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没有古话表现的豪情万丈,但这次出行对于我却有着说不出的前途未卜的凄凉。
我家和我在西安的同学家约好到了北京机场。那是八月正热的天气。汗流浃背地办理完各类出关手续后距离登机的时间还有很长,大约半个多钟头,但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就着急着怕误了班机。到了登机口,见到稀稀拉拉的已经有人站在前面,大多数人坐着,检验入机证件的工作人员还没有到,于是我和同学站在队伍里排队,让老婆和孩子歇歇。排队的人很有次序,这让我感叹坐飞机的就是比坐火车的素质高。很快工作人员出现在登机口,我们赶忙叫家人站在队伍里。毕竟带着两个不满两岁的孩子,她们的速度远不如其他人,忽地一下我们就被其他人隔开,加上后面本来排队的人就使得她们进来更加困难。我和同学就出来,拉着她们的手,往里挤、挤。正挤着,有人不愿意了:没坐过飞机呀?挤啥挤?我向四周一瞅,别说,真正往前挤的就只有我们几个,其他人虽然有寸土不让的剑拔弩张,却没有向前冲的事实。好多人呀,后面的人群已经没有队伍的形状,只有靠近工作人员的才渐渐有排队的绅士。周围有两三个穿工作制服的人,像是在维持秩序,但人们虽然一个贴一个,却没有出现哄抢的局面,他们也就没有管。快到了前面时有人提醒我们带孩子的可以先登机,有了他这一句话,我们就很顺利地挤到了登机工作人员的面前。还好,总的感觉比上火车轻松。
在温哥华需要转机。有了北京的经验,我们和老婆孩子就一起排队。登机检查人员出现在登机口时看到了我们,就冲着我们说了一句标准清晰的英语,但我们没听懂。她又说了一句,看到我们没有反应就走了过来。我以为她发现了我从飞机上省的、放在随身行李中留给孩子的吃的,心里很是担心。走到跟前,她指着孩子又说了一句。这回我同学听出了点意思,但我只听懂了“来”这个意思。没法,我们就跟着她往前走。等走到登机口才意识到是因为带着孩子她让我们不用排队登机。(这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到以前在国内所学的英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很多时候根本派不上用场。第二年同学回国去了趟大学里的英语角,感觉那里的英语怪怪得,英音不像英音、美音不像美音,其中包括一个当时在场的大学英语老师。)进飞机前我向后面瞧了一眼,登记的队伍排得很整齐。当时以经开始检票。
刚到落脚点的头两个多月没有买车,而不得不出门的次数却多,这样就少不了坐公共车。慢慢地,我终于体会到在这个国家什么都要排队:坐车要排,到银行要排,吃逢年过节的免费饭要排,到各个部门办手续要排,就连见个帮助移民的工作人员都得在时间上排队预约。
以前看到过一则发生在小日本的新闻:有一次发生交通意外,所有的司机都开得很慢但很有次序,而没人把车开到处理交通事故的专用应急路线。等把出事的车拖走后道路马上恢复正常。当时看到这则新闻时我并没有完全相信,以为人群素质再高总有个别的会不守规矩(这种个别人在哪里都有,只不过是有些地方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着他们不能这么做,否则就会有相应的惩罚)。直到有一天我才相信它的完全真实性。前年有个晚上我头一次遇到红绿灯停电,排队过路口的车很多,没有警察。我在后面看到东西方向的车走了一会儿后,南北方向的开始走,之后又是东西向,这样轮流地变换着。没有车往前挤,也没有车鸣喇叭,一切缓慢而有序地进行着。我有些不理解司机们是怎么区分该自己过路口还是该别的方向的人过路口,还有拐弯的车是怎么知道可以拐弯呢?快到了红绿灯我才注意到,原来是一个方向的车走了几辆后跟在前面的车就会停下来让另外方向的车走,对面的车看到那个车停下后也跟着停下。通过这个停电的红绿灯并没有花我很多时间,这在国内我生活的小城市完全不可想象。那个小城有个邻近华龙商场的转盘路口,周围是商业区,人和车都很多。过这个路口需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否则难于上青天。偶尔会有好一些的司机停下来让路人先过,这时往往遭到后面车辆的鸣笛示威。
后来回国,看到北京机场候机的次序略有提高,也见到北京的银行有了领号排队的做法,但是我们那个小城还是一如既往。有一回我到银行办手续,一会儿从后面挤到我前面一个人,一会儿又一个。开始我不太适应,总是给他们让道,后来感觉到总原地站着也不是个事呀,于是只好重操故技。可怜我旁边的老大娘,直到我离开时都没有挨到柜台。
加塞往前挤,成功了,就提高了成功者的办事效率。
排队一个一个过虽然浪费了“勇者”的时间,但提高的却是整个队伍的效率,而且不用享受一身臭汗,而且不用招惹一顿牢骚。
都说中国人聪明西方人傻。我见到的是中国个别人的聪明和西方大多数人的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