祖国利益。



美刊披露科索沃战争被掩盖的惊人内幕

时间:2009-4-21 15:29:48

  提前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中,有一颗重磅炸弹:题为《科索沃被掩盖的内幕》。这篇报道光是引文部分,就足以让美国的读者感到触目惊心了:北约声称其在科索沃战争中大获全胜,但那场战争实际上根本没有伤及南联盟的元气。这篇报道传递的另一个信息是: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行动不仅在道义上(侵略他国主权)和政治上(科索沃问题更加复杂化)上失败了,军事上同样是一场难以启齿的失败。空袭战果报告原是“注水肉”

  1999年6月,当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最终同意将其军队撤出科索沃的时候,北约声称进行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空战。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上下充斥着一股近乎狂热的胜利气氛。美国着名军史学家约翰-基甘写道:“这是战争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唯一一场只靠空中力量就大获全胜的战争!”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重创了驻科索沃的南联盟军队,摧毁了其50%的火炮和1/3的装甲运兵车。”美国参联会主席谢尔顿上将指着彩色图标向人们介绍说:“北约空军一共摧毁了南联盟的120辆坦克、220辆装甲运兵车和超过450门火炮、迫击炮。”对于这一异常乐观的战果,当时就有人表示怀疑,但苦于没有过硬的证据,所以只有少数军事专家没有被北约和美国国防部的声明所迷惑。直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一周年后的今天,美国《新闻周刊》通过非常渠道获得了一份美国空军的绝密军事评估报告。这份报告揭开了北约袭击南联盟“战果”的真相——-北约对南联盟的空战,实际上远没有它公开吹嘘的那么神,绝大多数的北约炸弹都炸在了荒郊野地,或者炸中了成百上千辆平民轿车、卡车或者假目标,极少打中南联盟军事目标。

  那么北约真正打中的军事目标有多少呢?是14辆坦克,而不是120辆;是18辆装甲运兵车,而不是220辆;是20门火炮,而非450门!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战争期间,北约飞行员声称一共摧毁了744个目标,但美国空军调查人员战后悄悄到科索沃通过飞机和地面调查后发现,确有证据证明打中的目标仅仅58个!更重要的是,美国《核科学家通报》杂志获得的美国国防部另一份秘密报告显示,美国空军在对南空袭中一共动用了5285枚精确制导炸弹,这些“精确制造炸弹”却无法精确命中目标,许多却炸中了平民。

  北约盟军最高司令不敢正视的真相让人震惊的不光是战果真相,还有北约和美国政府在战间和战束后拼命掩盖真相、欺骗民众的做法。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一再指示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一定要提交“积极的战果报告”,决不能公布任何“真正的战果”!而北约空军将领却向克拉克抱怨说,在15000英尺高空用飞机打坦克“根本不可能”,声称打中坦克的飞行员“90%是说假话”。权衡了利害关系之后,克拉克上将决定屈从于华盛顿的压力,选择了扩大战果的做法。然而,克拉克上将打心眼里对每天上报到他办公桌上,然后由他亲口向外发布的战果感到怀疑。他曾私下向华盛顿最高决策层提出他的疑虑。然而,正是这种怀疑断送了克拉克的前程,战争一结束,华盛顿就宣布克拉克将提前退役!就在这时,南联盟地面部队司令帕夫科维奇将军透露说,南联盟驻科索沃部队只损失了13辆坦克!心灰意冷的克拉克说什么也不相信南联盟将军的话。他甚至讥讽说:“南联盟简直是在自欺欺人!”然而,克拉克的一名高级贴身参谋却偷偷地告诉他说,帕夫科维奇将军所说的一切是真的!克拉克对那位参谋说:“我一定要在交出指挥权之前把这件事弄得水落石出。”克拉克在没有跟五角大楼和北约其他高层官员打招呼的情况下,于去年6月底向科索沃派出一个绝密的地面战果调查小组。这个小组的30名专家全都是克拉克的亲信,他们是来自北约参谋部或者美国空军“弹药效果评估小组”(MEAT)抽调来的精英(这些小组成员后来风趣地称自己是“臭肉”,因为“弹药效果评估小组”的英文缩略语正好是英文单词“肉”的意思)。

  这个秘密小组很快发现,北约空军对攻击固定目标诸如掩体或者桥梁都应该十分精确,但让专家们大跌眼镜的是,北约空军还是会打不中,这得归功于南联盟军队的战术伪装天才。调查小组的一位着名专家惊讶地说,南联盟军队为了保护一座北约重点轰炸的桥梁,在真桥上游300米处搭了一座用塑料造的假桥,结果北约战斗机和轰炸机多次轰炸了那座假桥,而真桥直到现在也安然无恙。专家们还发现,南联盟军队把长长的黑木头插在破卡车的两个轮子之间,结果引得北约战斗机前来轮番攻击;有三分之二的SA-9导弹发射器居然是用制造欧洲牛奶瓶的金属线扎的!北约的一名专家悻悻地说:“在15000英尺高空看这些玩意,绝对跟真的一样。难怪飞行员们老报告自己打中了哪些哪些目标哩!”

  克拉克恼羞成怒,他下令调查小组通通滚下直升机,采取最笨拙但却最准确的办法——-乘车或者步行对战场进行逐一核实。克拉克破口大骂调查小组说:“该死!你们应该开车到每一处现场,开不了车的,就步行上去核查!我就不信北约的空战效果会这么差!”调查小组二次出发,这回他们把科索沃境内的每个弹坑都查了一遍,为了调查一些大弹坑的情况,他们不得不捏着鼻子翻动老百姓丢在弹坑里的臭垃圾甚至粪坑。到了8月初,调查小组带着2600张照片返回了德国拉姆斯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向驻欧美国空军副司令沃尔特-贝吉特将军进行了汇报。贝吉特将军还没有听完汇报就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我们没有打中坦克?你们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克拉克听完汇报后也同样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没有打中坦克?这不可能!我不相信,我决不相信!”然而,调查小组的专家解释说,50吨重的坦克残骸在拖走时想不留下任何痕迹是不可能的,但调查小组没有发现任何这种痕迹。“注水肉”是这样造出来的沮丧、绝望的克拉克下令美国空军赶紧制造一份新的“战果”报告,驻欧美国空军准将约翰-凯雷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闭门造车,终于提交了一份令克拉克“满意”的报告。根据这份“战果报告”,北约成功摧毁了南联盟的93辆坦克,接近于谢尔顿说的120辆;击毁了南联盟的153辆装甲运兵车,跟谢尔顿提的220辆相差不远。

  那么,这份令克拉克和美国军方最高层“感到比较满意”的战果报告是怎么出笼的呢?原来,凯雷准将在撰写这份报告的时候,根本不到战场进行考查核实,而是以飞行员自己报告的情况为准。凯雷辩解说:“让飞行员自己讲是最可靠不过的了,因为他们都是当事者。”

  然而,凯雷的这番话当即就遭到北约总部一名高级军官的反驳,说凯雷统计的数字中“起码有一半以上没有任何根据”。

  北约总部其他高级将领同样不相信凯雷的报告,美国情报部门也对凯雷的报告表示怀疑。去年11月,美国中情局在美英情报专家年会上公开表示,南联盟军队的实力战前战后几乎一样,根本谈不上伤筋动骨。中情局的一名高级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偷偷说:“美国人都明白事实真相,只不过没有人愿意说起这个话题罢了。”今年1月,美国国防部也开始不敢相信自己的“战果”了。在今年1月份递交给美国国会,上面签署有国防部长科恩和参联会主席谢尔顿上将的《科索沃战争报告》上,194页的长篇大论居然没有具体可靠的数据,“虚得等于没有内容”。这份报告虽说引用了凯雷战果报告的数据,紧接着却心虚地解释道:“所有的评估都无法正确反映南联盟军队真正的损失情况。”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据美国国防部一位高级官员解释说是:“这是空军的统计数据,我们并不觉得它是正确的。”

  实际上,就连美国空军现在也不再采用凯雷的“战果”报告了。所有的当事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闪烁其辞。克拉克将军拒绝谈论南联盟在科索沃战争中具体损失的数字。再说,克拉克已于上周交出了北约盟军最高司令的职务,今年6月又将退出美军现役,所以一切都不关他的事了。参联会主席谢尔顿的发言人告诉记者说,计算南联盟损失多少应该是媒体的事,不关军方的事。然而,美国军事专家们担心,如此公然造假的结果,会使美国未来军队的发展出现一边倒,美国空军在今年11月大选之后必然会提出大量军费瓜分份额,从而极大限制了其他军种的平衡发展,这等于是美国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而更大的危险在于,如果美国人不敢正视科索沃战争失败事实的话,那么极可能会误导未来决策者也就是美国的未来总统,过于迷信空中力量,过于迷信“科索沃式战争”,那样的话,美国吃大亏的日子还在后面。


从科索沃战争看未来战争形态

 世纪之交,在巴尔干半岛爆发了一场高技术的空袭反空袭战争---科索沃战争。这场战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诸多新型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得到运用,各种新式战法经历了战争的实践检验,是一场典型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通过对这场战争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其所展示的若干特点,勾画出未来的战争形态。

  一、将重要后勤目标列入战略打击重点,实施首先打击和持续打击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从古至今,后勤保障工作均对战争产生着重要影响,未来战争,后勤保障工作将更加直接地制约着战争,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因而,战争的战略指导也从首先打击有生力量向同时打击作战能力与经济潜力转变,从对后勤目标实施阶段性打击转向进行全战场、全过程打击。

  现代战争,战略打击的首轮重点目标不仅包括重要军事战略目标,还包括军事生产力量。此外,对后勤目标的打击范围将不断扩大,从大到小,从军到民,从机场、港口设施到仓库、营房,从铁路、桥梁到加油站,直至与军队保障有关的重要工厂、企业、设施等。这与以往首先着重打击作战部队、主战装备不同,而是把重点放在打击对方的作战能力与潜力上。这种打法,人员的伤亡率较之传统战争有很大的下降,但对作战能力与潜力的破坏非常大,即使军队和装备的保存比率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平,但其拥有的作战能力和潜力很难达到相应的水平。不仅如此,在过去的战争中,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对后勤目标的破坏手段较为单一,破坏程度较低。而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敌对方将会充分利用先进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地球物理武器等高技术兵器,对处于战略后方的工业生产基地、军工生产基地、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战略交通道路、交通枢纽等重要目标进行综合打击破坏,瘫痪战略后勤支援能力,加大实行持续保障的难度。这也反映了未来战争前方与后方、作战与后勤、军队与地方的界限将愈发模糊。对此,未来作战将更加重视把后勤安全问题放在整体作战中全面统筹,并利用积极有效的攻势实现以攻为守,而不是为防而防,从根本上改善后勤的安全问题。

  二、作战样式呈不对称攻击,以结构破坏、整体瘫痪为目的未来战争的形态,将是以空中打击、远程精确打击、系统打击为主,进行结构破坏、功能摧毁、整体瘫痪,以达到降低对手的作战能力,保持或扩大不对称的态势,控制力量对比转化,从而夺取和保持战略主动权。孙子曰:“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未来高技术战争依然离不开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但是由于高技术兵器的发展,“集中优势”的内涵己由传统的“量”的集中转变为“质”的集中。未来作战,集中力量不仅是指兵器、兵力数量的集中,而且更强调的是质量的集中、打击威力以及作战效能的集中,尽可能扩大力量对比的不对称。即集中技术含量高、命中概率大的精确制导武器和装备高技术武器的部队,对敌对方的战略战役体系的要害目标实施突然、准确、猛烈的打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对手以最大的破坏和精神上的震撼。从近期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定条件下,集中力量(主要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程度越高,造成的不对称态势越大,则赢得战争的可能性就越大,作战的规模和时间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损失和伤亡就越小。


未来战争,主要是高技术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整个作战体系,是一个内部结构庞杂而联系紧密的完整系统。该系统由许多作用地位各不相同但功能互补、缺一不可的子系统有机构成,如武器系统、指挥系统、保障系统等,均对整个作战系统的运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或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甚至导致系统瘫痪。因而,未来战争的打击重点将主要是战场侦察系统、指挥控制中心、高技术武器作战平台、情报网等要害目标。通过对这些系统关节点的有效打击,破坏对手的平衡,使其丧失应有的功能和作战能力,从而更及时、更准确地达成战略战役目的,推动整个作战全局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三、全局上采取封打结合,实行禁运等多种战法的综合运用未来战争,是诸军兵种共同实施的联合作战,不论是发起进攻还是组织防御,也不论采取何种具体的作战样式,只靠单一军种的力量是难以取得胜利的。同样,仅运用单一战法也是无法制胜的,必将是多种作战力量和多种作战方式的综合运用。近年来的战争实践表明,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融多种类型、多种样式、多种方法和多种手段于一体的特征更加突出。作战方式和手段越是灵活多样,就越能够制对手于出其不意,越易于控制战场主动权,从而陷敌于被动局面。传统的只靠单一手段获取战争胜利的作战样式,在未来战争中将很难占据一席之地。

  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使得战场空间更趋广阔,作战力量更为多元,从而为作战方式和打击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使联合作战的战法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呈现明显的多样性、系列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不仅如此,如同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所强调的全胜思想的运用,并不代表着完全放弃武装打击,而是以实力为后盾,结合经济封锁、政治威慑、外交斗争等多种手段,达到切断对手与外界的联系,从政治、经济上孤立、瘫痪对手的目的,这种作战手段的非常规化也将成为一个趋势,为达成战争胜利目标,战场内外、军事性和非军事性作战力量的界限日趋模糊。未来战争中,孙子不战而胜的全胜思想也将成为重要的战略指导,其特点则是在全局上采取封打结合,形成环形部署,达成包围态势,以及设立禁飞区、禁航区,实行海空封锁,切断陆路通道,控制别国援助等诸多战法。通过综合运用各种作战方式和手段,尽可能地使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打击对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整体合力,产生整体效应,达成预期目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