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母亲

(2008-07-12 11:55:29) 下一个
提起母亲,总让我想起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大儿媳妇",美丽贤惠,忍辱负重,操持着一个大家庭.
小时候,姥姥姥爷,父母,姨和姨夫,我和姐姐,表姐表哥,我们每个孩子的保姆,一起住在一个四和院儿,她是书香之家中的小女儿,也是这个大家庭的管家.在我的印象中,家人们始终相处融合.我的阿姨告诉我,母亲从未和她红过脸,有时到月底家用不够了,母亲总是不声不响地把自己的工资往里贴.父亲是个生活能力极差的人,脾气也大不好,母亲从不和他计较.长大后我怪母亲太过忍让,母亲笑笑说,那时是大家庭一起生活,为顾全大局所以总让着他,时间一长,倒把他给惯坏了.对孩子们她是身教多于言教,和我们更像是朋友.我们生活,工作,恋爱上的事都喜欢对她讲.姐姐曾用小说<<母亲>>中的一段话形容她的感受,"一个人如果也能称他母亲为精神上的母亲,那他真是太幸福了."
母亲是家里唯一学理科的,是我们公认的"大聪".有东西坏了需要修理,或买了新产品要知道用法都找她.有什么物件儿找不到,问她准能告诉你在那儿.我一直觉得学理科的人比学文科的人动手能力强,这个印象便是源于母亲.
在单位,用母亲一个同事形容她的话是:"一辈子处于学雷锋状态".50年代她曾经把自己一次涨工资的机会让给他人.母亲学理工出身,且家学渊源,文学底子深厚.研究所的一个叔叔说,有不少科技人员的稿子经过她的文字润色,也有好多文科出身人的文章受过她的技术指点.这些文章得以发表,获奖,可她从未要求过联合署名.
开放以后,她作为所里主管业务的领导审批过那么多留学生,进修生,代表团,可从未给自己安排过一次机会.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觉得自己外语不够好,且年龄偏大,还是应该让比自己更合适的人去.
母亲写得一笔好字,用父亲的话说,母亲的字苍劲有力,似男人的笔体.我印象中母亲永远一幅温文尔雅的模样.父亲说其实她"胆大得很".解放前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过.文革开始,她又不顾后果,在部里第一个站出来为已经被打倒的头号走资派说话.有个"只专不红",出身"恶霸地主"的工程师说,母亲从不歧视他,工作上给他很多帮助,还曾力排众议,让他当过"学大庆标兵".
文革中父母在不同的农村下放劳动,母亲回北京时已患上了严重的贫血,又因输血得了肝炎,此后多次住院.对这一切她始终泰然处之,还交了不少医生护士病友朋友,她收到的贺卡五花八门,有之呼其名的,有叫大姐的,有叫阿姨的,有叫奶奶的.
退休后,母亲全不见人们所说的"退休综合症".她踏踏实实的当起了大家的好后勤.父亲说:"一般饭馆的菜可赶不上你妈".姐姐说她减肥计划总不能实施,因为晚上那顿饭太香.和年轻人她没有所谓"代沟".我的同学朋友来家,都特喜欢和"阿姨"聊.有的干脆称"咱妈".有个丧母的朋友说,一看见"咱妈",就想起自己的母亲.
最近看电视剧,才知道更年期会闹得那么严重.于是问母亲,你怎么没有更年期呢?母亲轻描淡写道,"谁能没有,不过人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母亲一直体弱,可精气神儿总那么好.用一个朋友的话说:"老太太是那种精神不倒的人".我们笑称她是"有钱难买老来瘦,身轻如燕,抬腿上房".她年轻时多病,老来倒比好多同龄人身体健康,亲朋好友有事她都跑去帮忙,被大家叫做"救火队员".
我出国后她常寄包裹来,主要是给外孙女的书,凡有印刷错误的地方她都仔细标出来,说每一本她都先看过,又多了份儿童文学方面的爱好.
父亲曾说,他最后一本书,要写上"献给我的夫人".他本人学术上颇有成就,被同行称做领军人物.不过我总说,其实他做得最成功的事,就是娶了母亲.
搬家后,父亲把他和母亲当年的结婚照重新洗了贴在墙上,我的朋友见了无不惊叹,"阿姨真漂亮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